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铁饭碗是走到哪里都有能吃到饭的本事。”

低谷离开教培,一天聊过近百个HR,辅导老师成功转型海外运营

2022-03-31 09:50:14发布     来源:多知网    作者:徐晶晶  

  来源|多知网

  作者|徐晶晶

  图片来源|Pexels

  极为难得的,在众多辅导老师转型的身影里,我们发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95后小庄:在行业低谷期毅然跳槽后转为海外广告运营,同时收入翻了两倍,积极主动地实现转型。

  除了从业者个体转型的叙事框架外,放到青年就业的议题下,在不确定的时代下,热爱潮流、拥抱个性的95后作为既感性又理性的年轻一代职场人,在与变革极为激烈动荡的教培行业发生碰撞时,结果会怎样,这本身就值得关注。

  小庄向多知网回忆了过去一年的教培从业经历,同时也对未来要做的事有了一些更明确的判断。

  以下是他的自述:

  01

  “至少让这份工作成为下份工作的一个很好的跳板”

  2020年6-7月,26岁的我从东欧留学归国找工作。

  那会儿,K12比较火,待遇可以,再加上我也考了教资,对老师这个行业比较认同。随后,我入职一家在线教育公司A,成为一名辅导老师,带的是高中数学。

  辅导老师的日常工作是:基本是下午1点上班。有的孩子中午可能会问问题,我们11点半也要在线答疑;等下午1点多,孩子们上学了,我们正式开始上班,要批改前一天的作业;如果当天晚上没课的话,就开始做题刷题析题找题;如果有课的话,我们会提前先开一个组内研讨会,等傍晚吃完饭,就开始上晚课,一般是从18点-21点,通常一个半小时。只有在假期会有早课。

  上完课并不意味着一天的结束,还需要维护一下客群关系,要在群里问一下课上得怎么样,往群里发资料。大部分孩子喜欢在刚听完课时提问,需要继续答疑。等这部分工作完全结束,差不多深夜了,才算真正下班。

  其实,大部分辅导老师是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早上不起晚上不睡的,这个作息天然契合辅导老师岗位。

  辅导老师的职业晋升有两个方向:一条是走学术路,慢慢熬成主讲;另一条路是转为管理。我倾向于后者,我更喜欢心理上的交流。

  做这行是我对自我价值的进一步认可。在A公司的这一年,团队整体比较年轻,气氛比较open,大家愿意互帮互助,也没有上下级的压力,这份经历带给我更多的是一种成就感。

  比如,有些数学经常考120-130分的孩子会觉得自己已经足够优秀,他们往往一开始不太认可辅导老师的价值,后面我会慢慢教给他一些新的思路,他的成绩也能提升。还有些孩子偏科,可以通过跟优势学科联系,打开他其它学科学习的道路,让他均衡发展。

  除了辅导学科知识,我也会关注孩子的心理疏导。我曾经带过一个有抑郁倾向的孩子,做题时他都会做,但一考试答案就写错。后来问他才知道,他抵抗学习是想借此得到父母更多的关注——“答错了,老师就会请家长,请家长,妈妈就有时间和我好好说话了。”

  其实,辅导不只是单纯辅导某一科知识点,更多的是给孩子提供心理辅导和成长陪伴。这才是辅导的长线意义所在。不是把这道题讲明白就完了,而是这类题有什么思路来解,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往后再培养学习习惯、甚至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陪伴他一起成长。

  我觉得,主讲老师更偏教研+销售一点,辅导老师更偏运营一点。作为辅导老师,不能光做好辅导这件事就够了,做好这事儿的前和后也很重要。“前”是指如何让孩子相信自己、接纳自己和后面的主讲老师;“后”是指当主讲或上一任辅导老师离开后,如何让孩子们渡过心理失落期,避免给他们造成二次伤害,毕竟孩子们无法接受熟悉的老师的突然不辞而别,对换老师这件事很介意。

  辅导老师规模庞大,但流动性也大。辅导老师圈子里经常会说,做辅导老师的价值感不强,甚至只当权宜之计,是很多人迷茫期的过渡阶段。

  但我觉得,无论怎样,路都是自己选的,选了之后就不要后悔。大家都知道辅导老师干不久,但至少让这份工作能成为下份工作的一个跳板。不能将自己局限为某科某年级的辅导老师就只干辅导的活儿,而是尝试一切新的可能。其实辅导老师也是个锻炼人综合能力的岗位。比如,除了上课,我也可以参与售课文案的编写,也可以看看网课拓宽一下职业道路…..总之,进入社会,才意味着学习刚刚开始。  

