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软实力”,体现在认知、逻辑、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

双减后期末考传递出信号:“软实力”竞争是趋势

2022-01-31 08:55:19发布     来源:多知网    作者:张蔚斐  

  文|张蔚斐

  图|pexels

  来源|成长的可能

  双减之后,北京迎来了第一次期末大考,既是对学科知识的考察,也是对家庭教育的检验。除了学习知识扎实以外,面对灵活的、结合时事的试题,更好的心理素质也有利于孩子发挥出好成绩。从心理师的角度来看,本次北京试题传递出哪些信息呢?

  成长的可能特别邀请到中科启元儿童发展中心高级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瑞楠,学科试卷同时考验着孩子哪些个人能力的发展?

  以下内容根据李瑞楠口述整理。

  #1

  心理素养和学科之间的结合越来越紧密,

  考试也是“软实力”的竞争

  以北京的期末试卷为例,试卷题目灵活,不再考验死知识。很多孩子上了考场一见到灵活的题目,以前从来没见过,可能就慌了,考试很考验孩子的心理素质,现在的学习考试重点在哪些方面?困难在哪里?

  我们发现,现在的中小学期末试卷除了在考学科知识以外,也在考察孩子的逻辑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专注力、信息加工处理及分析能力等,比如小学三年级语文试卷就要考两篇阅读,试题量大,非常考验孩子的专注力和阅读能力,这些能力都跟孩子的自身发展有关。考试内容还结合了很多实事热点,知识不局限于书本之上,这也跟现实生活、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背了多少古诗、认了多少生字、英语单词、会不会数学运算,这些其实是知识学科、技能方面的“硬实力”,但从此次双减后北京中小学的期末试题来看,传递出来一个明显的信号,学校对孩子的“软实力”也日益重视。什么是“软实力”呢?孩子的认知、逻辑、语言表达能力。比如语文考试中作文占比提高,三年级考一大一小两篇作文,就要求孩子有较好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除此之外,我们发现英语试卷中有大量看图分析的题目,对孩子的观察、思考能力也有要求。同时,现在的教育更注重让孩子把生活中的经历迁移到知识层面,把对知识层面的认知运用到生活中。

  我观察到低年级语文试题中有一道题:生活中我们要跟他人友好相处,应该做到哪些方面?考察的选项是一些名言警句,这背后传递的是对孩子社交能力的关注;英语试题中涉及到很多观察图片的题目,就比较考验孩子的观察、理解能力;再比如数学中有很多归纳、总结规律的题,也是和孩子的逻辑思维、分析、认知判断能力息息相关。所以,心理素养和学科之间越来越紧密结合。

  灵活的试题,对孩子的个人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考试中能沉着冷静地应对,考后能正确面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都要求孩子有较好的心理素质。

  #2

  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的“软实力”?

  很多家长通过这次双减后的期末考试,可能会发现孩子的部分“软实力”缺乏,在考试中暴露出来。比如有些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缺乏专注力,会咨询我们是否需要给孩子报相关培训班?

  对于孩子来说,“软实力”的发展贯穿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首先,我们可以在生活中通过一些游戏、运动等方式提高孩子这些方面的能力。比如,我们在与儿童咨询过程中常使用的桌面游戏,因为“游戏是孩子的语言”,通过这种孩子最喜欢、最容易接受的方式(不是电子游戏),来提升孩子的专注力:在开始前,先约定明确规则,可以邀请孩子和咨询师共同商量规则;这样孩子不仅是参与者,也有主导权,TA会感受到可控性,在游戏过程中也能更专注在其中。另外,玩桌游时,与对方的轮流等待、相互配合、合作等行为也可以锻炼孩子的社交能力。

  同时,桌游还能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桌游中有输有赢,有些孩子刚开始可能会表现出输不起的状态,不服气、发脾气。那么这些情绪与感受就需要与孩子一起来梳理并给予引导:在玩游戏棋的时候都遇到哪些困难?当时的感受是怎样的?自己是怎样应对的呢?他人又给予你哪些帮助?自己采取了什么最终方法来解决的呢?等等,这些不仅能促进孩子心理健康发展,还可以“运用到考试中”,我关注到这次三年级语文考试中,大作文题要求孩子回忆生活中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是怎样解决的?要求孩子把过程写下来。如果孩子生活中真实体验了这样完整的经历,并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孩子在考试时自然能有所发挥。

  现在的家长普遍重视孩子的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运动不仅锻炼身体、促进肢体协调之外,也能让孩子在其中体验到困难、受挫,当时孩子自己的情绪是怎样的?又是怎样应对的呢?想放弃时,又是如何坚持下去的呢?这些经历不仅培养了孩子的心理韧性与意志力,也能让孩子学会专注以及处理情绪,这些能力都可以迁移到日常学习与考试中。

  考试是孩子“一个人的战斗”,在考试过程中,孩子需要应对各种突发困难,有的孩子在老师和家长眼中学习非常自律,即意味着这个孩子有很强的自我管理能力。

  很多家长希望提高孩子的自控能力,也就是自我管理能力,希望孩子学会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无论是学习还是考试,都能做好合理安排。孩子的自我管理有三个方面,一是延迟满足与自我控制,学会在合适的时候做合适的事情;第二是孩子的情绪自我管理,无论是考试还是学习,可以在受挫时、愤怒时学会自我调节情绪,应对挫折。三是动力管理,孩子在做一件事时,能有目标和动力驱使自己完成。有的孩子在老师和家长眼中非常自律,即意味着这个孩子有很强的自我管理能力。

  我们在心理咨询中会用到一个经典的技能与方法——“解决问题五步骤”,我们会带领孩子通过游戏、活动来多次练习。

  五步骤是什么呢?

