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启蒙需广泛、大量输入孩子能读得懂并且感兴趣的内容,让孩子热爱阅读。

在家如何英语启蒙?泛阅读专家李昕:广泛阅读是学好英语的唯一途径

2022-01-14 14:20:18发布     来源:多知网    作者:张蔚斐  

  文|张蔚斐

  图|pexels

  来源|成长的可能

  在家庭里,家长如何帮助孩子英语启蒙?

  “广泛阅读是学好英语的唯一途径。”这是中国PERC英语泛读俱乐部创始人李昕给出的答案。

  “成长的可能”近日访谈了国际英语泛读基金会核心成员、中国PERC英语泛读俱乐部创始人、现任美国TCM出版社中国区总经理李昕,从家庭英语启蒙的“道法术器”到英语阅读的本质,李昕一一进行了详细解答。

  用广泛阅读的方式可以掌握英语,已经过实践的检验。

  早在2004年,李昕就接触了分级阅读,但是一直觉得只有国际学校的学生和牛娃才能够得着。直到2015年,李昕从一篇国际论文中获得了灵感。文中讲到日本有一个叫SEG的学校,零基础的学生通过大量泛读,三年以后,50%能读章节书,5%能读《哈利波特》。2018年,李昕带领团队赴日本拜访了SEG泛读学校,更坚定了英语泛读的道路,并创办了中国PERC英语泛读俱乐部。

  “我身边的家长们,每天给孩子讲半小时英文故事,三年以后孩子读哈利波特。”李昕说。“每天二三十分钟已经很好了,首先养成一个对大人孩子来说都舒服的节奏,这件事才有可能长期做下去,才有可能引发质变。

  李昕提到,英语学习中有“道法术器”,家长首先要弄清楚英语学习的“道”和“法”。但现实情况却是,很多家长一直在纠结“器”和“术”,忽略了更本质的内涵。

  那么,英语泛阅读启蒙究竟该怎么做?本文为“成长的可能”与李昕对话内容。

  口述:李昕

  整理:张蔚斐

  

5d41f1c6b2c455f1191c2afc467092f.png

  中国PERC英语泛读俱乐部创始人 李昕

  家长如果要在家里做阅读这件事,首先要弄清楚英语学习的“道”和“法”。

  我们总说“道、法、术、器”,家长一直在纠结“器”和“术”,不知道英语的“道”和“法”是什么。

  我前两天看了一个特别形象的例子,“道法术器”分别是什么?

  假设我们现在要从北京开车去上海,一个开奔驰,一个开奥拓。哪个更快?大家可能会说,奔驰更快。这就叫“器”。但是,假设开奥拓的是个赛车手,开奔驰的是新手,你觉得哪个更快?这就是“术”。假设两个司机水平差不多,一个开奔驰一个开奥拓,但是开奔驰的走了国道,开奥拓的走了高速,哪个快?那肯定是高速的快,这就是“法”。假设前面三个条件都一样,一个往北开,一个往南开,哪个更快?这就是“道”。

  英语中“道法术器”分别对应四个单词:direction、method、skill、tool。家长最多的问题是:我该读什么书?这是器(tool)。稍微好一点的会问“我该用什么‘术’”,但“道”才是最重要的。

  被忽略的“道”和“法”究竟是什么呢?

  #1

  “道”:广泛、大量输入孩子能读得懂并且感兴趣的内容,让孩子热爱阅读,培养孩子的内驱力

  我们现在面对的是一个非常不确定的时代,我们不知道我们教的孩子未来会面对什么样的世界。你教他们任何知识都不如教他对生活的热情、处理问题的能力、坚韧不拔的品格,这些才是根上的东西。

  学英语也一样。英语启蒙最大的误区是现在整个社会太急功近利,比如说起阅读,家长的期望是读了这些书以后孩子能达到什么样的英语水平,学了多少个单词,能考试吗?大大打击了孩子的阅读乐趣。导致无效阅读。

  对于孩子来说,到底什么东西更重要?难道不是他对学习的热情更重要吗?在芬兰,三年级以下从不考知识,但是老师会关注孩子是怎么学习的。孩子学习的方法对不对?碰到困难会不会解决?《朗读手册》中也提到,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点燃孩子愿意学习的热情。阅读也是一样,首先能让孩子爱上阅读,觉得阅读这件事是有趣的,然后通过大量的泛读,孩子不仅能收获阅读本身的乐趣,还能顺便把语言也巩固了。

  家长总想着今天做的事马上就能出成绩。实际上,任何在质量上的问题,首先是数量上的积累不够所导致。没有数量上的积累,就不要谈质量上的技术如何调整。学霸一定不是只读课本的,在课堂上只有精读,课后他们一定都是读大量课外书籍的。广泛阅读是学好英语的唯一途径。

  和正确的道路相反的误区是,阅读底层积累量不够,就盲目往上跑。认为拿起一套分级读物,一级读完读二级,二级读完读三级,一个劲地往上涨,这就是家长的功利之处。家长们理解为,孩子读过了,也就掌握了,自然就能往上升级。但是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读过不等于会应用,会应用不等于能熟练应用。

