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高中阶段招生职普比大体相当要求。

西安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幼儿园和中小学建设“第二课堂”各类基地

2022-03-28 09:09:32发布     来源:多知网    作者:关注教育的  

  多知网3月28日消息,近日,西安市人民政府发布《西安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期限为2021至2025年,规划明确6个层面、23项具体举措。

  其中,在“十四五”规划中,在义务教育阶段提及,全面规范校外培训,重新审核登记校外培训机构,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分类制定标准、严格审批,严禁提供境外教育课程。

  针对校外培训机构的培训材料、培训时间、培训从业人员等制定出台管理办法。建立责任督学机制,对校外培训机构开展常态化督查排查,完善“黑白名单”制度,坚决遏制违法违规办学行为。

  在职业教育阶段提到,落实高中阶段招生职普比大体相当要求。支持中高职衔接,开展“3+2”联合办学,提高中职学校学生升入高职、本科比例。

  在重点工程中,提到,到2025年,创建50所“互联网+教育”试点学校。到2025年,创建10个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示范区、100所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标杆校。

  重点工程中还提到,建设“第二课堂”各类基地,丰富学生课外生活,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升。构建学校特色文化,形成一批特色学校,提升学校文化软实力。引导幼儿园开展主题教育发展课程,选定20所中小学校逐步开展主题课程,推进试点学校每学期开展3次主题课程。包括开展研学教育、劳动教育以及职业认知教育。

  01  “十三五”期间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4%;高职扩招完成率达222%

  规划回顾了“十三五”期间的成绩。

  在学前教育方面,“十三五”末,全市共有幼儿园1966所,其中公办园1022所,较“十二五”末增长90.67%。公办园及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不含西咸新区)分别达到52.56%、51.11%,全面完成国家和全省公办园在园幼儿达到“双50”的任务目标。省级示范幼儿园和市一、二、三级幼儿园合计1251所,优质资源覆盖率达63%,其中省级示范幼儿园113所,占全省总数的31%。普惠性幼儿园达到1858所,覆盖率达到94%。

  在义务教育方面,全面步入优质均衡新阶段。全市13个区县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评估验收。创建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市级样本实验学校397所、品质课程基地学校116所。进一步拓展西安市义务教育内涵范围,试行《西安市中小学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管理办法》,创建国家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1家、基地7家,省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30家,市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20家。

  在高中教育方面,“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投入6亿元,提前两年率先完成省级标准化高中省定指标任务。创建省级示范高中30所,占全省省级示范高中37.5%。创建市级特色示范高中12所、市级特色实验高中19所,创建学科教室、创新教育实践室、STEAM教育实验中心等96个,创建重点学科260个、精品课程330门,超额完成“五年行动计划”目标任务。

  在职业教育方面,按照职普比4∶6要求,不断扩大中职招生规模。高职扩招完成率达222%,超出任务指标2.2万人。推进办学模式、育人模式改革,18所职业院校进入国家“1+X”证书试点序列,13所职业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建成4个职业教育集团、15个企业技能人才培养基地、27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双师型”教师队伍占专任教师30%。促进“五年一贯制”“3+2”联合办学。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入选教育部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省级职业院校“双高计划”建设单位。成功举办2019中国(西安)世界职业教育大会。

  在特殊教育方面,在全国率先建立残疾儿童少年入学情况数据库。建立1个市级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和3个分中心,组建14个区县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建设融合幼儿园、资源教室、特殊教育学校190个。全市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97.87%。推进民族团结教育,下达少数民族教育专项资金1500万元。

  在高等教育方面,支持西安交通大学等驻市高校开展“双一流”建设,推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配套基础教育设施建设。系统推进市属高校建设,出台《关于支持市属高校改革和发展的实施意见》,启动实施“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创建工程,遴选市级重点扶持学科15个、市级重点扶持专业28个。推动市属高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合作共建大数据学院,建成3个阿里云大数据应用学院和开放共享实验实训基地。在西安文理学院创建省内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创建国家高水平高职院校,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创建省级优质特色高职院校。

