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家长只顾向上走,没有做好底线教育。

让孩子爱上学习——学习力的培养从哪里抓起?

2022-04-09 09:55:52发布     来源:成长的可能    作者:张蔚斐  

  作者|张蔚斐

  头图|成长的可能

  来源|成长的可能

  有的孩子,小学时成绩还比较好,到了初中一下子就跟不上了,家长甚至来不及做出应对。中学阶段“越学越有劲”的孩子和“越学越吃力”的孩子之间,就是“学习力”的差异。

  有研究认为,3-6岁是养成良好“学习力”的关键时期,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爱上学习呢?

  “成长的可能”编辑团队与家庭教育专家、中科院心理研究所“青少年脑科学与学习”课题组专家,张旭玲进行了对话。

  00专家WechatIMG20535.jpeg

  张旭玲,北京三宽家长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原北京大学“家长教育与人才成长”课题组专家,央视教育节目特邀嘉宾,北师大二附中、北京八中、北京101中等北京名校特邀家庭教育专家”。

  成长的可能:怎么理解“学习力”的概念?其中常见的误区有哪些?

  张旭玲:学习力是指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大多数家长会把关注点放在学习能力上,学习的能力包括记忆力、理解力、注意力、学习习惯等。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比较简单,不需要太多毅力和动力,家长是可以把关注点放在学习能力上的,但是到了初中或小学高年级,孩子的学习就需要一些动力和意志,学习动力来源于学习目标、兴趣、动机。 学习毅力来源于学习意志、心理素质。

  家长存在的常见的误区是,认为孩子学习力就是学习意志,学不好是孩子不够努力,磨蹭是孩子故意慢,粗心是孩子不小心错了,上课不注意是习惯不好,家长觉得孩子其实都懂,就是粗心。

  学习力不论是学习动力、毅力、能力的培养,都应该在小学阶段。但小学阶段很难呈现出结果,因为小学阶段的知识相对简单,在成绩上也拉不开差距。家长会觉得孩子虽然注意力不集中,但他也能考90分。

  而到了初中以后,对孩子学习能力的要求一下就提高了,家长会发现孩子的成绩差异不是光努力就能改善的,这往往是家长在小学时对学习力的理解不够,重视不足,到了中学实际上是呈现结果,学习这件事,当它已经呈现结果的时候再去改变,就比较难了。

  成长的可能:在家庭环境下,我们该如何帮助孩子塑造并锻炼“学习力”?

  张旭玲:小学之前,家庭教育的重点应该是要促进孩子大脑和身体协调性的发展,感统训练,视觉听觉训练,注意力训练这些都相当于大脑硬件一样,最基本的能力没有训练好的话,比如孩子容易看错题目,那就影响他的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不行的孩子基本上是两大原因:一个是因为小时候没给孩子讲故事,另一个原因就是视觉和注意力发展不足,造成孩子阅读比较累。看书时间久了眼睛比较累,注意力也跑走了,孩子就渐渐不爱看书。

  小学低年级阅读水平在发展时期,到了四年级阅读水平的差距就呈现出来了,我一般以孩子四年级能不能主动阅读来观察孩子的阅读能力,如果孩子到了四年级还不能主动阅读,那说明他对阅读没兴趣。孩子不爱看书,后面差距就会非常大,因为阅读不仅是为了考试,也是为了提升认知、学习间接的经验。

  因此,我建议家长要从小重视基础学习能力的培养,即感统训练,视觉听觉训练,注意力训练。亲子阅读要从幼儿园开始。孩子在12岁之前,这些能力都可以训练发展,到了初中以后这些能力的训练就相对比较难,也没有时间训练。

  3-6岁是培养学习力的关键时期,但是很多家长往往在这个时候发现不了孩子的问题,三年级以后才会逐渐显现出问题。尤其是现在“双减”之后,一二年级不做作业了,家长则需要更注意。

  成长的可能:您认为影响成绩的因素有哪些?其中什么是关键?

  张旭玲:影响学习能力的因素在小学主要是注意力、阅读力、学习习惯,但是在成绩上很难拉开距离,就算孩子粗心一点,他考93分,别人考98分,没有多大差距。但是到中学差距就拉开了。中学生的注意力、阅读积累、知识基础、学习动力对成绩都有影响。到高中以后,还会有学习目标也是比较重要的因素。

  为什么初中时注意力最重要?小学是一个知识反复讲,一次注意力不集中,下次还能听见,但到了初中,知识点密集,老师上课讲很快,知识有系统性,今天漏听、明天漏听,后面就听不懂了。

  以前可以补课,好的补课老师会把他缺的知识点补上,差一点的则只是刷题,没有把知识点补上,只是模仿记忆,这样孩子后面学习依然很困难。初中影响学习的最主要的还是上课不注意听引起的知识点的缺漏。所以注意力的问题到了初中会一下子放大。

  除此之外,阅读也非常关键,阅读是需要长期积累的,孩子从初一才开始阅读是不行的。

  读书是横向比较,不是纵向比,不能和我们小时候那个年代比,我们小时候是大家学习条件都一般,都不看书,但是现在的孩子两三岁就开始听故事,这就是阅读的开始。

  我给初一的孩子家长做讲座时,会问他们:你家孩子在过去一年内读了多少本书?10本、5本、1本,这中间差距就非常大了,一年读一本的和一年读十本的孩子在学习上肯定会有差距的?

