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类的企业一定要关注内生增长。”

斯坦星球创始人崔显耿:STEM教育的核心就是整合|OpenTalk

2023-12-12 19:41:57发布     来源:多知网    作者:崔显耿  

  来源|多知网

  演讲嘉宾|崔显耿

  整理|冯玮

  摄|张蔚斐

  近日,多知以“科创教育如何引领下一代走向未来”为主题举办了线下沙龙。

  斯坦星球创始人兼总裁崔显耿介绍了斯坦星球从成立至今所经历的节点,也围绕产品、系统和团队搭建进行了分享。

  崔显耿提到:

  “整个经济环境产生了变化,不再像以前那么高歌猛进,所谓增量经济时代到存量时代的转换是正在进行的。”

  “一定要回到长期主义,要靠真本事赚钱——所谓真本事,就是要好好做运营,好好做经营管理,教育类的企业一定要关注内生增长。”

  “一开始我们就认为不是做一家店两家店,我们要做连锁的流程化、可复制的品质。而且我们要以人为本,价值观驱动,打造高绩效团队,要把高素质的人才聚拢在一起而且提高生产力。”

  ……

  以下为崔显耿分享原文,多知编辑整理:

  感谢多知网举办这样的交流会,我们总部在上海,到北京来一是跟大家做一个交流,二是学习。

  这次活动的主题是政策红利之下还有哪些机会,我觉得不能多考虑政策红利,现在这个形势我们还是要回归到长期主义,或者说我们既然是做教育的,基因里应该对教育有一种敬畏感,要先回到教育本质,然后再想能不能有更多可能。

  01

  “环境已经不一样了”

  先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公司,我们公司是2015年底、2016年初开始加入科创教育赛道,从当时的行业特征来看的确K12的补课更火热,但从我个人来讲,至少我自己做父亲以后,我个人比较排斥应试刷题这一套。

  当前的社会经济取得了很大进步,理论上说我们的孩子选择应该非常多元化,不像当年的我,农村孩子当时不好好考大学那么出路还是挺狭窄的、甚至生活堪忧。

  但现在环境已经不一样了。

  但我们的孩子为什么还要这样去卷刷题呢?卷刷题还有意义吗?我们帮孩子卷刷题有意义吗?

  

  当时我个人的答案是,我不想再做这些事情了。

  2014年我开始找创业项目,在带小朋友在美国参加夏令营的时候接触到了STEM,然后我做了一年多的国内外的调研,2015年底正式启动这个项目,到现在快8年时间了。

  目前我们在全国有130多家中心,这些中心覆盖全国几十个城市,当然还是以长三角居多。

  

  刚才大家讲到了双减以及当下的经济不是很好,确实这两点是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很现实的问题,具体来说是以下三点:

  第一,确实整个经济环境产生了变化,不再像以前那么高歌猛进,所谓增量经济时代到存量时代的转换是正在进行的。

  第二,双减对整个行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ChatGPT横空出世,无论教育从业者还是家长又或是个人都会思考,到底未来的学习会变成什么样?

  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意味着我们一定要回到长期主义,要靠真本事赚钱——所谓真本事,就是要好好做运营,好好做经营管理,教育类的企业一定要关注内生增长。

  ChatGPT这里我想稍稍展开一点,从一个家长的角度来说,我的孩子一个高中一个初中,他们能不能用这个东西,相信在座的各位如果是家长的话一定有这个担心,如果孩子用这个技术做作业怎么办?但不让孩子接触的话,将来孩子一定存在和AI、机器共生的时代,到时候好像又晚了。

  有一点肯定的是,如果你给小朋友传授知识,那么最重要的是怎么样让孩子能获取到知识,如何去运用知识,以及如何去解决问题。

  基于这些变化,我们的培训要做什么样的调整呢?

