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教育机构如何借助获取优良基因去刺激发生变化?新东方西安学校信息管理部&市场部总监崔晓男为多知网发来投稿,他认为主要做到三点:一、互联网去武装员工;二、看准企业基因形成的时机和节点;三、重视积累。

教育互联网的基因战争

2016-05-23 08:11:05发布     来源:多知网    作者:崔晓男  

  编者按:近几年以来,在探索与互联网的融合与改革的过程中,绝大多数机构进行得并不顺利。那么,教育机构如何借助获取优良基因去刺激发生变化?新东方西安学校信息管理部&市场部总监崔晓男为多知网发来投稿,他认为主要做到三点:一、互联网去武装员工;二、看准企业基因形成的时机和节点;三、重视积累。

  ​文/崔晓男

  我家一岁半的小猫最近生下了四只小猫,身为美短虎斑加白的她,和同样美短虎斑更加白的公猫居然生下了两只纯虎斑、一只跟她一模一样的加白,还有一只几乎全白。连她自己看到这只全白小猫的时候,感觉也懵逼了好一阵子才缓过来。

  什么是基因?这就是基因。

  

  基因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自己容貌、身材、脾气与自己父母和家族的关联性,随着科学的昌盛,我们也知道了自身的一些疾病、遗产病、性别也都与基因息息相关。

  基因就是事物变化背后的那个变量,它看不到、摸不着,但确实实在在的影响着每一个个体。

  像不像现在的互联网?这个21世纪的人类基因

  这个基因从千禧年之后就开始渗透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其实从我个人角度来说,诺查丹马斯世界末日预言里:恐怖大王将从天而落,届时前后玛尔斯将统治天下,说是为让人们获得幸福生活”。

  像极了现在的互联网,有时候以令人感到窒息的方式和速度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每一次都说我们是Make This World a Better Place”,而与这个预言同一时间,中华网作为第一支中国网络概念股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

  教育是比较晚被这个基因影响的行业,但速度却不慢。

  纯技术的领域,打交道的多是机器与流程,以计算机处理重复性的效率问题优势为解决方案,通过信息链接和共享打遍天下无敌手,但在面临像教育和医疗这样的很晚才被开发的特殊行业时,这个无往不利的互联网基因就要面对同样是基因序列里最成功的产品之一,也就是人。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制造人的行业,老师是载体,老师的聚集和教学模式的规范化、规模化形成学校。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也会像那些被科技化武装的机器人工厂一样,需要生产批量化模具化的产品,也许在纯科技的层面,教育圈是落后于互联网圈的,但作为人本身来说,教育圈领先科技圈好几个身位。

  因为教育其实制造的不仅仅是拿着文凭的个体,而是有感知有温度的人性。而教育行业沿袭多年的因材施教思路,不就是今天互联网行业所谓的以用户为中心的互联网化的个性服务吗?

  但当这两个基因发生碰撞的时候,突然碰面发现是长得跟自己很像的自己人,下手轻了,没效果,重了,两败俱伤。就造成了今天互联网面对教育行业雄心勃勃但又有些无可奈何的局面。

  教育从业者既要保持个体的独立性,也要吸收时代的进步性,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有自主思维和行为方式的人,这些人才会借助时代的力量,去一起推动历史的车轮向前,而不是变成机器,增加这个时代的自重,让推的人越来越少,越来越累。

  在社会互联网化的第一阶段,标准化的流程以及信息传递效率的提升会塑造新的企业、新的经营模式、新的服务类别,但像教育和医疗这样的人基因行业,会在与互联网基因的结合中让社会互联网化进入第二阶段,塑造出新形态的,去促成更大的改变。

  热映的大片《美国队长3:内战》,两帮超级英雄本是同源共生,抱团取暖,但在发展阶段中遇到原则问题大打出手,像极了这个规律,基因相似的群体在解决生存问题之后开始内部处理发展第二阶段的原则性问题,没有谁对谁错,这就是时代背景下事物发展的规律,仅此而已,基因的变化初期会带来原始力量的超级英雄(互联网第一阶段的超级企业超级服务),基因的冲突与战争会带来新的思路、新的人(互联网第二阶段)。

  而促使这些变化的互联网基因、人本身的基因,会在行业深度碰撞的交汇点上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和越来越积极的作用。

  

  那么,什么是一个教育企业的基因?或者说,什么是一个企业的基因?

