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小孩的神秘生活》
文|张蔚斐
来源|成长的可能
孩子的胜负心很强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在纪录片《小孩的神秘生活》中,正在开展一场孩子们之间的力量对决。
任思涵和刘一同学分别带领两队小朋友玩拔河,生活中就爱运动的任思涵对自己的力量充满信心,也很迫切地希望自己能赢。比赛前,两队还积极地商量了战术。任思涵组说:“让他们先开始拉,等他们用完力之后我们一下就拉过他们就行了。”刘一组则采用了团结的战术,开始后整齐地喊着一二一,一起用劲。
其实从比赛开始前的战术就可以看出,团结的刘一组更占上风。果不其然,连续两局的比赛结果都是刘一组获胜。
拔河作为一种团队协作的力量游戏,很考验孩子们的心态,在不那么势均力敌的分组里,个人的能力有时会被团队的力量所打压。虽然任思涵个人能力强,但团队游戏更重要的是合作。
生活中力气大、热爱运动的任思涵一时间无法接受自己在游戏中输了的事实,先是要求换队,要把自己换到更强的队伍中去,又要求对方不许使太大劲,最后还怪逆风帮助了对手。连输两局,让她一时不服气,还和对手小朋友推搡了起来。一连串的反应下来,可以看出思涵是一个十分在乎输赢的小朋友。
生活中,也有不少家长对孩子的“胜负欲”感到头疼,有时候既希望他们有上进心、有进取力,又担心他们太在意输赢的结果,而忽略了过程中的珍贵体验。尤其是在和别的小朋友的交往过程中,胜负心太强的孩子常常表现出“输不起”的状态,更容易导致矛盾和摩擦。
那么,该如何理解孩子的胜负心?家长又该如何引导呢?
#1
无法面对失败,往往是耐挫力需要增强
拔河输了两局以后,思涵和清清吵了起来,“你们都赢了两次了,怎么就不能让我们赢一次呢?”思涵抱怨,一抬手就打到了清清,两人推搡起来,清清坐在地上哭。面对清清的哭泣,她也感到无措。
“思涵在游戏中表现出了很强的嫉妒心理,我们说嫉妒有两种,一种是关系受到了威胁,另一种是自尊上受到了威胁,思涵应该是偏向于后面那一种。”人类科学博士沈尹婧和儿童心理学博士何洁分析,“思涵接受不了失败的后果,说明她的耐挫力还是需要增强。”
思涵立刻和清清道歉,两人也拥抱着重归于好。事后,老师问起思涵,思涵说:“想跟她玩个游戏,不小心又想成打仗了,清清哭了之后我就安慰她了,就说对不起。”
在拔河游戏中,思涵的表现无疑是胜负心最强烈的那一个,幼儿园的小游戏,她也会认真地当作比赛来对待,“一不小心就想成了打仗”,其实也是因为她特别在意输赢,这和她的成长经历有关。
思涵的爸爸从事儿童体育教育,妈妈是文化传媒工作者,平时还有哥哥陪伴着她。
“平时哥哥和思涵的关系特别好,小女孩偶尔会表现出一点小嫉妒,我们在夸哥哥的时候,思涵心里会希望得到同样的表扬。她会有一些求关注的心态。”思涵妈妈说。
思涵的爸爸是儿童体育教育工作者,经常带她去做运动。“她是比较喜欢争冠军的一个孩子,喜欢获胜,争强好胜,只要是跟比赛、竞赛有关系的,她都想往前冲。竞争意识可能是与生俱来的,也可能是受后天的影响,因为我经常带她去运动馆玩,看多了练多了之后,自然产生了胜负心。”思涵爸爸说。
在父母的眼中,思涵有耐挫力,但是不多。父母更期待思涵能在失败后坦然地、微笑着面对,还能祝福对手、鼓励自己。
#2
面对挫折和压力,增强心理弹性和耐挫力
胜负心往往伴随着孩子的小脾气,很多孩子在输了比赛或结果不符合自己的预期时,急得崩溃大哭,遇事时容易哭的孩子,也往往很难面对失败,心理比较脆弱。
拔河游戏过后,赢的队伍获得了陀螺玩具的奖励。出于对玩具的好奇,输了的岳昊小朋友从玩具堆里拿出了陀螺,放在手里玩个不停,另一边赢的队伍里,动作稍慢的刘一小朋友则没有玩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