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砸”不是终点,家长要给孩子后续支持。

儿子中考考砸母亲撕下满墙奖状,家长该如何面对孩子考砸?

2022-08-13 12:03:21发布     来源:成长的可能    作者:张蔚斐  

  文|张蔚斐

  unsplash

  来源|成长的可能

  近日,安徽阜阳吕女士因孩子中考成绩不理想,撕下儿子满墙的奖状。她说:“儿子刘宇(化名)从初二开始成绩下滑,从墙上撕下奖状是想激励他努力。撕奖状的时候,我告诉他高中再把这面墙贴满。”吕女士称,撕下的奖状她已保存,至于丈夫说不让孩子继续上学只是气话。对此刘宇表示,523分是他初二以来最好成绩,对于母亲撕奖状,他并不生气。

  视频一出,网友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十分心疼视频中的孩子,从墙上撕下奖状等于是对他的否定。”

  “如果一个孩子只能靠获得好的成绩来获得父母的认可,这样的亲子关系是不理想的。”

  “家长望子成龙,但做法是否过于偏激?”

  “可以看出家长还是比较克制的,只是把奖状撕下来保存好。”

  考试失利这件事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比较常见的,每当家长与孩子谈论到学习或是考试成绩,都是对家庭亲子关系的一次重大考验。当面对不够理想的成绩时,孩子内心的想法是什么?家长该如何调节自己、支持孩子?为此,“成长的可能”对话了中科启元儿童发展中心心理咨询师裴盈。

  #1

  “唯成绩论”是根本误区

  首先从这则新闻本身来看,因为提到孩子的表现并不多,并没有说他很不开心,所以我们不能说家长这样的做法一定是对孩子产生了负面影响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新闻中的孩子和妈妈是有默契在的,孩子对妈妈的这种行为是能够理解的,妈妈提到:‘等上了高中再把新的奖状墙贴满’,说明他们是有商量的,可能是以这种方式在鼓励孩子,每个孩子个体差异很大,每个家庭也有不同的价值观。”

  虽然在外人看来,可能会觉得这个妈妈的行为是在伤害孩子,但是如果这是他们商量的结果,是家庭的默契,孩子也表示可以理解的话,其实问题不大。

  “另一方面,这位妈妈似乎也在表达自己的失落,她很隐忍,没有疯狂撕扯奖状的行为,而是一张一张收起来,我们也要给家长多一些理解,他们也需要情绪调节。需要通过这样一个举动来无声地表达:‘妈妈对你这样的成绩感到失望,你还可以继续努力。’”

  网友之所以比较激动,或许是认为视频中的妈妈所表现出来的“唯成绩论”让人感到不舒服。

  “家长的某种行为到底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是因人而异的,我们对视频中的家庭没有太多了解,只是从短时间的效果来看,孩子表示上了高中之后会好好学习,这是正面的激励。有的孩子可能会因此而激发斗志,变压力为动力。也有一些孩子比较脆弱,可能会因此感受到伤害,好像他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归零了,无论怎么努力,父母都不满意,感到努力失去了意义。”

  跳出新闻本身来看,“唯成绩论”往往会给孩子造成比较负面的影响。

  “我在咨询中接触过这样一个案例,这个孩子的学习成绩非常好,在学校里各方面表现都出类拔萃,考上了非常不错的中学,是“别人家的孩子”。但是他很不开心,总是呈现出一种非常忧伤的状态。为什么他会这样呢?因为家长只看重他的学习这一点,只要成绩优秀,其他都不太关注。忽略了人际交往、情绪调节、获得快乐等生活中同样重要能力的培养,所以这个孩子人际交往上出现了非常困难的状态,情绪调节的能力也较弱。

  家长的“唯成绩论”带来的影响是什么?这个孩子的生活就像一个“圆”,如果这个“圆”完全是由学习组成的,只要学习成绩不好,他整个人就被否定了,其他再好也没什么用。

  孩子也会渐渐地认同父母的价值观,被“唯成绩论”影响。好的发展是要丰富这个“圆”的构成,除了学习,还可能有运动、艺术、生活、思考、表达等部分构成,这样在孩子考试失利时,可以用其他方面的卓越,来弥补孩子在学习上产生的挫败感。