  这点就是我们最近也在思考的,今天我想用中国古建筑有柱、有梁、有枋来形容我们是如何做产品和系统的。

  

  做产品和课程,我们从理念到课程体系都是原创的,我们公司成立的第一个团队就是研发,一开始就是20、30人,后来增加了外部专家顾问,确保课程体系还是比较全面比较系统化的。

  做系统合标准,一开始我们就认为不是做一家店两家店,我们要做连锁的流程化、可复制的品质。

  做团队,我们要以人为本,价值观驱动,打造高绩效团队,要把高素质的人聚拢在一起而且提高生产力,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新的时代也是这样,年轻人不像以前那么好“管理”了。

  产品层面,“为理解而教、为创新而学”,这是我们从创业到现在没有改变过的教育理念。

  我们以前国内很多教育,包括我自己也是一样,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应试教育就是有标准答案,有标准答案很大程度上就要靠记忆,刷题都是这样的。

  我们这家公司要做的事情就是为理解而教,为创新而学,往大了说是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这个理念之下,我们确定了方法,目前我们的课程体系从3岁幼儿园到初高中都有课程,3年级开始有几个不同的路径,这其中的所有课程都是自己研发的。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幼儿园的课程找不到一个对标的体系,我们的课堂就自己来设计,区别于市面上教科学思维的内容,我们就是STEM,每一堂课有一个主题,这个主题会串起来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不同的领域内容。

  我们会强调小朋友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上课有很多动手实践;我们也不会强调让孩子上完这个课把原理或概念背下来,我们不要求小朋友这样。

  比如摩擦力,如果小朋友背出来摩擦力的概念是没有多少意义和价值的,我们是让他在实际操作和日常生活中观察体会到什么是摩擦力,以及对应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的编程课程都是软硬件结合。也就是说结合编程语言学习本身,我们有研发定制自己配套的硬件,各种套件和传感器。不同的课堂做不同的项目,所有项目都要跟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例如我们的Python AI课程,结合了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推理决策等,有几十上百个项目让学生做,也可以在亚马逊、百度等平台上真正做一些人工智能大的项目,参加一些比赛。理解运用,和现实生活结合,这是我们整个课程开发的理念。

  我们也有ideaLab创新实验室,是基于小朋友自己在生活中碰到的挑战和困难想法帮他们做一个原创性发明项目去参加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等高端比赛。

  我们“为理解而教、为创新而学”的理念,特别强调的就是课堂上老师不是主角,在我们的课堂小朋友是主角,老师绝对不允许告诉小朋友答案。

  比如说举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大家知道很多机构会在搭建乐高产品的时候把图纸放出来,让小朋友照着搭,或者老师让孩子照着老师的搭。我们课堂上一旦发现有这种这堂课就是不合格的,我们不允许老师告诉小朋友这个应该怎么搭,他就按照自己的方法搭。

  你可以干预引导他,但是不能告诉他,我们老师也很“痛苦”,作为一个中国人用这种方法教学其实很有挑战的。

  02

  “STEM教育的核心就是整合”

  我们也有研学,当然我们研学主题都是以科技类为主,把它定义为户外课堂,小朋友不仅仅在课堂内学这些东西,课外也可以更好的学习理解和升华相关知识。

  

  这是我们目前为止的课堂体系,已经迭代很多次。

  我们也跟赛事考级结合非常紧密,很多机构也在做,我们认为我们自己的整合度也还是比较高的。

  这是我们自己的教具,像上面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的科创玩具,我们口号是好玩儿即是教育,这些还是内部应用,科创玩具这块我们真的没有找到好的方法,所以今天也学到很多。

  

  再回到课程本身来看,当然这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我们整个课堂里有接近2000种各种各样的教具,有些是自研的,有些是市场上我们搜集过来的。

  

  我们做编程用的是自己的套件,这就是用我们自己的套件做出来的一些项目,这是Python AI课程的智能硬件,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研发的。

  这些年来我们持续打磨课程体系,体系化还是非常强的,而且整合度非常高。

  

  特别想强调的是,我们是做STEM教育的,STEM教育核心就是整合。整合的意义就是让小朋友学得多,但这也不是重点,重点是让小朋友学得深,可以更好地去理解各个领域知识之间的关系,明白它们之间的规律,知道怎么运用,这是最有价值的。

