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认为,STEAM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学习环境、一种游戏规则、一种学习体验。

芳草地国际学校校长刘飞:对于STEAM教育的冷思考

2019-04-17 15:16:31发布     来源:多知网    作者:王敏  

  多知网4月17日消息,近日,2019年小学教育发展论坛举办。会上,芳草地国际学校校长刘飞以“STEAM教育的冷思考”为主题进行了分享。

  他认为,STEAM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学习环境、一种游戏规则、一种学习体验。而对于如何推进STEAM的发展,他提到,首先应该解决的是老师的问题,老师一定要把基本功放在学科上,只有本质抓好了,才能“跨”学科。

  目前,芳草地国际学校虽然还没有专门的STEAM课程,但是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刘飞认为,其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是不输于STEAM理念的。

  (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校长刘飞)

  以下为刘飞演讲实录,经多知网编辑整理:

  2015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也明确指出鼓励探索STEAM教育的模式。2017年2月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第五点明确提出了学科教育其中对STEAM的解释是,是一种以项目式学习,解决问题为导向的课程组织方式,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与此同时,社会上也出现了各种计算机、编程课程,出现了“STEAM热”。

  2018年5月8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STEAM教育研究中心提出了STEAM教师能力等级标准,这个标准的出台,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但是,我觉得如果背后没有对STEAM本质的了解,不利于我们把这项工作做好。

STEAM的本质是什么?

  我觉得STEAM更像一个立交桥,立交桥有很多,它连接着各个的方向,目的就是为了解决拥堵,其实STEAM也是出现困顿,产生问题,然后要实现不同的组合,可以跨,可以融,去解决问题。

  上立交桥的时候必须注意标志,找准方向,如果不注意方向,则可能会一直转。而STEAM,我们做这个课程,不是说把这几个课糅合在一起就解决了任务,做这样的实践,一定是探究实践,而且最终要明确一个目标,到底要往哪里去,如果这点不清楚,我们做了STEAM之后,也是很危险的一件事。

  我认为,第一,STEAM更像一种思维方式。这两年,“互联网+”非常的热,比如“互联网+教育”,实事求是的讲,我对互联网+教育是不感冒的,应该是教育+互联网,学校教育+家庭,一定是以学校教育为本,然后需要互联网的进入。

  我对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很感兴趣。互联网的思维方式,首先一定是相互交互,有一种共同体思维。STEAM各个学科融在一起就像是一个共同体。其次,是联,实现一种跨界,要建立一个平台,这种平台思维、跨界思维很重要。我们基于一个项目建立一个平台,让孩子介入各个学科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实现跨界,学科之间要跨,家庭学校要跨,社会各界要跨。第三就是网,网就是无中心的思维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是主人,我们结成一个团队去努力。

  第二,STEAM是一种学习环境。世界在变化,教育也必须随之变化,教育已经超越了读写算,向着新的方法向学习环境转变,学习由环境决定了多方面的因素,这种学习环境,需要我们考虑怎么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环境,怎样给孩子提供孩子的发展因素,怎样构成真正的有机整体。

  第三,STEAM是一种游戏规则。要让孩子喜欢做,愿意投入,但是必须遵守相应的规则,要相信自己,尊重同伴,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一是一,二是二。在实验中必须实事求是。第三是允许犯错,永不放弃。错误本身就是STEAM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第四,是一种生活体验。

为什么要推进STEAM教育?

  我们再思考,美国为什么要推动STEAM,有一个时间轴。

  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发布了《本科的科学、数学和工程》的报告,这个报告也标志着STEAM拉开了序幕。

  2001年,STEAM这个词第一次进入了官方文件。

  2005年美国的多部门联合作出了面向21世纪的战略报告,对STEAM提出了很多建议,也建议从本科向中小学推进。

  2009年,奥巴马提出了STEAM创新意见,关注STEAM教育。

  2010年,美国的一个学者格雷特提出了把艺术融进了STEAM。

  2013年,奥巴马推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推进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发展的五年战略规划。

  2015年,STEAM教育法案推出。

  2018年,特朗普当选总统的第二年又推出了一个新的五年规划“北极星规划”。

  这是美国的脉络。我们可以看出,STEAM概念的提出是源于美国政府对教育改进的需求,2009年,奥巴马提教育创新,想要通过这样的教育实践,至少让孩子在考试过程中,科学数学能够走到前面,但是通过这种方式也不能完全解决问题,2015年的数据显示美国的数学成绩还是在全球较低的,而且比2009年又低了17分。

  我们为什么要推动STEAM呢?我认为是为改革基础教育,促进科学融合。为推进立德树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怎样推进STEAM教育?