  一个企业的基因,从运营层面来说,就是影响企业生存下来并获取成功和关注的既有特质。

  这就是企业文化,一个企业的文化是精神支柱和立足之本,这决定了它经历了发展初期存活下来的经验总结和生存之道。

  新东方在90年代初承载着很多人的出国梦,以梦想实现的情怀吸引了大量各式各样的人才聚集,才造就了新东方的大班形态、名师效应。

  学而思出生于互联网时代初期,以技术、平台为依托,标准化管理和集中用户强需求重点打击形成了中学理科高端市场的快速突破和成长。

  这两家很有代表性的公司很能说明这个问题。两家教育巨头出生于不同的时代,思路不同,基因不同,行事风格和产品形态自然也就不同,新东方管理和流程比较没有章法,但更适合个性自由和多样性的名师成长,更加宽容,学而思平台成熟,目标用户群体成熟,流程化标准化程度高,对外开放度高,未来性优势明显。

  这些从成长初期基因带来的影响就决定了学而思很难出现新东方那样的名师群体,而新东方也做不到学而思那样的高度统一的标准化。

  认清了这些,就能以一个健康的心态去面对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而不是不经思考的去模仿和抄袭。

  这个市场很大也很宽容,容得下靠歌声打天下的陈奕迅,也绝对荣得了外形夺目抢眼的吴亦凡,这并不是说固守自身的优势不求进步,而是要看准自己的优劣势,把有效的资源进行合理分配。

  新东方的优势就是名师多、校区多、业务范围广、有情怀,还有老俞这个目前比较火的IP级别的产品(但不能滥用),学而思就是理科强、平台包容性大、互联网基因足。

  学而思不可能一夜之前变成新东方,反之亦然。

  立足自身,开放学习才是正道。盲目不加思考的抄袭和借鉴,只会自乱阵脚。当陈奕迅歌声越来越好的时候开始跳舞,当吴亦凡帅的不要不要的时候歌唱水平越来越好,大家得到的都会是原有喜悦基础上的惊喜。

  另外一个角度,企业基因从管理层面来说,就是普通员工在正常状态下的行为模式和思维状态的平均水平。

  还是以新东方和学而思为例,新东方的文化下推动的就是名师效应,普通老师的状态就是努力当名师,个性多样张扬,标准化的难度自然非常大。

  分校校长拿着钱去一个城市在没有标准化流程和支援的情况下打造出的学校自然带有极重的地域特色和个人风格,所以新东方的分校即使执行相同的业务,从操作思路到具体执行都会有不同,这就决定了新东方几乎很难在短时间内变成学而思那样的高标准化的企业。

  反之亦然,学而思的教师体系基于系统化、标准化,也就很难出现个性鲜明的老师,校区的标准化推进建设也就决定了全国统一的个性,学而思也不可能变成新东方。

  看一个其他行业的例子,腾讯与阿里巴巴,腾讯最成功的产品是QQ与微信,阿里巴巴是淘宝与支付宝。

  这么多年,腾讯创建过拍拍、易迅想要把淘宝拉下马,最后都无功而返,转而寻求投资京东来与淘宝抗衡,在电子商务领域腾讯一支被阿里巴巴压制。

  阿里巴巴又何尝不是没有动过社交的念头,来往、支付宝红包攻击微信的失败还历历在目,可以说,在社交通讯领域,腾讯是骑着阿里巴巴在打。

  这就很奇怪了,按照传统社会思路,普通员工多是执行者,对于企业的发展能够影响的程度非常有限,所以传统社会环境下的国企只要领导靠谱一点,就可以有很明显的变化。

  难道是领导有问题?马云、马化腾、俞敏洪、张邦鑫哪一个是水平差了?我看过他们的演讲,也听过他们现场的发言,每一个都是思想高度和能力万中无一的人物,难道马云想到的东西马化腾想不到?张邦鑫看到的问题俞敏洪看不到么?

