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未发现市场占有率明显下滑。

中公回复函:2021年退费额153亿元,有这几点原因

2022-07-04 21:38:42发布     来源:多知网    作者:哆啦  

  来源|多知网

  图片来源|Pexels

  多知网7月4日消息,近日,针对此前深交所下发的2021年年报问询,中公教育(002607.SZ)就退费、协议班收入、市场占有率等问题进行回复。其中提到,2019至2021 年,中公退费额分别为74.23亿元、100.09亿元、153.02亿元,退费率分别为44.14%、46.54%、68.46%,整体呈现增长的趋势。

  01

  关于收款减少及退费率升高

  1、关于预收款。中公回复称,2021年较2020年同期降低14.67%,主要是2020年受疫情影响,省考联考笔试时间由每年的4月下旬,推迟到7月和8月底举行,而2021年2月,各省发布通知,2021年省考笔试时间提前至3月下旬,相对于市场预期时间提前了一个月。因省考笔试时间提前,省考考试间隔周期由之前的15个月缩短至8个月左右,导致学员无充足的备考时间,客观上使得学员的报考意愿及参培意愿降低,进而影响其招生规模;2021年较2019年同期增长16.55%,主要是综合序列规模逐年增长,招录公告增多的影响,其收款规模增加。

  2、关于退费。中公2021年较2020年同期增加52.88%,较2019年同期增长106.13%,主要因为自2020年以来,疫情爆发和持续蔓延以及“双减”政策,均对人才招录培训行业产生了不利影响,为应对市场环境的不利影响和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公一方面提高了线上班次的占比,线上班次收款占比从2019年的16.45%增加至37.91%;另一方面其加大了高退费班的推广力度以及增加了学员贷的使用,这些措施的实施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退费增加。

  3、关于结转收入。中公2021年较2020年同期降低38.68%,较2019年同期降低24.96%,主要原因为:

  ①公务员序列因2020年省考延期,导致2020、2021年两次省考的间隔周期缩短,进而使得2021年收款减少;

  ②教师序列2021年公告个数和总招录人数大幅下降,与此同时,在招考条件上,2021年报考条件更加严格,除需要取得教师资格证,学历提升至本科及研究生以上学历之外,专业限制接近师范类专业或师范毕业生方可参考。很多有意向从事教师岗位的人员不符合报考条件,导致2021年教师序列的收款减少;

  ③2021年中公高退费班占比增加,学员贷退费率较高。

  在收款减少及退费率升高的共同影响下,2021年结转收入低于2019年和2020年。

  中公2019至2021年各季度收款退费情况如下:

  2019 至 2021 年,中公退费额分别为74.23亿元、100.09亿元、153.02亿元,退费率分别为44.14%、46.54%、68.46%,整体呈现增长的趋势。

  其中2021年退费率明显上升主要有三点原因:

  一是受2020年省考及其他考试大规模延后影响,考试周期区别于往年,其中部分省考的面试工作以及一些岗位的补录调剂工作在2020年四季度尚未全部结束,致使部分退费延至2021年第一季度,最终影响2021年整体退费率;

  二是近两年受市场环境和市场竞争压力的双重影响,中公推出的协议班高退费班次占比有所上升,在招录人数没有明显增加的情况下,通过率提升难度加大从而导致退费增加;

  三是学员贷的使用,扩大了参与培训的生源,提高了整体收费规模,但学员对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考试准备不充分等等影响因素,导致使用贷款的学员通过率明显低于中公正常通过率影响退费增长。

  关于贷款模式形成的退费率与正常退费率的差异,根据中公财务部门统计,2019 年至 2021 年贷款模式下退费率分别为 68.46%、73.06%、82.94%,高于其整体退费率(2019 年 44.14%、2020 年 46.54%、2021 年68.46%)。

  2019至2021年,中公贷款模式下形成的退费率总体高于其正常退费率。主要因为理享学贷款模式退费较多影响。由于理享学贷款主要用于学员可退费部分,并且主要针对考试难度较大课程,实际操作中使用理享学贷款学员考试准备不够充分,因此其退费率普遍高于中公整体综合退费率水平。

  02

  协议班收入同比下降38.38%:公务员、教师业务2021年受到较大冲击

  中公对协议班收入拆分为不可退费部分确认的收入及人数、笔试通过不退费部分确认的收入及人数、笔试不通过不退费部分确认的收入及人数、面试通过确认的收入及人数。

  下图为中公2019-2022年第一季度协议班四种类型收入确认金额及人次:

  2021年度,中公实现协议班收入51.52亿元,较2020年度下降38.38%,较2019年度下降26.06%。主要是中公四大序列收入来源中的公务员、教师两个序列在2021年的业务均受到较大冲击。