  所以注意力和阅读力是最关键的。

  成长的可能:学习力的考量标准除了成绩,还有哪些维度?哪些是家长容易忽略或者过度在意的?

  张旭玲:目前学习能力的考量主要还是学习成绩,学习对孩子来说是辛苦的事,也是长期的任务,十二年的学习时间,一天要有那么长时间学习,有时候比家长还要辛苦,这就需要孩子有学习兴趣和意志力。

  

  兴趣和意志力对成绩的影响会在中学以后体现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但是在小学阶段,要注重培养。

  对小学生来说成绩只能说明目前对知识的掌握。

  

  我在做讲座时经常跟小学、幼儿园家长说要看到后面的学习,但是他们又看不到,除非是二胎家庭,家里已经有孩子在上中学,我会更多用发展的眼光跟低幼家长来讲,希望他们能看到中学、大学对学习的要求。

  因为小学和中学对孩子的学习要求是不同的,小学和幼儿园家长如果不了解中学和大学对学生学习的要求,容易在教育上出现偏差。

  中学的课程多,上课进度快,对孩子的注意力,书写速度、阅读速度、知识基础等都有比较高的要求。孩子的学习兴趣从本质上说还是要有学习能力,如果题目一直做不出来,怎么会有兴趣呢?

  有些小学家长认为认为小错误就是孩子不注意,而没有去分析错误的原因,包括注意力问题、视觉能力偏弱、知识掌握不好等。比如孩子把“火红”写成“红火”,他可能是视觉空间能力不行,抄下来就抄反了,但家长往往只觉得孩子是粗心。

  如果家长一直不重视,后续可能会有更多问题。

  还有些家长也重视孩子的小错误,但不会分析,只是让孩子重复做题。重复做题看起来有效果,因为之前孩子注意力不集中,重复做题时注意力不跑了,自然就会做了。有视觉空间能力问题的,可能多看几遍就行了,小学可以反复检查,但是中学考试题目量很大,没时间反复检查。

  之前提到,家长要在孩子低幼阶段就看到中学、大学的学习要求,做好规划,家长的科学、前瞻的教育理念就比较关键了。比如现在有些教育理念认为孩子应该见多识广,家长就带着孩子到处玩,但是现在的学习要求还是深度思考、建立知识连接,要会探索,这才是未来的竞争力。

  孩子到处玩,什么都了解一点,但是深层的原因都不知道,再加上玩得注意力不集中了,有见无识,就是一种错误的理念。人工智能的时代,知道“这是什么”不是竞争力,知道“为什么”才是竞争力。

  成长的可能:自主学习能力是家长最关心的学习力之一,也是最“老大难”的地方。您认为我们该如何帮助孩子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从根源和锻炼过程中,有哪些要注意的?

  张旭玲:自主学习包括学习的能力、学习兴趣和自我管理。学习能力是底层基础,没有底层能力,孩子怎么自我管理呢?因此,家长要先帮孩子解决的问题是不要让孩子学习太辛苦。尤其是小学1-3年级习量不大,如果还觉得学习累,一定是学习能力有问题了。

  孩子不主动学习的主要原因,一是孩子学习能力偏弱,完成学业比较辛苦,比如写字慢,容易走神等。写字慢可能是孩子的动作发展不好、手眼协调不好、姿势不对,都会造成写字慢,每天写到半夜都写不完,孩子怎么会喜欢学习呢?

  二是家长包办替代太多。孩子在学习上依赖家长的安排,没有培养起孩子学习管理的能力。

  三是家长要求偏高,孩子在学习过程被过多批评失去学习兴趣,应付拖沓。学习兴趣主要来源于学习的成功感和体验感,孩子希望受到表扬,如果总是遭受批评,在学习中就没有愉快的体验。

  家长有两个概念容易混淆,到底什么时候要批评孩子?失败还是错误?两者是要分开的。

  失败是孩子的探索或学习过程中的挫折,这时候批评他,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要批评失败,要批评行为上的错误,比如孩子违反规则了。读书上的问题大多是能力问题,能力问题不好批评,而是要帮助他提高。有些家长做反了,违反规则不批评,学习上严厉批评。我认为教育是没有固定的方法的,但方向要对,这种就属于方向性的错误。

  所以我建议家长做的几点:

  1、 要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学习这件事做起来不累,孩子自然会有兴趣。

  2、 家长学习时间管理的方法,指导孩子安排时间,逐步过渡到孩子自己安排。

  3、恰当的学习要求,不增加额外任务,不能做完了又拿两套题继续要求他做,孩子为了逃避额外任务就会拖拖拉拉做到睡觉,要让孩子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感和愉快的体验。

  成长的可能:很多家长认为孩子成绩不好的原因,往往是不够努力或不够细心,您怎么看?长此以往的总结会对孩子的学习力塑造有哪些反向影响?

