互联网+教育远不是把传统学校课堂放到网上,而是体系创新

2018-12-03 15:37:58发布   来源:多知网   作者:Penny   0条评论

  多知网12月3日消息,2018未来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多知网将全程报道此次大会。在《探索:现在与未来的教育》圆桌论坛中,出席该圆桌论坛是此次大会主办方的代表,他们共同探讨了未来教育的方向,谈及了对未来教育的期待,嘉宾均认可技术对教育改革的重要推动作用。

  本场圆桌论坛的主持嘉宾为好未来教育集团素质教育事业群总裁吴颖;嘉宾有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方晋、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丽、腾讯投资管理合伙人李朝晖、GSV(全球硅谷)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Michael Moe、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副总裁施柯。

  对与未来教育的方向,方晋认为,教育的目标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而不是把人变成一种工具。人把教育作为谋生的手段比较具有功利性,随着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随着技术进步,人更有条件,更有能力去实现自我的价值,所以未来教育价值、使命和目标应该是努力帮助人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对于未来教育的方向,陈丽认为:

  一是人类正处于由于科技进步带来的社会快速变革的阶段。未来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

  二是,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现阶段我们的教育需求发生了变化。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教育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我们现阶段的矛盾是现有的标准化的供给的方式,以知识传递为主要目的和形式的供给方式,跟我们人民群众所期待的优质的、灵活的、终身的、个性化的,除了获得技能以外,还能让自己拥有美好的幸福体验的这样受教育的需求之间的矛盾。

  因此,简单的从一个维度来描绘未来教育,可能都会容易偏颇。所以我们需要全社会关注教育,从不同的角色,用不同的力量来推动这场变革。这场变革充满了机遇,特别是技术赋能给了我们很多的新的可能性。但是,它的挑战远远大于机遇。

  而对于在线教育会不会替代教育,陈丽认为,虽然有很多创新方式,如Mooc和Minerva,但是,大学这种形式在30年内还会存在。

  在她看来,互联网+教育远不是把传统的学校课堂放到网上,应该是用互联网的思维,互联网连通的功能、生成的功能、汇聚的功能,包括过程的大数据,留下数据给我们提供的科学精准决策的可能性来重构今天,只有学校这一种形态的教育组织体系,只有老师简单的在课堂的这种提供教育服务的这种供给方式,互联网+教育正是我们进一步推动适合未来的新的教育组织体系,教育服务体系,教育的理念,教育的制度创新重要的战略机遇。

  李朝晖从供需、技术和多样化三点谈及了未来教育的方向,他认为,供需变化为教育从业者提出了新的课题;技术为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和冲击,探讨仍将继续;世界本身的多样化不确定性是未来的主旨,未来被教育者和所有教育的参与者如何才能够应对这样一个高度变化,高度竞争,在合作和个体之间寻找平衡这样一个世界,我觉得都会是一个新的命题。

  Michael Moe认为,关于教育和技术,我觉得它们给我们提供了机会,可以让我们的教育和学习实现民主化,可以让人们更公平地获得教育,以更低的成本获得教育。而我们现在要提高教育的品质,这并不意味着说网上的教育比课堂的教育质量更好,但是确实我们可以有不同的教育手段,在线的教育可以成为课堂教育的一个补充。

  谈及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Michael Moe坦言,美国也是存在的,美国大城市的K12公立学校可能是最差的,需要从根本上个解决这个问题,而这个问题确实比较复杂。

  对未来教育发展方向,施柯的观点是,由于未来还看不清,当下需要解决的是教育不均衡、信息差的存在,当下一定会有解决方案,而在在当下问题的解决的同时,可能我们会对未来看得更加清晰。

