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2.0时代需要有三个观念的转变。

没这么简单!全校老师都用PPT绝不是教育信息化……

2018-08-29 17:53:30发布     来源:多知网    作者:多知校长  

     “全校老师都用PPT就是实现了教育信息化吗?”

  “不是简单的设备就是教育信息化,不是简单的应用就是教育信息化。”

  中央电教馆副馆长韩骏在第三届TEC技术点亮教育大会上全程脱稿,对教育信息化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

  第三届TEC技术点亮教育大会在天津召开,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编辑室、作业盒子联合举办,会议聚集了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近千位校长、教研员。会上,韩骏妙语连珠,他解释了到底什么是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2.0与1.0的区别在哪儿?教育信息化2.0需要改变什么?

  韩骏认同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原华东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教授的一个观点:教育信息化要害和核心点就是化,就是变化、转化、进化,教育信息化一定是要素要重组、流程要再造、结构要重建、文化要重塑。

  在韩骏看来,教育信息化2.0和1.0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强调创新。

  因此,教育信息化2.0时代需要有三个观念的转变:

  一、要从教育性专用资源向大资源转变。

  因为资源的种类、获取方式和应用方式正在发生变化。

  二、要从能力向素养进行转变。

  在互联网时代下做教育,人们的行为如果不发生变化,那就不是互联网+。

  教育信息化2.0时代,要从素养这个角度着手,而不是能力。

  素养这件事情很重要,需要从小培养,因此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我们需要把更多的注意力得放到学生身上,看看学生的行为有没有发生改变。

  三、要从融合应用转向融合创新。

  教育信息化要害和核心点就是化,就是变化、转化、进化,教育信息化一定是要素要重组、流程要再造、结构要重建、文化要重塑。化就代表了革命、创新,如果我们用了一种技术,不能带来一个创新、跟以前不一样的教育那不是教育信息化。

  因此,韩骏认为,教育信息化2.0和1.0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强调创新,应用仍然很重要,但是一定要有创新。

  这个创新到底是什么?叫“一德三新”:

  以德树人,落实到每一个学科和每一门课里面去,不是简单的把知识教给学生,而是真正要帮助他人。

  三个新,一个要有新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第二个新,就是新教学模式;第三个新,就是新技术的应用(当前“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韩骏总结称,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我们强调创新,把“一德三新”往前推一推,对教育改革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中国电教馆副馆长韩骏)

 

  以下为韩骏的演讲全文(本文由多知校长整理编辑,内容略有删减):

  教育信息化2.0要建立体系、推动网络学习空间、普及数字教育

  由于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以后,大家非常关注,在我看来,教育信息化2.0不仅仅是理论问题,可能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在教育信息化2.0的背景下,到底我们该怎么做?

  前天我们在杭州的时候,浙江有一个经济很发达的地区,很有钱,想一年投资3亿做教育信息化,但是不知道做什么,该做什么,能做什么,有什么用,这些问题都非常尖锐。我们想下,假如你有3亿要做什么?是做人工智能?还是研究区块链?或者是说再简单一点,大家弄弄慕课,或者微课,或者创课就行了?3亿花不好是要担责任的,大家还是要想想教育是做什么用的。

  教育信息化2.0发布是4月份的事,我提醒大家,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育部还发布了三个配套文件,一个是去年12月份发布的《教育部关于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一个是在2.0行动计划发布的同时发布的《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的指南》,还有一个是《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教育部发这三个文件其实跟教育信息化2.0是非常有关系的。

  我顺着这个思路简单地说,3个亿干什么?三句话:建立体系、推动网络学习空间、普及数字教育。

  教育信息化2.0的文件写得非常清楚,目标是“三全、两高、一大的”,大家一看就明白。今天我们不讲文件,我想讲一下背后的事情。我想大家更关心的是教育信息化2.0时代,我们每个人作为一个教育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该怎么办。

  资源需要转变,因其种类、获取方式和应用方式正发生变化

  今天我想抛开这个议题跟大家聊一下教育信息化2.0时代需要有三个观念的转变。

  第一个观念,要从教育性专用资源向大资源转变。其实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发布以后,很多同行跟我交流,这个大资源是什么?这个资源的概念对于教师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要我看就是教育信息化跟其他行业的信息化有一个显著的区别,就是特别强调资源。

  但是现在有一个问题,这个资源到底指什么?这个时代下,很多的老师看到资源这两个字想到的可能是与文字教材相配套的多媒体素材,我们经常讲音频、动画、文字、素材。文字里面讲一个长江,小孩没有见过,我们给他放一个视频,比如说小孩从来没有见过荔枝,我们给他弄个图片,我们以前说的资源就是这类。

