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以求知为导向走进美术馆,是历史,更是未来,艺术+泛教育,似乎可以把我们与美术馆的距离拉近不少。

从美术馆到艺术学堂,为何起笔容易落笔难?

2016-09-12 13:29:38发布     来源:多知网    作者:冯玮  

  

  把“艺术教育”丢进二十年前的小学教室会发生什么?一节美术课,或是一节音乐课?当然,这还是在它没有被主科教师占课的前提下。

  把“艺术教育”丢进十年前的培训机构会发生什么?终日面对石膏肖像,或是跟着师傅唱念做打?而从踏进培训班的那一刻,孩子们也开始了无限而漫长的考级之途。

  把“艺术教育”丢进现在的美术馆可以发生什么?伴随着中国当代艺术30年发展,美术馆如何挽回艺术教育颓势,又如何让那些对着画品自拍的年轻人,坐下来学学工笔与写意?

   你与艺术之间,真的差了10个梵高?

  你有没有这种感觉:美术馆是个自带光环而充斥着殿堂感的地方,去美术馆就像一场对于艺术的朝圣,于是每一步都走得谨小慎微,对着墙上的画或皱眉或点头,生怕“画盲”的气息被隔壁嗅到。

  也可能是这样,你走进美术馆,看了一圈儿,“这也能叫艺术?我也能画啊!我画得比他还好,以后不再来了”。

  于是很长一段时间里,虽然我们无数次地路过美术馆,却也固执且自然地忽略了它的存在。

  

  成都麓湖A4美术馆

  “太多人觉得艺术离自己很远,其实所谓的远不过是心理距离。”成都麓湖A4美术馆馆长孙莉说,普遍意识中对于艺术的不了解,拉长了人们与艺术的距离。

  “看不懂”是很多人止步于美术馆门前的理由之一,而即便去了美术馆,也不乏“手机一通乱拍,溜达一圈就走”的看客。

  但这个常被我们忽略的群落近两年正以光速增长:去年伊斯坦布尔的全球美术馆会议上,有数据表示仅2015年中国就盖了500座美术馆。

  也就是说,每一天半,在中国的地图上便出现了一座新的美术馆:这是连大富翁游戏都玩不出的高产量。

  除了硬件数量的增长,在软件层面,为了找准定位,美术馆还对自己的观众动机做出了揣摩和预测:

  先把时间轴调动到400年前,美术馆初成立之时,就是起着传播知识,鼓励民众学习艺术美学上的知识。

  2015年英国《艺术新闻》做了一个报道,他们收集了全球173个著名美术馆和博物馆关于使命的简介,筛选重复率最高的关键词后,发现排名第一的词是“教育”。

  北京UCCA尤伦斯艺术中心也在抽样调查后发现,有52%的观众通过公共项目走进美术馆,而因美术展走进美术馆的观众是26%,差了一倍。

  由此可见,观众以求知为导向走进美术馆,是历史,更是未来,艺术+泛教育,似乎可以把我们与美术馆的距离拉近不少。

  不过,这事儿怎么落实?

    美育话语权的回归,就从“到此一游”开始

  孙莉认为,美术馆有着先天的资源优势,完全可以通过视觉传达等方式对公众进行艺术熏陶,公共教育又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美术馆在公共领域的传播,因此国内外多数美术馆都把公共教育作为发展策略。

今日美术馆书店

  “很多家长把孩子带到美术馆的目的是励志,”今日美术馆总监陈鑫无奈回忆:“你看这个画好看吧?所以孩子你也学画画吧,将来当个大画家。”

  但有人来,本身就已经进入了美术馆的小算盘之中:

  先把自由进入美术馆的观众转化成体验性的体验者,把体验者再转化成深入学习的学员。

  美术馆的公共教育,就这么个逻辑。

  但在美术馆提供展览展示的基础上,如何让它变成可被利用的,有效率的亲善型公共交互空间,同样也是世界上每个美术馆都面临的问题,亦是美术馆在转型很重要的方向。

  针对展览与公共教育之间的占比问题,麓湖A4美术馆也已经提出展览和公共教育各自占比1:1,以此推动公共教育。

  

  成都麓湖A4美术馆当代艺术展

  孙莉认为,当展览投入的精力和预算比较高的时候也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公共教育的投入比重,所以麓湖A4美术馆在展览策划时,已经开始把公共教育包含到展览之中,结构上的转变也提高了展览本身的吸引力和可被阅读性。

  在艺术与教育的结合方式上,麓湖A4美术馆设置了儿童艺术馆、学术报告厅、公共图书馆、跨界展厅等功能性区域,未来的活动也都集中在公共论坛、专题讲座、艺术家工作坊、儿童戏剧等内容中。

  部分讲座还会搬出美术馆,与中小学、高校及社区合作,将艺术普及到更宽泛的领域。

  说到教育就会聊到成绩,美术馆提供的体验毕竟不是专业的美术课,在培训班的孩子可以通过考级与比赛去估算价值与结果,而美术馆的培训效果,又该如何给家长一个“交代”?

  孙莉认为,美术馆的艺术教育是基于资源的体验和交互,目标性和日常的培训教育的目标性并不相同,它更偏重于在成长过程中对美的认知和拓展。

  “它没有评判标准,孩子通过活动去了解世界的多样性和可能性,提升审美能力,而审美在成长中可以让孩子的生活更美好。”

  可以理解为,美术馆教育要想有良性的发展,首先要转变家长的艺术认知并补充艺术教育理念的缺失。

  “转变家长的观念很难,但并不是唯一的困难。”

       美术馆也有自己要打败的“小怪兽”

  作为公共项目,美术馆的最大问题就是缺钱,而资产荒的背后必然带着心慌:

  同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物力到艺术类高校相比,能够为美术馆教育提供的经费如凤毛麟角,而等待资本支援更需要艰苦的等待。

  UCCA尤伦斯艺术中心出售咖啡,没有很多座位,鼓励大家买了就走,从而增加购买量;餐厅承办婚宴;报告厅承办电影放映、对话、讲座活动等,这也正是国内外美术馆对于变现探索的缩影。

UCCA尤伦斯艺术中心

  但UCCA尤伦斯艺术中心已经是做的很好的一家,大多数美术馆“挣钱能力”不及其三分之一,行业整体水平,可见一斑。

  另外,缺乏有专业经验的策划团队及教师团队,许多美术管专职人员甚至不足一个手的数量。

时代美术馆展厅

  时代美术馆副馆长王莉莉介绍,在国内的专业论坛中,已经有了许多关于展览或者策划方面的讨论,但给予艺术教育和公共教育的论坛及内容非常匮乏,而艺术类院校对于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更成为了业内短板。

  据了解,除中央美术学院外,目前没有任何院校提供艺术馆教育类课程,这也增加了团队招聘和遴选困难。

  由于美术馆的展览和项目本身不一定能够迎合大众的口味,在大众与小众的取舍间,美术馆需要建立广阔的平台让观众进入艺术,而不是迎合大众的审美,这中间的杠杆,很难平衡。

  另外,虽然英国、日本等国家已经有了很成熟的美术馆教育理念及运营体系,但放在国内,并不能实现完美的适应和匹配。

  “好在中国面临的机遇就是我们有足够的样板性”孙莉认为,同其他社会结构相对稳定的国家相比,中国的艺术教育呈现出更广大的群体,催发了更多的合作与碰撞。

  “或许正是多样性的选择,造就了它的迷人。”(多知网 冯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