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2018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义务教育超大班额、高等教育内涵发展、薄弱学校改造工作、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介绍。

2018全国教育成绩单:基本消除超大班额,民办校占比35.35%

2019-02-27 08:01:13发布     来源:多知网    作者:Ruby  

  多知网2月26日消息,今日,教育部举办了2019年第四场新春新闻发布会。本次出席发布会的有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基础教育司副司长俞伟跃、高等教育司副司长范海林、教育督导局巡视员胡延品、教师工作司巡视员刘建同,分别就2018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义务教育超大班额、高等教育内涵发展、薄弱学校改造工作、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了介绍。

  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1.89万所,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2.76亿人

  会上,刘昌亚司长首先介绍了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总体的情况。

  根据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1.89万所,比上年增加了5128所,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2.76亿人,比上年增加了535.97万人。各级各类学校共有专任教师1673万人,比上年增加了46万人。

  全国各级教育普及水平不断提高,国民受教育机会进一步扩大。学前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81.7%,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99.95%,比上年提高0.04个百分点。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0.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8.8%,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8.1%,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在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方面:

  一、学前教育继续教快发展,普惠性幼儿园快速增加。

  2018年,全国共有幼儿园26.67万所,比上年增长4.6%,其中,普惠性幼儿园18.29万所,比上年增长11.14%,普惠性幼儿园占全国幼儿园的比重为68.57%。

  全国共有入园儿童1863.91万人,比上年下降3.82%。在园幼儿4656.42万人,比上年增长1.22%。其中,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3402.23万人,比上年增长4.72%,占全国在园幼儿的比重为73.07%。全国幼儿园共有专任教师258.14万人,比上年增长6.14%。其中,专任教师接受过学前教育专业的比例为70.94%。

  二、义务教育普及水平保持高位,大班额、超大班额比例继续下降。

  2018年,全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1.38万所,比上年下降2.33%。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4.2%,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1、小学阶段:

  全国共有普通小学16.18万所,比上年下降3.11%。全国普通小学招生1867.30万人,比上年增长5.70%。在校生10339.25万人,比上年增长2.43%。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为99.1%,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全国普通小学共有专任教师609.19万人,比上年增长2.47%。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9.97%,专任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59.12%。

  全国普通小学(含教学点)校舍建筑面积,设施设备配备达标情况,体育运动场馆的面积,音体美器材,自然实验室的仪器,接入互联网的学校比例,拥有心理辅导室的学校比例较去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全国普通小学共有班数275.39万个,比上年增加7.02万个,其中大班额17.87万个,比上年减少6.05万个,大班额占总班数的比例为6.49%,比上年下降2.42个百分点。

  2、初中阶段:

  全国共有初中5.20万所,比上年增长0.17%。全国初中招生1602.59万人,比上年增长了3.58%。在校生4652.59万人,比上年增长4.74%。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5.2%。

  全国初中共有专任教师363.90万人,比上年增长2.54%。专任教师中学历的合格率为99.86%。专任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86.22%。

  全国初中共有班数100.10万个,比上年增加5.28万个,其中大班额8.63万个,比上年减少4.27万个。大班额占总班数的比例为8.62%,比上年下降4.98个百分点。

  3、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稳步推进,基本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2018年,全国高中阶段共有学校2.44万所,比上年下降0.76%。全国高中阶段教育招生1352.12万人,比上年下降2.20%。在校生3931.24万人,比上年下降1.00%。

  全国普通高中共有学校1.37万所,比上年增加182所,招生792.71万人,比上年下降0.92%。在校生2375.37万人,比上年增长了0.03%,规模基本持平。

  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含技工学校,技工学校数据由2017年的数据替代)共有学校1.03万所,比上年减少331所,招生559.41万人,比上年下降3.95%。在校生1551.84万人,比上年下降2.55%。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的比例为41.37%。