  张旭玲:家长不了解学习的规律,一味否定孩子的努力,容易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自我否定,让孩子丧失学习动力。其实不是孩子不努力,确实是一些学习能力不够好。

  还有些家长讲这些话,背后的潜台词是:其实你很聪明,就是粗心。如果孩子听到的是这层意思的话,只会乐于接受自己的聪明,忽略了粗心,孩子只会听到粗心是小事,但家长没有帮助孩子分析粗心背后的原因。现在的中高考是对孩子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的全面考核,所以家长不要觉得孩子聪明就够了。

  成长的可能:孩子的学习习惯应该如何培养?

  张旭玲:学习习惯是一个大的概念,包括时间管理、主动性、自律、学习能力。

  首先应该培养好孩子的底层学习能力:感统、视知觉、听知觉、注意力。在这个基础上家长要耐心陪伴孩子,一起学习和训练一些秩序,培养学习能力,才会有主动性。

  最关键的是在这过程中,家长应看到孩子的进步,并鼓励孩子。有些家长对孩子的进步是看不到的,只看到孩子没达到要求,比如原本孩子要花30分钟做作业,现在花20分钟,家长还是不满意,觉得10分钟就可以做完了,还在批评孩子,但其实孩子已经努力了。看上去是很小的事,但有些家长没能做到。

  孩子的底层学习能力:感统、视知觉、听知觉、注意力的培养,最重要的是要适合孩子,具备针对性、有效性和系统性,比如家长用拼图给孩子训练,不能拿着适合9岁的拼图给5岁的孩子练习,给孩子练怕了。

  成长的可能:面对学习力较强和较弱的孩子,家长应该在陪伴时注意什么?

  张旭玲:针对学习力较强的孩子,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探究精神以及抽象思维的能力,因为他学习力强,我们会更希望他以后具有竞争力,未来比较重要的竞争力就是抽象思维能力和探究力,深度学习比广度学习更重要。阅读也是需要加强的能力。

  小学生中学习能力较弱的孩子,大都与孩子的注意力和视听觉能力的发展不足有关,要在小学之前做一些训练,把孩子的基础学习能力发展好,让孩子的学习更轻松。

  现在有些家长说学习成绩不重要,我也没觉得学习成绩多重要,但是我认为学习对孩子的意义主要有两点:一,在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中比较顺利,如果学习上轻松、愉快,尤其是到了中学阶段,孩子专注学习的话,其他各种问题也会少一点。二是让孩子在整个成长过程中比较有自信。

  让孩子顺利成长、建立自信,这才是孩子学习的意义,至于未来孩子适合做什么,就去做什么。小的时候如果不重视基础学习力,孩子到了中学就学得很累,听不懂没兴趣,就容易在外面做别的事情,比如沉迷游戏等。

  成长的可能:除了学习力,还有哪些能力也是家长需要帮助孩子锻炼的?

  张旭玲: 除了学习能力家长要重视几点:

  1、 帮助孩子孩子建立规则感,保护孩子安全长大。这是我排在第一位的,有些家长不能理解,我就问他们,规则是保护孩子还是约束孩子的?规则其实是保护孩子的,比如交通规则。有些家长过分重视孩子的成绩,忽视了行为规则培养,孩子很容易在中学出问题。

  2、 运动增强身体素质。

  3、 培养一种爱好,有爱好的孩子更快乐,更有热情,现在的中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很大的问题就是辍学。辍学的孩子就是比较倦怠,对生活没热情,也没有责任心,或游戏成瘾。爱好不是培训班,是孩子主动参与、乐享其中的活动。

  4、 培养责任心,乐于付出,有责任心的孩子学习更有目标,更自律。

  这四点是成长的底线,做到底线的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会有大的问题,会安全长大。教育首先是底线教育,其次才是“成为什么样的人”。  

  有些家长只顾向上走,没有做好底线教育。

  最终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不是由家长决定的,没有家长可以打包票自己的孩子长大会变成什么样,因为这是社会环境、他自身努力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但家庭教育可以决定孩子具备的基本素质,比如孩子以后不违反法律、身体健康、对生活有热情、有责任心、有爱好,成为健康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