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邦鑫致学而思人的信:关于培训的四个问题

2013-05-29 07:45:02发布   来源:多知网   作者:张邦鑫   0条评论

       多知网5月29日消息,上周俞敏洪做了一篇满是干货的演讲,反思培训行业问题,引起业内广泛传播和思考。26日,学而思创始人张邦鑫发出一封内部邮件,谈到外界对培训行业的四个误解及自己的看法。以下为公开信全文: 

       致学而思人的一封公开信:谈谈几个问题

        --------张邦鑫 Tom Zhang

  各位伙伴:

  学而思靠教学品质和口碑传播一路走到今天,赢得了家长们和社会的广泛认可,我们也充满了自豪感。但有的时候,也会有一些人问一些关于这个行业的问题,让我们偶尔感到难堪。因为近期集团将要更名,我借此机会把我对几个问题的看法分享给大家。

  这个分享因一次讨论而起。前不久,有一个社会上的“高端人士”问我一个问题,他说,你们做的事情究竟是否创造价值,孩子需要这么累吗?同时表明自己会在高考前把孩子送到国外。他问了第一个问题:

  1、你们做的事情究竟是否创造价值,孩子需要这么累吗?

  我跟他讲,目前一个孩子进入重点中学有三种方法:

  一、比“命”好,拼爹,如果爹有权或有钱,可以通过共建、条子、赞助费等方式进入重点中学,还可以像你这样,花钱把孩子送出国;

  二、比“运”好,拼运气,如果摇号摇到你,微机派位把你派在一个好学校,据说也有能够进去;

  三、比“学习”,靠实力证明自己。一个孩子完全可以不拼爹,不比运气,凭自己的能力进入一个好学校。我们在做的事情就是帮助孩子们通过学习,让他站着走进学校,不用靠父母的关系和金钱,不用凭借房产,不用走后门,不用去求别人,让他凭自己的实力,凭自己的成绩,有尊严的进入一个好的中学或大学。

  我接着跟他讲了我的故事。

  我小的时候生活在农村,我的老师常给我们念一首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我深刻理解一个农村的孩子,必须通过寒窗苦读,才有机会考上大学,考进城里,否则只能一辈子种地。我通过努力,考进了大学,为自己赢得了和别的孩子同等竞争的机会。

  我顿了顿,接着说,今天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了,出现了富裕阶层,你的孩子可以不再面临需要靠读书改变命运的压力,但是你应该理解那些还在社会中间和底层的人们,他们的孩子还需要通过努力奋斗改变命运,去追逐自己的梦想。我们没有能力帮孩子“拼爹”、“拼运气”,只能通过教他们知识,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可以凭自己实力进入好学校的机会而已。今天社会大部分家庭的孩子们仍然需要这个机会,否则重点学校就只成为了贵族学校。 

  他接着问我:

  2、那你不觉得培训机构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吗,现在社会的趋势是“减负”。

  我说,中国有13亿人口,我们得承认,在有限的资源下,13亿人想像3亿人生活得一样舒适是有难度的。

  我国每年出生的人口大约有几千万,北大每年招几千人,中国前100名高校加起来每年也只招几十万人。这么小的分子(录取人数),这么大的分母(报考人数),这样低的一个录取的比例,天然的决定了高考的竞争一定是非常残酷的。

  从现行机制和班级人数来说,公立学校并不都能对每个孩子照顾到位,公立学校往往只能管“吃饱”,很难做到让所有人“吃好”。分子分母既然都已经确定了,那么我们就很容易想到,公立学校为了顺应家长的需求,就一定会补课的。家长的需求是很多公立学校到今天为止还在周末偷偷补课的根本原因。

  因为家长这种强需求的客观存在,所以一旦公立学校减负,或者自己想让孩子更有优势,家长就一定会在社会上报辅导班。同样的道理,也是因为这种强需求的客观存在,如果社会上正规辅导机构被关闭了,家长只能带孩子去各种街头巷尾的无照机构补习;如果小机构们也都被取缔了,那么家长会想办法找家教到自己家里补课——因为希望自己孩子考上一个好学校受到良好的教育是家长们的刚性需求,而且这种需求是正当合理的。

  追本溯源,我们可以看看历史。几千年来,因为科举制度的存在,“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萤雪夜读”这样的故事还少吗?东方文化认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都希望孩子能够“学而优则仕”,通过“十年寒窗”,能够“一举成名天下知”。

  我们看看国外:这种现象不止在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地区、台湾地区、日本、韩国、新加坡也是如此,我认为这与两个因素相关:传统文化、人口密度。

  辅导班只是家长们用来提高孩子成绩、争取更好教育的工具而已,它本身并没有能力加重孩子的负担。在没有辅导班出现以前,那些希望能够考好的孩子们往往是在家里拿着各科辅导书深夜苦读。

  那么对于一个课外辅导机构而言,是不是在这个困境面前就无所作为了呢?

  我接着说,相反,一个高品质的辅导班,一个负责任的老师,会让孩子们节省很多时间,真正的提升学习的兴趣和效率,节省孩子们自己孤独摸索的时间,这是我们一直以来强抓教研和教学的根本原因。 

  他接着问:

  3、你们如何在教育与商业之间取得平衡呢?

