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题:教育产品同时满足老师家长和学生需求是伪命题

2015-07-29 10:35:20发布   来源:多知网   作者:王庆苑   0条评论

  编者按:去年开始答疑类APP层出不穷,拍照答疑与社区答疑并存,现在各个答疑APP已经开始做差异化的探索。答题与答疑是否有不同?阿凡题联合创始人王庆苑给多知网发来投稿,阐述了他的见解。

   教育产品要同时满足老师、家长和学生的需求,也根本就是个伪命题

  入行做教育,大家都说难,难就难在要把老师、家长、学生三方都圈住。逻辑很简单:学生没有支付能力,要劝说家长支付,就必须通过老师。于是每个产品都在绞尽脑汁想方设法满足老师、劝说家长、绑架学生。

  我认为这根本就是个伪命题。

  学生没有支付能力吗?一二线城市中学生月零花钱为200~400,约20%超过500;三四线水平稍低,大多数学生也有每月50~100左右不等。其次,家长只能被老师影响吗?据我们的调研,家长在孩子非必需品的支出中,超过30%的消费是听从孩子的意愿。所以,教育产品不好做,其根本原因还是没有打动学生。学习是被动的,为了绕开这个难题,只能圈入老师和家长;这无异于为了解决一个难题而陷入另一个难题。所以,做一款让学生真正好用的教育产品,才是人间正道。

   答疑解惑是学生的强刚需

  韩愈在《诗说》里面曾讲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由于我国教育资源的紧缺及分布不均,通常一位老师面对20~60个学生。课堂上的“传道”、“授业”已演化为一种填鸭式的教学,至于“解惑”则更无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作业是每个应试教育体系内学生面临的强制任务,90%的学生都遇到过作业难题,60%的学生更是每天遇到至少一道难题。遇到作业不会做怎么办?老师不在身边,即便在身边,约1/3的学生也不敢问老师;同学解答能力有限;家长到了初中数理化的题目已经无力辅导了。面对难题,仅凭学生自己查找知识点、翻阅资料、复习笔记,解决的比例相当低。不但耗费大量时间,每天功课都要写到深夜,自信心也备受打击。

  于是乎,“惑”成为学习的死结。问题过了夜,第二天很少有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再去求解。多少学生,囫囵吞枣,日复一日,疑惑越积越多,则越发无从、也无法去解。步入高年级,题目考查维度日渐增多,知识缺口积重难返。旧的没解决,新的更不懂,循环往复,以至于连学生自己都不知道到底哪里不会了。

  从心理学的角度观察,遇到难题的一刹那,恰恰是求知欲的峰值——通俗点说,就是学生最想学习的一瞬间。这也与我们的观察相符:占班里大多数的中等生,他们往往记笔记最认真,每一本教辅从头到尾做完,遇到难题都有很强的动力和欲望去解决。但是一旦这种欲望没有被响应,青少年很容易知难而退,再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动力就非常难了。因此,抓住那个稍纵即逝的瞬间,及时准确的解决问题,以“按需服务”的思路解决痛点,成就一个好产品。

  答题与答疑

  以“答”为切入点的产品,在2013-2014年是个爆发期。随着模式识别技术在K12领域中的突破,基于拍照和题库搜索的移动端产品,纷纷迅速捕获了千万量级的用户,成为K12领域中实实在在的流量入口。

  然而,提供答案与答疑解惑,之间还是很大差异的。首先,教育不是标准化产品,学生因为个体的理解能力、学习方式、知识结构等基础要素间的差异,所问之着眼点也不尽相同。均以标准答案回复,岂不是头疼脑热都用阿司匹林打发呢?!其次,学习不是单向灌输的过程。古今中外,教育都是人与人之间的言传与身教;师生在课堂中的交流,至今无法完全被屏幕与鼠标取代。因而,仅给答案是不够的,答疑解惑也是在问与答、追问与追答,这样的信息往返交互过程中完成的。最后,答疑的目的并不是仅仅解决一道题,而应触类旁通,一通百通。在解题基础上引入知识点的归纳与总结,以致能力培养,这样才可做到以练代学的目的。实践与总结,恰是学习之真谛。

   定义在线答疑的三个层次

  如果要规范火热的在线答疑,制定一个标准流程的话,笔者不才,斗胆借用王国维大师求学之三个境界,借用几句打油诗来定义答疑的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踏破铁鞋无觅处,然而得来全不费功夫”。学生在一道题上卡住,苦苦冥想,百思不得其解。这个时候,恰恰最需要及时的给出解析,便令人恍然大悟,甚至拍案叫绝。因此,第一层次的答疑,就是给答案。目前拍照搜题产品,已经能够通过技术的方式迅速且低成本的解决了。

  第二个层次,姑且用“打破沙锅问到底,还问锅渣在哪里”来形容。机器虽然能给出答案,但判断不出真正的问题点,这就需要人来“挖掘”。通过师生间追问与追答,甚至是老师的有意引导,直至切中要害。这一层次,尤其在高年级综合知识点运用的题目上尤为重要,因为学生问题的根源,往往是多种多样混杂在一起。能够抽丝剥茧找到问题的核心,其实离解决问题也就不远了。这一点上,纯靠技术目前还无法实现,人工智能是尖端科学,在工业化应用方面,恐怕还有几年甚至十几年的路要走。机器和人工的结合,也许是更为实际和实用的解决方案。

  第三个层面,借用一句禅语:“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一两道题,也许正揭示出学生认知上的盲点,亦或是方法运用上的生疏。见微知著,师者只需稍加点拨,从单个题目的讲解,顺理成章地过渡到知识点和方法论的梳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治学上也许就是事半功倍的效用。在线答疑的下一步,自然而然就是个性化辅导。这样的切入,丝毫不显突兀与造作,也正是在最想学习的那一瞬间,送上的一味好药——满足求知欲,留下好学的种子。

   小结

  从给答案、到找根源、再到触类旁通,都是一脉相承、循序渐进。对学习过程的引导与管理,这也是应是身为教育工作者做答疑产品的内在逻辑。真正的重点,还是要回归到从事教育的本质:做一款学生真正想要的产品,这才是创业者应具的心态和真正的价值。

        (本文为投稿,作者王庆苑,阿凡题联合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