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挤兑退费、内部矛盾等等危机的诱因之下,聚智堂这两年来已端倪初露的危机也无法再隐遁。 类P2P模式运作下的疯狂快跑到底给聚智堂带来了哪些致命的后遗症?这些问题又是如何一个接一个发作的?

聚智堂之困:疯狂快跑带来的致命后遗症

2016-05-19 12:00:05发布     来源:多知网    作者:刘澈  

   多知网5月19日消息,回顾聚智堂资金链断裂事件由天津事发,到全面受波,警方介入仅仅过去了2天。在挤兑退费、内部矛盾等等危机的诱因之下,聚智堂这两年来已端倪初露的危机也无法再隐遁。

   类P2P模式运作下的疯狂快跑到底给聚智堂带来了哪些致命的后遗症?这些问题又是如何一个接一个发作的?

   停止快跑,增速无法覆盖“高额返息+成本”

   据了解,聚智堂2015年的预存款规模(可以理解为营收)是15亿元,而2014年,聚智堂的预存款就已经达到了10亿元以上的水平。也就是2014年到2015年,聚智堂的增速在30%以下。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聚智堂前4年的疯狂快跑期里,收入增速以每年翻一倍以上的速度在增长。也就是说,2014年开始,聚智堂的增速明显下跌。

   与此同时,聚智堂感恩学课程的利息比例却高达15%-20%。一位家长表示,他于2015年报名参加的“感恩学”项目是预存20万元,赠送4万元的学习金,利息是20%。再翻查2014年的感恩学项目,是交5万元,赠送7500元的学习金,利息是15%。

   也就是从2014年到2015年,利息比还提高了5个点。当预收款的增速在30%以下,而利息却达到20%的时候,这部分增长明显已经无法覆盖家长的利息和学校基本的运营成本。

   “我记得2015年暑假之前, 高管的压力就已经很大了,他们给家长的退款额度大约是8000万元,算上本金和利息,他们在暑假的7、8两个月份要收上来1.5-1.8亿元。当时他们很顽强,挺过来了。”和聚智堂有过深度接触的园丁网创始人杨辉回忆,佐证了增长上的压力。

   那聚智堂在2014、2015年之间的增速下滑的原因是什么?——扩张收缩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

   在聚智堂扩张最迅猛的时候,聚智堂到各地去巡回演讲,四处找可以收购的学校。但是到了2014年,快跑了几年后的聚智堂明显感觉步伐吃力了。

   而说到这个问题就不能绕开聚智堂的扩张模式。

   聚智堂快速扩张背后:高价挖人、低价收购学校

   早在英特教育倒闭的时候,聚智堂就扮演过“接盘侠”的角色。不过经了解后发现,这就是聚智堂的扩张思路,做低价收购,收购运营不下去的资产。

   “对于这些经营不下去的公司,有的是聚智堂拿走预收款的30%,70%给原来的老板,由聚智堂承担剩下的责任、义务和权力。有的则是让原来的老板全部拿走。像聚智堂的北京校区就接的精锐教育的盘子。精锐在北京收缩时”。一位知情人士表示。据了解,之后精锐重启北京市场,目前在北京有十三家校区。

   这样的模式下,接收成本接近于零成本,而聚智堂承担的债务则主要是课时消耗。对于培训机构而言,只要有学校的架子在,有老师、有学生,不怕没有现金流,这个模式就能走下去。

   有了校区,接下来就是要找管理者。疯狂开疆拓土的聚智堂,除了早年在东北创业的一干人马外,没有时间培养其他的管理者,采用的方式简单粗暴:高价挖人,挖管理层,挖资深销售,薪资翻翻。

   “董事长杨志话不多,但是舍得给钱,很大方。只要完成了KPI考核,就可以拿到高薪。很多人其实也觉得模式有问题,但是就是奔着短期利益去的。像学大、学而思、新东方都被挖过,但是去了之后,待的时间都不长,也就是半年到一年。”一位也被聚智堂挖过的高管说道。

   不过,疯狂扩张总有尽头,尤其是在教育培训这个需要长时间积淀和成长的行业里。

   在培训行业干了多年的园丁网创始人杨辉认为,“聚智堂的模式开20个校区没问题,但是要是去做100个校区就很难,管理难度非常大。到了10亿元体量的培训机构,都需要大型人才培养基地,但这个重要支撑聚智堂却一直没有。”

   不过,除了人才供给不足外,聚智堂放慢扩张速度还有其他原因。但是直接结果就是,放慢扩张速度后,新增校区少了,能新填补上来的家长预收款也就少了。

   而在另一方面,聚智堂财务管理混乱,风控体系极为薄弱,甚至没有设定安全边际。通常情况下,普通培训机构会预留3-6个月的资金保证日常正常周转。

   在这样资金吃紧的情况下,稍有风吹草动,聚智堂就面临崩盘的危险。

   危机感下求解脱

   这两天时间里,聚智堂仿佛是在一夜间轰然山倒。

   最早挤兑退费的情况发生在天津学校,接着天津学校老师带领家长到北京聚智堂总部讨要说法。于是,北京聚智堂在一天时间内迅速受到波及。

   有在职员工透露:“确实有一段时间没有见到几位高管了,但是他们原本也经常在外地跑,所以大家也没在意这些,直到周二大家都在正常上班。员工的基本工资发到了3月,但是绩效从1月份就停发了。当时,董事长和所有人解释,因为投资了东星广场回款失败,需要大家一起度过难关。”

   周二早上,执行总裁杨宽宣布离职,其他管理层失联,员工们这才察觉事态不对。

   事实上,对于聚智堂这种模式,包括杨志在内的管理层并非没有感受到危机。只是从解决的思路来看,杨志所抱的希望更倾向于通过投资来获得高额回报,填补亏空。为此,杨志成立了太和投资控股公司来做外部投资。

   2015年10月,据多家媒体报道,聚智堂旗下的太和投资控股公司已经于10月完成了对北京东星时尚广场的股权收购,这次收购将在未来五年内为聚智堂发展提供总值75亿元的回报。

   只是这个75亿元的希冀如今能被实现的概率极底。抛开这个东星广场目前的资产最终是否能填补巨大亏空漏洞的问题,现在杨志面临的更大问题可能是东星广场的所有权纠纷。

   东星的开发商通建合美在今年2月份发布公告称,“东星时尚广场和北京合美汇通国际酒店系我司投资开发及合法所有,我司从未将上述项目的所有权、物业管理权及其他相关权益转让给第三方。”否认了杨志以及聚智堂对东星广场的所有权。

   资金链断裂事发后,面对外部压力,杨志回应“自己并非董事长,刘源长才是董事长”。经查,杨志确实在2015年10月20日完成了北京聚智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法人的变更。

  

  但同时杨志仍旧是北京聚智堂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法人,这家公司的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自然股东包括杨志和赵振国。

  

   现在,所有人都在关注聚智堂的下一步,看这个十几亿的盘子这次能不能缓过来,以及监管部门对聚智堂事件的最终定性。(多知网 刘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