  我觉得他这个问题还不够尖锐,尖锐的是十年前,尤其是新东方上市前,更多人在问一个问题:教育机构怎么能够收费呢,教育机构为什么要商业化呢?

  公办教育属于政府公共服务的范围,承担着社会的公共服务职能,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我们所做的属于民办教育。我们既不是政府,也不是公益机构,而是一家企业。企业能承担的主要责任是提供好的服务和产品、养活她的员工,并且缴税。我们需要按照市场的规律运行,通过收费来养活老师和员工;企业另一个责任是盈利,回报投资人,在一些公司这是最重要的,在学而思,我们认为这是结果,是最后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我们把学而思的愿景定为“成为受尊敬的教育机构”,我们不想说我们有多高尚,但是只要让学生有成长,我们做的事情就不算卑微。我认为教育培训机构作为一个商业机构一点都不可耻,可耻的是一个商业机构如果没有商业道德,沦落为偷钱和抢钱的机构。所以我们开放课堂,允许旁听和退费,不让自己成为偷钱和抢钱的人。也因此我们必须抓好教学质量,奖励先进,并严厉处罚不负责任的教师和员工。

  在商业和教育之间,我们会不去做平衡,而会首先考虑保证教育品质。

  我们会以教育品质为第一,我们通过好的教学品质,通过良好的口碑,通过老学员的满意度去吸引新学员,我们要管理增长,绝不盲目扩张,绝不为了短期利益牺牲教学品质和服务。过去十年我们总结一句话,就是,“谨记教学,忘记商业”,这样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最终也会有不错的商业结果。

  我说,还总有人问我这个问题:

  4、做应试教育不好,为什么不做素质教育呢?

  我向他阐述了几点我的看法:

  1、一般人所说素质教育通常指的是非目标考试类的培训,似乎不为了考试就是素质。应试教育如何定义?如果是指帮助学生在考试和竞赛中取得好成绩,那素质教育和他一点都不矛盾。一个学生在考试和竞赛中取得好成绩,不仅需要考试技巧,解题技巧,更多的是对题目的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灵活的思维能力,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些东西都是优秀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2、即便说非考试产品就是素质。

  从学而思集团来说,我们既有应试类产品,也有素质类产品。早在05年我们就同时尝试开“应试班”和“素质班”,结果前者报了500人,后者聊聊数人几乎凑不成班。这说明目前家长们的主要需求在考试辅导。我问自己,家长们这个需求是否正当合理?如果认可他们的需求是合理的,那么我们做辅导班满足他的需求就是合理的。

  到了09年,我们认识到素质教育已经为越来越多的家长认可时,接下来我们做了两点调整:第一,现有业务中加入了品格教育和习惯养成的素质教育元素;第二,我们专门开设了主要从事素质教育的事业部摩比思维馆。

  3、一个机构好不好,本质上取决于质量,而不在于玩什么概念。

  我们认为,应试教育不等于卑微,素质教育不等于高尚,都是满足家长正当合理的诉求。应试教育并不卑微,因为她满足了那些希望改变孩子命运的家长们合理正当的诉求;素质教育也未必高尚,她满足了另一部分家长合理正当的诉求。

  不管是做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做好质量都是光荣的,做不好质量都是可耻的。做素质教育,如果是玩概念,是骗钱的生意,一样是可耻的;做应试教育,如果品质很好,真的帮到学生和家长,一样是光荣的。

  听完以上四个问题,他说对培训机构有了新的认识,对“学而思”有了新的理解。

  我想有些伙伴们可能之前也会有类似的困惑,我觉得有必要把这样的讨论以全员邮件的方式分享给大家。

  学而思在这个行业占不到0.5%的市场份额,我们远远还不能够代表培训机构,甚至也还不能代表课外辅导,这个行业的问题不是一个这么小的企业可以决定的。但我们该承担的责任一定要勇敢的承担,不该揽的责任也不要自作多情的去揽。

  我们弄清楚这些问题有利于我们自己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当社会上还有人误解我们的时候,我们可以继续埋头前行,不用过多理会。我们内心有力量了,就可以不需要去向别人解释什么——我们过去这么多年就是这样过来的。

  最后,我想跟伙伴们说,学而思作为一个有使命感的教育机构,如果我们只甘于做一个平庸的培训机构,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学习效果等方面无所作为,那么以上四点解释就都是借口。行业的领先企业,哪怕还是小企业,都有责任和义务去解决行业存在的问题,引导行业向一个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正是因为如此,过去若干年,别人挖我们的老师,我们更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以牙还牙;过去若干年,我们拒绝了多个带数千学生出走前来投奔的团队,因为那样会让这个行业道德沦丧,没有廉耻;过去若干年,我们一直花精力在研发和互联网应用上,希望通过技术引领行业升级;过去若干年,我们一直引导应试和素质相结合的方向……但是我们做得还很不够,教育的发展远远还跟不上世界进步的速度。学而思人,我们还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