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多知网
整理|王上
摄|张蔚斐
在多知网第37期的OpenTalk北京站“课后服务的新探索”的线下沙龙中,火星科学盒CEO刘扬以《公立校对科创教育的需求变化及未来趋势》为题,分享了火星科学盒课后服务的形式及路径。
2014年,刘扬创办了北京火星人视野科技有限公司,从科学课切入,最初做C端,后又增加了To B板块。
当前,该公司旗下有火星科学盒、火星人俱乐部两个品牌,火星科学盒以内容供给方的身份向行业输出课程体系,火星人俱乐部则是他们在北京的直营店品牌。也就是说,做课后服务的是火星科学盒这个品牌。
在本期OpenTalk中,刘扬的核心观点有:
1、在教育变革新形势下,孩子们应该有更好的学习场景和内容,学习方式也很重要。
2、进校服务分成三个层次:产品方/研发方、运营/渠道方、学校。
3、以火星科学盒为例,产品方内容开发无止境,非常重要的是课程体系、课程的标准化、技术壁垒和供应链壁垒。
4、每一个学校的条件不同,需求不同,这种差异化决定了很难在一个标品下去进入学校。
以下为刘扬演讲实录(由多知网编辑整理):
今天我主要想从两个大的分享:第一,从教育发展历史看课后服务意义,为什么2022年我们讨论这个,万事发生一定有它背后的原因和它最终的意义。大家十年回头看看今天所有动作是对的,包括国家的政策,我相信它带来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第二,如何满足学校需求,课后服务的形式及路径。
01
课后服务的形式和内容需要优化
让我们看一下课后服务的来龙去脉。
先说历史,一下子拉到了很久以前,说一下为什么有“双减”,课程进校和素质教育。
给大家讲个故事,我在北大研究生读的芯片制造。当时台湾省有一个公司叫台积电,现在是全世界第一的芯片制造商,没有之一,像苹果、华为等等的芯片都只能是台积电来做。大家看台湾省是什么地方,世界上集成电路起源来自于硅谷,是跟台湾省距离绝对遥远的,天时、地利各方面不占上风。台湾省是一个岛,生产得了也卖不出去,所以他们没有人没有市场,交通也不便,甚至一些知识产权都很难拿得到,他们毕竟是华人。
但我们看到一个现象叫教育的力量。
台积电的创始人张忠谋1960年代去美国公派留学,学成之后留在了硅谷,后来去了德州仪器成为了高管。当时很多人去了美国学习,包括联发科创始人蔡明介。从1950年到1989年左右,台湾省每年都有大量的人去硅谷学习。所以为什么台湾省现在拥有世界上最先进集成电路制造的技术和业务?它的业务量也很大。背后特别简单的原因就是他们在这方面教育的投入。
也就是说,教育推动民族进步的速度以及它的长尾效应是难以想象的。
中国从2000年往后每年公派去各国留学的人的数量一直处在第一位。所以中国在研发经费、教育经费上的投入是非常让人震撼的一个事情。早在2019年,中国在研发上的投入已经超过2万亿,这样一个创新型的社会,教育是绝对不敢懈怠的。
我们再推看一下国家为什么要做进校,校内资源有限,而校外,比如天文课孩子能了解天文望远镜的使用,看到星空,对于动手活动、户外活动、科学课探索各种各样活动非常有意义。
“双减”是减校外枯燥语数外培训、机械化的学习。让孩子成为了不起的人的基本诉求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个性发展、社会参与能力、学习能力协作能力、体育能力、表达能力。 所以现在很多校外培训学科类机械化的学习,不太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但出于竞争压力等种种原因,孩子还是会去校外学科培训。
然而,国家希望孩子们成长为了不起的人,具有了不起的人所有的全面的素质,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公立校的老师们十年如一日给孩子们梳理了很多好的内容,但是他们确实资源有限,尤其是一线之外的城市,无法提供天文、地质、音乐、美术等等各种各样的内容,于是公立校不得不敞开。
所以,孩子们应该有更好的学习场景和内容,学习方式也很重要。
02
课后服务企业进入学校的路径
如何满足学校的需求?火星科学盒在北京进了几十所学校,有北大附中、清华附中,三帆学校等,在全国也进入了几百所学校。
我们总结出来这样的一个经验,进校服务分成产品方/研发方、运营/渠道方、学校三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