  03

  复合式系统与高效的团队

  然后想再聊下管理系统。

  

  公司这么多年来一直持续的建设各种各样的系统,首先最核心的是SEEDS,我们的管理系统,直接跟运营关联起来。

  这个系统也是完全自己开发出来的,没有用外面的市面上的系统。我们认为系统的价值本质在于是不是跟能够与工作的流程去匹配,如果拿外面一个系统过来但与自己工作流程不匹配的话,这个系统不仅不会帮忙还会添麻烦,所以我们是针对自己的工作流程设定开发出来的。

  

  当然客户端我们还有APP,有小程序,我们自己有自己的编程平台,包括Python和考级题库系统等等。

  这都是我们自己开发出来的,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保证公司在一个相对健康的稳定状态,即便最差的情况也能考80分。

  我们做顾问,去跟客户介绍课程,都是有工具的,是非常智能化。

  接下来我们也希望这个编程平台真正变成一个喜欢编程的小朋友的社交平台,因为上面发布了很多东西,小朋友互相之间都可以学习、借鉴甚至可以改编,改造。所以我们希望这块将来好好做一做,这是非常好的社交平台、也是非常好的招生平台。

  我们可以对外开放,比如题库系统等等,也可以尽量做成第三方平台,既可以赋能行业里其他的机构,也是非常有价值的一件事。

  

  我们还有动画课件,从幼儿园到二年级,我们上课都是有动画课件的。小朋友就是每堂课完成任务里学习知识,小朋友回家也有给他布置作业,巩固一下知识,这些都是有的。

  我们也有内部培训管理的未来学院,每个相应职位员工进入公司,系统会推送他相应的学习资料,这些学习资来后台能够看到他完成了没有、完成的情况,保证每个人能学到相关知识技能。

  包括我们做市场活动有小程序,研学也有小程序。

  

  这是我们的APP,家长可以看到孩子所有的学习轨迹、学习报告和学习规划。所以我们希望能在一个良好运转的系统上把一些流程都布置上去。

  04

  “以人为本,打造高绩效团队”

  我们非常重视团队建设,人搞不好,我们这个行业肯定是搞不好的。

  因为大家不管是创业者还是企业已经做了一定规模了,我认为我们一定要平衡好,到底把员工当人看还是当工具看。

  这两者你说走极端肯定比较难,一定要做好一个平衡。有的人是创业者、是老板,有的人是职业经理人,我们怎么平衡好是非常重要的。

  从我的认知来讲,德鲁克讲的管理的本质就是激发人的善意和潜能,这是在我的价值观里最重要的,我们不能把人当工具,企业和员工之间必须双向奔赴,互相成就。

  我们公司非常强调员工的参与度,比如每个校长都会给期权,很多城市的当地负责人都有股份。每个学校每年做完之后如果达到公司规定的利润,校长、教学经理都会有相应分成。

  现在这个时代也是这样,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参与者,让大家都参与到创业中来,才会凝聚更多的力量。

  

  我们公司非常透明。

  每个月会开大会,会上我们会讲公司的情况,例如赚了多少钱,疫情期间也会告诉大家亏了多少钱。

  我们公司的会议室就是透明的,一开始有人说我们在里面开会,公司很多数据,走来走去别人都看到了,我觉得看到就看到。

  

  我们不要求大家有那么多的等级,或者说很多东西不能让员工知道,就是让他知道不要他猜,公司正常经营,大家都聚焦做事情。

  所以我觉得我们还算一个不太一样的公司,还是比较充分的授权,比较自由,我们也比较反对打卡这种事情,要给员工一定的自由空间,我们就做好自己的事情,员工也是要成长发展的,大部分人也需要进步,他没做完事情也会去加班。

  还有一点,我们比较自豪的,疫情三年我们从来没有对一线员工工资打折,都是他们该拿多少钱就会发多少钱,只要在公司能力所及范围内我们一定要保障一线员工的利益。

  

