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玮
图片来源|《少年法庭》
来源|成长的可能
今年初,Netflix的原创韩剧《少年法庭》在上线后便很快引起社会广泛讨论。
——“未成年人犯罪,本源在家庭、学校、社会、还是兼有?”
——“未成年人犯罪该不该重罚?”
——“每个问题少年的背后,都是一个问题家庭。”
这部电视剧是以少年法庭为背景,讲述了两位个性及背景截然不同的法官沈恩锡与车泰柱,在各自坚持“性恶论”与“性善论”的对立冲突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少年案件,以及他们变成这样的原因。
《少年法庭》共10集,改编自多个韩国社会青少年犯罪的真实案例。
豆瓣上,该剧播放期间评分维持在9.0分上下,完结至今,还是停留在8.7的高分。
之所以如此受欢迎,除了演员本身的精彩演绎外,剧中写实地描述未成年罪犯的同时,也引起了许多家长的反思与自省——未成年人的犯罪,往往起因于家庭的破碎、家长的漠视、社会的轻忽。
压倒少年的稻草,是家庭
剧中最常出现的法则是在韩国被称为《少年法》的《未成年保护法》。
其中强调:“凡是未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罪犯,将不会以刑法审判定罪,而是依据犯罪情节轻重给予一号至十号的保护处分,也就是进入少年管束院接受最短六个月、最长两年的感化教育。”
这种量刑办法原本用意是让还没有自主意识的未成年人,有重返社会更生的机会,但在实际的案件中,却有一些未成年人以此为抓手,为自己规避刑责。
很多家长在看完后表示,《少年法庭》里的例子,似乎也都曾在国内看到相似的案件,与此同时,在这些问题青年的背后,往往是问题的父母与家庭造成的。
比如,少女家暴案。
有犯罪前科的宥利浑身是伤地倒在了法官办公室门口。
受理案件的警察认为应该是家庭暴力。
但车泰柱表示,12岁时,宥利父母离婚,其后便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爷爷患有老年痴呆一直在医院,奶奶的身体也并不好。
父母没有再出现在她的身边,也就并不存在可以实施暴力的家庭成员。
即便怀疑是家庭暴力,那警察的调查结果是什么?
“不了了之”。
因为并没有人会那么花心思在少年案件上,即便有家庭暴力的可能,也没有人认为那是个值得深究的事情。
沈恩锡在她的胳膊上,看到了很多试图自残的痕迹。医生也指出,她身上的伤口有深有浅,应该是长期遭受暴力对待。
但对于年轻人来说,多次的自残,往往是内心需要关心的表现之一。
醒来后的她一直坚持自己没事,即便已经伤痕累累。
当法官开始询问更多与她有关的事情时,奶奶却坚持说“这孩子摔倒了,她的身体本来就很不结实”,并且带走了她。
沈恩锡在继续了解后才发现,原来所谓的失踪爸爸其实一直都和这个家庭有往来,并且每次都会大闹医院,把祖孙相依为命的救济补助拿走。
真相浮出水面:宥利长期被爸爸家暴,但爷爷奶奶一直袒护自己的儿子,并且让孙女三缄其口。
即便孙女想要逃离、说自己的爸爸是“混蛋”,奶奶只会怪孙女说话没大没小;孙女问奶奶不会心疼自己吗,奶奶哭着说当然心疼自己的孙女,但是再怎么样也是自己的儿子。希望孙女理解父亲的难处,原谅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