  普通高中专任教师181.26万人,比上年增长2.18%。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8.41%,比上年提高了0.26个百分点。中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83.43万人,比上年下降0.59%。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92.1%,比上年提高0.52个百分点。“双师型”教师比例占到30.65%,比上年提高0.66个百分点。

  4、高等教育规模继续呈现稳步发展态势,高等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

  2018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663所,这里面包含了独立学院265所,比上年增加32所。其中,本科院校1245所,比上年增加2所,高职(专科)院校1418所,比上年增加30所。另有研究生培养单位815个,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为3833万人。

  全国普通本专科招生790.99万人,比上年增长3.87%。其中,普通本科招生422.16万人,比上年增长2.78%。普通专科招生368.83万人,比上年增长5.16%。全国普通本专科共有在校生2831.03万人,比上年增长2 .81%,其中普通本科在校生1697.33万人,比上年增长2.95%,普通专科在校生1133.70万人,比上年增长2.6%。

  全国共招生研究生85.80万人,比上年增长6.43%。其中,招收博士生9.55万人,硕士生76.25万人。在学研究生273.13万人,比上年增长3.47%。其中,在学博士生38.95万人,在学硕士研究生234.17万人。

  此外,全国共招收成人本专科273.31万人,比上年增长25.64%。在校生590.99万人,比上年增长8.61%。招收网络本专科320.91万人,比上年增长12.16%。在校生达到了825.66万人,比上年增长12.19%。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共有专任教师167.28万人,比上年增长2.42%。成人高等学校专任教师2.19万人,比上年下降8.68%。普通高校研究生以上学位教师比例为73.65%,比上年提高了1.68个百分点。

  普通高校现有校舍建筑面积86690.5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77%。另有由学校独立使用的非学校产权建筑面积11022.99万平方米。普通高校生均占地面积58.66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筑面积27.75平方米,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15714.28元。

  5、特殊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学校数和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数继续增加。

  2018年,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2152所,比上年增长2.1%。全国共招收各种形式的特殊教育学生12.35万人,比上年增长11.43%。在校生66.59万人,比上年增长15.05%。其中,附设特教班在校生3316人,占特殊教育在校生的比例为0.50%。随班就读在校生32.91万人,占特殊教育在校生的比例为49.41%。送教上门在校生11.64万人,占特殊教育在校生的比例为17.48%。

  全国特殊教育学校共有专任教师5.87万人,比上年增长4.78%。受过特教专业培训的专任教师比例为75.65%,比上年提高2.32个百分点。

  6、民办教育较快发展,规模与占比稳中有进。

  2018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18.35万所,占全国比重35.35%,各类在校学生5378.21万人,占全国比重19.51%。

  其中,民办幼儿园16.58万所,比上年增加5407所,占全国比例为62.16%。在园幼儿2639.78万人,比上年增长2.62%,占全国在园幼儿的比例为56.69%。

  民办普通小学6179所,比上年增加72所,占全国比例3.82%。在校生884.57万人,比上年增长8.65%,占全国比例8.56%。民办初中5462所,比上年增加185所,占全国比例10.51%,在校生636.30万人,比上年增长了10.15%,占全国在校生的比例为13.68%。民办普通高中3216所,比上年增加了214所,占全国的比例为23.41%。在校生328.27万人,比上年增长了7.19%,占全国在校生的比例为13.82%。

  民办中等职业学校1993所(不含技工学校数据),比上年减少76所,占全国比例为25.39%,在校生209.70万人,比上年增长6.27%,占全国比例17.28%。

  民办普通高校749所,包括独立学院265所,比上年增加3所,占全国普通高校的比例为28.13%。普通本专科在校生649.6万人,比上年增长3.36%,占全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比例为22.95%。硕士研究生在学1490人。

