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面前,学历是重要的敲门砖。

学历决定人生的下限,能力决定人生的上限

2023-03-06 14:06:11发布     来源:成长的可能    作者:张蔚斐  

  文|张蔚斐

  来源|成长的可能

  截图|《少年烦恼研究所》

  家长常常面临一个困惑:孩子很喜欢做和学习无关的事,不把时间花在学习上,现在的高中分流竞争激烈,如果孩子不抓紧学习,上了职高,是不是就没出息了?

  但孩子们并不这么想,05后的这一代人有非常强烈的自我意识,他们往往有自己的想法,例如发展自己的兴趣,做自己喜欢的事,在他们看来比大人眼里的“好前途”、“好工作”更重要。这就产生了大人和孩子之间的思维碰撞。

  那么,孩子们是怎么想的呢?

  陈思墁今年16岁,是一个视频博主,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她进入职高专修美术。作为一名职高的美术生,她说:“很多人对职高有偏见,其实我每天在学校的生活除了语数英政史地以外,就是色彩和素描,过着和普高差不多的生活,但身边的人却总是说上了职高就是没出息,只有上了普高,以后的生活才会有奔头。但我觉得,放下偏见,职高也可以过得很精彩。但大人们总说,这种学历放到工作中不会好看。”

  

  她在《少年烦恼研究所》这档节目中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学历和能力到底哪个更重要?

  #1

  学历优先于能力:

  在现实面前,学历是重要的敲门砖

  少年议事员姜涞则提到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现在很多企业的择业要求会写明基础准入条件就是985、211,就业门槛决定了我们需要追求高学历,而进入职高意味着达不到这样的基础要求。

  “家长经常跟我们说,只有你的学历够高、成绩够好,才有主动选择职业的权利,否则只有职业来选择你。”姜涞说。

  

  有人说,学历很重要,是敲门砖;也有人说,即将到来的这个时代,能力更重要。选择学历,意味着孩子要走一条辛苦的考学之路,没太多时间发展兴趣;而选择能力,意味着孩子有发展兴趣的可能,但也存在无法同时兼顾学习的可能性。

  来自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助理研究员、青年代表丁若虚认为:“一定要选择一个的话,学历更重要,学历和能力相比,其实是一个更加难以改变的东西,尤其是第一学历,拥有了就固定了。但是能力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东西,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提升。在这两者相比较的情况下,一个一旦达成就不可被更改的东西对我来说更加重要。先把第一步做好,才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调整那些可变的部分。

  学历决定人生的下限,能力决定人生的上限。

  对此,丁若虚认为:“可能对于你来说,你是一个非常有冲劲、希望达到人生的高峰、不断冲击上限的人,但是有太多太多人本身并不是那么想冲,反而更在意我的下限可以达到哪里,我想要的是一份安稳的、确定的生活。因此,追求更好的下限没有错。

  

  在学历和能力都很重要的情况下,学历不同,意味着起点不同。站在更加普适性、有可执行性的角度来说,学历可能相对更加重要一点。对于企业来说,学历是显性的,一定是优先去看更具体的、一眼就能看出来的东西,例如学历。

  至于在工作中具体有怎样的表现、怎样突出的能力,都是进入企业之后才能慢慢展现出来,而学历的不同,甚至会导致双方没有进入同一个企业竞争的机会。

  “作为已经拥有不错的学历、或相信自己未来会有不错的学历的我们,在这里讨论学历和能力哪个更重要的时候,其实已经是一种幸存者偏差。学历和能力都很重要,但如果孩子们要在此刻给自己一个小的冲击方向的话,学历是当下很重要的方向。”丁若虚说。

  #2

  能力优先于学历:

  人生的价值不止一种标准

  但是,儿童青少年心理教育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特聘督导陈默指出了这一部分孩子的困局,如果他们本身没有冲劲去追求人生的上限,更在意学历带给他们的人生下限,那么就意味着他们的气质类型注定了他们相对在竞争中更没有力量。

  对于这部分孩子来说,追求能力好过追求学历。

  竞争需要内驱力,有些学生参与到竞争中靠的是外驱力,例如:老师高兴、妈妈满意、同学羡慕。为这样的“外驱力”读书的时候,自己就会很辛苦,这是外界的观念灌输给孩子的压力。

  家长应该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把眼光放长远,现在的孩子和过去不一样了,他们会讨论宇宙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们的生命有什么价值,这一代孩子更注重自我能力的挖掘。因此,对于这一代孩子来说,读书是一辈子的事,读了职高,后面还有大专、专升本、研究生,关键是自己的内驱力。

  

  读职高到底有没有前途?这也是近两年社会上讨论较多的热门话题,就像奇葩说辩手、武汉大学教师陈铭在节目里说的,他上学时提到的职高,和现在的职高,已经是两件事了。职高的定义在发生变化,但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