  在社区教育方面,西安市成为全国第二个颁布社区教育地方性法规的城市。基本形成以社区大学、社区教育学院、社区教育学校、社区教学点为主体,以老年教育学院、各类社会教育培训机构为补充的社区教育四级体系网格。建成社区大学1所、社区教育学院22所、社区教育学校83所、社区教学点1526个(其中社区教学示范点501个),遴选认定西安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47家,初步形成覆盖全市的“15分钟社区教育圈”服务体系。“西安市全民终身学习网”线上优质课程资源增加至6300多个单元,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日趋完备。创建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区1个、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4个,省级社区教育示范区2个、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6个。

  2016至2019年,全市教育累计投入642.63亿元,教育经费投入年均增速20%。2020年全市财政教育支出233.3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达17.3%,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较2016年分别增长34.54%、53.75%、56.01%。

  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十三五”期间,全市中小学实现宽带全覆盖,创建市级智慧校园93所、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示范学校99所、创客教育实践室优秀学校365所。68个创客项目在全省创客创意活动中获奖,占获奖总数的63.6%。

  02 “十四五”主要任务:落实高中阶段招生职普比大体相当

  规划还提及了“十四五”期间的主要任务。

  在学前教育阶段,坚持省市统筹、以区县(开发区)为主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园,提高公办学前教育资源供给能力,积极扶持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着力构建以普惠性资源为主体的办园体系,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安全优质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深化实施学前教育质量提升“345”工程,全面提升科学保教质量,不断扩大学前教育优质资源总量。努力实现内涵优、质量优、队伍优、资源优、保障优的“五优”发展目标。持续开展“小学化”治理,坚决防止和纠正幼儿园“小学化”倾向。进一步完善幼儿园教师培养和专业成长机制,不断提高幼儿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和科学保教能力。

  到2025年,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占比保持在90%以上;公办幼儿园占比保持在50%以上,预期达到53%;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保持在50%以上,预期达到52%。11个区县、开发区通过教育部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新创建等级幼儿园100所,优质学前教育资源覆盖率达到70%以上。

  义务教育突出义务教育基础性、全面性和公平性特点,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并提及:

  建立控辍保学长效机制,健全工作责任体系。

  完善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服务体系。

  实施“新优质学校成长计划”,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努力培育一批家门口的好学校。

  优先保障义务教育学位供给,做优城镇教育、做强乡村教育,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校际差距。

  加强乡村师资队伍建设,落实现行补助、奖励和各类保障政策。

  优先保障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编制,做到应编尽编、应配尽配。

  抓好作业管理工作,以“控量提质”为主线,从规范作业来源、科学设计作业、合理布置作业、有效评改作业等方面,切实减轻中小学生学业负担。

  推动课后服务全覆盖,建立以学校阵地为主体、适当引入校外优质资源为有益补充的机制,聚焦学生个性化需求,科学合理确定课后服务内容,创新“供给”方式。

  协调处理好教师参与积极性与减轻教师工作负担的关系,面向课后服务教师完善相关倾斜补助政策。

  全面规范校外培训,重新审核登记校外培训机构,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分类制定标准、严格审批,严禁提供境外教育课程。

  针对校外培训机构的培训材料、培训时间、培训从业人员等制定出台管理办法。建立责任督学机制,对校外培训机构开展常态化督查排查,完善“黑白名单”制度,坚决遏制违法违规办学行为。

  到2025年,全面消除“大班额”。持续夯实控辍保学基础,确保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应入尽入”。深化“名校+”改革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启动县域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建工作,支持新城区、阎良区、高陵区等率先达到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验收标准。

  在高中阶段,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实施普通高中基础设施提升工程,优化调整普通高中学校布局,加快省级示范高中创建步伐,实施高考综合改革、新课程新教材改革和育人方式改革。

  开展全市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中学生理化生实验操作大赛。

  创新教学组织管理,完善选课走班教学管理机制,鼓励区域内学校探索师资、课程资源共享共强模式。

  加强学生发展指导,开设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构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培养体系。

  到2025年,创建市级普通高中特色学校60所。建设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3所、市级示范校28所和市级示范区13个。全市新建学校全部创建为省级标准化高中。按照全省统一安排,再创建一批省级示范高中。