  如期实现“2018年底基本消除超大班额(控制在2%以内)”的工作目标

  俞伟跃司长在会上发布了化解义务教育超大班额的最新数据。

  教育司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国义务教育阶段总有班数375.49万个,其中大班额有26.5万个,占总班数比例为7.06%。超大班额有1.87万个,占总班数比例为0.5%。相比2017年,全国义务教育大班额减少10.3万个,减少了28%,超大班额减少6.7万个,减少了78.1%,为近10年来最大降幅,如期实现了“2018年底基本消除超大班额(控制在2%以内)”的工作目标,并为2020年基本消除大班额(控制在5%以内)创造了有利条件。

  分学段来看,2018年全国小学共有班数275.39万个,大班额比例为6.49%,比2017年下降2.42个百分点,超大班额比例为0.47%,比2017年下降1.62个百分点。全国初中共有班数100.1万个,大班额比例为8.62%,比2017年下降4.98个百分点,超大班额比例为0.59%,比2017年下降2.53个百分点。

  分区域来看,东、中、西部地区大班额比例分别为4.97%、9.42%、7.16%,分别比2017年下降2.21、3.67和3.51个百分点。超大班额比例分别为0.39%、0.87%、0.23%,分别比2017年下降1.28、2.46、1.93个百分点。

  分省域来看,2018年全国已有30个省将超大班额比例控制在2%以内,其中湖北为2.07%,也比较接近。25个省的超大班额比例已经下降到0.5%以内。2018年全国已经有14个省大班额比例控制在5%以内,其中北京、天津、浙江、上海已经消除了56人以上大班额。河南、湖南、河北、山东、广西、云南、四川、贵州等消除大班额工作任务较重的省份,2018年也特别在这方面工作上加大了力度。这8个省的超大班额减少数量都在3300个以上,其中河南减少了1.4万个,湖南减少了1.1万个。

  消除大班额是保障学生安全、促进身心健康、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2016年,国务院印发《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消除大班额作为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特别是解决“城镇挤”突出矛盾的重要任务。

  全国教育系统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积极化解义务教育阶段的大班额。

  一是制定了专项规划。各省的规划明确了消除大班额的时间表、路线图,多管齐下,综合施策,抓住关键环节予以化解。

  二是做好源头控制。2018年2月,教育部在招生入学工作部署中明确要求,普通中小学起始年级按照不超过国家规定班额标准招生,严格控制存在大班额、大校额学校的招生计划,防止产生新的大班额,合理分流学生,适当稳定农村学校生源。教育部还对部分省市起始年级存在严重大班额的地方开展了实地督查和指导。

  三是强化重点帮扶。教育部会同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实施了“全面改薄”、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项目,重点支持中西部困难地区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促进地方合理布局学校,增加学位资源供给。

  四是加强督导检查。2018年上半年和下半年,教育部组织了两次以消除大班额为重点内容的专项督查,督促大班额比较突出的13个省份加大工作力度。

  五是建立了通报约谈制度。及时通报各地消除大班额工作进展情况,并对工作进展缓慢、工作任务较重的五省一市进行了约谈,督促地方切实落实消除大班额的任务。

  六是积极发挥省级统筹作用。各省在消除大班额方面完善配套政策,创造了很好的经验做法。

  如山东省从人、地、钱等方面创新工作机制,为消除大班额创造条件,出台教师临时周转编制专户政策解决教师编制不足问题。浙江省与各有关市县签订责任书,建立定期通报销号制,2018年已全面消除了义务教育大班额。

  下一步,一是进一步强化政府发展义务教育主体责任,加强省级统筹,加大对大班额问题严重的贫困县支持力度,督促县级政府合理规划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优先保障学校建设用地。

  二是出台《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实施义务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重点提升乡村教育质量,加快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补齐乡村教育短板,稳定乡村生源。

       三是制定《关于做好2019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建立消除大班额预警机制,督促中小学校起始年级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标准班额招生,坚决防止产生新的大班额。

       四是健全消除大班额监测制度,完善督查、通报、约谈制度,防治大班额反弹,确保如期平稳实现消除大班额工作目标,为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关于高等教育内涵发展,高教司2018做了十件事