跳跃.jpeg

  02

  “人总要永远往前跑”

  2021年7月,“双减”来了。当时我们虽然是高中团队,但也免不了受到“双减”的明显影响,事态在朝着不乐观的方向发展。比如团队气压变得极低,当气氛担当都走了后,团队气氛一下子就down下来了。作为辅导老师,压力最大的时候是续报不上来的时候,“双减”后,我们遇到的信任危机更严重,家长孩子都在忧虑我们会不会倒闭,想要退费,收入也随之有一定缩减。

  其实如果家长们真正对你失望了,是不会再搭理你的,那些能来问问你的家长也是真的关心机构生死。

  2021年8月中旬,我主动离开了A公司。

  离职后很迷茫。那段时间,我主要投是运营岗和数据分析岗。后面其它岗位也都投着试过。

  那会儿甚至去面试了某个租房平台的销售,当时底薪只给3500元,这是我所在的这个新一线城市的最低工资标准,其他的收入要靠提成,租出去一套房给100多元的提成。我本来觉得这工作我起码手到擒来,奈何人家还嫌弃我形象不好。

  后来我就在想,是不是我不适合前端见人的岗位?随后我还面试过B站的审核外包,一个月工资只给5500元,但还没看上我,对方说不招25岁以上的人。

  后面我又面试了一家公司,当时要的工资是1万块,人家就说:“教培的工资都是虚高,你们这不切实际,能给你6000块一个月就不错了,这么多人出来了,你能有工作就该知足……”

  每天吃完饭我就刷招聘平台,看到合适的岗位就去聊,我统计过,一天可能最多的时候,在BOSS直聘聊了近百个HR。

  真的是什么类型的岗位都去看过了:另一家头部K12网校只给3150元的底薪;艺考培训的文化课老师大概每个月工资8000块,但是基地是封闭式的;互联网行业的文秘、产品,甚至星巴克的咖啡师工作我都看过,4000多块钱一个月。

  那时候看着积蓄一点点减少,尤其是每个月1850元的房租交着,真的着急。当时为了省钱,天天去吃楼底下那家兰州牛肉拉面,至今非常感谢那家的老板,一碗面钱就11块,还能吃到饱。也感谢楼顶那个考研自习室,一个月交120元,水管够,也能省不少电费,但是我住的是公寓,一度电4块,每个月水电物业还得另交400多块钱。

  当时也不敢告诉家里人。出来久了,都习惯报喜不报忧。跟家里说了,虽然会得到帮助,但是也会内疚会更忧虑,大家只能不停地陷在情绪漩涡里。甚至我也想过直接回老家,但又一想,觉得挺没意思的,不想过一眼看到底的生活。

  当时那种很无助的感觉我至今都记得,会怀疑自己,抱怨自己,抱怨社会,为什么要让自己赶上呢?我也独自坐在马路边喝过酒,只能自己收拾情绪,想想自己还有什么牌……

  同时,我那会儿也在准备2021年底11月的国考。自己的公众号也没放弃,每周坚持更新。

  这样的焦虑一直持续了2个月。即便如此,我从没有后悔在8月主动提离职,尊重自己以前的选择。

  峰回路转出现在10月,我意外接到了一家头部手机公司H的面试通知,我发现,还是要面试大厂,至少不会PUA。

  我的优势在于,我不是既来之则安之的人。每到一个新岗位,其实也意味着终将会离开,关键是这段时间在这家公司带来什么、自己又能学到什么。个人能力的成长并不是到毕业就可以了。我留学时,当地父母的育儿理念是,从孩子的兴趣出发,以朋友身份来陪伴孩子成长,让其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刚成为辅导老师时,我们领导就对团队说:“谁都会离开这个平台,离开前你能学到什么?下份工作会不会好?”这几句话让我时刻有种危机感。

  所以,在做辅导老师时,我会把工资的一部分用来充实自己。当别人下班后去放松时,我选择多学一些东西。我先后买了数据分析课、PPT课、插画课、韩语课、运营课等。算起来,这些课程差不多花了得有一两万吧。如果不累的话,我每天最少学2个小时(通常在每天23点到凌晨1点之间)。不停奔跑,哪怕每天只进步一点点。