  首先是公务员招录考试在2020年疫情的影响下,导致2020年和2021年的公告周期和备考周期均发生较大变动,在2020年公考推迟到下半年的情况下,2021年的省考联考又提前了1个月,备考周期缩短导致学员信心不足,报考意愿降低,且备考周期缩短直接影响到中公的长线班开展以及学员的培训效果。

  其次,教师序列在经历了2019年的扩招后,近两年呈现下降趋势,根据中公业务部门的不完全统计,2019至2021年公告数和招录人数分布情况如下图所示:

  教师序列2021年公告个数、招录人数均低于2019年和2020年,并且在疫情持续、“双减”政策以及严峻的市场环境等不利因素下,中公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创收举措以及策略调整,但2021年退费率大幅上升直接导致收入减少,最终影响单次确认收入金额较往年也相应减少。

  03

  2022年收到现金及合同负债均较往年下降,受学员参培意愿、消费能力影响

  2019至2022年第一季度,中公合同负债分别为42.33亿,54.72亿,50.71亿和40.35亿,其中,2022年第一季度的收款金额为39.67亿,退费金额为17.25亿。从数据上看,2022年第一季度末的合同负债余额均小于前三个年度同时点数。

  中公说明了2022年第一季度合同负债较往年下降的5方面原因:

  1、今年省考联考时间的不确定对今年一季度收款造成影响。根据中公业务特征,其第一季度末的合同负债余额主要构成为省考学员培训收款,而该项收款跟省考公告发布时间和笔试考试时间直接相关。比如2019年省考笔试联考时间为2019年4月、2020年为7月和8月、2021年为3月、2022年原定3月27日后推迟(截至目前,除天津尚未公布外,其余省市笔试时间基本定于7月9日-10日举行)。经其统计,2019至2022四年省考联考,能够在较短时间确定考试时间的省市分别为27个,27个,28个和4个。

  2、线下班开班暂停对一季度收款造成影响。2022年第一季度由于疫情的反复,为了严防疫情的大规模传染,各省市均发布课外培训停课通知,比如内蒙、吉林、广东、河南、辽宁、山东、上海等全国16个省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居家办公,停工停产的情况,无法正常开班培训工作,进而造成今年一季度缴纳定金的学员未积极缴纳全款,导致收款减少。

  3、学员参培意愿影响。2022年度省考的笔试时间不确定,加上疫情反复以及外部就业环境变化,造成学员就业心理发生变化,从而影响部分学员的报考意愿和参培意愿,造成收款减少。

  4、学员消费能力影响。据中公统计,今年一季度高端学员消费出现较为明显的减少。

  5、关于公司竞争力及市场占有率。除疫情管控、学员消费能力下降、学员通过率逐年降低等客观因素影响外,中公表示也能明显感觉到来自同行业的巨大竞争压力,尤其是部分学员对于教育的投入,出现了选择本地价格较低的小型培训机构的趋势,由于去年开始的教育机构大减员,很多离职老师组织成立了较多的零散小机构,对中公招生带来一定的影响。但是,中公认为其品牌优势、团队执行力和在逆境中求生并不断突破困难的能力并未受到影响,集群式专职专业研发体系、垂直一体化管理形成的快速响应体系、多品类的综合职业就业培训服务体系、数字化经营理念和完善的基础设施投入等支持其始终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核心要素并未发生改变,并未发现市场占有率明显下滑。

  04

  省考时间提前致中公开班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对业绩产生较大影响

  由于2021年省考提前,考前准备时间缩短,中公部分长线班次无法开展,短线班次单价相对较低。

  2021年全国省考联考笔试时间为2021年3月27至28日、2020年全国省考联考笔试时间为2020年7月25-26与8月22至23日、2019年全国省考联考笔试时间为2019年4月20日,基本与以前年度省考笔试时间一致。2021年相比较2019年则提前了一个月左右,而省考公示时间基本均在3月份左右,所以按照工作时间安排,使得2021年度的开课备考时间整整提前了一个月。

  通过2021年具体开班可以得出,由于备考时间的缩短,2021年短线班次比2020年的短线班次增长了21%,而中线班次比2020年的班次减少了23%,使得中公的开班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由于培训班次架构的变化,使得培训人次的分布比例也发生了变化,详情如下:

  

  由于备考时间的缩短,开班的时长也相应缩短,使得各对应的时长单价也发同时有所降低,以2019年度单价为基础,各年度的均价变化具体详情:

  由于省考时间的提前,造成培训学员人次大幅降低,培训时长的降低使得培训单价同时减低,由于时间的限制,参加培训的学员只得选择时限较短的课程培训,对中公业绩产生较大影响。

  相关阅读:

  深交所下发对中公教育2021年报问询函,要求说明业绩波动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