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表是孩子成就感的开始,过程中也会帮助孩子有更多的反思。

孩子不够自律?试试用“记录表”代替“计划表”

2022-05-04 09:42:19发布     来源:成长的可能    作者:周歆媛  

  专家|周歆媛

  头图|pexels

  来源|成长的可能

  很多家长都会有类似的烦恼:孩子总是控制不住自己,明明说好看两集动画片却看了2小时、学习上被动、做事拖延.......自律性不够似乎是很多孩子的“通病”。

  家长希望能培养孩子的自律性,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推着他们按时起床、有计划地学习、管理自己,但往往大人越在后面管束,孩子反而越依赖,家长的方法并不起效。

  家长希望自律能帮孩子获得更好的成功,或成为收获幸福的基础。

  但对于4-8岁的孩子来说,在这个年龄段还处于他律的状态,因此,在这一阶段的孩子需要更多外力的帮忙来养成自律的习惯。

  中科启元儿童发展中心心理咨询师周歆媛在讲座中分享自律培养过程中的两个重要影响因素:压力和掌控

  #1

  计划表要注重留白:压力过大影响自律

  家长希望让孩子的执行力和自觉性更强,但有时候家长会面临一个问题:越是希望孩子在某方面形成自律,反而越需要推着他走。一般会怎么培养孩子的自律呢?很重要的是设置时间管理、计划表、奖惩方案等。

  很多时候,家长精心设置了一份计划表,但是孩子很难执行,这是什么原因呢?

  家长想要帮助孩子,首先要理解孩子,首先来看两份网上的计划表,如果你是孩子,看到这这样的计划表你有什么感受?

微信图片_20220429153055.jpg

  在我采访的家长中,大部分都表示:头疼、痛苦、压抑,也有少部分家长认为这份计划很有条理。

  那么家长反问自己,如果是在你的学生时代,这样的计划表,你能做到吗?这时候就有“能”和“不能”两种声音。这份计划表,可能在高中、大学时期可以做到,但是对于较小的孩子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其实仔细看这份计划表,这个家长在中间还是给了一些松弛的部分,比如自由活动、睡觉、休息、吃,但是,为什么还是让孩子感觉压力非常大?

  这是因为低年龄段的孩子没有自主性。

  我曾遇到过一个妈妈,她非常细致,前段时间上网课,老师已经给了一张很详细的课程表,妈妈还在课程表中间加了很多内容。5分钟上厕所、5分钟做眼保健操、5分钟看窗外。

  这个妈妈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呢?在家里孩子能做到,但到了学校,没有家长在旁边监督,也没有每5分钟的细致规划,就完全放飞自我,非常懒散。

  为什么计划表很详尽,但能坚持做下来的很少?

  大家可以先想想,什么样的计划容易执行?孩子同意很重要,要做一些孩子能做到的、趣味性的、有调动作用的计划。有家长问,那是不是就不给孩子压力比较好?也不是,在关于压力的经典曲线中可以看出,压力值适中时,学习水平是最高的。

微信图片_20220429153118.jpg

  (压力水平和学习水平关联曲线图)

  如果有的孩子已经做得很崩溃了,看到这份计划就很难受,那这时候就要调整,可以考虑减项或者给他划定一个大的框架就行。

  对于有的孩子来说,他可能可以接受,有的孩子韧性强,就像皮筋一样,有长有短,家长要观察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是否有压力,如果完全没有压力没有挑战性也是不行的。

  分享一个经典的幼鼠实验:把同样刚出生的幼鼠分为两组,一组带离老鼠妈妈身边15分钟,这时候幼鼠的压力检测出来是很强烈的,事后放回,老鼠妈妈会安抚幼鼠,舔一舔幼鼠的毛;另一组幼鼠则一直放在老鼠妈妈身边。

  最后给两组幼鼠做后续实验,发现曾被带离的幼鼠,承受过短暂的压力,又回来了,它们的韧性远远好于一直待在老鼠妈妈身边的幼鼠。

  这个实验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那就是我们需要给孩子适当的压力,短时间的压力可以增强韧性,但长时间的压力会造成毒性压力。同时在过程中有两个点很重要,一是给予支持:老鼠妈妈舔舐幼鼠的毛安抚它;二是有恢复时间:每次被带离15分钟,回来恢复一下,又被带离15分钟,再恢复一下。

