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是北京市朝阳区某所重点小学从教多年的一线教师。近几年来,各方社会力量在互联网教育行业中投入越来越多,各类教育网站层出不穷。笔者作为教育行业的从业者,有些想法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一线教师视角:我们需要怎样的在线教育?

2014-05-01 22:11:20发布     来源:虎嗅    作者:CnEduOl  

       来源:虎嗅网 作者:CnEduOl

       笔者是北京市朝阳区某所重点小学从教多年的一线教师。近几年来,各方社会力量在互联网教育行业中投入越来越多,各类教育网站层出不穷。笔者作为教育行业的从业者,有些想法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互联网教育,错位的盛宴

       判断一家教育类网站是否真的算是有用?是否真的对我们的教学有帮助,对孩子的成长有益处,笔者认为应该首先理解教育行业的特有规律,必须厘清一些基本的要求才能做出正确判断:

       1、 基础教育不是普通的一次性消费产品。教学活动有其特有的周期性规律,这需要富有经验的、而且对教育对象有充分了解的施教者才能完成——甭管到什么时候,能教好学生的,只能是那些有充足时间伴随孩子成长,能因材施教的活的老师;

       2、 教育本质上是教与学的互动,这中间有较为复杂的往来沟通,涉及到多种方式:有师生之间,有学生之间,要有来有往,甚至需要融入丰富的情感表达,绝不是简单的课程展示;

       3、 学习能力和成绩的提高,本质上还是积累出来的。其中包括在课堂的积累、在课下的积累,仅仅靠某堂课、某个短期培训班或者某个花哨的课件,培养不出优秀的学生。

       反观目前一些常见的所谓教育网站,要么实际上仅仅是那些社会培训机构的宣传媒介,要么就是找来一些所谓的名师拼凑些课程或课件,用常见的电商网站的营销推广方式对家长和学生们进行狂轰乱炸;另外还有一类将成人化的社交媒体工具改装后应用到教学中,美其名曰教学互动。凡此种种,无一例外粗暴地把教学活动简单化、商品化和功利化,对教学没有真正的帮助,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也少有裨益。

       如果说这类网站的疯狂出现是一场互联网盛宴,那么在这场以教育为名的盛宴中,却找不到属于笔者这类一线教师的位置。在笔者眼中,那些所谓的红红火火互联网教育网站,对比实际的教学需求,完全是南辕北辙。

       拥抱互联网,教师却进退维谷

       绝大部分的一线教师实际上对互联网持有开放性的包容态度,他们本身是非常愿意在教学活动中引入有益的互联网应用。但之所以互联网应用在教学中没能成燎原之势,实际上有以下一些原因:

       1、 教师对互联网应用的使用,目前仍然只停留在个体小范围的摸索和尝试之中,没能形成以区域或学校为单位的面状态势。由于缺少强力的组织和引导,这类尝试难以获得学校、家长的认可和支持,常常被认为是不务正业;

       2、 教师大多不具备专业的IT技能,而一般的教育网站只提供基础平台或资源,不提供规模化的服务支持,没有充分考虑到教师面临的诸多技术性困难;

       3、 现实中的大多教育网站,往往简单地用互联网功能克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仅仅把传统教学原封不动搬到网上。这对教师们来说不解渴,不仅对教学没有真正帮助,反而会是一种累赘,徒增教师负担。

       所以,现实中的互联网教育,听上去很火,看上去很美,但身处其中的教师们的感受却很尴尬。

       互联网服务基础教育,路在何方

       不难看出,互联网与基础教育的结合,仍然需要植根于传统的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但这种结合,必须是在充分尊重教学规律,充分发挥教师的核心作用,并且有足够创新的基础上。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为教师接受的互联网教育,应具备以下特征:

       1、 必须方便教师创设网络化课堂,方便开展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各种形式的学习互动,如资源分享、学情调研、任务收集、在线互评等,使学习的参与门槛大大降低,参与形式更多样化。这样,既兼顾了传统教学的既有模式,又可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特性,使网络课堂的学习互动效果,全面超越传统教学;

       2、 必须以校园基本班级为依托,形成相对长期、固定的学习群体。前面已经说过,只有在教师稳定的伴随学习过程中,在学习者的长期互相影响下,通过持久的积累,才能有学习能力提高的效果体现;

       3、 必须能开辟全天候的家校一体化互动学习平台,不仅是家长了解到学生的成长、学习细节,还要能够让家长深度参与到学习任务互动中来。只有如此,才能把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效延展到课堂40分钟之外,延展到家庭之中。事实证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得越好,对学生的学习成长越能起到强大的助推作用;

       4、 必须方便教师和学生通过网络系统获取合适的教学、学习资源,获取的范围应该是不限年级和地域。这样的互联网教育系统既是互动交流平台,也是内容分享平台,还是自我展示平台。内容可以自我生长,参与者可以通过教学或学习过程,完成自我实现,获得成就感。

       令人欣慰的是,在北京的某些学校,已经有个别教育网站开始提供专门化的应用服务。以笔者所在的学校已经通过在线开展日常班级教学互动和家校任务协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学生们参与学习过程,在网络化环境下变得更加容易,该网站因此获得了部分教师们的认可;同时,由于引入了家长参与,他们对学生的日常学习关注度变得更高了,并且对学生学习起到了实质性的促进。

       而分析其中原因,其实不外乎该网站的某些设计和实现理念,或多或少与之前陈述的各项有不少相似之处罢了。虽然这些变化目前还是微小的,但确实在慢慢影响和改变着我们这些教育行业从业者对互联网应用的态度和日常教学习惯。从长远看,笔者觉得,也许互联网教育的出路,也正在于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