  范海林司长介绍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有关情况。

  总体而言,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本科院校已经达到了1245所,普通本专科在校生2831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48.1%。我国即将由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迈入普及化阶段。

  2018年,高教司围绕内涵发展、提升质量,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做了十件事。

  一是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

  二是大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通过大力发展“四个新”,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推动形成覆盖全部学科门类的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专业集群。首批认定了612个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增设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物联网等新兴领域急需专业点近400个。增设了外语非通用语种等紧缺专业,基本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官方语言的全覆盖。

  三是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按照“兜住底线、留足空间”的原则,发布实施了涵盖全部92个本科专业类、587个专业的标准,涉及到全国高校56000多个专业点,为高校开展专业设置、专业建设和专业认证提供了基本依据。

  四是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分两批认定公布了1291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慕课上线数量快速增长至8000余门(年增长量4800余门),学习人数超过1亿4000万人次,认定首批105项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发布全球首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集中展示平台,实现网上做实验,虚拟做真实验。

  五是评选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出了两项特等奖,分别是四川大学的《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的一流本科教育川大实践》和华中师范大学的《深度融合信息技术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重构与探索实践》,还评出了50项一等奖和400项二等奖,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和导向作用。

  六是成立新一届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了覆盖92个专业类以及课程建设的151个教指委,聘请委员5550人。

  七是举办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2278所高校的265万名大学生踊跃参赛,实现了地域、学校、学生类型的全覆盖。推出了全国最大的一堂有温度的思政课和一堂有激情的创新课,组织了31个省(市、区)的70万名大学生、14万个团队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来自50个国家和地区的700余支境外团队同台竞技,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层次推进。

  八是印发“新时代高教40条”,狠抓本科教学秩序。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瞄准当前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了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的重点任务和工作要求。

  九是研究制定“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

  十是召开第一次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工作座谈会。

 2019年底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达“20条底线”要求

  胡延品局长在会上介绍了薄弱学校改造的有关情况。

  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的目标是要力争到2019年底,使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都能够达到“20条底线”要求,能够满足基本的教育和教学需要。

  这项工作的实施范围以中西部农村贫困地区为主,兼顾东部部分困难地区。按照工作规划,全国2656个县纳入实施范围,计划投入资金5226亿元,其中校舍建设4160亿,设施设备采购1066亿,应该说这项工作是建国以来义务教育史上单项投资最大的工程。

  截止到2018年底,中央财政累计投入的资金规模达到1699个亿,带动地方投入3727个亿,合计投入5426个亿,超过规划投入200亿。校舍建设竣工面积占规划面积的比例达到98.34%,将近99%。设备采购完成率达到了99.7%,分别比规划确定的到2018年底“双过九成”,也就是双达到90%的目标分别高出8.34和9.7个百分点,提前一年基本实现了规划目标。

  全国30.96万所义务教育学校,包括教学点,办学条件达到了“20条底线”要求,占义务教育学校总数的比例是99.76%,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一是教学条件根本改善。全国新建改扩建校舍2.2亿平方米,体育场地2.1亿平方米,购置学生课桌椅3420万套,图书6.24亿册,教学仪器设备2.99亿台件套,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少农村学校教室窗明几净,功能室、实验室、音乐室、美术室一应俱全。硬件设施可以讲不比一些城市的差。

  二是生活设施配套更齐。全国新建、改扩建学校宿舍2936万平方米,学生食堂1316万平方米,购置学生用床、食堂、饮水、洗浴等生活设施设备1809万台套件,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睡通铺”、“站着吃饭”、“洗不上澡”的现象基本消除。

  三是教学点条件得到保障。全国共投入243个亿,建设教学点校园校舍1260万平方米,购置仪器设备值42.5个亿,惠及259万农村学生。

  四是超大班额有效缓解。到2018年底,全国义务教育学校超大班额比工程实施的2013年减少18.6万个,减幅达到90%,如期实现了2018年底基本消除超大规模的工作目标,这个目标是将超大班额班数控制在2%以内。

