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一年,K12直播大班形态获得了爆发式增长,从前几年行业的低调探索转为几家公司的市场争夺战。

海边/学而思网校模式剖析 | 好未来专题课节选(七)

2019-04-01 13:33:27发布     来源:多知网    作者:多知商学院  

  在过去的一年,K12直播大班形态获得了爆发式增长,从前几年行业的低调探索转为几家公司的市场争夺战。在此过程中,学而思网校依然稳坐第一位置,主要原因是好未来在线上双师直播的探索相比行业几乎提早了近两年的时间。

  好未来大海事业部副总经理、原海边、学而思网校事业部总监李睿在【首度大公开!全方位揭秘好未来方法论】第七课【海边/学而思网校模式剖析】中讲到,海边直播在早期探索时,得到的结论是“优质的授课老师解决教学内容问题、辅导老师解决学习跟进和激励的问题”,辅导老师角色的加入,使得大班直播的效果得到很大提升。而这之后,辅导老师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分工,并有可能向着“进一步分工、更注重情感和标准化运营”的方向发展。

  以下是李睿在多知商学院好未来专题课第七课【海边/学而思网校模式剖析】课程内容的八分之一:

  

  辅导老师的本质是什么?辅导老师的出现他是一个创意,还是一个历史的必然?当然了我是一个教学产品经理,我是一个唯物论者,所以我一定会认为辅导老师的出现并不是我们的创意,而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其实即使没有我们,双师模式也一定会在行业里普及的。

  我从三个维度给大家分析一下为什么是这样。这些东西有些是在做的过程中发现的,有些是事后总结的,大部分是一边做一边已经思考出来了。

  第一,授课老师、辅导老师乃至之后的进一步分工,是社会分工带来的必然趋势。整个培训行业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分工,不断发展的过程。辅导老师和授课老师的分工其实是把“学”和“习”分开,把“教”和“育”分开。

  大家可以这么看,授课老师负责学生“学”的部分,我教你知识,我讲得很清晰、逻辑很完整,我解决你学的问题。

  辅导老师解决“习”的问题。只要上过课的老师都知道,我在上课的时候要无死角、无差别地关注到教室里的每一个学生,你的大脑大部分的运转还是在内容上。而如果有一个人不讲课,他专门观察,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模式。

  我们当年都在想,线下找个一千人教室都很难,结果很多伙伴说不用,就找20人的教室就好了,用大屏幕直播的形式把大屏幕挂起来,这不就是授课老师嘛。我觉得这个非常创新。所以你看这个负责观察的老师不讲课,他站在教室里,就可以无死角地观察到每个孩子的每个反应。如果我们再给他一些辅助手段就更好了。

  授课老师总是希望一个人去教更多的孩子,这个是没有办法的,不想教一万人的老师不是好老师,每个老师都希望自己有一万个学生,十万个学生,每个老师的梦想都是在工体讲一节课。

  问题是随着你越来越牛,你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多,你对学生的关注其实越来越少。因为关注是有上限的。所以,辅导老师解决“习”的问题,课后的练习、课后的关注都是“习”。教和育是一样,授课老师负责教,辅导老师负责情感连接,孩子有什么问题都愿意找辅导老师聊一聊,诉诉苦,为什么?因为他觉得授课老师就是神一样的存在,他有各种光环。

  我当时举过一个例子:你可以追星,但你发烧的时候还是需要男朋友给你倒水,就这么简单。你可以无比崇拜授课老师,但是你真正需要的时候,出现在你身边的人不是明星,是辅导老师。这是学生情感需求,这也是社会分工带来的必然趋势。这是我觉得辅导老师是必然性的第一个维度,也是可能大家在公开场合见的比较多的维度。

  第二个维度,辅导老师的出现或者双师模式是小班质量控制的解决方案。因为任何一个辅导班,任何一个机构,随着规模发展,他的质控都是一个核心问题。而且你解决不了的问题是你的老师一定会越来越多,因为人具有情感连接属性,而教育就是一个情感连接的,教育也是强情感连接的事。所以你说我希望一个老师讲课,拿AI服务所有的学生,这不是一个短期内就应该玩命去突破的一条路。

  因为你一定是需要人。但授课是比较难以控制的,你如果招一万个老师,让这一万个老师去讲课,都讲的和第一名一样好,这件事说实话反正我做不到,我不知道有没有人能做到,我怀疑大部分人做不到,因为他难以控制。

  讲课是一个高难度的活,少数人做这个比较难控制的工作。搞定一个老师或者控制十个老师,哪怕一百个老师,我都认为是有方法的。而大多数人做什么,做容易控制的部分。比如说上课有没有跟进到每个孩子,上课有没有观察到每个孩子,这件事情是教学的核心工作,而且他比较容易控制,这个事我们靠大多数人。

  这样我们就通过一个合理的分工,不仅解决了社会分工的正常趋势,还解决了小班的质控问题。大班质量控制好做,因为只要筛选老师就行,小班质量控制特别难做,所以双师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小班质量控制的解决方案。这是我们当时分析的第二个层次。

  其实我最愿意跟大家分享的是第三个层次,我觉得辅导老师的出现是行业门槛降低的必然渠道。一个行业如果想发展,他一定是让越来越多的人进来,而不是让越来越多的人出去。

  我一直在思考有一个词叫“码农”,这个词是程序员们自嘲的一个说法。在我印象中,在我小时候,你会写程序是高智商的体现。我记得当时全班会写程序的有一两个人就不错了。而最早的那批互联网的创业者,大部分人也都是程序员出身。因为当时的程序员要求是很高的。

  但是这个行业如果想大力发展、想变成一个影响到每个人生活的行业,绝不是靠几个精英就能够解决的,一定要降低门槛,让更多的人能来写程序。所以,这些精英的人在做框架、在做各种各样的分装、在研究更易用的语言。

  他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他们自己更舒服,其实体现智商最好的方法是写汇编,不是写python。Python的意义是什么?是要让更多的人进这个行业,而不是跟所有人宣传编程很难,你们这些智商低的人搞不定。这样的话这个行业是发展不起来的。

  所以,辅导老师角色的出现客观上降低了这个行业的门槛。举个例子,普通话不标准,略带口音的人原先非常难进入教育行业。因为他很容易面试的时候被刷掉,但是在辅导老师这个岗位上他们可以干得很好。

  我们原来有一个辅导老师说话带口音,他的一句略带口音的“nice”被他们班的学生做成了表情包,他非常有成就感。但如果这种口音是1对10000的场合,一定会有人说你口音不行。

  我们大家遇到过很多大学生非常想进这个行业,但是他真的不是那种善于在一万个人面前表达的风格。如果想进这个行业,就必须把这个内向的人变成一个疯狂的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hold住课堂。但现在作为辅导老师,就完全可以柔声细语地跟学生沟通。

  我在想辅导老师降低了门槛,这不是坏事,这是好事。如果我们仿造“码农”造一个词,我觉得未来可能会有一个东西叫“教农”,很可能我们未来都会自嘲我们是“教农”,因为进入这个行业的人越来越多,这个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好。

        点击“报名链接“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