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要教会孩子看到一件事情的AB面。

高考临近,给全体家长的情绪调节建议

2022-06-06 21:15:31发布     来源:成长的可能    作者:张蔚斐  

  专家|裴盈

  作者|张蔚斐

  图片来源|青春派

  来源|成长的可能

  中高考季临近,作为多年学习成果的检测,在面对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时,考生难免感到有压力,此时的他们,正是需要家长支持的时候,因此,家长在此时保持稳定的情绪也是至关重要的。

  家长在这段时间会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状态,也会表现出迷茫和焦虑。

  当人在在面对巨大的压力时,可以用头脑对压力的反应以及产生的相应行动来分类分析,有的家长面对这样的压力,他的情绪可能会非常不稳定。

  比如:异常兴奋,每天都表现得士气满满,鼓励孩子、说很多正能量的话。反而会给考生带来一定的压力;另一类家长则会表现出回避,现在网上很多资料或学校讲座可能都会告诉家长:别太把这件事当回事,别给孩子太大的压力,那么,很多家长就会把这句话理解成“假装什么事都没发生”。

  但是由于“心口不一”,很容易让考生感受到家长的内在是非常焦虑的。

  到底怎么做才是孩子最好的后盾?家长有哪些方式调节自己呢?

  成长的可能对话了中科启元儿童发展中心心理咨询师裴盈,聊一聊家长的情绪调节问题。

  #1

  不回避,真实面对情绪

  首先,家长心里要有一个核心信念:真实地面对自己的情绪。

  例如高考,这确实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我们要承认这件事的重要程度,紧张、焦虑都是在所难免的,家长首先要在心理上调节自己,不用特别去否认、拒绝、回避这件事,要知道这件事确实是很重要的。

  第二,家长要有边界,不用把心思完全放在考生身上。

  考生本身对高考这件事已经足够重视了,这时候家长的关注,就是对孩子的压力加码。家长自己心里要有边界,对孩子的期待值最高点在哪?对孩子的承受底线在哪?要在心里给自己建立好安全的边界和承受范围。

  其实家长可以做的事有很多,可以根据孩子的成绩帮助他做后期的规划,无论孩子考得好还是不好,都需要继续选择后续的道路,例如选学校、选城市,为未来做好准备,孩子的人生不是到高考就结束了,有时候焦虑、迷茫都是因为内心没底,当家长把眼光放长远,做一些具体有意义的事充实自己,眼前的考试相对来说就不会特别困扰家长。

  除此之外,亲子关系也是重要的考虑因素。

  如果亲子关系比较好的家庭,可能孩子很容易就去表达自己的情绪,那么家长也可以根据孩子的表达做出相应的反应和帮助,但是如果是一些亲子关系没那么好的家庭,可能孩子就不会沟通这个问题,针对这类家庭,建议家长在考前最好什么都别做,做什么都会影响孩子。

  如果亲子之间是不安全的,家长任何过度的关心、询问都会造成考生的不信任。

  家长如果一边焦虑、一边假装冷静,其实对孩子是更不好的。

  家长能做的是“内外一致”,家长内在是真的接纳孩子的,知道孩子的水平就是这样的,他的学习的过程、经历,家长是从小到大看着的,不会在这个时候额外提出一个特别高的的要求。

  如果家长一直是接纳孩子的状态,能理解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其实家长什么都不做孩子也不会焦虑。

  #2

  真诚地表达期望,做到“去情绪化”沟通

  有的家长比较困惑,到底该不该表达对孩子的期望?又怕给孩子带来压力,有些家长就告诉孩子:“你考得怎么样都没关系。”这样的做法有问题吗?

  首先,肯定没有任何一个孩子会相信自己的爸爸妈妈对自己是完全没有期望的,这不现实。

  正确的做法是家长给的期望要更接近孩子的积极发展区,贴近孩子的现实能力,就是孩子努努力能够到的地方。太高的期望对孩子是加压,他做不到反而会产生愧疚的情绪,但如果期望太低的话也会让孩子觉得不被信任、没有动力,价值感也会比较低。

  家长可以多和孩子的任课老师沟通交流,获得一手信息,对孩子的真实水平有确切的把握,从而确认一个合适的期望值。

  如果家长完全不表达自己的期望,就是前面提到过的“回避型”,这会让孩子感觉到不真实,反而让孩子没法预测,这就是不安全的。

  通常我们做事的安全感来源于我们知道事件的结果意味着什么,比如爸妈希望我考一个北师大,那可能意味着爸妈的期望是“985、211”;爸妈希望我考一个北京的本科就行,只要留在北京上学。针对家长的期望,孩子就可以进行预测。

  家长首先要做到的是“真诚”,孩子已经在一个应激的状态下了,在面对重大事件时的未知情况已经很多了,如果孩子还要去猜家长的心思,这个事情其实是挺可怕的。所以,家长很真诚地去面对孩子,本身就是在给孩子一个定心丸。

  所谓的“真诚”,当然不是说家长就表现出很急躁、很暴躁,特别着急,“真诚”指的是你要把你真实的期望和想法告诉孩子,而不是一股脑的把“情绪”给孩子

  怎么区分“想法”和“情绪”呢?