  五是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全国共购置数字教育资源1428万GB,计算机510万台,90%以上的中小学实现了网络接入。

  下一个阶段,是要确保到2019年底百分之百实现规划目标,使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都达到“20条底线”要求。

  目前乡村教师有290万人,占教师群体1/4左右

  全国当前的乡村教师是290多万人。现在幼儿园、小学和初中,不含高中阶段以及大学,教师是1131万,乡村教师大概占1/4左右,这个数据反映了我们国家城镇化的进程很快。乡镇级以下教师只占老师的1/4左右,但是乡村地区的教育又极其重要。目前乡村教师是一个薄弱的环节,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关注和支持。

  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上,主要做的工作是七个方面。

  第一是抓培养补充,为乡村特别是贫困地区输送大批高校毕业生。

  教师队伍的补充有两大渠道,现在事业单位都是逢进必考。乡村这块实施了特岗计划,就是要提升乡村教师队伍的素质,改进乡村教师的素质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自2006年实施特岗计划以来,共招聘了75.4万名老师到乡村学校任教,覆盖了中西部的1000多个县,3万多所农村学校。在2018年,总体安排计划规模是9万,最后招聘在岗位上工作的是8.5万多人,这是补充乡村教师一个重要的途径。

  另外一个重要途径是推进师范生公费教育,任友群同志发布时就师范生公费教育给大家进行了全面介绍,我们作乡村这一块师范生公费教育,全国28个省份,每年吸引4.5万名左右的高教毕业生到乡村任教,这是在补充培养方面所做的主要工作。

  二是抓支教讲学,就是向乡村地区输送大批优秀的教师到乡村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我国启动实施援藏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2018年全国共有19个省市向西藏、新疆新增派教师4000名,主要是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此外,还有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 “三区三州”人才支持计划当中有一个教师专项,在2018年我们通过这个计划也选派了2.4万多名优秀教师到受援县进行支教,同时还启动了银龄讲学计划,选拔身体健康退休的老师到基层学校、到乡村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2018年共招募1800名。

  三是抓乡村教师待遇方面的改善和提升。

  乡村教师的待遇保障对于培养一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意义重大。自2013年以来,中央财政在支持乡村教师的生活补助方面已经拨付资金达到了157亿,其中2018年是45亿,这项政策惠及了中西部725个县的8万多所乡村学校中的127万名教师。

       除了中央财政对中西部贫困地区的乡村教师补助之外,其他的省份,包括一些发达省份,像北京、上海、浙江等东部省份,他们自己参照中央的模式,也对乡村教师进行了补助,总投入达到了62亿元,两项加在一起,接近有200万乡村教师从中央和省的层面得到了相关的生活补助,对留住这些乡村教师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是抓交流轮岗,促进城乡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讲义务教育的均衡化发展,讲城乡义务教育的一体化发展,教师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所以我们实施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和教师的交流轮岗这样一个项目,重点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进行流动。

  五是继续抓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的统一,保证乡村学校都能够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课程。大家知道,之前城市和农村中小学的教师编制配置标准是不一样的,2014年中央出台了文件,统一了城市和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配备的标准,今年是第五个年头,各地积极贯彻落实,在目前绝大多数的省市都实现了农村和城市学校教师编制的统一配备标准。对于乡村教育这块,我们的教学点、小规模学校,我们通过班师比和生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来为乡村配齐配足老师。

  六是抓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深入实施国培计划,在2018年的国培计划中,我们特别强调要重点支持连片特困地区和国贫县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乡村教师的素质提升。总体来讲,开展培训的校长和老师有120万人次,职称的评审,我们也向乡村教师倾斜,不少地方对工作到一定年限的乡村教师晋升上一级的职称,条件放得比较宽,有些地方工作满25年以上的,都可以不受岗位名额的限制,直接评聘高一级的岗位。