  国际泛读基金会有研究,对于非母语学习者,从零基础到读哈利波特大概需要经历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叫阅读启蒙,(大概是牛津树的1-3级)。在阅读启蒙阶段,对孩子最少需要有5万字阅读量的积累;

  第二个阶段是早期阅读,这个阶段相当于牛津树的4-8级,需要积累15万字的阅读量;

  前两个阶段主要以分级阅读为主。

  第三阶段是阅读进阶,需要30万字。这时可以在分级阅读的基础上加上一些桥梁书和初章书。

  第四阶段是流利阅读,需要60万字。这时候孩子基本可以独立阅读了,比如读一些章节书。

  再往上,想读哈利波特,还需要160万字的积累。

  现在有一些机构、家长会用外部刺激去激励孩子阅读,比如读完了给你奖个小星星,然后可以用小星星换礼品,这种外部刺激的方法一定要少用,尽量不用。因为如果孩子真的喜欢做这件事,就能自己从这件事情本身中获得乐趣,并不需要外部刺激。

  如果一味的用外部刺激,很容易让事情变形。比如美国学校用AR测试来鼓励学生阅读,读这本书7分,那本书5分,老师规定期末必须达到多少分。有的孩子为了完成任务,在图书馆借书的事情就会说:“老师我要读一本7分的书,3分的书,因为我就差这几分。”而不是读一本我喜欢的书。

  家长总想着今天做的事马上就能出成绩,这种期待也会影响阅读的情绪。泛读与精读不一样,它对孩子的影响是长期的,终身的,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显现的。有一本书叫《园丁与木匠》,书里说,我们对待孩子,就要像园丁一样,园丁在养花的时候会浇水施肥,但不会像木匠一样,想着雕刻。家长要做应该做的事,而不是像一个木匠一样把孩子雕成我想要的样子。每一朵花盛开的样子是不一样的,家长要接受、欣赏这种差异化的美。每一朵花盛开的时间也不一样,要静待花开。如果你做不到静待花开,你起码也不要去拔苗助长。

  其实教育像剪刀,前面付出的越多,后面就越轻松。只要我们前期做的是正确的事,哪怕现在看不到什么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我们做的是正确的事,孩子是一个健康的、积极的、内驱力很强的孩子,未来就不用担心。相反,小时候就压榨孩子,把孩子榨干了,未来一辈子咋么办呢?眼光要放远一点,不能只关注眼前。

  整个社会、培训班、家长都要走到正确的道路上来,现在还处于起步阶段。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明白。

  慢,就是快。

  #2

  “法”:亲子阅读该如何“泛读”?

  “法”,就是精读和泛读要相结合。不能只精读不泛读,也不能只泛读不精读,这是两个极端。现在95%的家长和老师应该都只知道精读,不知道泛读。精读是什么?拿一本书,每个字都认识,每个语法都知道,还能复述,总结大意, 这就是精读。这件事情应该交给学校的专业老师来完成。现在不少家长也恨不得把自己培养成全能的老师,不断考孩子:每个字认识吗?会读吗?与其想着考孩子知识,家长更应该做的是如何引导孩子大量泛读。

  再举个例子,比如孩子去打羽毛球,有的孩子跟着专业教练,有的孩子只是打野球。你觉得哪个孩子就更喜欢打羽毛球?其实是那个打野球的会更有乐趣,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我自己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我就打羽毛球,但我刚入门,找不到一起打的伙伴,就只能跟着教练上课。

  上课其实是很枯燥的,专业教练会教你们怎么挥拍、怎么跑步、怎么把体力练上去?当然这些很重要,但是没人陪我练习,就造成我拿着球拍上场,还是不行。教练就说:“我看你挥拍挥得挺好的,怎么回事呢?”这就跟我们学生学英语一样,考试考得挺好的,怎么这本书不会读?因为他们从来没有上场打过球。

  所以,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效果才是最好的。现在有很好的精读环境,就是在学校上课。我们在家里还要和在学校里一样上课吗?其实我们不缺这一块,我们缺的是泛读。

  如果想记住一个单词,光靠死记硬背是不可能的,看起来3000个单词不多,但是3000个单词背后有三万个、三十万个词语搭配和一词多义。所以,如果只靠精读,不泛读的话,很难灵活运用。

  在家里就应该让孩子大量接触语言,让他感受语言在真实场景下的使用,练习阅读速度,不要去强调阅读中的准确性,不要去拼单词。这些都是精读的事,就留给学校去做。家长就应该做泛读,一定要做学校的互补。但是现在很多家长的观念没转换过来。很多阅读机构反馈给我们说,家长非要上课,如果不上课好像就没有成效。读完一本书不能复述,就没有成果。

  我认为在学龄前,泛读比精读更重要。学龄前一定要大量听读分级读物、听绘本、听音频、唱儿歌就可以了,孩子有良好的听说基础,有大量积累,能跟人对话,小学再跟他说单词该怎么拼,句子语法结构怎么看,这样才更高效。

  家长的一大误区就是,只精读不泛读。有家长强制孩子一本书读多遍,就像拿着显微镜看,每个单词意思都理清楚。泛读更像是拿着望远镜看,不会细究,知道大概意思就可以了,更多是欣赏风景。精读强调准确度,泛读强调流利度。