  但是现在时代进步了,许多新的技术出现,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出现了以后,这些图片在网上垂手可得,资源这个概念就正在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

  首先资源种类正在超越我们为文字教材配套素材的定位。现在那些对于教学过程予以支持的,对于其他素材可以进行整合的资源正在成为趋势,相对于我们的素材现在反而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此外,数字学习内容也正在成为重要资源,可以改变过程,同时可以创造新的学习内容。由此可见,资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第2,资源的获取方式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前我们怎么获取资源?多数是有一个浏览器,然后输入一个网址,然后检索,然后挨个找,觉得这个好就下载,我们把这个过程叫浏览下载模式。资源获取途径就是老师去浏览然后下载下来。现在我们怎么获取资源?特别是在移动互联时代,比如说微信,我们资源获取通过推送与共享获取的,不是拿出一个手机去搜索了。

  第3,资源的应用模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以前获取的这些资源以后,不管是什么资源库,拿到这个资源以后干什么?主要目的是编辑视频或者动画,然后大量的图片,目的是干什么?显示、讲述。但是在互联网时代出现了新的应用模式叫在线应用,App时代,大家做一个App的项目,不再用资源本身去编辑,去下载,而是在线应用了。

  我想资源这三个方面的变化提示我们,教育信息化下一步的发展资源一定要发生一些变化。这是因为从资源的种类、获取方式和应用方式正在发生变化。

  但是仍然还有一些其他东西在变,比如知识,我认为知识从资源角度来看,存在3大类:

  第1类就是教材化的知识,或者叫逻辑知识,就是由很多专家从人类历史的宝库当中精选了一些内容,编成教材,让大家在学校里面学习。教材化的知识在历史上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特别是在缺书少本的时代。但是这个有它的弊端,因为有些在教材当中体现不够。

  第2就是历史性的知识,就是课本上讲的内容在历史上如何生产出来的。大家都知道欧姆定律是我们教材上的知识点,老师讲、学生练。但问题是这么简单的公式,为什么用一个人的名字来命名?大概很多人大学毕业以后才知道欧姆怎么研究出这个定律的,其实要还原一下很困难。我觉得下一步,这些历史性的知识对于学习理解教材上的知识非常重要。

  第3个层次是思想的知识,有生产力的属性,他们在思想上的变化。比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知道思想发展史,你的知识就理解不深刻。在牛顿时代,西方认为天上的东西是一个规律,地上的东西是一个规律,而牛顿认为其实天上和地下是同一个规律,这就是思想变化的关系。在我们现实教材当中,光有素材这个资源是不够的,我们还要进行历史的开发,以及思想的理解,这些需要串起来。

  资源很大,所以就叫大资源,当然也给我们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甚至需要一系列的制度来配合。

  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资源不仅限于原有的教育系统内部的学校资源库的种种专有资源或者素材,而向更宽的、更广的、面向学生学习的这种资源转变。这是第一个转变。

  要从能力向素养进行转变,需以学生为主体,改变学习行为

  第二个转变:要从能力向素养进行转变。比如,领导参加信息化领导力培训,老师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但是在我看来能力解决的是“会不会”的问题、“怎么做”的问题。他跟我们现在互联网时代的要求,光“会不会”、“能不能”还不够,互联网到底带来的是什么?有人说互联网重新定义了我们的生活。为什么重新定义了我们的生活呢?其中一个表现就是他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小卖部时代,店员需要将所有商品记录到脑子里,得全记住。而超市不用记,人们发明了二维码,一扫就知道了。但是从小卖部到商场,都是先去商店,找你要的东西,然后付钱,最后把这些带回去。而网购时代就完全不同了,人的行为发生了变化,在家里掏出手机来点几下东西就到家了。

  在互联网时代要做教育,人们的行为如果不发生变化的话,那就不是互联网+。

  中国学术界也有一个让人挺困惑的现象,就是这个名词太多了,你看互联网+教育,还有教育+互联网,大数据+教育,人工智能+教育。我个人认为,这个+不能随便用,如果不在生产力这个意义上,它的+就没有意义,我们讲互联网+一定要用互联网的思维模式,让他的运行模式来改变现有关系,这才叫互联网+。其他的东西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能力重新定义。比如说人工智能+教育这个概念能不能成立?我觉得不一定,起码现在没有,因为人工智能还没有像互联网这样成熟的可以应用于传统行业当中的模式,他现在还不具备生产力。

