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提升,是AI目前能快速解决的问题。”

聚焦“有效创新”,斯尔如何实现营收每年同比增长80%?

2023-10-12 09:15:00发布     来源:多知网    作者:徐晶晶  

  来源|多知网

  作者|徐晶晶

  图片来源|斯尔教育

  今年8月,斯尔教育迎来了四周年的生日。

  这是一家呈上升势头的公司——其团队规模从当初的几个人扩至如今接近400人,营收也保持着每年同比80%左右的增速。

  在近几年,这种增长本身就是一种难得。

  颇可贵的是,如此增速是斯尔在重投入后端的情况下实现的。尽管还是一个创业公司,其已建设多个后端系统:自研“星环”音视频系统,优化用户听课体验;上线主观题AI阅卷功能,实现跨考种、全科目AI批阅……

  “有效创新”是这个团队的核心驱动力。“从斯尔成立那一天起,我们就在不断挑战和刷新着行业的‘常态’,也正是这种对于‘打破常规’的执念,驱使着我们在各个学习场景持续革新着用户体验。”在四周年写给用户的一封信中,斯尔CEO郭劲男这样评价斯尔团队。

  今年,在AIGC的浪潮下,“有效创新”的使命将带领斯尔去向何方,又将带给财会培训行业哪些变化?对此,多知网对话了郭劲男和斯尔教育CTO王玉顺。

  01

  新产品带动业绩增长:“图书单考季带来超百万精准用户”

  斯尔成立于2019年。多知网此前介绍了斯尔如何挤入财会培训市场的稳固格局(详见《创立1年营收过亿,斯尔教育怎样用新模式闯关财会赛道?》)。概要之,其独特之处体现在:从刚需且LTV长的CPA培训切入;摆脱财会培训行业沿袭多年的录播课模式,启用全程直播模式;授课师资年轻化、有实务背景,改善了师资供给不足的行业背景;善于吸引新媒体流量。

  这些均是这家公司“有效创新”的开始。但这还不够。

  产品创新为斯尔贡献了不小的业绩增长动力。近几年,斯尔的产品线愈加丰富。

  其一,课程产品矩阵不断丰富,覆盖更多场景。

  相较于此前只有百元级的低客单价课程(如初级/中级/注会/税务师的全程班体系),2022年以来斯尔已经推出成体系的高端课,包括私教班体系、密训营体系等。据透露,高端课在斯尔2022年整个课程收入的占比已超过20%。

  从低价课延伸到高端课,不仅是产品矩阵的丰富,其意义还在于,这家公司交付的服务不再是简单的课程和图书,还将覆盖更多场景。

  其二,孵化图书业务线。

  2020年的一次会议上,关于是否要推出自研图书,斯尔管理层之间产生了创业以来最大的分歧。

  支持方认为,图书必须做,图书是用户当前学习场景下的刚需产品,且对企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流量工具。

  反对方则认为,互联网公司往往并不擅长做图书这类实体商品。而且,财会培训行业的教辅图书一直被龙头公司垄断,竞品图书品牌长期占据用户心智。更何况,用户群体正在发生代际变迁,新一代互联网原住民习惯使用电子产品,电子书或许才是未来方向。

  “首先,大家都认为图书(不论是纸质书或是电子书)是用户学习所必需的;其次,如果不愿意做图书只是因为它做起来麻烦,这显然不是我们不做的理由。那么,既然觉得它很重,只有更早开始并且把重的事儿做好了、做的不一样,才能产生很高的壁垒。”这是最终大家达成的共识。

  就这样,从2020年开始,斯尔在图书业务上不断创新,每年对图书体例进行大幅迭代,题册的题目也每年保持20%到30%的更新幅度。

  在此层面上,图书也可被视作斯尔完成知识标准化的工具和载体。

  据介绍,斯尔最早做的后端系统就是标准化教研教学的系统——水滴教研系统,支撑着其课程和图书的产品进行后续一系列的迭代。

  郭劲男提到:“无论是培养更多老师,还是推出更多面向C端的功能,都离不开后端的知识的标准化。要实现知识的标准化,如果只靠课程产品会很难。但靠图书则更容易把知识标准化、固定下来,为我们今天做AI功能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以往,图书是建立在出书者(老师)个人的主观认知和判断上的。而斯尔想做的书,是一个面向用户、基于用户需求反馈进行持续迭代的产品。

  这是因为,一方面,教学毕竟是双向互动,如果只依靠老师单方面去做图书创新,视角有限,效率不高。不过,用户的反馈每年却有很多,这也成为了斯尔过往图书创新的主要依据,保证了每年图书的创新幅度,且这些创新都是用户所需要的有价值的创新。另一方面,老师写书时也会有顾虑:“重点内容都写到书里了,那课上还讲什么?大家还会来听课吗?”

