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学出版社丁锐:以“两个融合”发展探索个性化教育

2019-04-25 19:07:09发布   来源:多知网   作者:Ruby   0条评论

  多知网4月25日消息,近日,“2019光融盛典暨牛津大会”举办。会上,牛津大学出版社中国区董事总经理丁锐以“光融盛典——融合应用实现教育个性化”为主题进行了演讲。

  丁锐提到,牛津中国近几年通过两个融合,即国际内容和本土教育的融合,教育和科技的融合来实现个性化教育。

  近几年,牛津中国在多媒体平台,互联网+教育、AI+教育等方面都进行了探索,推出个性化教育产品以达到因材施教。继续做出更多更好的个性化教育产品,培养下一代成为多元化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也是牛津中国接下来的发展目标。

\
牛津大学出版社中国区董事总经理丁锐

  以下为丁锐演讲实录,经多知网编辑整理:

  牛津中国作为一家提供教育内容的公司,这几年其实做了很多探索,总结一下,主要是做了两个方面的融合探索。

  这两个融合一个是国际内容和本土教育的融合,一个是教育和科技的融合,目的其实也很简单,我们要做个性化教育的内容提供商,而且我们产品或者服务一定要能服务更广泛的学生和家长。

  为什么两个融合在牛津看来这么重要?我们先看一下时代发展的变化和需求。时代变化这么快,科技互联网迭代这么快,每个人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其实都在变革,我们都在不断顺应这些变化,同样,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有很大变化。如果过去几十年我们需要的是知识技能型人才,可能到今后十几二十年我们更需要的是具有思辨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很多教育行业人士,都面临一个挑战,就是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我年轻的时候,上课基本上是这么上的,一个老师面对着几十个学生,有时候甚至几百个,用一套教材,用一种方式,单向给学生灌输这些知识。

  今天大家知道这肯定是不行的,2016年9月中国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提出了未来学生发展所需的六个素养。要做到些,千篇一律的教育方式一定要改成千人千面,或者叫因材施教,根据学生自己的需求、兴趣和他学习的能力现状,学习层次的现状,以及教师的能力,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方案给到不同的学生。

  为做到这一点,其实在近一百年来,全球都做了很多工作,很多人理解的个性化教育一个是贵族教育,一个是精英教育。这几年其实中国也做了很多探索,现在国际化教育、双语学校都是在做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个性化教育,来培养真正将来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国际学校到2018年底应该说经过了一个高速发展的过程,现在有800多所,全中国学校有多少所?我们有200万所学校,200万所学校对的是800多所国际学校,在个性化教育做的还远远不够。

  对牛津来说,在我们谈个性化教育,非常重要的是一个前提,叫做普惠型。今天下面我要讲的两个融合都是牛津这几年专注于做个性化教育,专注于实现普惠型个性化教育方式。

  第一个融合,国际内容和本土化教育的融合。我把这个融合分成两大块,一块叫“引进来”,另一块“走出去”。关于“引进来”。自从牛津进入中国,我们做了一件什么事情?就是把国外好的教育资源、好的内容引入到中国,我们在中国做的事情就是把这些内容本土化。从最开始的牛津英语辞典,到后来我们和国内出版社合作,提供中小学英语教材等,我们都是把好的教育资源引入到中国。这几年我们在这方面做了更多工作,不管是教材还是读物,以前大家用得比较多的还是从国外直接引进的版本,这几年牛津做了很多本地化的工作,让我们学生和老师能够更好的使用这些原版教材。这应该是最基础的个性化。

  牛津为许多学校教育集团、高科技企业都在做深度定制,根据学校的需求,根据他们学生的要求,根据老师的现状,根据科技公司的要求,做一些转化,做一些定制,使这个教材能够真正做到个性化的服务于这个学校,服务于这个科技公司。

  第二个,引入国际标准。比如即将在全球发布的OIC(Oxford International Computing)牛津国际计算教育大纲。还有一个是牛津AQA国际考试落地中国,从2017年到现在,牛津也根据考试做了很多高质量的课本,高质量的习题和高质量配套一些资料来配合中国学生学习,准备A-level考试。

