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孩子是天生产生的,尊重孩子需要后天学习。

停止对孩子日记本的好奇心,爱和尊重缺一不可

2022-12-03 13:31:52发布     来源:成长的可能    作者:张蔚斐  

  图|Pexels

  整理|张蔚斐

  来源|成长的可能

  家长翻看日记、进门不敲门、把孩子的秘密随口在饭桌上分享出来,堪称很多成年人的“童年噩梦”。

  最近,小叶子妈妈在朋友圈分享了一件苦恼的事。三年级的女儿开始写日记了,每天写完日记后就放进抽屉里,压在一堆玩具的最底下,虽然没有上锁,但小叶子也反复强调,老师说了,家长不能看小孩子的日记,日记是隐私。

  一开始,叶子妈妈也觉得没什么好看的,但总想关心自家宝贝在想什么,三年级的孩子需要什么隐私呢?她想。如果是青春期的日记,她一定尊重孩子不看,但是三年级的孩子,应该没什么秘密。抱着这样的想法,叶子妈妈一时没忍住就看了一眼,结果就是,孩子的内心世界没探寻到,反而让孩子感到非常伤心。

  微信图片_20221203133234.png

  叶子妈妈和我们聊到,其实在她小时候也和父母因为日记而产生过矛盾,但那是她上初中时候的事了,当她成为家长,自然而然地“关心”起孩子来,自以为家长看“小学生的日记”和“青春期的日记”肯定是不一样的性质,实际上,她还是犯了和自己父母一样的错误——借着爱的名义做不尊重孩子的行为。

  叶子妈妈事后也反思了很多,“其实,只是我自己认为这么点大的孩子没有隐私,而且身边也有别的妈妈分享孩子的日记内容。我没有站在我家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可能在叶子心里,考砸的试卷、课堂上开的小差、和朋友之间的小争吵都是她的秘密。”大人眼中“鸡毛蒜皮的小事”,在孩子身上就是天大的事了。孩子的自我意识在2-3岁就已经开始萌芽,家长对孩子的尊重也不应该分年龄。

  其实,日记只是一种形式,归根结底,是亲子之间边际的探讨。也就是说,如果孩子不认为自己的日记是秘密,是可以分享给家长的,那么家长的关心就没有问题;如果孩子比较注重自己的小世界,希望有自己的秘密空间,家长也要尊重,对孩子的关心应该从日常入手,而不是从秘密入手。

  清华大学教育博士、清华大学幼儿园副院长、中国家庭教育学会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晏红在家庭教育大会上分享了家庭教育中的“爱与尊重”:“家长爱孩子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对于如何尊重孩子是心存疑虑的,在家庭教育中,爱孩子和尊重孩子缺一不可。”

  (正文根据晏红博士的分享内容整理。)

  #1

  爱孩子是天生产生的,尊重孩子需要后天学习

  《家庭教育促进法》中要求家长要尊重未成年人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要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尊重未成年人参与相关家庭事务和发表意见的权利。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尊重差异,根据年龄和个性特点进行科学引导。与未成年人平等交流,予以尊重、理解和鼓励。

  这就是要求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学会尊重儿童的权利。关于尊重儿童的权利,我跟若干家长做过交流,当说到您是怎么理解儿童权利的,你是怎么理解尊重儿童的这些话题的时候,有的家长反过来会问我:“家长要尊重儿童吗?难道不应该是儿童尊重家长吗?孩子不该听家长的吗?”

  从家长的这些回应中,我意识到,家长对于爱孩子这一点是没有疑问的,但是对于尊重孩子、尊重儿童这一点是心存疑虑的。可见,爱孩子可以自然地产生,而尊重孩子未必能够自然地产生。爱孩子和尊重孩子其实是缺一不可的,爱与尊重是高度相关而又不能完全等同的概念。

  这里我用一个事例跟大家分享一下,比如说妈妈的厨艺很高,做的包子特别好吃,但是平时孩子上学或者上班没有充分的时间来享受妈妈做的美味,现在到了周末了,终于可以享受一下妈妈做的美味,妈妈也准备好了。到了周末孩子尽情品尝妈妈做的包子,包子做得特别吃,孩子吃得很开心,妈妈看着更开心,孩子吃了一个又一个,然后就不吃了。这时候妈妈就说了,还有,别停啊,接着吃,吃完才好呢。作为孩子要孝顺,尊敬父母然后就多吃,吃多了妈妈开心。最后孩子吃饱,吃撑了,吃难受了,甚至吃积食了。

