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教育培训圈真的很热闹,大家都是张口转型闭口颠覆。看惯了各家企业的大战略、大动作,在审美疲劳之前,或许可以回归一下教育行业里一些有意思但是可能被不少人忽略掉的东西,比如说教育圈里企业的地域气质。

干货之后谈点情怀,说说教育圈的“苏商”文化

2015-01-29 11:02:11发布     来源:多知网    作者:邱珣  

  今年教育培训圈真的很热闹,大家都是张口转型闭口颠覆。看惯了各家企业的大战略、大动作,在审美疲劳之前,或许可以回归一下教育行业里一些有意思但是可能被不少人忽略掉的东西,比如说教育圈里企业的地域气质。

  不久前,笔者参加一个江苏区域培训机构发布会,礼品居然是一个砚台,让人印象颇深。并且,这家培训机构虽然主营业务区都在江苏的三四线城市,但是却能想到将公司的研发部放到北京,区域机构能有此眼光的还是比较少见。

  再纵观目前教育培训行业里的各个品类,江苏云集了最多的上市公司企业家包括俞敏洪、张邦鑫、金鑫、朱正东,不论是从数量还是体量,都占据了教育培训行业上市公司里的大半壁江山。

  “苏式”风格的印记:重情怀,求稳健

  虽然“苏商”的概念没有“徽商”和“晋商”流传广泛,但是在教育行业里,江苏一直以来的人文氛围却不可小觑。根据史书记载,中国历代的状元一共655名,其中460名有籍可查的状元中,江苏有78名,位居第一,比第二名的福建高出了13位。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很多,比如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中国的经济重心整体南移。南京是六朝古都,江苏则被盛赞有“珠犀鱼蟹之富”,经济、政治、地理位置的便利都为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供了基础。所以“苏商”情怀感很重,这一点,俞敏洪非常典型。从接手到改造耿丹学院,俞敏洪动用很多个人力量去推动耿丹学院的改造和建设。不管是否能成功,俞敏洪还是切实的去推行了自己的“教育梦”。

  除了历史上深厚的文化底蕴,苏商重实业、求稳健的风格也可以在这些企业中体现。江苏也是近代工商业的发源地,洋务运动之后,出现不少民族资本企业家,包括张謇、盛宣怀、薛福成等人,并且这些企业家的风格是崇尚实业,运营稳健,不倾向于资金推动,极少出现资金断链、老板跑路的情况。

  教育培训,因为行业属性的问题,可以在短时间内集聚大量现金流。充裕的现金容易让企业管理者“一时脑热”。

  即使俞敏洪是放弃了教书的工作再去开培训机构,他也仅用了几年时间就占领了北京市场。好未来,就更加迅速,当然这也和K12市场里的刚需大有密切关系。虽然新东方和好未来推行截然不同的管理模式风格,但是从结果上看,两家企业总体都相对稳健,没有出现大的运营危机。新东方在各地都坚持用直营学校来推动,不用加盟模式。而好未来在2011年经历了一轮高速扩张后,近3年来,没有再在规模和体量上进行大的扩充。

  通用的“三段式”进化:草根出身、上市扩张、整体转型

  有江苏学者评价苏商时,说到一个很有意思的“好学”文化:“苏商的崛起经历了三个阶段。最早是乡镇企业时期,运用上海的“星期日工程师”资源;此后,在发展民营经济上学浙江,后来又超过浙江;最后,国际贸易、外向经济学广东,学台湾、新加坡和欧美,后来又超过广东。

  这个“三段式”的划分或许同样可以用在这几家上市公司里。从最早的草根培训机构,到赴美上市进入资本市场,然后经历过大面积扩张,再到做新业务调整。新东方、好未来、学大大体上都历经了这三个过程。总体而言,他们进化的过程和速度比同类型的企业要快。

  2010年,培训行业有4家企业登录美股—安博、环球雅思、学而思、学大,其中只有安博当时的股价表现相对平稳,另外三家都跌破预期。但是四年后的现在,坚持下来的却是学而思(好未来)和学大。

  上市,不是财富梦的兑现期,而是真正考验的开始。能不能坚持下来,和企业运营的稳健程度非常相关。

  不过,教育培训行业的“苏商们”完全没有“抱团”这一说。也许有两个原因可以解释的通:一方面,和其他行业相互可能存在互补性不同的是,培训行业产品线窄,到了一定规模的企业之间就会存在直接竞争关系,比如新东方、好未来、学大;另一方面,因为这些企业都是在北京起家,再向全国扩张。而不是从江苏走出来的区域型机构,所以地域性属性会相对更弱。

  虽然已经被统一印上“北京企业”的标签,但是他们身上“苏式文化”的印记仍旧依稀可见、永不磨灭。(多知网 邱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