  第三个,是中国元素。当我们把海外的这些好的资料、好的教材、好的读物引进来的时候,我们要想一个问题,怎么使中国学生有兴趣有信心去读?我们做了一件事情,就是把好的中国元素、中国场景注入到原版书中,比如今年即将推出的幼儿英语分级读物Reading Stars《星星阅读屋》,以全球知名的卡通人物探险家朵拉为主角,这套读物中加入了不少独具中国特色的故事情节,比如探险家朵拉和她的中国小伙伴May一起过春节。与此同时,牛津积极推进中国语言文化走出去,在全球语境中的融合。通过出版汉英词典、初级汉语教材以及在全球发行的英语讲中国故事。

  “走出去”我同样也讲三点:

  第一点是辞典。很多人刚开始知道牛津都会知道英语辞典、英汉辞典,我们在走出去的时候做了一个汉英辞典,服务于广大中文用户和中文学习者。

  第二,最近有一个热点叫“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其实我想说牛津中国两三年前我们已经实践了。一套英文的分级读物,里面有很多中国元素、中国故事,比如《孔融让梨》,我们也想通过这个故事,让读者能够真正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的礼让谦恭的美德。

  同时,我们又远远不只是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还要把现在中国的风貌体现出来,我们非常忠实的把中国这些年变化,通过读物来展示在全球用户面前。

  走出去的第三个方面,就是牛津中国也开始做一些中文教材,牛津香港在60年前就开始做中文出版。香港小朋友很多上学的时候学的是牛津中文教材,他们普通话是牛津教材教出来的。所以我们把这几十年的中文出版,这么多年中文教育经验融合起来,做了这套服务于母语非中文的小朋友学中文的一套教材。

  应该说我们在走出去上面刚刚开始,预计明年,大家会看到牛津中国跟国内一些出版社合作,做一些讲中国故事的内容,不管是教材还是读物。

  我们说做这些融合的目的,还是想做一些个性化的教材,个性化读物,来帮助不同需要的学生学习英语,了解中国。

  下一个很重要的融合就是科技和教育,把最好的科技和最好的内容结合起来,用这种方式体现个性化的教育,而且还能传播更远,传播到更多人眼前,这就是教育和科技融合,达到普惠型,达到个性化。

  下面我想举几个我们做的例子:

  第一,多媒体平台在过去5-10年,在教育上越来越多应用,牛津也做了自己的尝试。牛津在寓教于乐这方面一直在努力,而且一直秉承牛津高质量、高标准的要求。

  第二,互联网学习。互联网+教育这两年已经越来越广泛的在教育中被应用,牛津这两年做了两个方案的平台。开发了Oxford Reading Buddy和Big Reading Club Online两个在线阅读平台,为学校和家庭提供更具个性化的阅读解决方案;通过这些科技教育的融合,学生获得了更符合他们需求的个性化学习资源,并且借助互联网平台,使更多更广泛的学生接触到了牛津优质教学资源。

  大家可以在手机上、ipad上使用,实现了我刚才说的个性化和普惠性。学习者用这个不只是说随时随地的,他可以选择我只看,或者只听,或者我跟读,语音上可以选美语口音,也可以选美语口音,语速上可以快一点、慢一点,所以给学生很多选择,根据他自己要求、能力,来调整他的学习方式。同时,通过互联网也能够送达到很远的地方,孩子即使在三四线城市或者更偏远地区,只要有网的地方都是可以看到的。

  最后,就是现在非常火的AI。 AI在个性化教育中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AI帮助我们解决了很大的问题,就是在中国好的或者说足够有经验、足够有水平的英语老师还是欠缺的,特别是在三四线城市或者更远的地方,AI好处就是通过大数据和算法,对于课堂上每个学生的不同表现,都会自动调取数据库,给出相应的教师反应或回答。所以我们也是跟很好的科技公司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最后,我也想用一张名画来结束我简短的抛砖引玉的演讲。名字叫“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 100年前的这张名画中,人类从婴儿长大,变得强壮,到最后慢慢衰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做教育的实际上是可以起到非常至关重要的作用。

  今天人类分工也是越来越精细化,每一个人成长的目标、成长的路径其实也越来越多元化。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包括科技伙伴,我们一起做教育,我们不能决定每个孩子从哪里来,但是我们可以做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帮助孩子找到他们的定位,找到他们的潜能,帮他们决定他们想去哪里。

  所以我也想说,牛津中国也希望和教育界、科技界朋友一起努力,做出更多更好的个性化教育产品,培养下一代成为多元化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也希望他们有一天长大以后,能像名画里面一样,能摘到他们心目中最大最红的智慧之果。

Tags: 牛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