  对此,郭劲男表示,“我们的理念是,书和课其实是两种知识吸收的模式。课程的知识吸收其实是被动吸收知识,但看书是主动吸收知识的过程。而主动吸收知识的难度要比被动吸收高很多。哪怕已经在书上把所有的内容都写得很清楚了,但由于需要学生自己理解,仍然需要有一个讲解过程帮助他更好地吸收知识。因此,看书和上课这两个场景,是应该独立优化的,而不应该相互掣肘。”

  斯尔的图书,如何基于用户反馈进行迭代?

  据介绍,一部分素材来源于斯尔上一考季积累下来的数十万条答疑数据。斯尔后台的所有答疑数据都是被标准化处理过的问题(用户提出的各式各类问题在进入数据库前,已经被答疑老师率先按照统一标准进行了规范化表述),可以很快地筛出相应知识点。同时所有答疑数据也都被打上了不同的标签,可以具体用于授课的改进、图书的迭代等。

  当新一考季来临,老师们开启图书创作的时候,斯尔会启动一个“答疑+”的项目,也就是将标签下的所有答疑都汇总出来,并由教研团队进行整理和分析,据此向老师们提出下一考季的修改建议,为图书迭代提供方向性指引。

  斯尔教育CTO王玉顺补充道,教研标准化后台系统是斯尔很早便投入建设的一个庞大系统,而斯尔图书业务之所以小有所成,也离不开这套系统串起用户的整个学习链路。

  他举了个例子。用户在斯尔的图书上每做完一道题,扫码进入到斯尔系统后,不仅会看到针对题目的解析,还会显示不同老师讲解这道题目的知识点的视频,也会串起此前学员针对这个知识点的提问和答疑,用户还可以实时提问,甚至可以把这道题再做一遍,让AI阅卷。

  据介绍,斯尔图书年销量增速接近100%。郭劲男还透露,单考季购买斯尔图书的精准用户超过百万,而要靠课程在单考季带来这么多用户则是相当大的挑战。

  不仅是教研标准化后台系统,过去几年,还处在创业早期阶段的斯尔自研了大大小小几十个后台系统,包括自研了直播音视频系统——星环。或许这在曾经的K12领域不足为奇,但放到财会培训的行业背景下,这就显得格外迥异。以往,财会培训行业一直处在闷声发展但又停止创新的状态里。受限于师资供给,轻服务、低客单价的线上录播课是财会培训行业的主流产品形态。即便有采用直播课模式的财会培训公司,大部分也是采用第三方SaaS直播系统,毕竟自研直播系统的成本代价少则近千万,多则要翻番。

  “做每一个系统,背后都是一个很复杂的生态,且这些系统彼此之间也有可扩展性。”郭劲男举了个例子,高端课的服务交付,不仅包含老师直播授课,还包含班主任在直播间里提供对应的服务,未来可能是很多角色同时在服务直播间的学员。要实现这一点,需要打通不同后台系统。

  02

  “在垂直领域,AI未来的场景应用,需要先对使用场景做深入理解”

  今年这股AIGC浪潮下,不少教育公司都在进行AI相关探索,不过大部分公司探索的是AI与前端课程推荐的结合,斯尔的探索重心则不同——瞄准AI赋能后端的场景。

  以2022年年底斯尔正式上线的主观题AI阅卷功能为例。这是斯尔结合AI的首款面向C端的应用场景产品。尽管项目正式启动在2022年年中,但这并不是一个只需要半年就能完成的项目,它背后需要依靠大量的知识标准化建设,团队更早前便投入在教学标准化、训练数据的积累、场景的搭建上。

  为什么要用AI率先切入阅卷场景?斯尔有两方面考虑:

  其一是用户需求驱动。尽管给出了标准答案,但斯尔收到的用户反馈里,用户问的高频问题往往是“老师,我这么写,能得分吗?”

  起初,斯尔的解决方案,是把主观题阅卷的场景开放给用户,即明确了所有的采分点,让用户自己给自己打分。

  这显然没有俘获用户的心。团队不久便发现,用户的阅卷率比较低,没有时间或毫无意愿对照着答案批改自己的主观题答案。而给自己批阅了的用户里,阅卷准确率也不高。斯尔教研团队二次阅卷发现,用户自己阅卷的准确率只有50%左右。

  “这是因为,用户永远无法站在阅卷老师的视角去看自己的试卷。他的立场肯定是给自己找分数,而阅卷老师则是根据客观标准判分的。这就会出现用户以为自己能得分、等真的上考场之后又得不了分的情况。”郭劲男分析。

  基于此,团队意识到,阅卷环节是值得加入服务以提升效率的,“它的价值在于会引导用户接下来解答主观题时,会明确复习重点和侧重点到底放在哪”。

  比如,一道题目的条件问的是“万元”,但用户答的是“元”,哪怕数字是对的,在判卷标准趋严的情况下,这是不得分的。而用户阅卷显然倾向于给自己分数。只有真正丢分了时,他接下来才会注意题目条件,答题也会更小心。

  其二,不只是提升用户的效率,阅卷与AI结合,也会提升整个行业的人才培养效率。

  从更宏观的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考试是选拔CPA人才的主要渠道。CPA考试每年8月考完,要到当年11月才出成绩。中间漫长的三个月主要是阅卷时间。“如果能提升整个批阅环节的效率,节省阅卷时间,每年就有可能组织两次,甚至更多次CPA考试,这也提升了财会专业人才的培养效率。”