  疫情最困难的阶段,我们也有打折,但我们是从上往下打,我打5折,总监及以上打7折,再往下的人不会打折,公司该亏钱就得亏,没有办法。

  我们公司也进行了很多组织能力管理建设方面的工作,也做了相关模块建设,我们做很多的培训,人才梯队建设非常重要,这个事情一定要做在前面。

  05

  实时关注的健康指标

  

  简单总结一下我们的发展阶段和历程:

  我们起步是2015年底开始的,起步就明确了我们的教育理念,多少年来不动摇,就是一切围绕着“为理解而教,为创新而学”这个理念做事情。

  我们课程都是自研的,当时看了很多,也想到美国找一套什么课程拿过来用,后来觉得还是不行,就自己做了。

  第二个,2016年-2018年,主要把模式跑通,当时开了几家店业绩非常好,所以前两三年整个为未来发展模式算是跑通了。

  其实过程中模式也改了很多,第一天和现在看还是有很大的不同,但是那几年打磨出来了,2018年做了第一轮融资;2018年到2019年我们扩张比较快,全国范围内开了很多店。

  2018年9月开始了全国的加盟校,我们做加盟是“强管理”,基本都是归我们管的,我们有九字箴言:第一是“帮得到”,第二是“管得住”,第三就是“一家人”。

  我们终极目标是业务整合成一家人。

  所以我们做了这么多年从来不去招商,我们的打法就是“守株待兔”,有人来找就聊,聊的好就干。

  2020年疫情了,我们在疫情之前很不错,做了B轮融资。疫情3年,应对的原则就是“快速响应,聚焦执行,持续精进,团队制胜”。

  疫情一开始的时候,因为我们这种课程是动手和实践类的,当时我们在想要不要转线上,后来决定还是要转。因为这个疫情看起来不知道什么时候结束。

  转线上意味着很多课程体系都得改。大家每天都加班加点,常常今天做明天的东西,这周做下周的课程,最后也做到了所谓两翼起飞,三年下来没有亏多少钱,基本还是做到现金流接近于盈亏平衡。

  这个客观来讲我们自己对自己还是挺满意的。

  然后就是2021年的双减,很巧双减之前我们又做了一轮融资,双减之后,虽然我们不是学科类,但是我们也主动的做了很多自我约束,比如收费模式等等。

  2022年下半年我们基本恢复,一直到疫情放开之前,快速实现了盈利。

  2023年就是今年,我们的指导方针就叫“强基固本,守正创新,品质成长”,回归教育本质做好运营管理。

  比如每年你要体检、体检有相应的指标,企业也是一样,我们现在有一整套健康指标,每个月管理者、校长甚至老师都有你的健康指标,你自己去看,做得好就OK,如果做的不好就改进,保证整个企业是越做越好,越做越健康。

  06

  下一刻,如何找到自己的价值?

  未来几年,有一个很严肃的话题是未来5年你的公司为什么还有存在的价值?

  

  这真的是我们每一个做教育培训的同行都得想一想的,比如现在ChatGPT出现以后,你要学知识,现在有很多AI的工具辅助。我们作为一家机构,你比这些工具好在哪里?你能做的比他更好吗?

  很难讲。

  而且像开头讲的,知识本身的价值是在下降,我们的培训应该培训什么?还有什么需要我们去培训?

  我们也没有那么大的宏伟的想法,我们还是觉得第一就是真正把课程做好,我们的课程一定要全面拥抱AI。

  现在的Python课程里已经把GPT融入到其中了,比如小朋友回家做作业,今天没有老师线上给他随时回答问题,我们现在已经做到利用GPT告诉他,你这个题该怎么做,错了是错在哪里。

  我们公司很多知识库是用GPT告诉员工他应该怎么做,比如报销你不知道怎么报,GPT会告诉你,我们给小朋友做阶段学习报告都可以借助GPT提高效率,整个过程指标记录好,GPT自动可以给你一版反馈报告,你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做一些提高。