  学习是很反人性的事情,但我能坚持下来,把大目标拆解为小目标,同时,我还建了一个打卡监督群,群友相互监督学习。就是有点费钱,一个月光在群里就发了近百元红包。

  去年10月,我正式入职公司H,成为海外广告运营。

  其实,H公司的这个面试机会,是我非常看重的一次机会,我认真准备过简历。

  要想成功面试一家心仪的公司,前提是针对心仪岗位的jd去写相关信息和经验,而且尽量数据化、逻辑化地表达。大部分人简历关没过可能是因为同一份简历海投。这么做是公司看我们合不合适,而不是我们能不能让公司觉得合适。前者的主动权在公司,后者的主动权在我们。

  细心对待每一次面试,即使能力差一点点,但认真与真诚也会是加分项。

  有必要强调一下,真诚确实挺重要的,不能在简历上造假。入职H公司后,我现在的领导后来告诉我,他收到的好多简历都是找代写代笔的,看着很华丽,但简单问几个问题,看看候选人的思维逻辑,就能看穿是不是本人写的。

  除了用心准备简历、真诚外,H公司也看学历、对岗位的热情,以及以前学的课程的积累。其实,面试不一定要求应聘者100%合适,自己能满足那个岗位jd的一半要求,通常就有戏。

  面试一个陌生岗位,对方总会问些自己不知道的内容,其实就是考察候选人的思维心态,看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会怎么办。

  海外广告运营日常的工作是对接代理商,促进广告消耗并做些素材视频的优化等,如果上了新特性,也要对客户进行一定的培育。我以前是为孩子提高数学成绩做优化,现在是为提高广告效果做优化,感觉本质离不开运营,都是把一个繁琐的事梳理得让人眼前一亮,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这个岗位如果还需要什么必备能力,可能是情商吧,要洞察客户需求;延展性强,有急事来了要有及时处理的责任心;专业度与学历;实践,比如一个事情交给你,你该如何展开工作,思维逻辑是否合理。

  至于从辅导老师到海外广告运营的可迁移的能力,首先,沟通能力很关键。其次是运营优化能力,比如根据时间节点安排任务,对相关客户进行分层,数据化地分析业务,续费流程等等这些思维方式也可以运用在广告运营方面。

  至于其他辅导老师是否能复制我的路,我只能说,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相似的能力,相似的岗位这些都可以复制,但要是完全复制生活的路,这个有点难。

  H公司的员工都挺厉害的。我作为新人,也不是一点压力没有。刚入行时,领导会安排指向性的任务,包括学哪些资料,做什么。中间的路还得自己一步步走。尤其是要主动积极,而不是等领导来问自己。

  因为现在面向海外,我目前还在学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等小语种及游戏行业等相关优化的内容。人总要永远往前跑。

  对比两家公司来看,A公司团队年轻化,H公司的人更成熟,思路和经验更丰富一点。我现在做的工作也给了我深度锻炼语言的机会,就算我以后离开这个岗位了,语言也是我的优势。而且H公司也提供让我出国增加阅历的机会。另外,加班还有1.5倍工资,周末加班也会有2倍工资,充分尊重员工的劳动成果。

  如果不考编制的情况下,更远的未来,我倾向于从事客户经理、运营经理等工作。别人信任自己的过程,大家一起变好的过程,也很有成就感。

  我马上27岁了,也想在35岁前多次尝试考公考编,给自己留条后路。其实去年我已经考上了一个省的图书馆管理部的事业编,但我没去,觉得为时尚早。比如连续三年都参加考试,时刻跟着国家编制考试的节奏走,让自己有备战的状态,那肯定比某一年开始突击要好。当我年纪再大一点,想认真考编制时,我希望能考上。

  生活是自己的,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自己想过的生活。但也不要想自己一定是什么人,会成为什么人,尝试给自己更多的可能性,不认输,不框定自己,无论是不是有35岁的诅咒,都会活得很充实。

  没有谁的成功是撞大运的,都是背后一点点的努力加上一个人扛过至暗时刻。

  最后想说的是,真正的铁饭碗不是一个能吃一辈子的饭碗,而是走到哪里都有能吃到饭的本事。

  (应受访者要求,小庄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