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可以试试和孩子共同探讨,激发孩子的主动性。

家庭教育|孩子闹情绪时,家长该如何“共情”?

2022-08-20 09:02:31发布     来源:成长的可能    作者:张蔚斐  

  专家|王睿

  unsplash

  来源|成长的可能

  孩子想吃零食不被允许、玩游戏输了、自己穿衣服总穿不好……在成长过程中,孩子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意外状态,引发情绪的波动,一生气着急就陷在情绪里,怎么说也说不通,家长缺乏方法,甚至担心孩子是不是性格有问题?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常常会面临情绪的晴雨表,心情好的时候是小天使、小棉袄,乖巧懂事;也会有闹情绪、发脾气的时候。又哭又闹的,连原因都问不出来,更不知道该怎么“哄”孩子。

  其实,发脾气是孩子情绪调节能力不足的表现,对于这种求救信号,家长不能忽略,更要有策略。中科启元儿童发展中心心理咨询师王睿在讲座中把家长的共情分为三步,面对孩子的情绪,家长具体该怎么做呢?

  一、倾听

  在孩子的情绪调节中,最重要的第一步骤是倾听,大部分孩子有一个特点是比较擅长说,哪怕是发脾气,也能说得比较多。对于孩子来说,比较难的是听家长说,为什么家长说了这么多,孩子还是陷在情绪里、发脾气呢?为什么家长强调了这么多遍,孩子还是要对着干呢?到了学校里,这部分孩子也容易出现老师反复说,孩子听不进去的情况。

  从小,家长就要和孩子做好倾听的练习,只有家长做好倾听,孩子才愿意听家长的,家长说的话才能起效。

  倾听是和孩子相处过程中的重要步骤,为什么在情绪调节中也要强调倾听呢?在情绪调节时,家长的倾听要让孩子感受到大人是和他站在一起的,看到孩子发生了什么。不是在孩子有情绪时批评他,而是要在他有情绪时看到情绪是如何产生的。

  家长可以试试这样做:面向孩子,眼睛看着孩子,保持倾听。保持冷静,感受下发生了什么。

  有时候家长很容易有情绪,我们的情绪一起来,就不容易帮助到孩子了。所以,家长可以先把所有注意力放在看看孩子怎么了这件事上,这也跟我们的大脑构造有关,一旦我们开始观察,就调动了理智的部分,不容易和孩子一起走到情绪中。

  家长保持倾听,不那么着急要立刻想到解决办法,不然后续步骤也容易跟着出错,家长自认为找到了解决办法,孩子却说:“我根本不是因为这个!”我们需要慢一点,先看看孩子发生了什么。

  二、理解

  为什么我们第一步要花比较多的时间倾听呢?也是为了让孩子把情绪降下来。孩子和成人的大脑发展不同,越小的孩子越容易有情绪,大一点的孩子则不是什么事都容易炸毛,自己踢踢球、闹腾闹腾,他有自己发泄情绪的办法。

  在大脑中,有管理理智的,也有管理情绪的,理智管理要到20多岁才能发展完全。所以,让孩子说,家长倾听,其实是在给孩子与家长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传递给孩子的信息就是:“我不用再闹腾了,爸爸妈妈已经看到我的困难了,会帮助我的。”

  孩子和大人的经验程度、认识世界的程度不同,对孩子来说,他搭的积木坏了,这就是最大的事了。但是大人有更好的耐受能力、抗挫折能力,家长有时候不能理解孩子的情绪,担心他小时候承受能力差,长大了遇到更多挫折怎么办?

  家长可以试试这样说:“爸爸妈妈看到、听到(事实陈述),你感觉(表达感受)。”

  比如:“妈妈看到了你现在特别想吃糖,但是我们得明天再吃,你现在感觉很不开心。”这样的方式对于年龄更小的孩子来说更管用,他会在家长的描述中感受到:原来这个感觉是着急、委屈、生气。

  其实,我们这样做也在给孩子做示范,等他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他就能更准确的表达出自己的情绪。一旦孩子语言表达的桥梁通了,家长就更容易和他交流解决方法了,而不是全靠哭闹来表达。

  家长可以试试这样做:和孩子情绪同频,但不能比孩子程度更重。

  有些家长说,跟孩子站在同一边,是不是孩子生气的时候我也要更生气?不是这样的,跟孩子共情,但不能比孩子程度更重。

  三、引导

  有时候,家长在引导时不仅希望孩子能解决当下的烦恼,也希望以后孩子能自己面对情绪,做情绪的主人。家长可以试试和孩子共同探讨,激发孩子的主动性。

  所以,家长在和孩子一起想办法的时候,可以适当给孩子多一些机会。比如小班的孩子想吃糖,家长不让吃,可以提出替代方法,比如吃饼干、水果行不行?或者选一个游戏一起玩可不可以?对于更大的孩子来说,家长可以适当“邀请”,“这样不行,那你有更好的办法吗?”

  这时候就是在调动孩子的理智脑,让他多琢磨。给小一点的孩子多一些选择,大一点的孩子更多开放的选择。

  家长可以试试这样做:你还有其他办法吗?(给予选择);你愿意跟我说说吗?(激发表达)。

  当家长给孩子更多开放的选择时,就是在激发他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