  这个原因归根到底就是因为在互联网社会发展阶段中社会推动力量下沉和分散造成的,网络以及信息让包含人在内的各个节点发生连接,让个体的力量增强,发生着显著的变化。

  决定这些企业业务和行为差异的基因,已经不是这些思想水平高度统一的高层管理者,而是普通的员工。

  一个名师文化状态下得老师是不可能接受一个模式化较为死板的教学方式的,而一个由于系统化培训下的老师也不具备名师的基本素质。一个从即使通讯起家的员工对于电子商务人群的理解一定没有电子商务起家的公司把握的准,反之如是。

  为什么普通员工的正常状态下的行为模式和思维状态对于一个企业的业务推进如此重要?

  因为人与人的连接性增强了,未来会越来越强,每一个个体都成为了连接业务、连接客户的前端,也成为所在企业神经系统中的一个节点,每一个个体的说话、行为、举手投足、思考问题的方式都会对自身、同事、客户、行业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而当占大多数的普通节点发生频率相似共振时,这个影响就会大到无以复加,即使脑子再好,也阻挡不了这个趋势。

  这不就是基因么?个体很小,平时看不到,但深刻的影响着一个庞大个体的运转。最近沸沸扬扬的百度事件,难道是李彦宏手把手教出来的么,从他的角度很清楚什么事要做什么事不要做,而为什么还是出现这样的事情,就是因为企业的基因发生了变异,出现了变化,从这些事情上就能判断出百度搜索竞价部门普通员工的基本工作状态和思维模式。这,就是基因的力量。

  从这些分析中可以看到,从传统MBA角度来看,关注上层设计可以决定企业成败,是站起来与倒下去的问题。但在这个互联网第一阶段个体崛起并在进入第二阶段的时间点上,我们要说,基因健康水平才是决定企业兴衰和新陈代谢的关键因素,这是决定能够站多久的问题。

  一个大脑的健康水平可以决定一个企业生与不生的问题,但由企业发展和文化影响下的企业基因个体,也就是普通员工的健康水平才是一个企业可以活多久的关键。

  为什么要把互联网和普通员工看成基因?

  因为他们都是可以最小化影响主体又能够带来最大化影响的个体元素。

  尤其是对于传统行业而言。

  传统行业,像教育和医疗,还有农业等。在这个最好的时代面临的最大困惑就是转型和保有持续性的竞争力。

  互联网是能够给传统行业基因改变带来最小代价的方式之一,当然也是变数,它像内力,输入之后,调息得当,就可以让一个企业脱胎换骨、快速升级,而且依然保持原有的自己。

  很多人恐惧、拒绝互联网,或者由于接入姿势不对、急功近利心态带来的互联网综合征,表示不适应,从而出现很多有意识的抵制和无意识的排斥,这些都是认知不足带来的,我们真正做互联网的人都明白,也都很少用颠覆革命这样刀光剑影的词。

  温和一些,是改良,是改良,是改良(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以人为基础的传统行业并不会像那些传统机械企业一样被革命,而是融合后改良,但有一个前提,就是合理的认识这个主题的存在和发展问题,传统机械企业被革命,因为互联网本身就带有解决效率和重复性的问题的特性,而人为本的企业,个体多样性和人性的复杂性是目前机器和互联网只能影响而不能替代的,对于这些行业来说,互联网是向死而生,而不是要鸠占鹊巢。

  教育机构如何借助获取优良基因去刺激发生变化?

  首先,要确定借助互联网去武装谁?