  我们在STEAM教育上应该向何处去,怎么办?还是要拿出具体的方法来,我提几点建议:

  第一,就是要提升能力,打好基础。

  还是要先解决教师的问题,没有教师,谈课改,一切都是枉然。在新的时代下,我们对教师有那些建议?一定要在专业、协同上下工夫,在艺术修养上下功夫,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专业,在专业发展上,我们老师最需要把握的一个字就是学,“学科,学生,学习”,把握住学科本质,提升跨学科的组织能力。把三“学把”握住,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向前发展。教育改革的步伐是非常快的,但是现在和20年前比,10年前比,教师对学科本身的关注度程度在下降。但是老师的基本功一定要放在学科上,本质没有学科怎么能跨呢。

  第二,把握学习理论趋势,应用到教育中去。像新的方法,学习环境的问题,我们怎么去看。

  第三,把握学生需求,为其提供知识。我们要强调协同,比如说学科协同,教育教学协同,特别是教育教学的协同。2014年立德树人概念出台之后,有些德育老师非常兴奋,说现在德育终于有位置了。德育主任总强调德育的重要性,但是我认为德育如果不融进教学,如果不落到每个40分钟去,德育不可能发展,教育教学本身就是一体,只强调德育重要,本身就是对立德树人没有理解好。

  第四,家校社会协同,学校要做好学校的事儿,学校是不能解决全部的教育问题的,一定要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加上。家长是第一任老师,家庭是第一所学校,要上好人生第一课。总书记说,家庭首先要做好。

  此外,要找出漏洞,打好补丁。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推出,现在对这个纲要的反思也很多,其实,这个纲要还是提的不错的。但是我们在多数过程中走偏了。

  我们并不是说不要知识,而是知识传授与形成积极主动的态度并重,获得双基与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同行。课程结构方面,改变过于注重学科本位的现状,改变过于注重学科本位绝不是不要学科,应该是把握学科本质与软化学科边界并重。课程内容方面,难偏旧一定要改,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要加强学生生活与现代社会的发展联系。

  学习方式方面,改革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接受学习是一种学习方法,机械训练、死记硬背我们肯定要摒弃,这两个不能放在一起。我们要把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并重,注意培养关键能力。

  要改变评价方式,科学甄别与选拔,但是考试天生会有甄别选拔的功能,谁也回避不了,没有考试,中考怎么办,高考怎么办。所以回避不了的,就得想办法用好评价,促进我们的改革。

  最后是改革管理制度。做出特色,打开局面。2017年3月24日中国教育学会成立了中国教育学会可创教育联盟,打造中国特色的STEAM课程评价体系。2018年我看到了首套小学STEAM创新教育的系列从书,这是圣陶教育研究院推出的。陶西平说这是第一部成体系的STEAM创新教育,这不是我们照搬美国的教育,而是我们中国特色的教育,具有综合性,探究性,实践性,合作性等特点。

  芳草地国际学校把国家课程统一到六个领域,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我们的主题课程。我们的国家科学课程一定要对着育人目标,我们提出的主题课程一定要建立在国家科学课程的基础上。

  最后要谈的就是要关注艺术,STEAM+Art,我更愿意把艺术放在中心,这是中国教育的一个特点,我们还是艺术表现力弱。我们一定要关注艺术,比如造型艺术,表演艺术,综合艺术,语言艺术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STEAM+艺术”过程中需要额外关注的。

  在芳草地国际学校,所有五年级的孩子都要进行英语歌剧的学习,孩子服装的补丁,装饰,都是孩子自己去做,海报也是孩子自己去设计,把孩子推到前台。这个整体推进的过程,产生了非常好的影响。

Q&A

  芳草地国际学校如何做STEAM教育?

  刘飞:针对STEAM教育,芳草还真没做,芳草做的是综合实践活动,中国的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并不输于STEAM。比如我们把英语歌剧可以做成综合实践,带着课本环游世界也可以做成综合实践。我可以做出很多这样的项目,而这个过程中并不存在着哪个学科牵头,哪个课程都很重要。因为我们做的是基础教育,每个学科都很重要,要把握住本质,实现穿插。

  芳草地国际学校在课程评价方面有哪些做的比较好的地方?

  刘飞:关于这个方面,我们第一是改变课堂。在课堂评价上我们的基本思考是,各个学科的本质要把握住。我们提出,各个学科的评价内容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每个学科评价内容的最后一项是相同的,就是学会学习,通过这一项就把各个学科打通了。

  第二,我更关注考试,一定要通过考试撬动课程改革,我出题的时候就要从这里出题的,学校所有的活动还是都要关注。学校的教育探索还有很多,整体评价,也是我们在探索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