  因为这后续还有一个实验,如果把幼鼠带离超过3小时,即使再回来,它也不会和老鼠妈妈再建立关系。

  有压力没关系,每个人都有抗压能力,重要的是留白,需要有空隙和恢复时间,让孩子可以缓过来。同时家长要在情感上给予支持、理解。

  这里面还有一种自虐式自律,即使自己很不舒服也要强迫自己去实施,短时间内可能有利于形成自律,但是不利于孩子的长期发展。

  #2

  用记录代替计划:获得掌控有利于培养自律

  事实证明,当孩子的掌控感更强烈时,他们的自律性会更好。

  掌控感就是由谁来决定,家长给孩子制定计划其实是不好的,可以让孩子制定计划,家长一起商量。

  有一个特别容易被忽略的点是,你制定的到底是计划表还是记录表?就像之前一度流行的清华学霸的计划表一样,我仔细看了,那其实是一个大学课表,中间记录了课程空余时间她做了什么,她在采访时也说了,那其实是个记录,如果是计划的话,未必能完成。

  计划和记录有什么区别?就是“掌控”。

  当你在计划的时候,无论是自己计划的还是家长计划的,在执行的当下,我只需要按部就班就行了,这时候掌控感就少了。

  记录是什么?

  记录能带来成就感,“哇我一天做了这么多事!”家长让孩子每天记录下自己做的事,一定是很多的,很少有孩子一天只做一两件事。在这个过程中,他有成就感,也能更多掌控自我。

  同时,记录给孩子提供了反思的机会,从记录中看出自己每天在做什么,哪个方面花的时间多,哪些部分可以改进?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也有更多进步的可能。因为他记录下来了才能发现自己问题出在哪了,不能总是由家长帮他发现。

  所以,我们更推荐家长把“计划表”改成“记录表”。

  #3

  自律培养的四个要点和两大行动方案

  对于自律的培养,其实是需要具备非常多基础能力的。有这样四个要点:

  压力要适度

  支持给到位

  留白不忽视

  掌控很重要

  在家长培养孩子自律的过程中,一定要及时观察孩子、停下来反思,压力是不是适度?

  除此之外,家长的支持要给到位,心理层面多给孩子一些理解、共情,给他充分的情绪释放,比如运动。家长要给出留白,有时候一天的计划表满满当当,即使家长在中间给出了一些留白,孩子也感受不到了,因为计划太满了。

  所以计划表可以做得大块一点,比如上午完成一件事。最后就是让孩子记录,慢慢就会形成自己的可实行计划。

  在这里,给家长提供两份行动方案:

微信图片_20220429153135.jpg

  一、孩子的支配清单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两个问题:“什么事我感觉能自己说了算”、“有什么事我觉得我应该说了算,但是并没有”。

  很多家长面临一个问题:明明感觉自己已经很给孩子放权、很尊重孩子了,吃什么、玩什么、穿什么都让他自己决定,家长觉得已经够了,但是孩子还是觉得处处被限制。

  或许孩子想要的是对自己的学习时间、做事顺序、上什么兴趣班能自主决定,所以这中间孩子和家长的想法是有错位的。

  让孩子表达,再跟家长的认知做一个匹配。慢慢家长就会知道“孩子想掌控的”和“家长认为他们可以掌控的”之间有没有达到平衡。通过孩子的“支配清单”,帮助家长和孩子一起反思。

  除此之外,家长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写“有什么事我觉得我应该说了算,但是并没有”,我接触到很多家长的困惑是不理解孩子:“我不明白他为什么一定要这样。”

  不明白就应该问孩子,家长不要去猜孩子,猜想会有一半几率猜错,我们更需要听他在想什么。

  当然不是孩子说出来了,家长就一定要满足,比如孩子说“我觉得我能看平板电脑的时间就应该是一整晚。”家长肯定不能同意,但是可以探讨、商量。

  二、我的一天记录表

  计划从记录开始,记录表是孩子成就感的开始,帮助他有更多反思。

  家长也能从中看出孩子的困难在哪里,比如在某一件事上花了特别多时间。

  前期记录很重要,记录到最后还是要帮助孩子形成一个大概计划。成年人也会有大概计划,因为成年人对自己是有预期的,知道自己能完成多少。但是对于低年龄段的孩子来说,他们不太能预期到底要花多少时间做完一件事,所以记录是很重要的。

  等孩子长大一点,让他们多一点掌控,就可以慢慢形成适合自己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