  ■ 第一步,“停”,在碰到困难时,激烈情绪可以先暂停下来,先明确是什么问题。

  ■ 第二步,有哪些方法?我们会带领孩子们进行一些小组讨论,头脑风暴,集思广益,有什么样的办法?可以通过绘画、手工、书写等形式记录下来。

  ■ 第三步,哪一个方法最好?讨论刚刚想出来的办法可行性如何?让孩子从中选出他认为可行的办法。

  ■ 第四步,做做看!实践一下试一试选定的方法。

  ■ 第五步,行得通吗?通过实践看看方法可行吗?有没有需要调整的地方?做完这五步之后,回头想想,还能怎么做呢?通过“解决办法五步骤”,反复练习,促进孩子的问题解决能力发展。

  还有的孩子在学习上感到受挫,越学越没信心,或考试后成绩不理想,这时他的自我效能感就比较低,对自己的评价就比较差,自信就会降低。自我激励能力简单来讲就是自我效能感,针对孩子没自信、情绪低落方面,我们家长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首先,要让孩子明白,受挫是正常的过程,但是在受挫的过程中,需要老师、家长的共情,比如告诉他:“受挫是很正常的,妈妈之前也经历过类似的困难。”家长要给孩子传递“理解”,让孩子知道他此刻的感受是被理解的,同时,学会倾听孩子的内心声音。因为很多家长在孩子受挫时,都急着想帮助孩子立刻消除挫败感,孩子在受挫时出现的紧张、失眠、易怒的负面情绪让家长担忧,希望能立刻转换孩子的情绪。

  实际上,家长的第一步倾听和理解是很重要的,倾听需要家长真的感受到孩子的内心是怎样的,他经历了什么?不要急于给孩子建议,虽然可能在我们看来孩子的问题很明显,但是我们也知道,知易行难,家长不要着急,孩子需要自己面对和处理情绪,当家长急于帮助他分析的时候,会忍不住追问孩子很多问题和细节,甚至控制不住自己想去批评指责孩子,然后看似给出了孩子一堆建议,但孩子很难有机会讲清楚并作出思考,家长要帮孩子感受和理解这些情绪。

  那等孩子情绪平复后,家长可以提出一些开放式的问题。“你碰到了一些怎样的困难,可以和妈妈说说吗?”家长一定要提出开放式的问题,尽量少提一些孩子简单用是或否就可以回答的问题。因为开放式提问让孩子多表达,孩子在经历了前面家长的倾听、理解、共情之后,孩子这时候的情绪就已经慢慢平复了。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他的表达能力有限,可能对于困难讲得不是很清楚,家长倾听、理解以后,可以把自己观察到的孩子的把困难讲出来:“我看到你在做……事情时,遇到了困难,这让你很生气,又很难过。”

  对于高年级的孩子来说,可能他们更不愿意完全听从家长的建议,那我们可以尝试讲:“针对这件事,妈妈有一点想法想分享给你听一听。”而不是着急把自己的想法直接强加给孩子,让TA也有选择的权利。

  孩子的心理能力的提升,本身对学习也会有所帮助,这些能力是可以迁移的。在生活中,孩子在其他事情上收获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也能帮助他们在学习中积累能量,有时候不仅是从学习本身上获得能量。

  例如,有些孩子动手能力很强,会做很多手工,甚至得到很多外界的肯定;或者有些孩子运动能力强,能翻跟头、坚持跑步;这些能力家长都可以反馈给孩子,让他们知道他们做得好。有些家长说:“我实在找不到孩子哪些地方做得好。”我就会问他,孩子喜欢做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呢?他提到孩子喜欢黏黏、软软的东西,在与孩子进行儿童咨询时,我就和这个孩子一起摸索、实验,手工制作一块史莱姆泥,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是觉得很有成就感的,同时,TA的自我力量部分也得到了提升。这样的提升,也能迁移到他的学习中去。

  #3

  善用“榜样的力量”

  过去,很多家长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你看别人家的孩子多优秀。”

  可能以前很多父母都会采用这样的方式,会说:“别人家的孩子哪里哪里做得比你好。”很多八零后、九零后的父母,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认为这样的方式容易滋生自卑、非常不利于自信建立,会觉得这样的方式太糟糕了,以后自己有了孩子就要尽力避免。