  一方面是国家大力支持职高体系的建设,另一方面是整个就业市场和教育的目的也在发生转变。就业市场“蓝领”化成为趋势,引导着教育目的的转变,职高和企业开始深度联动,比如德国的汽车企业会直接跟职高合作,需要什么样的工种,就开什么样的课程,可以说是100%对口教育。

  从这个角度来看,职高也并非很多人想象得那么不好,虽然从学历的角度上来说偏弱,但实实在在培养了孩子的能力。

  陈默讲了一个例子:有一个大学老师到国外同事的家里居住,同事有两个儿子,第一个儿子不到四十岁,已经是学科里的领军人物,是一个教授;第二个儿子是一个设计园林的花匠。这位大学老师不断地对同事说:“你家的老大培养得真好。”

  但同事觉得很奇怪,他认为自己的小儿子生活得也很好,他从小就喜欢摆弄盆景,最终也从事这份工作。在他们的身边,从来没有一种声音觉得“他是失败的,哥哥是成功的。”

  因此,重要的还是家长的观念。

  “为什么很多家长打从心里觉得花匠不能生活得很好呢?是因为我们的观念里这就是失败的,老师、家长、整个社会都会告诉这个花匠:你是失败的。”

  现在的读书是竞争性的,但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竞争性的学习,这一类孩子,如果家长不保护他,反而逼迫他去参加竞争性的学习,他最后一定是学习上的失败者。但如果家长好好保护他,那么他最终可能就能进入职业学校学习,并在这条路上慢慢进步、成长。

  尊重每一个孩子的特性,转换自己的观念,才是关键。很多孩子在“比较的文化”中成长起来,实际上,家长现在把孩子进行比较,比的也只是人生中很小的一个阶段。

  “我们应该讨论的不是孩子上普高和职高哪一个更有前途,而是在于家长不能让孩子过很有压力的生活,人生的价值不止一种标准。”陈默说。

  #3

  很多孩子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培养兴趣爱好很重要

  当下社会环境中,职业的种类在发生变化,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机会。例如陈思墁现在所在做的——视频UP主。这是一种新的发展路线,她已经意识到了自己喜欢做什么,了解自己的爱好,她不需要把自己多余的精力浪费到不喜欢的事情上,所以她进入职高,做比较针对性的学习。

  但有的家长会比较担忧,万一孩子的兴趣爱好影响学习了怎么办?例如少年议事员刘一哲的妈妈就不太认同孩子花大量时间做她喜欢的事——打辩论赛。

  “如果每一个兴趣爱好都必须符合学习和工作的要求,那么,人就做不到真正的放松了。”刘一哲说。

  

  陈默也认为,孩子有三种生活内容是必不可少的:学习、运动、娱乐。

  陈默试图让家长回答一个问题:你家孩子在学校里的学习是过量的还是不足的?几乎没有家长会说不足,既然孩子在学校的学习量是过度的,那么在学校里完成作业后做自己的兴趣爱好,为什么家长要着急呢?

  有的孩子表示:“我不会在学校里完成作业,因为这样回家以后家长会布置更多作业。”父母的强势,导致了恶性循环。他们更多的是在完成学业,而没有时间思考或是尝试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导致了他们对于未来的迷茫。

  陈默还分享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孩子初二就能写小说,想考华师大中文系,但是高中时,他的父母要求他必须考金融行业。因为这个孩子不愿意学金融,所以在学校里一直成绩下滑,高考成绩惨不忍睹。

  “当时他的父母带他来我这里,说要复读,问题不解决,复读也没有用。家长剥夺了孩子人生的选择权,他一定会跟你战斗到底。

  在青春期,孩子必须拥有自己的选择权。选择权是青春期发展的标志,有了选择权,孩子才有可能独立。人生,选择自己的活法,是人的权利。

  陈默表示: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带着不同的气质类型来的,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

  大部分人是在学习、交友、阅读、见识、以及对人生的理解过程中慢慢找到自己愿意一生投注精力的爱好。可能有的孩子在高中时仍然没有找到,那到了大学是不是有可能能找到呢?不要着急。

  有些孩子很早就找到了自己喜欢的方向,家长要支持他、保护他,因为他在这方面是有天赋的,家长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是人才。看懂孩子天生的气质类型,给孩子创设条件,用心培养孩子的天赋,让他在自己的气质类型和特点上面往前发展。

  如果孩子暂时没有成就,也不要着急,年轻就是可以试错的,不让孩子试错,一味反对,那么孩子就会变成没有兴趣爱好、也没有兴趣学习的人,最终成为一个“躺平”的大多数。

  尽早找到天赋、家长全力保护、孩子全力以赴,这三点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