  今天GPT已经融入到我们的工作中,但是未来你怎么在学习中,我希望将来这个课程真的是用GPT,用这些人工智能的工具赋能这些孩子。

  我认为要教他们学会定义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要帮助他们获取相关知识,再综合起来运用解决问题,这种真正的项目制教学,未来肯定能做到。

  第二就是软硬件结合,与现实生活结合,以解决问题为导向。

  虽然我不是技术出身,但是大家现在的共识是,将来学编程不需要像现在学的颗粒度那么细。

  所以如果一个纯软编的学习将来可能很麻烦,我们一定要持续做软硬结合和现实生活结合的,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项目。

  你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可以做,比如有个小朋友做的项目,他是学习委员,收发作业经常搞不清楚不同的科目,谁交了谁没交,谁发了没发。他要做一个项目就是每个学生语数外分别定一个码,放三个框,框里放传感器,谁放了谁取走了最后自动统计出来了。这才是学习的意义,我们未来会持续往这个方向发展。

  然后就是一定要把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有机整合起来。我们现在课程已经做到了,你学到什么阶段可以参加什么比赛或者参加什么考级。

  我们也会不断的夯实全面健康运营业务。

  对于团队,我的目标就是精英化、高素质、高收入。

  精英化比如新东方、学而思就是我们的标杆,人家的老师是什么水平,就是很强,他们的学历就是很高,人家给的薪资就是很多,所以能请到清华、北大的人来做老师。

  我们素质类的项目不同,不一定做到新东方、学而思这种程度,但是我们要逐步往这个方向拉高。当公司有一定能力的时候一定要有分享的意识,让员工稍微多赚一点。

  我昨天去了一家公司拜访,真的觉得年轻人很辛苦,一个屋子里几百个人挤在那里,空气很不好。

  所以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当然年轻人你自己必须努力奋斗。从公司的角度,如果有能力的话,我们稍微多做一点,让给员工过的好一点。

  我讲的就是这么多。谢谢大家。

  07

  Q&A

  提问:今年ChatGPT很火,这一点在C端有迎来爆发么?

  崔显耿:爆发还没感受到,但我们今年暑假确实做了一个项目,就是让孩子们做一个流浪地球,我们让小朋友用3D打印做了一个Moss 并接入了ChatGPT。小朋友做完了可以跟它对话,小朋友做得过程很开心很嗨,这种项目家长也非常支持。

  另外我们的Python AI课里现在也融入了ChatGPT,家长反馈也非常好。

  提问:用户数量上这些都还没有体现出来么?

  崔显耿:肯定比以前多一点,但谈不上很大规模的。

  提问:AI时代落地到真正的家庭场景时,家长应该怎么样培养孩子?这个东西到底应该怎么做,有些家长会困惑我应该做什么?我现在还有哪些是我能够培养孩子的,我应该用什么方式培养我的孩子?让他学什么?

  崔显耿:这个太难回答了,因为教孩子这个东西没有公式,我也真的不敢说我是一个好爸爸。

  我自己对我们家两个孩子,我觉得给压力给小一点吧,首先不要给孩子太多刷题的压力。

  提问:你是佛系爸爸吗?

  崔显耿:我也不是佛系爸爸,成绩考不好我也是焦虑的。但是某种程度,我还是比较相信静待花开这句话的。

  我看我们家两个孩子我觉得希望还在,虽然已经高一、初二了,但我觉得他们两个非常有个性,非常有想法,学术成绩不一定特别好,但是性格都蛮好的,跟同学们相处都特别好,甚至也比较有领导力,成绩也不差。

  所以我觉得还可以,你真的得管理好预期。

  整体来讲我们还是要给孩子多一点自由空间,现在孩子接触信息非常多,思想很早熟,没必要给太大的压力和要求,孩子的事情是孩子的事情,你不要总把你的想法强加到孩子的身上。

  提问:对于加盟校的师资是总部这边直管,还是加盟校自己管?

