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不要低估大模型的潜力,但是也不要高估它今天的能力。”

AI引发“大和解”?周鸿祎、傅盛同台论AI

2024-01-21 21:13:01发布     来源:多知网    作者:徐晶晶  

  来源|多知网

  作者|徐晶晶

  多知网1月21日消息,今日下午,猎户星空发布猎户星空140亿企业应用大模型,并发布了一系列场景应用微调模型,以及大模型深度应用“聚言”。猎豹移动董事长兼CEO、猎户星空董事长傅盛表示,猎户星空企业应用大模型面向公众开源,免费可商用。

  发布会上,傅盛还预测了2024年技术发展的四点趋势:

  1.千亿大模型过半凋零,私有化百亿大模型百花盛开。

  2.超越OpenAI的机会来自大模型应用公司。

  3.“数字老板”将成为企业标配(董事会将考核CEO使用AI时长)。

  4.具身智能很火,但人形机器人必定不能量产。

  随后,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和傅盛就AI相关话题进行了一个小时左右的圆桌对话。

  二人渊源颇深。傅盛是第一代互联网产品经理,曾是周鸿祎的下属,在360研发了360安全卫士等产品。不过,随后傅盛在公司重要决策上与周鸿祎产生分歧,二人决裂,傅盛于2008年离开360。2010年,傅盛创办猎豹移动;2014年,猎豹移动登陆纽交所;2016年,他创立人工智能服务机器人公司猎户星空。

  这次是二人多年后首度公开同台,也被网友成为“世纪大和解”,因此,这场同台对谈也吸引了不少“吃瓜”网友。

  对此,周鸿祎在开场和收尾时便数度定调:“纠结陈年往事无意义”,“傅盛邀请我来,我是抱着学习的心态来的”,“我最近在做半公益的事是帮助创业者解惑,傅盛这次算再次创业,我提供帮助也很正常”,“交流的过程中,有思想碰撞是正常的,这不叫砸场子。我称之为‘吸星大法’,辩论的过程中,可以分解对方观点,最高明的剽窃是把别人的想法变成自己的想法”。

  他表示,多年过去,傅盛和自己都有进步与提升:“人的认知是不断提升的。傅盛年轻时火气旺,犯过错误,但在饱尝生活的铁拳后,认知有改变,有很大进步。我也有很大变化,有人说我脾气变好了,可能是年纪大了,体内激素水平下降,看人的眼神都柔和很多,别人骂我的时候,我也在反思自己。”

  他认同这波AI热潮的重要意义:“当下的AI是我们经历了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后第四次巨大的机会。而且这次机会对人类社会的改变力度、广度、深度、速度,都要超过前几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拼命地往前看,要连滚带爬地往前跑,要尽一切可能抓住机会。谁要是还活在过去,就成了刻舟求剑,没有意义。”

  周鸿祎说:“今天做AI这件事还有个好处:AI才刚刚开始,比造芯片的难度要低很多,大家对AI的认知都在一个起跑线上。我们就是要不断边调整、边碰撞、边往前走。

  周鸿祎还强调,当下时代,表达方式在变,“短视频和直播正在格式化人的大脑”。”这意味着,商业模式也要改变,董宇辉直播间GMV一天能达到1.6亿元,现在进入了网红时代。我不是鼓励大家都做直播带货,而是企业家、创业者也要学会培养网红气质,一定要学着做网红。一个企业不管是做To B还是To C的,都要跟公众有沟通的渠道。现在这个渠道已经彻底变化,如果不了解这个渠道,你跟这个世界就割裂了。“

  尽管做了如此铺垫,但依然不影响这场圆桌上二人“唇枪舌剑”的观点交锋。双方就AI相关话题探讨诸多话题。以下为周鸿祎、傅盛观点摘编:

  01

  关于AI大模型创业的方向

  周鸿祎:

  关于AI大模型创业,经常有两种错误的思维方式:

  其一,老想用过去的模式套用今天的AI,把它比喻成iOS。你就算把它比喻成操作系统,得出结论是全世界就2套到3套操作系统,可是鸿蒙系统也出来了了,你判断它必然会垄断,必然就没有机会了,这是刻舟求剑。AI发展不是操作系统,AI更像当年的PC。当年PC时代,有人说,计算机全世界只需要5台就够了,现在,每个人兜里都揣着一台,办公室里放着一台,家里可能还放着一台人。这明显是错误的。

  其二,人容易对成功的模式委曲求全,而对暂未区的成绩的创业者求全责备。比如OpenAI做成了,往往会赢得人们的顶礼膜拜,而大家对年轻创业者的想法,则是求全责备,这就容易错过有潜力项目。

  02

  很多公司结合大模型做To B业务,大模型能否在To C业务模式方向有效发挥作用?

  周鸿祎:

  永远不要低估大模型的潜力,但是也不要高估它今天的能力。AI确实让人看到了未来无限的潜力,但今天它还有很多缺点。

  我认为,AI能做的方向可能是一个跟已有的业务高度结合的东西,而不是一个完全新的东西。它不像当年互联网出来后,是个全新的工具,完全可以创造一些全新的概念。而人工智能实际上做的是代替人做的这些工作,而很多人的工作是人已经在做了。AI现在很多的场景都是我们熟悉的旧场景,而未必是新产品。

  所以现在在在To C方向,我看到了两个变化,唯一的新场景是虚拟女友、虚拟伙伴这类。

  我认为AI在企业应用有可能是突破点。因为它是生产力工具。我认同大模型做企业的深度定制化和行业垂直化这个大方向,但是具体做起来还是有几个问题:

  首先它是高度业务驱动的,要想做通用的企业级的产品,还要经过一轮摔打和试错的过程。也就是说,企业对自己怎么做业务已经比较了解了,企业用大模型的时候,大模型要跟业务紧密相关。有的公司做医疗大模型或者教育大模型,这种都是比较宽泛的概念,在企业里是很难落地的。

  所以我们后来找到一个方法,比如要做HR大模型或者做领导决策大模型,实际上很难用一个概念去做,必须把这个企业的某个业务流程分解成50个子任务、50个非常小切口的场景,然后在每个细分场景拿AI的能力来进行加持。比如要做HR大模型,可能把HR面试工作分解成搜简历、简历评估、根据简历来设置面试问题、面试、面试评估、面试结果反馈等环节才行,每个环节再结合AI,比如在简历评估环节能够用大模型的什么能力来优化这个环节。

  比如和微软和Saleforce,他们目前没有拿大模型做一个新的产品,而是要么在公司内部业务的某个环节上,要么在其产品的某个功能部分做了加持。

  2023年大模型已经高速发展了一年,但是2023年没有出现真正的好的更有说服力的应用场景,这也恰恰证明了2024、2025年可能就有巨大的机会。

  所以我觉得在企业应用上,最重要的不是反复的一个通用大模型,而是要找到细分的场景,用agent做出具体的应用,还要把这个大模型通过微调和训练。2024年可能会出来一些真正的好的应用。但这个市场我也在琢磨,市场应该会被切得比较碎,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比如知识管理大模型、舆情监测大模型……到企业里边还要做运作。

  傅盛:

  因为今天大模型刚刚开始,整套的配套今天大家都在摸索。To C对产品要求是更高的;而To B, 由于它改变现有流程的情况下,是可以用定制去解决的。To C是每个人都要感受到独特的价值。所以今天大模型要做To C,除了套皮之外,想做深不容易。今天做To C是比较卷的,尤其在国内。

  03

  To C基因的公司转做To B业务会很难,To B有很多定制化细分需求,怎么办?

  周鸿祎:

  其一,团队要换,先动企业老员工,把部分员工换成懂To B的人。自己改造基因很痛苦,但依然要改造。

  其二,要有一个充分的时间准备要交学费。

  其三,不会一炮就响,要咬着牙撑下去,有熬的思想准备。

  傅盛:

  我最早是做To C的产品经理,我后来总结过做AI和机器人业务的两大反思:

  第一大反思就是当时投入AI太冒进,所以这次我比较收着。

  第二大反思就是就是我当时没有去管销售。因为我以前做产品,我觉得销售这些事儿找个人管就行了。后来发现,To B销售即产品,因为它的周期很长。不仅是成本过剩,还是个用户需求摸索的过程。如果中途紧急叫停,再去寻找下一个客户,这就不计成本了,就整个做散了做成了项目制。我今天特别怕AI做成项目制,刚开始可能很难避免……

  04

  在大模型时代,现在是年轻人入场的时候吗?

  傅盛:

  是入场的时候。我去年三四月份最恐慌。我的恐慌不是我没有去做过千亿大模型,而是我经常在很多媒体上看到很多年轻人怎么改、怎么弄。我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个新的机会,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你懂得慢了就会就遭遇“乱拳打死老师傅”,这只在底层发生转变的时候才有机会。而且年轻人更有时间,没有牵绊,可以全力以赴琢磨AI怎么做,可以学一些深入的东西,点子又多,这一波肯定是很多年轻人崛起的时候。

  周鸿祎:

  我的观点差不多,就说两点:

  一是,AI最大的机会就是不要老想去编一个新东西。AI改变既有业务流程。在目前行业就大胆探索,AI首先改变的是既有的业务流程和既有的所有的产品。今天你所有能想得出来的应用都有机会用AI重做一遍。给AI找场景,而不是瞄着OpenAI做大模型。创业者不要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而是回到旧业务思考用AI做改变。

  而是,对创业者,不论做什么创业,我都鼓励他们尖锐。刚开始的时候一定不要去做大东西,而是一定结合你能看到的一个小的业务场景,AI真的这个问题深入给解决了,把一个东西重度垂直做深入。很多年轻创业者刚开始做得越窄越好,而不是去做套壳嫁接的事,那些事OpenAI迟早自己都会做生态的。

  还有一个建议就是,要有点长期主义,AI这两年很热,你就焦虑,其实没啥可以焦虑的。2024年可能会有杀手级应用,但不会那么快。

  另一个,要聚焦,小切口,大纵深,找到这样一个方向,用AI去做。

  05

  具备哪些特质的创业者在今天这个时代更容易成功?

  傅盛:

  第一个特质是他真的愿意每天把各种参数搞得非常懂的人,就是真认认真真研究各种东西,而不是只是看个朋友圈就在那儿发表意见的人。其实就像手艺活,你做一个东西,如果你对一些基本技能不是足够的熟练,你其实很难产生灵感的,它是积累的过程。对AI技术本身深入学习。

  第二是真的要从应用出发,今天所谓训千亿大模型这件事儿,资金消耗太大了,但是如果从应用出发去找到好的场景,把这个AI的技术给用好,包装出一个产品,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第三,真正To C的AI的原生应用可能还需要一两年。

  周鸿祎:

  第一,AI时代要求创业者的反应要更快、有很高的学习能力。2023年每一天AI进展,等于历史上每一年进展。AI面前,大家起跑线一样。

  第二,专注应用场景,接地气,从用户出发思考,不要去炒概念。

  第三,要聚焦和专注。AI出来后大家容易掉入一个陷阱,因为AI是一个比较普适性的生产力工具。与其同时做十个场景不如就赌一个应用场景,把并行变成串行。

  END

  本文作者:徐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