  那么,家长到底要不要用“比较”、“激励”的方式鼓励孩子进步呢?其实,如果可以善用“比较法”、“激将法”,其实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类方法的背后是“榜样的力量”,这是一种中性的方法,关键在于怎么使用。

  以前的家长出现的误区可能是通过“表扬别人家的孩子,贬损自己家的孩子”的方式:对方非常优秀,显得你非常失败,这样的环境会容易让孩子受挫。其实,我们可以正确发挥好“榜样的力量”,什么是“榜样”呢?有时候家长在管教孩子时,会发现讲道理完全行不通,孩子不愿听,但是同伴对于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这时候家长就可以正确地运用。

  当孩子在集体环境中,我们可以问问孩子:“你觉得谁做得好?好在哪里呀?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向TA取取经呢?”这时候家长更多地是去调动孩子的自主性,其实孩子内心都有争强好胜的一面,同伴的积极影响也是存在的。家长可以鼓励孩子:“TA做得好,妈妈觉得你也有这样的潜力。”

  前段时间期末考试,就有一个孩子跟我说:“隔壁班的某某同学已经把练习册做完了,已经复习好几遍了。”所以,其实孩子是知道什么行为是好行为的。我就问TA是怎么想的,这个孩子就告诉我:“我觉得我也应该做起来了。”这就是同伴的积极影响。

  “榜样的力量”是很中性的,关键在于家长和老师怎么用。除此之外,大人也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势,有些孩子很容易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去比较,这样也会收获挫败感,没有进步的动力,这时候就需要家长帮助孩子去看到,TA自己的优势在哪,其实,“扬长”比“避短”更能激发孩子的自信。

  总结一下,第一,家长要善于用“榜样的力量”来激励孩子,而不是用别人家的孩子的优秀贬低自家的孩子。第二,家长要发现孩子自身的优势,积极“扬长”。

  #4

  适当的压力和鼓励能帮助孩子发挥更出色

  临近期末考试,孩子们难免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期末考试是对学科知识和心理素质的双重检验。考前看不下书、失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紧张、易怒等心理问题如何疏导?当孩子出现情绪波动时,家长如何引导?

  对于孩子考试期间的情绪,我们一直传递的信念和原则是:我们要多理解、倾听孩子,而不是急于指导、建议,更不要进行很多说教。很多孩子本身已经很紧张、焦虑了,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最近看你总是心情不好,可以和妈妈讲讲你的烦心事吗?”让孩子说一说,家长可以去倾听、共情。然后跟孩子共同讨论,比如:“妈妈以前也碰到过这样的问题,我是怎么解决的呢?”让孩子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可以缓解孩子的焦虑、紧张。

  有些家长则为了让孩子减轻压力,会跟孩子传递“考试考砸了也没关系,考成什么样都可以”的想法,虽然可能家长内心并不是这样想的,但是为了不给孩子压力,或急于让孩子消除压力和紧张,就会传达这样的。

  但是其实在心理学中有一个经典的理论: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即动机强度与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动机处于适宜强度时,工作效率最佳;动机强度过低时,缺乏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效率不可能提高;动机强度超过顶峰时,效率会随强度增加而不断下降,因为过强的动机使个体处于过度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干扰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正常活动。

  所以,当人处于适度的压力与焦虑,其实会促使人更能集中精力,专心完成任务,效率是最高的。当孩子面临考试及其他重大任务时,如果没有一点儿焦虑与压力,也容易没有动力去坚持、专注完成,焦虑太多又会影响发挥,因此,适当的焦虑其实是可以的。

  考试结束后,如果孩子发挥出色、或成绩有进步,家长该不该给予鼓励呢?

  有些家长有一个观念,觉得一鼓励孩子他就容易飘了,所以就时不时得去鞭策他,经常会说“宝贝你很棒,但是……/下次你要继续……”。家长这样的想法可以理解,但是对于不同的孩子来说,鞭策也有不同效果。

  对于一些性格比较冲动、行为容易失控的孩子来说,需要家长提醒、设限,建立边界感,会有批评、惩罚等,尤其是涉及安全问题,需要家长严格设限,甚至有惩戒。如果对于一些本身自信比较弱的、做事容易退缩、放弃的孩子来说,则需要家长多加鼓励,多给予正向反馈,一味打压和批评可能收效甚微。因此,我们首先要考虑孩子的性格特点。

  有些家长反映,刚开始孩子对于鼓励比较受用,但是久而久之,孩子就没反应了。在与家长咨询时,这时候我就会问一问家长:“平时您是怎么鼓励孩子的呢?是关注的结果还是过程呢?孩子在过程中每一次的进步您是否观察到了呢?”其实,我想传递的是,我们希望给孩子正面反馈,强化他的好习惯、好行为,但是家长的表扬一定要非常具体,一定要从细节上看。比如有些孩子容易退缩和放弃,在玩桌游时,这一次他输了以后没有发脾气,这就是小进步,家长要点明这些细节地方。

  欢迎大家就家庭教育相关话题

  给我们留言&投稿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