  在这个意义上来讲,素养讲什么?想问题,办事情,首先要想到。因为素养很难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以往我们更多关注老师,我们举办的很多活动都是围绕老师。那如果我们觉得素养这件事情很重要,又需要从小培养的话,恐怕在2.0时代,我们把更多的注意力得放到学生身上,需要看学生的行为有没有发生改变

  也就是说,我们在2.0时代考虑教育信息化的时候,要从素养这个角度着手,而不是能力。能力不足可以培训,最早先岁数大一点的老师经过三轮培训,最早是浏览器,电脑开关机,然后再上Office。后来培训教学设计,一些资源处理方式。后来培训微课,不会就教你怎么会。但是我们要把视角集中在学习者身上,这就是个培养的问题,当然培养不是现有的学科之外单独做一套东西,他是要把这个落实到每一门课当中的,不管你是语文还是数学,你要把这些科目当中落实在素养当中。

  从融合应用转向融合创新,教育信息化2.0更强调“创新”

  第三个转变,叫从融合应用转向融合创新。如何这个词是2011年教育部研究教育信息化10年规划的时候,提出的非常重要的概念,其实搞了这么多年,到现在我认为还有很多老师没有把握住到底教育信息化是什么。甚至我们换一个问题,“教育当中应用技术等于教育信息化吗?”十几年前搞教育信息化都是买机器,投网络,后来买Pad,再后来又集中在建平台,但这是不是教育信息化?这是一个问题。

  我讲一个真实的故事。2011年的时候我们教育部主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副部长到一个学校去访问,恰逢当时正在起草《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也就是说十年后到2020年可能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目标。

  没想到当时(2011年)这个学校的校长很兴奋地说,“报告副部长,我们学校已经实现教育信息化”。

  我当时在想,我们正在搞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你说你们已经实现了,那我们在干什么?

  然后我们副部长说:“你们怎么做的?凭什么说你们实现了教育信息化?“

  这位校长说:“我们学校老师都使用PPT。”

  我觉得这在今天仍然是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使用PPT就叫实现教育信息化吗?

  2012年提出了非常重要的概念叫“融合”,简单来说就是,你买了机器来就叫教育信息化了?那只是你买了一个信息化的产品。用了PPT也不能算教育信息化,只能算一个简单的应用。

  那什么叫教育信息化呢?2012年在全国教育信息化电视电话工作会议上,当时国务院作出了一个判断叫: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就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在今天看来,我个人认为,“融合”可能是教育信息化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如果有一天教育信息化实现了,一定是在教育教学的融合,深度应用了技术不一定就是实现了教育信息化,一个学校老师全使用PPT也不一定是教育信息化。

  但是到底什么叫教育信息化?不是简单的设备就是教育信息化,不是简单的应用就是教育信息化。什么叫教育信息化?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原华东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教授一个观点说:教育信息化要害和核心点就是化,就是变化、转化、进化,教育信息化一定是要素要重组、流程要再造、结构要重建、文化要重塑。化就代表了革命、创新,如果我们用了一种技术,不能带来创新的、跟以前不一样的教育那不是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一定是教育改革发展,这是我们国家教育现代化的显著特征,也是我们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要想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要走教育信息化这条路。

  如果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教育信息化2.0和1.0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强调创新,应用仍然很重要,但是一定要有创新。

  这个创新到底是什么?叫“一德三新”:

  以德树人,落实到每一个学科和每一门课里面去,不是说我们简单的把知识教给学生就行了,要帮助他成人。

  三个新,一个要有新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想一下办学以学生为中心还差多远,你就知道你的努力方向了。我们假如说允许学生带Pad到学校,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就是他没电了怎么办?你考虑到学生学习,你的课程当中要设计多少个互动等等。一个是互联网带来了抄作业的习惯,你要怎么处理这个事情。

  第二个新,就是新教学模式

  还有一个新就是新技术的应用,我不建议大家追最新的技术,就是比较新,在当前比较新指的是互联网。当前,互联网足够,“网络学习空间”这部分的应用情况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我们强调创新,把“一德三新”往前推一推,对教育改革发展还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这些是我对教育信息化2.0的个人理解,教育信息化2.0这件事情绝不是短时间可以完成的,这里面问题还有很多,挑战还有很多,我最后想说的是,我们中央电教馆愿意跟大家一起探讨,一起去创新,讲得不对的地方大家多多批评。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