  崔显耿:我们都有。

  培训我们总部是为主的,招聘这里面都会有,校招完有小孩愿意去某个城市我们可以帮他招,培训都是统一培训。

  另外,比如说学而思教数学,或者新东方教英语,学科类的,你到大学找一个相关专业学生他教肯定没问题,只是管理上的问题。但是我们这个找不到,因为这个内容深度不见得多深,但是特别庞杂,我们这个内容是很长周期的在岗的培训。

  我们没有办法做到整个周期都到我们上海总部去,我们会有一个,比如校招过程有两次,一次60天的培训,另外还有回炉,该段时间回炉3周,很多就是持续过程中,当然现在网络比较发达,我们会磨课,总部会跟他去线上跟进。

  然后一年四个阶段,每个阶段我们会集中再培训,每个阶段就是3个月的课,会外集中集训,每年有两次教学大比武,就是跟上课没有关系的知识点能力的考察。

  所以加盟校,我们就是两边一起努力,我们算是主导。

  提问:斯坦星球在上海做的特别好,但上海家长是出了名非常挑剔,您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去搞定这些上海妈妈的?

  

  崔显耿:我们在上海时间比较久了,这个领域我们还是有一些知名度的。底层还是我们在教学和服务方面,在我们这个领域做的还是排在靠前的位置。

  因为非学科非刚需的这些培训家长不认可你的理念,不满意你的教学效果的话,你很难留住他的。

  提问:面向非面授的家长和C端需求,STEM现在好跑通么?因为家长应该也是很有惰性的。

  崔显耿:我们也有把教具设计和跟课程配套好后做成盒子寄到家里的,这个时候家长只需要跟着录好的视频一起去做就好。

  我觉得挺难的,很多家长对孩子要求很高,对自己要求不高。

  但这个过程中是一定要有家长的,我认为还是要亲子在一起会比较好。目前为止我没看到有谁真的把体量做起来的,就是自己在家里玩儿这种,我觉得比较少。

  当然家长自己本身,因为有时候我们自己教,你哪怕学历很高,你就是一个老师你能不能教好自己的孩子都是很大的问号。

  亲子关系是很复杂的,你对孩子的期待和学校里的老师对他的期待心态完全不一样。所以我觉得不一定很好的能够把一个相对比较严肃的学习放到家庭里。

  提问:下线城市现在怎么样?

  崔显耿:我们现在大部分做的是一二线城市,也有一部分三线城市。一线城市理念好一点,但是家长选择也很多,甚至孩子时间有限,因为他要学的东西太多了。一些小的地方没有好的教育项目,觉得你不错,把你会排在前面去。

  还有一个支付力的问题,不要觉得小的地方支付力就小,你在北京,我们在上海,你可支配收入真的比长沙高吗?不见得,因为大家都在买房子,还房贷,他们那边房子几千块,剩下的钱都可以花,不见得他的支付力比一线城市弱。

  另外我们的工作非常靠团队,要一个有上心的人去做,挑战挺大的,你要跟人家沟通学习理念,沟通学习效果,团队非常重要。

  我们公司所谓三大支柱就是一定要关心人,要让员工努力,让员工行动起来。我们会看到很多小地方,上虞、绍兴下面的一个区做的特别好,一年利润赚几百万。所以跟团队关系非常大,认真做,持续努力,按照我们公司的要求去干,基本还是能干出来的。

  所以我们选投资人的时候,选加盟商的时候特别强调,我们希望投资人之一要参与到运营中去,而不是说我有钱找个人帮我管管就好了。蛮难的,这也是一种创业,创业这种事靠别人还是不行的。

  提问:我看您融资还是很厉害的。

  崔显耿:可能是因为我们不会讲故事,估值比较低的原因。

  提问:双减之后加上经济下行的环境,现在教培融资大概是什么样的情况?

  崔显耿:不要想融资了,很简单,投资人不是慈善家,投资人背后也有LP。现在只能靠自己,你自己的项目自己不能生存发展下去的话,别想靠融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