  关于互联网+教育,施柯提到了人机协同这个概念。比如通过一些智能的批改给老师,降低他们的工作量,解决一些基础教育和一线教育者不愿和不能的问题。但是我们也同时在思考,人机协同从经济角度上来讲,降低人力成本投入,带来更多企业效益。但是这是机器给人带来的一些协同和赋能。反过来,既然是协同,是双向的,人能给机器带来什么样的协同和赋能,这反而是我们要去思考的一个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施柯认为,从两个角度思考,教师人本发展问题,第二,关于这些工具,未来更加民主化使用的问题。(多知网 Penny)

\
 

  以下为圆桌论坛对话实录,多知网整理编辑:

  主持人吴颖:我们下面开始我们的交流。我先请每位嘉宾介绍一下或者阐述一下您对未来社会带来的对教育目标,对人才,对整个教育的方向的改变,或者目标的变化有什么样的想法?

  方晋:我觉得今天实际上从前面开始,我们无论是我们政府部门的领导,还是我们的教育,还有我们来自媒体的这些专家们,我觉得他们对未来教育的使命,其实他们都有自己的很深刻的解读。我自己是认为,就是说教育的目标还是要以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前面有嘉宾讲到过为它的终极目标。而不是说把人变成一种工具,为社会也好,或者为其它的目标而服务的一种工具。过去可能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限制,由于技术手段限制,人们要谋生,所以可能教育更多的是起到技能的培训,或者说给你提供一种能力的证明,作为一种敲门砖,人把教育作为谋生的手段。但是这种想法或者这种现状还是比较功利性的,我觉得随着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随着技术进步,人更有条件,更有能力去实现自我的价值,所以我觉得未来教育价值、使命和目标应该是努力帮助人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陈丽:我觉得主持人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其实教育要变,可能需要我们从历史的方位和国家现阶段发展的教育的矛盾两个角度来认识。一是人类正处于由于科技进步带来的社会快速变革的阶段。未来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我们的教育如何使我们的受教育者对未来这样充满了不确定性的未来做好准备?这是时代给我们的新的命题。这也是我们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的起点。 另外,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现阶段我们的教育需求发生了变化。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教育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我们现阶段的矛盾是现有的标准化的供给的方式,以知识传递为主要目的和形式的供给方式,跟我们人民群众所期待的优质的、灵活的、终身的、个性化的,除了获得技能以外,还能让自己拥有美好的幸福体验的这样受教育的需求之间的矛盾。而满足这样的需求,顺应这样的时代变化,给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的命题是个极大的命题。这是一个教育变革是一个非常长的历史阶段。 如果我们今天看未来,我们可以说五年,可以说十年,可以说三十年,确实这是人类变革的一个,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必然经历的这样一个阶段,而这个阶段的变革没有规定的路径,我们到现在为止没有办法,有人说我写一本未来教育是什么样。可能我们都从不同的角度有一些设想,我们不同的角色都会有一些探索。但是我觉得简单的从一个维度来描绘未来教育,可能都会容易偏颇。所以我们需要全社会关注教育,从不同的角色,用不同的力量来推动这场变革。但是特别重要的是我们这样的推动需要协同,需要合适。如果整体的发展不同步,不配套,非常可能这样的变革我们要走弯路。所以我个人特别想强调的说,这场变革充满了机遇,特别是技术赋能给了我们很多的新的可能性。但是教育远远比一种技术在特定情境下应用的实验有效性来的复杂。所以我们需要应该综合地、多方位地推动这样一场变革。所以我想它的挑战远远大于机遇。这也恰恰因为这样的特点,所以我们这样的高峰论坛就变得特别有意义。