  七是抓荣誉表彰,进一步增强乡村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2018年做的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2018年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的支持下,启动实施了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每年遴选300名乡村教师,每人奖励1万元,去年300名教师的奖励已经做了。二是我们为在乡村从教30年以上的教师发放荣誉证书,去年大概又发了几十万份证书,总计到2018年发放乡村教师荣誉证书410万册左右。

  下一步,一方面要实施好已有的政策项目,另外要谋划新时代推进的思路,努力建设一支符合乡村特别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目标需要的新时代教师队伍。

  Q&A:

  下一步民办教育方面会有什么样的考虑和规划?

  民办教育发展备受社会关注,最近,教育部正在同有关部门合力加快推进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的修订工作。这也是贯彻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修法以后对民办教育进行分类改革所要出台的一部重要的法律。

  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修订出台后,将会对下一步民办教育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会与前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新法以及国务院中央出台的加强民办教育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文件,以及教育部发的两个文件,共同构成下一步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的系列文件。

  关于大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的情况和工作考虑是什么?

  大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生、新农科、新文科,去年已经写入了中央文件,主要的目的是要推动形成覆盖全部学科门类的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专业集群。要具体一点讲:

  在新工科方面,已经认定了612个新工科的研究与实践项目,成立了新工科教育国际联盟,“一带一路”工程教育国际联盟,启动实施了新工科建设的“十百万”计划,这个计划就是推动各地各高校加快构建大数据、智能制造、机器人等十个新兴领域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100门新工科课程资源库或者在线开放课程,开展面向至少1万名新工科教师的师资培训。这是近期新工科方面的工作。

  新医科方面,主要是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要求,提出了从治疗为主到兼具预防治疗、康养的生命健康全周期医学的新理念,开设了精准医学、转化医学、智能医学等新专业,批准了74家高校附属医院为首批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

  在新农科建设方面,重点是以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提升现有的涉农专业,并且要布局适应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需要的新型的涉农专业。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等方面的改革,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新文科建设方面,主要是适应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要求,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叉融合。培养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先进文化,培养优秀的社会科学家。通过推动新文科的建设,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派。

  2018年分学段的招生数据变化同比有增有减,比如幼儿园入学和高中招生同比减少,小学招生和初中招生同比增加,请问这些数据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是否与我国的人口结构变化有关?

  不同学龄段学生的入学总体看每年都不完全一样,现在学前和高中的入学人数的降低和人口的结构是有关系的,总体看,我们的入学现在逐步处在人口的下降期。从2018年统计的数字看,学前教育体现的更明显,高中阶段的入学人数和出生人口的波动是有一定关系的,也跟升学率是有一定关系的。随着二孩出生幅度的提高,入学的人口,包括学前延伸到义务教育阶段,都可能会有一定幅度的变化。

  今年初中阶段的毛入学率是100.9%,去年公布的数据是103.5%,这个数据表明初中的毛入学率是下降的意思吗?此外,为什么这种数据会超过百分之百?

  毛入学率的概念是在初中阶段的在学人数,和学龄人口之间的比例。就是说,我们统计的初中的学龄人口应该是12-14岁,但是在初中阶段的在校生的年龄可能并不完全都在这个区间里,包括有过了学龄段再入学的,这个比例超出百分之百证明了学龄段的人口比在校生的人口少,就是有学龄段之外的人在学校里就读,在这个学段里,比如在初中阶段。随着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成熟,随着人们受教育观念越强,随着我们国家城乡二元结构的消除越来越均衡,这种比例应该是越来越趋近于百分之百。

  所以我们在小学阶段现在开始使用净入学率的概念,初中还使用毛入学率,去年如果是103%,控辍保学的力度在不断提高,我们劝返的学生回来,在初中进行义务教育的人数增加,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们控辍保学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这会随着教育的逐步发展,人们受教育意识的逐步提高,慢慢和百分之百越来越接近,将来我们也在一定的时候使用初中净入学率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