  “如果不深入到阅卷这个场景去理解,就无法认知到AI阅卷功能的核心价值点。在垂直领域里,AI未来的场景应用,并不能完全只基于工具本身,而是需要对相应的场景做深入的理解,需要用户反馈,这其实都是AI发挥价值的基础。只有技术而不知道用户在某一环节有怎样的深层次的需求和价值,AI的价值也很难被创造出来。”郭劲男总结道。

  王玉顺透露了AI阅卷的技术实现路径:基于大模型,结合少量的人工批注,就可以快速批改,阅卷时效性大大缩短。“这种阅卷的时效性看起来好像只是一个月和一天的差别,但实际上有非常大的体验上的区别。”

  03

  “效率提升,是AI目前能快速解决的问题”

  除了AI阅卷外,斯尔结合AI优化公司运营效率的探索,还包括上线AI字幕功能。

  给视频打上字幕是一个颇受用户欢迎的功能。在2019年斯尔刚上线的时候,所有的课程产品都带有字幕,彼时采用的是通用的字幕识别技术,但识别准确度不高,为了做字幕校对,团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尽管字幕颇受学员欢迎,但考虑到投入产出比,团队后来便放弃了这一功能。

  直到今年,随着AIGC热潮的崛起,团队发现,AI可以快速进行语音识别,并有非常高的准确率,可以有效解决字幕的问题。

  王玉顺谈到,基于斯尔的内部语料,结合业界的字幕识别技术,斯尔部署了一个语音识别的引擎。当前,斯尔的很多课程已经上线自动匹配AI字幕功能。他感慨道:“在整个公司的运营效率上,技术确实能够带来百倍效率的提升。”

  除了AI阅卷,未来,斯尔还将在哪些方向进行创新迭代?

  据了解,未来,斯尔可能会探索AI答疑,也聚焦在所有的学习场景里可以进行效率提升的部分。

  “答疑或者其它学习场景下,技术有很多应用的可能性。所有高价值应用场景的地方都可以用AI来提升。回过头看,AI到底在解决什么?它解决的并不是前端获客效率更高的问题,而是说,AI在真正刚需的场景下,能帮助我们怎样提升用户体验和效率。”王玉顺说道。

  王玉顺对比了职业教育与K12领域的不同:K12的特点是使用者与付费者分离,留存会更容易一些,而受限于时间精力,成人职业教育的留存更难;K12用户的学习进度整体一致,但成人职业教育用户的学习进度千差万别。如何提供一个针对每个人不同的学习产品,这件事情要比K12难度更大。

  因此,职业教育领域对AI的应用,需要对每个学员的学习情况有了解,在学习各个环节里面帮用户提效,不断提供个性化学习方案。

  王玉顺透露,针对个性化的服务,斯尔有一个功能叫“学习计划”——根据学生的水平制定不同任务,每个人的学习内容、做题量、难度均从个人学习情况出发。

  郭劲男进一步分析:“效率上的提升,这是AI目前快速能够解决的问题。哪怕只集中在效率这一个点上,把所有能提升效率的环节全都进行提升,那么靠人工去实现的价值就有机会做得更好。比如,通过AI把班导的督学服务效率提升十倍,那么班导就可以更聚焦做情感疏导和沟通,学员的情感诉求就可以被更好解决。”

  关于教育与AI结合的机会,斯尔Pre-A轮投资方启明创投副总裁李定政也有一个观点:“教育行业的变革跟产能有关,教育行业发展的驱动因素在于供给侧的产能变革。产能放到最大的方式就是大班直播(一对N直播)。但它会面临一个悖论,当N越大,老师跟用户的距离越远,这个N大到无穷其实就是新闻媒体或者图书出版,是欠缺与用户的交互的。当产能放大的倍率越来越高的同时,用户的亲密度在逐步下降。产能放大和用户交互这之间的平衡点,就是过去这些年来教育的创新会所在,无论是大班直播、小班直播、一对一或者没有任何服务的出版物,其实都在中间找这个平衡点。

  但是AI的出现,可能会带来一些颠覆性的变化。当产能一方面变得无限大,由于AI的存在,会让用户和内容之间的交互越来越频繁,越来越个性化。”

  “创业的这几年,我最重要的一个收获,是学会把时间和精力专注在自己擅长且能够把握好的一些事上,不断做减法。”9月初的一场直播中,郭劲男提到,现阶段的斯尔要做的事仍有很多,不过更善于做出对的选择,分出个轻重缓急。

  每个选择背后,都并不容易。

  “树林里有两条路,我选择了人迹罕至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的一生。”就像诗歌里提到的一样,这几年,作为行业里的新选手,斯尔的路走得创新却也艰辛。

  “站在未来千千万万个决策的岔路口,希望我们都能选择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在四周年给用户的一封信中,郭劲男如是期盼。

  END

  本文作者:徐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