  李朝晖:首先感谢好未来的邀请,包括组织这样一个大规模的关于教育的讨论会。我刚才听到陈教授所讲,我非常同意陈教授刚才提到的很多的观点。我觉得可能我稍微展开一点,一是陈教授刚才提到了关于供需这点。我觉得在过去的三、四十年来说,其实可能整个教育行业是比较简单的供需的状态。在座各位可能大多都是从高考体系走过来的。但事实上我们现在看到在教育出口方面已经发生了大规模的变化,多样化已经变成整个教育需求的一个不可逆的趋势。这个趋势给所有的学生、家长、老师也好,包括所有和教育相关的参与者也好提出了一些很多新的课题。第二,刚才陈老师提到一个词,是技术。技术在过去可能和教育的关联好像没有那么大。但我觉得,这两年其实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很多的影响和冲击。我非常清楚地记得,从2016年、2017年人工智能AI大规模的开始进入到大家的视野之后,我们经常讨论的一个问题,就是说人以后到底应该干什么?当技术已经能够做这么多的工作的时候,它到底是对人产生了替代,还是产生了赋能?在这么强大的技术能力之上,人到底应该选择说什么是他所能够创造价值的地方?事实上,在过去的一两年里这样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我相信这样的讨论在未来还会不断地持续下去。第三,我想补充一点,就是多样化。我们看到世界本身的多样化开始变得越来越有意思。在过去我们认为可能有一条既定的轨道,让每个人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但是事实上确实是不确定性可能是我们未来最重要的一个主旨。包括这几年在经济上的变化,在国际政治上的变化,都使我们在一瞬间,觉得说我们过去所认知的世界其实有很多东西是不一样的。这样的一个改变,这样的不同,我觉得在未来可能还会继续深入地发生下去。这对于我们所有的年轻的被教育者和我们所有教育的参与者来说的话,就是如何才能够应对这样一个高度变化,高度竞争,在合作和个体之间寻找平衡这样一个世界,我觉得都会是一个新的命题。

  Michael:非常感谢主办方给我提供机会来到这里,我感到特别的荣幸能参加这样的非常重要的会议。我能够来到台上和各位专家共同参加这样的主题我感到特别的荣幸,我们有这样的坚定的信仰,即人才基本上来说在世界上分布是比较公平的,但是机会并不是如此。因此在GSV我们所做的一个关键的工作,就是要赋予每人平等的参与未来的机会。而它的核心就是让它们能够平等的获取教育。因为只有获得了这样的教育,他们才能够获得公平的机会。现在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当中,我们的知识和教育不仅仅会对个人来说带来很大的变化,也会对公司,还有国家带来很大的变化。因此我们必须要去看看如何能够让人们公平地获取教育的机会,来去赋权人们,能够使他们竭尽全力地发挥他们的潜力,参与未来的发展。 关于教育和技术,我觉得它们给我们提供了机会,可以让我们的教育和学习实现民主化,可以让人们更公平地获得教育,以更低的成本获得教育。而我们现在要提高教育的品质,这并不意味着说网上的教育比课堂的教育质量更好,但是确实我们可以有不同的教育手段,在线的教育可以成为课堂教育的一个补充。现在当然这样一个世界让我们感到特别的兴奋,但是有一些发展也让我们感到比较恐惧,比如说人工智能,有一些人会觉得人工智能在将来可能会消除现有的50%的工作。在接下来的20年当中就会替代这么多的工作,这确实让我们感到比较恐惧。我觉得AI人工智能可以大幅度地去提高我们个性化的学习的效果,可以给这些个人提供它们所需要了解的知识,而且以一种有效的方式让他们去学习。我们对于未来的教育的展望我们是非常的乐观的。我觉得我们可以为所有人提供公平的接受教育的机会。

  施柯:首先前面讲的都很好,就我自己而言,我觉得对教育的未来就像前面的嘉宾所讲到的一样,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其实很多时候,如果只是从终局意识来看未来到底长什么样子角度来讲,可能未来没有一位我们的友人或者同事,或者大师能够描述清楚未来的样子。前面嘉宾讲的我也同意,教育与我们全面成长,科技驱动等概念,所以我觉得由于未来我们还看不清,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教育当下要解决如下问题:一个是目前的困难,比如教育不均衡,包括信息上面的还有大量的信息差的存在。所以互联网一定还能带来当下问题的解决。而在在当下问题的解决的同时,可能我们会对未来看得更加清晰。当然当今的解决方案也可能变成未来的问题。所以在这一点当中其实我本人来参与这个会议更多的是来倾听视角,倾听不同的路径的可能性的。至于说答案和未来预期长什么样子,我觉得还是在我们一步一步往下走的过程中去看怎么样走向未来的教育的模型。