  家长可以跟孩子交流:“咱们考试后还涉及到报考和专业选择,你有什么想法吗?咱们可以去找一些资料,做准备。”其实这就是在给孩子表达:“我们对你的高考结果是期待的,以及无论是什么样的结果,我们都可以一起去想相应的办法。”也可以和孩子讨论:“你的成绩在学校、大区的排名大概能够到哪些学校,你是怎么想的呢?”

  给孩子一些客观的、可参考的内容,然后再去听听孩子的想法。要有真实的东西在,而不是说:“哎呀你这成绩怎么办啊?再努努力可以考得更好,再高十分是不是就可以上哪个学校。”这就是在传递“情绪”了。

  当家长开始准备规划未来的时候,开始着手应对各种状况时,家长其实就已经在降低焦虑了,也会给孩子安全感。

  #3

  坦然面对各种情绪,帮助孩子把情绪合理化

  我在咨询过程中遇到过一个比较极端的案例,这个孩子到了备考后期已经呈现出一种随时随地流泪的抑郁状态了,他的生活只有学习。

  我给家长举个例子,一个孩子是一个大圆,如果圆里面只有学习,那么当孩子的学习出现问题的时候,这个圆就会破损。

  但如果这个圆里除了学习还有运动、审美、调节放松,如果圆里面有六件事,学习只是其中一件事,学习出问题了,这个孩子还是可调节的。如果只有学习,同时学习又出了问题,整个人就相当于被彻底否定了。把这个圆丰富一点,很重要。

  家长要教会孩子看到一件事情的AB面,很多时候我们不容易一下子看到正向的东西,这时候就需要刻意寻找。

  比如说今天做某道题,突然发现自己公式忘了,或突然间什么都想不起来了,积极的一面是:还好,我今天就发现了,能及时查找资料把不足的补足。还是要更多地看到生活中的积极面。

  如果孩子比较低落,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出门散步,不要一直呆在家里,家里是一个比较容易让人应激的环境,刺激源太多了,可以试试遛弯、散步。聊一些生活中好玩的、放松的事,可以降低让人紧张的交感神经,活跃使人放松的神经。

  考前到底该不该放松呢?

  其实,在高考前这个时候,如果给出一堆建议、方法,要求家长和孩子调节情绪、放松,是不太现实的。在这个关键时期怎么可能很放松呢?强求孩子放松,等于是强求他做做不到的事情,不是调节,反而会给他增加压力。家长可以告诉孩子,现在的情绪反应是正常的,将孩子的情绪正常化。可以告诉孩子:“这会儿谁都焦急,肯定希望能达成自己的期待,这是非常正常的。”

  不一定要放松,最放松的状态不一定是最好的。

  人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觉得自己是最独特的那一个,孩子会想:“别人都准备的很充分,都很轻松、该吃吃该喝喝,只有我才焦虑。”很多孩子担心的点是:“只有我一个人是这样的。”独特会让他害怕,如果大家都和他一样,他反而不会有那么大的压力。

  例如孩子考前几天失眠了,家长孩子都很焦虑。其实,我们可以转变认知,告诉孩子:“失眠一天两天没关系,影响没那么大。”本身孩子就没休息好,第二天还要叠加一个不合理的信念、糟糕的想法——即失眠一定会影响我考试,让我记忆力听力变差思考变慢。这样其实是多重的加压。帮助孩子把焦虑合理化,是家长应该做的,这其实就是接纳。

  中高考相当于人面临一个比较重大的事件,一定会有情绪的反应,无论是焦虑、担忧还是冷漠回避,都是正常的。

  这就是身体在帮助自己调节,焦虑和回避本身就是心理调节的方式,它已经在调节了。家长要让孩子看到的是,面对情绪,我们不是什么都做不了,只能被摆布。情绪的产生本身就是在帮助我们调节。

  孩子的情绪感受很难被大脑控制,植物神经就是不受控,家长相当于一个有弹性的容器,孩子的暴躁和负面情绪,如果家长能装下,就能帮孩子重新回到可调节的状态。如果家长的容器比较脆弱,对孩子的帮助相对就较弱。

  因此,总结来说,家长需要做到以下几点:自己的状态要稳定,要明确自己的边界,如实的表达,能和孩子“去情绪化”的沟通,还要积极的向未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