  家长的情绪很容易传递给孩子,家长的情绪本就是孩子生活环境的组成部分。无论家长表现出的是焦虑、失落、愤怒还是失控,都会被孩子简单归因为:“我不好。”因为孩子的习惯就是一有风吹草动,就判断是自己不好。“一定是我做了什么让爸爸妈妈失望了,一定是我做的不够好。”

  #2

  家长对孩子的“高要求”必须匹配“高支持”

  有时候,对于学习成绩这件事,亲子之间矛盾的关键是“孩子的努力没有与父母的期待相匹配”。

  长期浸泡在高要求、高期待的状态下的孩子,往往会不堪重负。

  “无论一个孩子的成绩好还是不好,他都是付出了一定的努力的,无论是20分,还是99分,孩子不努力就不会有相应的结果分数。所以对于父母来说,首先我们要看到孩子努力的过程,要承认、面对和接纳孩子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如果父母对孩子有高要求和高期待,那同样要配备“高支持”。家长如果只有很高的期待和要求,那孩子收到的就全部都是压力。如果在高要求的同时匹配父母恰当的、及时的支持和指导,孩子就会感受到家长是在和他并肩前行。“他觉得我是有同伴的,我是有力量的,哪怕某个阶段稍微跟不上,但是有人和我一起往前走,他会觉得比较有安全感。”

  有些家长脾气比较暴躁,一看到孩子的成绩没达到自己的预期,就非常激动,情绪波动很大,亲子矛盾一触即发。对于这部分家长来说,该如何调节自己呢?

  “家长可以认真的去思考一个问题:我到底为什么生气?例如这个撕奖状的妈妈,是单纯因为孩子考了523分这个分数不理想而生气吗?还是因为自己对孩子的高期待没有被满足?还是认为孩子本可以考的更好,但他没有努力?家长要想清楚自己生气的关键点是什么,后续才更方便对症下药。”

  还是以撕奖状的妈妈为例,我们看到她的情绪不仅是愤怒、生气,她在克制的同时还表现出了失落。她是有一些挫败感的,家长往往会把孩子的“失败”归结为自己做的不够好。

  对于家长来说,平时有没有在每个阶段关注到他的目标达成情况?有没有在关键节点上给孩子特别的支持?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是突然之间就有了一个考试成绩,中间是有非常长期的学习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家长有没有做好支持?有没有关注到孩子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是第一步,第二步是家长是否能够找到资源去帮助他解决困难。

  在这次撕奖状的行为里,我们可以看到家长和孩子对成绩的认知是不一样的,家长认为孩子以前一直很优秀,是初二开始成绩下滑了,她只看到了孩子的退步。而孩子则认为,这已经是他初二以来最好的一次考试成绩了,他看到的是进步。

  “所以,对家长来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平时是否真的对孩子的学习情况了如指掌?如果你平时没有关注,只在出结果的时候关注,一切都来不及。”

  除此之外,家长真的了解学习过程到底是怎么回事吗?在学习这件事上,首先需要的是动力。如果家长只一味地给到压力,压力是非常消磨动力的东西。其次,孩子对学习是否有兴趣?如果学习这件事一直让他感受到失败,他怎么能有兴趣?第三,需要自主和坚持,如果家长一直催着孩子学习,他无法自主掌控下学习这件事,他很难去坚持。

  家长要看到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自己是否给到了各个关键节点上的支持。比如考前突击某一类他特别薄弱的题型,给他找一些老师、同学帮他度过学习上的难关。

  #3

  “考砸”不是终点,家长要给孩子后续支持

  家长是否想过,考试没考好这件事到底是对家长打击更大,还是对孩子打击更大呢?考试是孩子亲身经历的事,他在考试的战场上,难道他考砸了会兴高采烈吗?没有一个孩子会因为考了倒数第一而喜不自胜。

  首先他已经在这件事上感受到了挫败,在学校里,老师往往更喜欢学习好的孩子,对他们更有耐心和期待;同辈之间,学习好的孩子可能会同时拥有比较好的人缘。再加上其他亲戚邻里之间、社会中对他的评价,他已经感受到很多挫败了,一定比家长更多。