  主持人吴颖:刚才每位嘉宾都从个人的视角给大家描述了未来的教育的目标,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可能的一个方向。下面我们回到每一位的专业的特长,我先采访一下方晋秘书长。据我了解,其实咱们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其实也承载着国家和政府一部分使命来推动教育的改革,也推动教育的普惠化。您可否对于在中国和过去一年和您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在教育普惠方面您的一些看法和未来的一些视角?

  方晋:谢谢。前面因为卢迈秘书长已经做了主题分享,把我们基金会在我国贫困地区做的教育方面的尝试向大家做了介绍。今天既然是未来教育大会,其实基金会运用很多信息化的手段,一方面直接推动教育的普惠和公平,另一方面辅助我们自己的项目,提升它的质量和效率。信息技术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打破教育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均衡的分布,通过远程教育让贫困落后地区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一样,享受同样的优质教育资源。比如说我们现在农村因为条件落后,生活比较艰苦,所以老师本身它的水平和城里的老师是有差距的。另外一方面因为现在人口的流动等因素,农村的孩子减少,有的地方一个村小一个年级只有两个孩子,这样配一个老师既教语文又教数学,肯定教不了英语和计算机,我们讲好几种教育是缺失的。这些农村的孩子必须上了中学以后才开始接触外语教育或者信息教育、音乐美术教育,他跟城里孩子差距更大了,我们通过远程教育手段以及我们基金会和微软、好未来这样的机构合作,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让他们和城里的资源校对接,他们可以实时接受城里孩子享受的优质教育,村里的老师可以起到辅助帮助的作用。另外我们今天秘书长介绍我们所有的项目,我们的山村幼儿园,我们开发了App,App可以收集项目的信息,我们可以在后台做研究做分析,为国家相关决策提供更好的政策依据。另一方面可以直接帮助这些老师,帮助这些幼教志愿者,这些为教育事业的潜力的改造,它的潜力是很大的。

  主持人吴颖:我们回到陈丽校长,因为大部分家庭或者社会对未来人才的培养要往高等教育,这是下一个目标。从高等教育的目标,从高校的角度怎么看未来高等教育,有没有一种可能性我们全都线上,比如北师大或者北大清华或者常春藤都可以变成线上教育的高校,这样就解决问题了吗。听一下您的看法。

  陈丽:高等教育需要改革的地方,不比基础教育少。高等教育目前发展,无论从满足国家的发展,满足国际社会人的发展,满足个体幸福生活追求方面的准备,我觉得我们都有差距。为了适应未来社会对人的需要,高等教育要改革的地方非常的多。这是时代的命题,无法选择。刚才提到在线,是不是所有的课放到网上,经常有人问我有了MOOC是不是我们以后传统的大学就不需要了?我们要回来来看,到底MOOC的创新是什么?这是因为放到网上吗?有很多从来没有接触网络教育的人,在过去几年很多的发声,说革命发生了。如果仅仅把传统的课程放到网上,20年前我们就开始做了,我们今天在座的很多的互联网教育领域的前辈,网络教育对今天来看,都是过去了,那么MOOC是什么?MOOC是供给方式的变化,因为原来我们提供一个项目,那么MOOC变成一个课一个课为单位,现在MOOC很多模式是不收费或者少收费。那么以后的教育都是这样的吗?首先我的回答我觉得不是。因为我们有过这样的历史,在电影出现的时候,人类曾经很长的一段时间坚信未来不需要大学,不需要学校,用电影就可以了。事实上仍然存在,那么今天互联网教育应用中有许多创新的实践,令人振奋,包括MOOC和Minerva,还有一些公共服务体系,很多新的模式非常令人振奋,作为创新的方式值得关注,但是我不认为这些方式都已经可以替代学校或者说完全替代学校,甚至这些方式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情况,都有待检验。