  在职业教育方面,落实高中阶段招生职普比大体相当要求。

  优化职业教育结构与布局,加强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和专业建设。

  将技工教育纳入职业教育整体规划,加快改善职业教育(含技工教育)办学条件。

  支持中高职衔接,开展“3+2”联合办学,提高中职学校学生升入高职、本科比例。

  支持市属高校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开展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推行现代学徒制、1+X证书制度试点。

  建立产教融合机制,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有机衔接、深度融合,培育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规划建设与现代产业对接的区域性产教园区。

  鼓励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教师实践基地。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比重。

  支持职业院校(含技工学校)大力开展面向企业职工、农村转移劳动力、贫困劳动力和贫困家庭子女的职业技能培训。

  到2025年,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和教学水平达到国家标准,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创建一批省市级高水平示范中职学校,建成一批市级重点专业,建设2-3所在全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职业学校。

  在高等教育方面,鼓励和支持驻市高校参与国家“双一流”和陕西省“四个一流”建设。到2025年,力争西安文理学院创建为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城市大学,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为国内一流高职院校,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建成陕西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创建为国家“双高计划”建设院校,西安开放大学创建为国内一流开放大学。

  在特殊教育方面,持续优化特殊教育学校布局、夯实区县(开发区)义务教育主体责任、补齐特殊教育学校短板,确保区域内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权利,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覆盖零辍学。

  目标是到2025年,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曲江新区各建设1所特殊教育学校,纳入全市新建改建学校任务统筹推进。全市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98%以上。

  在终身教育方面,强化继续教育学院、高等院校、职业学校、老年教育学院和各类培训机构服务社会的功能,为广大市民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持续打造“15分钟社区教育圈”,开设服务市民学习的各类课程,开展多样化社区教育、老年教育,推进终身学习体系建设。

  03  重点工程:到2025年创建50所“互联网+教育”试点学校;建设“第二课堂”各类基地

  规划还提及了到2025年期间的重点工程。

  开展“互联网+教育”智慧教学场景应用试点,探索在中小学校园普及基于互联网的VR/AR沉浸式教学、仿真实验、远程高清直播互动课堂等在线学习应用场景,利用AI教育教学评测和认知诊断等技术,形成个性化、针对性的教学测量评价体系,更好发挥教学评价的诊断性和导向性功能。

  到2025年,创建50所“互联网+教育”试点学校。实施“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示范工程,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常态化应用,利用信息技术培养提升师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模式。

  继续实施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示范工程,到2025年,创建10个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示范区、100所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标杆校。

  建设“第二课堂”各类基地,丰富学生课外生活,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升。构建学校特色文化,形成一批特色学校,提升学校文化软实力。

  在“第二课堂”建设中,提到,探究建立融合综合课程的各级各类主题课程体系,加大主题课程教师队伍培训,鼓励学校、教师自主开发探索各级各类主题教育课程,推进主题教育发展,激发学生深入各个学科探究欲望。

  引导幼儿园开展主题教育发展课程,选定20所中小学校逐步开展主题课程,推进试点学校每学期开展3次主题课程。

  研学教育。发挥市域历史文化、文物古迹、博物馆富集的资源优势,研发具有西安特色的教育精品课程,促进学生通过研学了解体验乡情、市情、省情、国情,促进学校文化和社会文化相融合,树立文化自信。

  劳动教育。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合理设计劳动教育,扩展学生对接社会的深度与广度,提升社会认知能力,面向社会培养全面合格型人才。鼓励学校与社会机构合作筹建粮食生产、花卉养殖、苗木培育、手工制作、科学研究等促进学生素养提升的各级各类教育实践基地。设置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互结合,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严格落实国家要求的各学段教育实践课时,积极探索西安特色劳动教育模式。

  职业认知教育。探索开发涵盖幼儿期、儿童期、青春期、职业期的全阶段职业认知教育课程体系。综合利用社会资源,开展职业认知系列活动,推动职业角色进学校、进课堂,举办各学段学生进职场等双向走动交流活动,加深职业印象,建立职业认知体系,培育学生职业兴趣和职业经营与规划能力。建立职业认知课程“定向+多向”选择模式,尊重学生选择,记录跟踪,建立职业认知跟踪库,辅助学生分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