  这是一种家庭场景,这种场景中可以看到妈妈爱孩子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妈妈并没有完全做到尊重孩子。因为一个孩子对自己喜欢吃的食物要吃多少,应该由他自己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做判断和决定,而不是由妈妈的爱来决定的。所以说妈妈在爱孩子的同时还要尊重孩子的特点和需要,这就是爱与尊重的区别。

  200年前,德国大哲学家康德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尊重是一种不同于爱的特殊情感,它是通过理性概念的方式产生的。可以说爱的情感通过天然的感性方式就可以产生,但是尊重的理性是需要后天的学习与思考的。或者可以说爱的方式与一个成人获得父母身份是同步的,但是学会尊重孩子不一定与你父母身份的获得是同步的。

  #2

  尊重孩子,首先要树立儿童视角换位思考

  那么有哪些方式可以通过理性概念来获得和产生尊重呢,其实有很多种方式,比如说法学的方式,《家庭教育促进法》把尊重孩子作为家庭基本行为规范规定下来,这就是一种法学的方式。还有心理学、教育学、道德伦理等多种方式都可以产生尊重。

  我们一起分析一下心理学的方式,父母爱孩子是人之常情,也是孩子所需要的。但是父母爱孩子首先表达和反映的是父母自己的心理需求。那么父母这种自己的心理需要是否符合孩子的心理学习,决定了孩子在多大程度上能够理解和感受到父母的爱。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家长会很伤心的,觉得为孩子付出很多,你怎么那么不懂事呢,不理解家长。其实孩子心理压力也很大的,所以说父母要把自己对爱的表达和孩子的理解相结合,就要树立一种儿童的视角,进行换位思考。

  树立儿童视角最大的障碍是成人视角,成人视角有一种丈量法的功能,我们看见孩子,却不一定能够看懂孩子,比如说大人拉着孩子逛街,大人看到的是流光溢彩的场景和琳琅满目的商品。孩子却只是能看到灰色的墙根和行走的腿脚。这种世界是很单调的,孩子开始闹起来,家长就不理解孩子,逛街还闹,就只能蹲下来抱孩子,他蹲下来的时候可以看到孩子逛街看到是这样的场景,实在是太难受了。当然,要做到尊重孩子这一点,也不是说那么简简单单在形式上能够蹲下来跟孩子平视,更多是树立儿童视角来学会换位思考。

  当说到换位思考的时候,我们家长很多时候都在要求孩子换位思考,让孩子学会理解和读懂大人,但是孩子毕竟是未成年人,他的思维和经验是有限的,有时候做不到。我们成人有时候也有责任换位思考,理解孩子,而换位思考理解孩子挺不容易的。靠你的过往经验和个人经验往往是不充分的。往往需要儿童心理学的知识和理论以及研究成果作为工具。

  家长要经常观察关注孩子,必要的时候要学习一些儿童的心理知识。学习孩子在不同的时期,幼儿时期、青少年时期、青年时期不同的年龄特点,还要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把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结合起来才有可能用心理学的方式来尊重孩子。

  #3

  尊重有度,爱和尊重是同理的

  现实生活非常复杂,有的家庭是因忽视孩子的存在和想法而不够尊重,但也有的家庭可能又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没有度的尊重。

  这部分家庭,家里面上面有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中间有爸爸妈妈,家里一切都是围绕着孩子转,即使孩子有一些不尊重长辈的行为,也会被家长忽略,实际上这样也是一种错误的尊重行为,让孩子为所欲为。

  除了尊重儿童以外,保护儿童也是一样,把保护儿童操作为过度保护,限制了孩子的发展空间,有时候甚至剥夺了孩子经受锻炼和自主探索的空间。这些都是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

  可见,在爱孩子的过程中,过犹不及的“尊重”、忽视孩子的存在感,是一种极端;一切由孩子说了算,溺爱孩子这也是有问题的,我们要学会把握好一个度,把爱与尊重有机结合起来。

  有的家长在意权威,但其实尊重儿童和尊重家长一点都不矛盾,它是同理的,但只是方式不同。从尊重的普遍意义来说,任何人不管年龄大小都是值得需要尊重的。这一点,尊重儿童和尊重家长是同理的,只是方法不同,来源不同。

  刚刚我们分析了家长尊重孩子可以通过法学的方式,通过心理学的方式产生,那么儿童尊重家长主要是通过教育学和道德伦理的方式产生。也就是说,家长应该创造有道德的家庭生活环境,让孩子在其中自然习得,耳闻目染。

  家长尊重孩子,孩子自然也会尊重大人,这样的爱的教育才是良性的。

  这就要求我们家长要遵循《家庭教育促进法》倡导的方法,比如说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结合,相信这样我们在家庭中创造出这样的氛围就可以影响孩子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以及家庭美德。

  (根据受访者要求,叶子妈妈为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