  所以我想说,我个人明确的观点就是未来大学在我能看得到的时间内,在30年内还会存在。下面一个问题,给所有的嘉宾一起来思考,教育就是简单的信息资源分享吗?如果这样的话,谁去点燃我们的学生?如果教育就是经验的分享,我连MOOC都不需要,我们网上那么多开放的视频,可以了。教育远比知识分享要复杂的多。如果我们仅仅分享人类已有的经验,怎么让学生对未来不确定性做好准备呢?我们的学生一直觉得有一个权威,更何况永远免费的午餐有吗?都需要我们思考。我借这个机会特别呼吁,我们一起来探索,到底互联网对高等教育,对整个教育的作用是什么?我们大多数人停留在他是一个信息传播的平台,互联网教育更多的实践是把传统的课堂教学,所谓的传统优秀教师的讲解汇聚起来,这是一种作用,但是它的作用远远大于这个。我特别提醒业界的各位同仁关注互联网不仅仅是一个传播的媒介,它是一个全新的空间,具有重构我们各个行业的组织体系和服务体系的潜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而这里有三个东西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

  第一就是供给方式的变化,绝对不是把传统学校的课堂简单搬到网上。第二我们思考互联网环境下知识生成、知识传播和知识获取有没有新的规律?刚才会前和李总讨论,我们已经研究发现互联网环境下面有一种新的知识生成的方式,它是群体智慧汇聚知识生成,而且知识不断的动态变化,不再是某一个智者认识出来写成书去传播,而是群体智慧汇聚,不断的优化这个知识,传播和生成在同一个过程。这样的规律又是什么?它已经变成一个复杂系统,这些规律需要我们去认识,才能更好的指导我们有效的用互联网推动教学,同时我们看到互联网在推动教育的科学化方面具有极大的潜力。我们利用过程的数据,这一切跟我们以前所理解的简单的把课堂教学放在网上去分享,要复杂的多。所以最后借这个机会说一下,互联网+教育,远不是把传统的学校课堂放到网上,应该是用互联网的思维,互联网连通的功能、生成的功能、汇聚的功能,包括过程的大数据,留下数据给我们提供的科学精准决策的可能性来重构今天,只有学校这一种形态的教育组织体系,只有老师简单的在课堂的这种提供教育服务的这种供给方式,互联网+教育正是我们进一步推动适合未来的新的教育组织体系,教育服务体系,教育的理念,教育的制度创新重要的战略机遇。

  施柯:首先我不是高等教育方面的专家,陈校长是。首先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在不同的领域,无论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有一个词我特别喜欢,包括会议也给我一个提示,叫“人机协同”。人机协同这个概念其实也是大家讨论比较多的概念,其实新东方也做了很多探索,比如通过一些智能的批改给老师,降低他们的工作量,解决一些基础教育和一线教育者不愿和不能的问题。但是我们也同时在思考,人机协同从经济角度上来讲,降低人力成本投入,带来更多企业效益。但是这是机器给人带来的一些协同和赋能。反过来,既然是协同,是双向的,人能给机器带来什么样的协同和赋能,这反而是我们要去思考的一个问题。

  当老师的效率被提升,大量工作时间被减下来之后,企业的成本结构发生了变化之后,我们还能对机器或者互联网这个角度能提供什么人在这上面的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企业把成本降下来,花的钱少了,其实我觉得应该更多地投入到教师、人的发展的角度上去。我觉得从企业角度上来讲,毕竟我们是一个培训机构,但是我们也非常重视教师的职业发展。当节省了大量时间,提升了效率之后,我们知道在教师职业发展中有一个重要方向,叫做教育者作为研究者。大量的数据沉淀,大量知识的汇集,其实企业应该把省下来的钱再次投入到教师的发展当中去,让这些教师又能够研究出一些新的方向,或者是基于产生的大量数据,或者是学生的数据也好,学习者的数据也好,然后做出新的研究方向去给机器赋能。所以说在这一点当中我觉得可能对于未来来讲一个是比较深层次的考虑,也是现在大家在伦理上面讨论的比较多的问题,机器替代人的话题。