  通过上面啰嗦了这么多,结论就是普通员工才是企业互联网化的最终受力者,是企业基因改变的关键,但并不是像目前做的这样去弄一堆app给普通员工使用,且没有合理的使用流程和培训,盲目的采用大量的技术化产品,而忽略的包含客户在内的人的因素,典型的管理层推进的产物。

  现在能看到的很多现象,就是互联网在武装高层、管理层,有的时候甚至是取悦管理层,当然这里面有很多管理的缺失,也有互联网从业者的问题,但归根结底这不是一个应不应该的问题,而是一个先后顺序的问题,还是哪些人是优先武装的对象,是上前线打仗的士兵?还是坐在后方指挥的将军?这些思考会影响做产品做服务的思路,进而影响一个企业的基因。

  一个管理层水平再高,没有形成统一的思想,没有通过有效的手段让普通员工受力并受益,那么一定是然并卵,相同的道理,一个设计的再高大上的产品或者系统,如果没有融入企业的基因员工里,也发挥不出原有的作用,反而会弄巧成拙。

  这几年,看到太多会议室里讨论的感觉要上天了,结果抵不过前台小姑娘一个没有笑容的臭脸,一个订单、一个客户其实非常的脆弱,在这点的认知和感知上,教育的巨头尤其需要警惕。

  用互联网去武装员工,其实是要武装一个企业在正常状态下的平均业务、服务水平,去武装这个企业流程中的最小行动单位,去武装整体的企业行动模型和思路,武装先进的思想,去保护优良的基因以及基因形成的条件和元素。最能体现一个企业水平的就是一个普通员工的状态,而不是高管,这也是基因,优秀基因的力量。

  其次,要看准企业基因形成的时机和节点。

  很多企业忽视助教、新教师、新职能人员,又不断抱怨那些资历老的人难搞,殊不知解药就在自己的手里。

  一个行业,包括教育行业最自然的就是新陈代谢,新的原始基因每天都在通过人力资源部源源不断的流入,如何找到其中的优秀基因去武装他们,让这些优秀基因在与不良基因的战斗中取得胜利并成为一个企业的绝大多数,那么很多有问题的前辈基因要么被淘汰,要么也要融入变得优秀起来才行。

  所以,一个企业的人员入口就是企业基因形成的最好的时机和节点之一。

  微信刚开始的时候,米聊、易信也在抢占市场,产品做的也不差,但上微信的人占了你沟通渠道中的大多数,所以无论你是不是真的喜欢微信,你必须得用,也是这个道理。

  最后,要重视积累,这是形成优良基因传统的前提。

  在起点与终点之间,最重要的是过程和积累的经验。一条路,走第一遍,也许会踩到很多坑,第二遍就会避开一些,第十遍就会发现捷径。业务如是,企业也如是。

  好的企业都有自己优良的传统,这些传统都有优良基因传承的结果。如果说互联网是一个企业新生的起点,而一个优秀的互联网化基因的企业是终点,那么建立合理的过程,形成优秀基因的传承和积累,就是成功的关键。

  这些方式和方法充斥着我们每天的工作生活,每每处理一次投诉,使用一次系统,进行一次沟通,结束一次会议都是累积优秀基因变化元素的方式,只是我们总是在忙忙碌碌中忘记了回头,去回顾、回想、回望,进而引发思考,并把这些思考记下来,传递出去。

  在这个过程中互联网就像一位好心人,不断的在这个过程中敲打我们,并用合适的方法提醒我们去回头,去回顾、回想、回望,去思考,去变化,去分享。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自然界基因战争中的胜利者,我们才化身为人,而那些曾让我们胜利的基因就在我们体内,只要你愿意,你就能发生变化,也会有更大的机会赢得未来的基因战争

  做企业如是,做教育如是,做人,亦如是。

  (本文为投稿,作者崔晓男,前新东方西安学校信息管理部&市场部总监,前新东方上海学校信息管理部总监,壹贝科技联合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