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阅读教学常常会出现一些误区,比如:海量阅读,似乎读得越多越好,但如果没有精心选择材料,往往会泥沙俱下;而一些围绕主题展开的大量阅读,仅仅是文本的线性叠加或堆砌,阅读文本之间缺乏结构,难以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难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知道,人生是个常量。所谓“常量”,是指教师和学生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尤其学生需要学习的科目繁多,各科都需要占用学生的时间,学生不可能无限制地在阅读上花费时间。师生要把精力用对地方,不要让无谓之事耗用宝贵的精力,误用精力比虚掷精力损失更大,要用精算来使用精力,让精力实现最大值。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教师要在有限的人生时间,追求最佳的教学状态,实现学生能力的最大可能。
凡此种种,对中小学的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根据我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我以为语文阅读教学要“有度”:有密度、有精 度、有深度、有亮度。教师应以高质量的文本,高值的教学内容,高明的教学方法,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这四个“度”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不是割裂的。“四有度”指向教学的几个维度:首先,文本的选择要符合“四有度”,使教学内容达到“四有度”的要求;其次,教学要符合“四有度”,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要有度;再次,学生的学习也要符合“四有度”,在学习方法、学习效果上要达到“四有度”。
一、有密度
“有密度”是指教学内容有广阔的人文内容,使学生开阔视野,增进人文底蕴。
“有密度”主要指的是“阅读量”。教学内容要有密度,仅仅阅读教材对学生来说是不够的,需要教师精心选取课外材料,整合为多文本阅读,通过多篇文本承载广阔的人文内容,丰富、充实教学内容,让学生“吃得饱”。具有系统化、结构化、情境化等特点,学生感兴趣,学习效率高。
以往的阅读教学中,有的教师将一篇文本掰开了、揉碎了,两三个课时只讲一篇文本,学生的学习量较少;而有的教师又让学生海量阅读,阅读量又过大。有密度”提倡阅读教学做到:既不让学生“吃不饱”,也不可过饱,尤其要避免“粗劣食物”的过饱。基于此,我多年在教学实践中采用的是“一课四读”的群文学习模式,以结构化的教学内容增加学生阅读的量和知识的密度。
“一课四读”是四篇文本组成一课教学内容,四篇文本分别设置在“精读、品读、拓展、探究”四个环节,在两个课时内完成。这四篇文本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采用结构化的形式组合,让四篇文本彼此之间形成有机的逻辑关系,以适度的阅读量,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其实,这种阅读方法中小学都适用。
如:教学小学低段《四时》这一课时,就可选用四篇文本。
第一篇是陶渊明的《四时》,让学生感悟四季自然景物的特点,领略东晋诗人陶渊明笔下的四时美景,师生在“精读”环节完成;
第二篇是《小猫种鱼》,让学生懂得四季之间的关系,懂得春种与秋收关系密切,累累硕果来源于春天的播种,这篇在“品读”环节完成;
第三篇是《枣树》,让学生了解枣树一年四季的变化,并感恩四季的馈赠,这篇在“拓展读”环节完成;
第四篇是《小鸡》,让学生感受小鸡们带来的童真童趣,并理解人生也有四季,这篇在“探究读”环节完成。
这四篇文本各自承载了独特的功能,彼此之间形成了有机的结构,围绕“美好的四季”这一主题,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了四季。四篇文本从量上保证了教学有一定的“密度”,在结构上又步步深入,基于学生的思维提升开展了高质量的阅读。
再如:教学小学中段《点灯的人》这一课时,学生围绕本课主题“点亮心灵之灯”也阅读了四篇文本《点灯的人》(英国,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我所景仰的蔡先生之风格》《小青虫的梦》和《孙登比丸》。通过精读、品读、探究读、拓展读四种形式,让学生懂得点灯的人不仅给人们带来了光明,还带来了幸福,同时,我们要为心灵点起善良之灯、梦想之灯、理性之灯。
“一课四读”的四篇文本,一般而言,第一篇是精读,教师带领学生理解文意,掌握学习方法,后面三篇以略读为主,进行品味、拓展、探究。“有密度”的阅读指的是阅读要有量有质,保证学生的时间价值利用最大化。
二、有精度
“有精度”指教学内容是精粹的汇集,是教学资源精心的运用,是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精致安排。
教学内容的精度,是“四度”中最为重要的,语文老师应该用高值的材料作为教学的内容,如果内容不够精粹,仅仅陷在所谓的教学方法中,很难上出精品课,就像白菜帮子怎么做也做不出肉味一样。因此,教师一定要给学生精品、珍品,而不是粗劣之物。曹雪芹曾借黛玉之口表达了自己的教学观点:“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在这里,曹雪芹也是强调了学习要精选珍品。
如:教学《小儿饲鹊》这一课时,学生同时阅读了《小儿饲鹊》《冬天》《你还在我身旁》《生活的颜色》四篇文本。其中,《小儿饲鹊》是第一篇,文本内容精美、长度适中,是一篇有“精度”的文本,很适合小学生阅读学习。这篇文本需教师精心引导,培养学生美好的思想和情感,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实现有“精度”的教学。
第一点,培养孩子们的善良、爱心。“友善”是重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善良”是一个人最根本的思想情感,“爱心”是友善的直接体现。文章中的小孩那么爱护动物,表明他有着善良的心性。当他见到小鸟从窝里掉下来以后,他把它捧在手心,精心地喂养,直到小鸟能自由飞翔。试想,一个儿童得有多大的耐心、爱心,才能把一个受伤的小鸟养活,养到能飞?可见,他的一颗爱心深蕴其中。
第二点,培养孩子们的反省力。就是让孩子们从小对自己做过的一些事情,感到不太理想、不太满意时能够反思。很多成功人士认为:人生最重要的两个能力,一个是学习力,一个就是反省力。反省力和学习力一样,需要从小就开始培养。
第三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是让学生学会探究,能够对文本中相应的思想进行探究。“一课四读”中之所以设置“探究读”环节,其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对相应的学习内容进行探究,培养这种探究能力,有利于小孩思考做事如何才能考虑周全、不出错。《小儿饲鹊》就体现了小孩子对事情的思考和探究能力;该如何做,事情才能办得稳妥。你看这个小孩,他这么精心爱护小鸟,怀揣一颗爱心养大的小鸟,最后被突然跑来的猫给叼走了,小孩特别心疼、伤心,于是,他就想到:如果我养大这个小鸟后早点把它放回去,让它有自立的能力,就不会有这样的悲剧了。所以,让孩子能够在这样的事情上做一点儿探究,非常有益处。在本文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文中小孩这个想法好不好。这样,学生的人生有了反省力、有了探究力,以后就会把人生遇到的事情做好、做稳妥。
第四点,为学生的写作赋能。通过让学生阅读这样的文本,能够培养、生成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学习如何叙事写人。我们怎么才能写好一个人呢?就是通过他做了什么事来看他是什么样的人。《小儿饲鹊》这篇小短文写了儿童把从树上掉下来的鸟儿带回家精心喂养,看到鸟被猫叼走以后落泪,伤心之余还能够反思自己的行为有无不周密之处。学生通过解读这篇文本,就懂得了如何叙事写人。
可见,当文本内涵具有精度时,学生的收获同时具有了“精度”。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收获是有机联系的,所以教师首先要重视教学内容即文本的“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