  所以说其实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想法,是什么呢?就是现在各个机构,包括国家性的机构、民营性的机构都在大做互联网教育,也在做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教育相结合,但是由于这是一些不同的投资方式,决定了这样一些平台,其实以后对于未来的开放程度大家都会有一个投入产出的思考。所以说像这样的机器学习,无论在哪个领域,我自己大胆地想,那天跟我们CEO周老师在讨论,像这种技术的开发是否能够变成真正的免费开放,因为我们现在都在讲,要解决基本的公平问题。但是由于投资的思考它做不到这样开放的话就会很痛苦。这个可以类比前段时间看的《我不是药神》,那么多公司花双十的钱和时间把药研发出来,赋予这么高的价格,但是解决的可能是非常小的罕见病。而这些罕见病病人要付出这么高的代价。这件悖论的本身我觉得在教育当中是有一定意义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觉得从两个角度思考,教师人本发展问题,第二,关于这些工具,未来更加民主化使用的问题。

  主持人吴颖:谢谢施老师。施老师也提了一个非常深刻的看法。就是我们未来全社会,甚至全球的学习者的数据,这个技术和专业的应用领域投入所带来的成果能不能够变成开放的、普惠的、全社会乃至全球受益的,这个方向非常值得深入思考。下面请每位嘉宾再用一两句话总结描述一下您心目当中未来教育的终局或者您教育的期待、期望,都可以。

  方晋:刚才大家谈到了很多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问题,但是我们回顾一下历史大概可以猜测一下未来的走向。其实任何一个通用技术大规模推广,都会使得一个社会更加平等。我们看交通、能源、信息技术都是这样,因为它后面边际成本会比较低。比如说互联网、智能手机发展,实际上让更多人之间更加平等。而信息技术发展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去中心化。所以我想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改造也是如此。我刚才讲了,将来的需求是人的全面发展。而供给我觉得会是这种分散化的,就是人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学习,终身的学习,但是人人也都可以当老师。我相信教育的回报在上升,教育的私人供给也会上升。所以我相信未来非政府部门会在教育事业发展当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陈丽:我觉得未来的教育投入肯定不止是政府投入,我们总说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人民也要投入吧?第二,未来的教育,智慧的贡献者一定不止是有教师资格证的教师。全社会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所以我觉得未来的教育应该是全社会共同服务、共同贡献、共同参与的教育。

  李朝晖:我想提一点,我觉得技术在教育领域渗透刚刚开始,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的技术会把教育最初的门槛、知识的传播、初级知识的普及,这样的问题解决,甚至能够解决很多的跨领域的沟通,比如说像翻译的软件,我相信在不会太久的时间之内,我觉得甚至三年、五年之内就会解决很多语言的障碍,使过去很高的沟通成本降低,使我们过去很重视的一些教育领域可能变得不那么重要。同时,它也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和自由去探索一些更深层次的教育的需求。比如说关于创造的,比如说关于多样化的,比如说关于技术创新的,我相信在未来的话,教育会越来越变成一个国家、民族,包括整个世界大家如何竞争、合作的重要手段和课题。

  吴颖:谢谢各位。我代表本次GES六个主办单位也想最后表达一下,我个人也是我们集体的愿望。创新融合,让教育点亮每一个人,教育是每个家庭的,也是全社会的,有民族性,有国家属性,同时也是全人类的。人类基因的传承可能是生物学的范畴,人类文明和历史的传承是我们教育的范畴。也再一次感谢并呼吁全社会所有的家长,包括我们的政府,包括我们教育行业的从业者,包括我们学界的领袖,包括我们的资本,包括我们的互联网技术的专家,一起来关注教育,让明天的教育更美好!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