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辅图书,这个让很多学生和家长又爱又恨的东西,缔造了年产值300亿元的庞大市场,也衍生了巨大的利益空间。市场选择、学校利益,甚至行政力量都纠缠其中。

教辅乱象:学校大赚差价 政府地方保护

2014-05-04 16:03:33发布     来源:新华网     

        编者注:教辅图书,这个让很多学生和家长又爱又恨的东西,缔造了300亿元的庞大市场,也衍生了巨大的利益空间。市场选择、学校利益、版权问题甚至行政力量都纠缠其中。近日新华社“新华视点”栏目对教辅市场做了专项调查,多知网做了摘录:

  眼下正是秋季入学前,中小学教辅图书的推广期,中小学教辅图书的价格普遍偏高,这里面有校方利益,也有行政干预的影子。

       校方低买高卖 差价高达一半

  “一些学校、教师集中购买教辅图书时‘低买高卖’,这是行业的潜规则。”北京市一家民营出版商说,高定价是为了给教辅图书的流通环节留出加价空间,让每个环节获利。他举例说,一本成本仅10元的书,可能标到40元,即使三折出货,还有钱赚。

  记者调查发现,一本《5年中考3年模拟》的教辅书,标价39元,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不打折,但在北京市朝阳区图书批发交易市场,批发四五十本以上,最多能打五六折。一本《2年高考3年模拟》的教辅书,标价67.5元,如果学校集中统一购买,一般是4折优惠,而学校却按照全价卖给学生。

  正在海口市读高三的王姓同学说,一本高考辅导书动辄四五十元,学校四折或五折买来的书,我们却要按照全价支付书款,差价全部被学校拿走了。

  有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高中一个年级300人计算,每人缴纳500元教辅图书费用,学校就会有15万元的毛收入,按照四折的优惠幅度计算,9万元的差价就会落入学校的小金库。

  业内人士指出,教辅图书一个印张的规定价格是六毛七分,然而,目前教辅材料平均一个印张至少在1.5元以上,这其中包含了中间环节的折扣费用,“不论哪个环节获利,最终买单的是学生和家长。”

  一些出版商告诉记者,虽然,各省教育部门向中小学校推荐教辅书籍目录。然而,一些学校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往往以一些教辅图书“不好用”为借口,向学生推荐另一些教辅图书,以赚取差价,这种现象在初三和高中阶段颇为常见。

  “形成如此局面,除了与应试教育的需求有关,还与教辅图书形成的教育系统的垄断有关。”教育部西南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安平说。

  利用推荐目录,实现行政垄断

  为整治教辅图书“过多”“过滥”“过贵”的问题,2012年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使用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以省为单位,对中小学教辅材料进行评议,择优选出若干套进行公告,以目录的形式推荐给本地区学校供学生选用。

  这一规定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教辅图书市场。然而,一些新问题也随之产生,虽然教辅图书的自由定价是存在的,但这些图书能否进入省级教育部门的推荐目录,并没有通过市场竞争,而是由地方教育部门垄断的。

  北京市一家出版社负责人透露,一些地方教育部门为了保护本地出版集团的利益,往往在教辅书评议阶段,排斥原创出版社以及外省出版社的教辅图书进入推荐目录;另一方面,当地出版社和新华书店会给教育部门一定比例的利润返还,每年大约上千万元,双方结成了“利益链”。

  今年7月,广东省2013年中小学教辅材料推荐目录中,本地出版社占95%以上,而绝大多数原创出版社的教辅图书没有进入目录,甚至占教材市场份额近七成的人教社,仅有小学英语、高三数学两科进入该目录。

  北京市一家出版社负责人说:“过去发行靠市场竞争,现在靠进入省级教育部门的推荐目录,从公关市场变成了公关教育部门。”

  对此,西部某省教材审定委员会工作人员坦言,确实存在教辅材料审定方面向本地出版社倾斜的行政“干预”。“每一次教辅图书的更换,都是一次利益的重新分配。”

  据了解,全国3万多个书店中,有80%的书店经营教辅图书,而大多数新华书店的经营利润,主要来自于教材与教辅图书的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