  家长只顾自己生气的时候是否有考虑过孩子的心理状况呢?如果能站在孩子的立场设身处地去考虑,他的第一反应可能就不是指责和愤怒了。家长如果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孩子的分数,站在自己的立场去要求孩子,就不可能给到孩子很好的支持。

  为什么很多家长认为挫折是最好的教育机会呢?因为问题出现了,家长可以用鲜活的现实结果告诉孩子:“你看我当初说什么来着?你就是不听,结果怎么样?”这是生活中很常见的家长心态,但是很多家长的挫折教育往往会让孩子感到更受打击。因为有的家长就到这一步为止,希望用事实刺激孩子去改变。

  但是对于孩子而言,他更需要的是通过挫折来客观的看到挫折过后他能做些什么。

  在考试失利之后,如果家长输出的观点是:“你看我说什么来着,让你每天练一道题你不练,你看你的计算能力就很差。”那么与之对应的,孩子对这条信息的加工结果就是:“我真糟糕,我是一个懒惰的人,我不够勤奋。”

  如果家长输出的是:“我们来看看你的成绩,不是很好,你有什么想法吗?有什么建议或者补救方法吗?我们可以从哪方面再去努力努力、补救一下吗?”对此,孩子对这条信息的加工结果会是:“这件事还有转机,我还有补救的办法。考试这件事不是到考试结束之后就戛然而止的,后面还有事情要做。”

  孩子对信息的加工结果会影响他们后续的行为,当他们发现考试失利这件事不是终点,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节点,后续还有很多事可以做之后,他或许会有别的改变,例如主动寻求帮助:“妈妈,你能不能帮我买一个练习册?能不能帮我找那个数学好的阿姨教教我?如果我做得好有进步了能不能奖励我?”

  从儿童心理的角度来说,当他们遭受失败的时候,真正比较需要的是什么呢?他需要此时此刻有一个人能明白他内心也很难过,这件事对他来说也是一个非常糟糕的经历。怎么样才能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对他的理解呢?首先批评和指责肯定是不能让他感受到爸爸妈妈懂我的。

  孩子需要被告知“这只是一个阶段性的事件,是你人生中千万个事情中的一件小事,我们后续还有很多事可以做。”孩子一方面需要家长感同身受的理解,一方面需要被告知后续可以做什么来补救,这是一种自信心的建立。

  #4

  家长给予更多关注和爱的同时,也加重了对孩子的控制

  家长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是:“我当年在你这个时候我都考多少多少分。”

  这样的说法能给孩子正向的激励吗?其实并不能。时代不同,你的父母给予你的和你现在给予孩子的也不同。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说,以前的孩子相对更自由,家长给予更多的信任和宽松,给孩子自主权更多。从社会环境来看,那个时代没有现在这么多的诱惑和分散注意力的事。

  正是因为当代的家长付出很多,对孩子的照顾、督促更用心,有的家长会说,我给了孩子比以前更好的条件,什么要求都满足,为什么孩子反而没有我小时候做的好?

  过去和现在,家长给予孩子的本质有什么区别?以前的家长给孩子更多的是“理解”,现在的家长给的更多的是“关注”。与此同时,“关注”会带来“控制”。

  “在咨询的过程中,我也遇到过很多家长很痛苦。他们说:‘我的孩子成绩不好,我那么努力从小城市考到大城市,努力扎根,给他创造了这么好的条件,可是他学成这样,好像我的一切努力都白费了,我来到大城市扎根好像一点意义都没有了。’”

  孩子的成绩成为家长否定自己、否定一切的根源,但是,为什么要把孩子的成绩和家长自己的人生做等同联系呢?

  因为家长付出了更多的关心,就容易把自己的人生幸福感建立在孩子身上,孩子因此也背负了更多。“我给予你的更多了,对你的付出更多,我希望从你这里获得的就更多,要求也更高。”

  我们更建议家长把注意力回归自己本身。在家庭教育这件事上,家长是非常肯花功夫的,但是相比去改变孩子,回归自己往往更有意义。家长愤怒的点是什么?是孩子成绩不好意味着我的教育就是失败的吗?意味着我自己的努力就是没有意义的吗?家长少一点自我攻击、自我指责而产生的愤怒,自己也能获得成长。

  当家长真正接纳自己,自身的内心力量足够强大,才能去涵容孩子的挫败,家长的稳定能够支持孩子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