  中文也是这样,你不会揪着一个字一个字去阅读,你是一片一片地看东西。泛读强调的就是一片一片地看东西。只有阅读速度起来了,才有更多时间去理解文中的意思。

  在家庭里,如果每本书都精读,家长累,孩子更累。精读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知识上,忘了欣赏故事的趣味性、作者背后的意图或不合情理处,从科学的角度上讲,这些被忽略的东西才是接近阅读的本质的。Reading is for information,为什么要读?首先是要知道信息,然后才能思考、批判、回应。首先是为了信息,而不是为了字。

  家长带孩子做大量的泛读,其实就像逛游乐园一样,今天坐旋转木马,明天坐摩天轮。亲子关系和谐,孩子也开心,也有机会接触很多语言现象。

  那么,具体怎么泛读?

  1)每天讲二三十分钟英文故事。

  我身边的家长,每天给孩子讲半小时故事,三年以后孩子读哈利波特。

  听起来从零基础到《哈利波特》的跨度很吓人,但如果每天能读二三十分钟,两三年就可以达到这个水平。只是很多人觉得,一天30分钟太少了吧,我要读两个小时。结果两天就放弃了。坚持不下去,就是没有意义的。

  家长一定要想到一点,你自己能做到吗?不要拧巴,读书很累的,二三十分钟已经很好了。

  如果你希望阅读这件事长久做下去,就要满足几个条件:第一,每天时间不能太长,养成一个对大人孩子来说都舒服的节奏,这件事才有可能长期做下去,长期做下去,才有可能引发质变。如果家长本身觉得不舒服,很勉强,有压力和焦虑在,也会传递给孩子。你的不开心不耐烦都会传递给孩子

  第二,这件事要每天给你带来一些轻微的愉悦感。一定要轻微,就像打游戏,刺激感太强了,轻微的愉悦感就造成孩子第二天也不会有太高的期望,但还是很舒服。如果我们把阅读这件事融入生活,就像刷牙一样自然的话,就不用担心孩子的英语水平。你会觉得刷牙痛苦吗?不会;你会觉得刷牙有多开心吗?也不会。但还是会有一点轻微的舒服感。没有孩子天生就刷牙,刚开始就需要家长的帮助。

  2)利用碎片时间大量听已经读过的图书的音频

  听说读写,听肯定是最多的。孩子的听读说写能力其实是逐步递减的,能听懂的是最多的,比如方言,在一个地方待久了,听得懂但是说不来。英语也是一样,要保证孩子足够多的可理解的听,不能瞎听。有些家长就给孩子当背景音乐听,除非这是本身给孩子讲过的音频,再听是有意义的,如果是孩子不能理解的,不就跟我们听意大利歌剧一样吗?人的大脑会自动屏蔽听不懂的东西。所有读过的、家长讲过的音频都可以大量裸听,吃早饭时、坐车时、睡觉前都可以听。当孩子形成习惯后,就不用太操心了。

  孩子一直听,某一天会自然地应用到生活中,听多了自然能说,多听多读自然能认识。但是现在很多家长就要求孩子今天在家听了A,今天就要读A,说A,写A。其实应该是在家听ABCDEFG,不断多听、大量听,某一天孩子自然地冒出一个A、一个B。再通过精读、精写课,让孩子慢慢学会写。

  3)给孩子提供丰富的读物。

  家长要做的重要事情之一就是买书。家长在买书这件事上要舍得投入,只有你有足够的书,孩子才有机会选到自己感兴趣的书,才有可能拿起来去读。家长在买书上的投入,看起来买很多书要花一些钱,但实际上比其他的花费都值得。它对孩子的影响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

  只要是正规出版社出版的分级读物,家长都可以选择。有几个维度需要注意:

  ■符合孩子认知、兴趣,泛读买i-1范畴的书

  有的家长反馈:“家里有很多书,但是孩子为什么还是不爱读书?”

  结果我一问具体有什么书?发现90%的书孩子根本看不了,说明家长买书的时候没有遵循i-1的原则。

  家长有一个误区就是“选书的时候喜欢选择难的书”。如果是精读的书,可以选择i+1的难度,也就是比自己的真实水平要难一点,这样孩子正好是在学习的区域。但如果是泛读的书,一定要选择 i-1的书,这样孩子才会更多把精力放在内容的本身,而不是过多关注语言学习。只有更多关注内容,才有可能从阅读中获取乐趣,才有可能持续阅读,才会提升阅读量,从而养成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综合能力。

  除了语言难度水平以外,家长买书时也要注意孩子年龄认知水平,这个年龄的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如果语言太难了,至少也是家长能讲给孩子的书,孩子才有可能愿意读下去。

  ■ 一语读物、二语读物相结合

  分级阅读主要分为两个大的板块,一种叫“一语读物”,另一种叫“二语读物”。一语读物是专门给英语是母语的国家的孩子编写的读物,比如《牛津树》《raz》《海尼曼》等这些。二语读物是指等专门为英语是非母语的国家的读者编写的读物,比如:《书虫》《剑桥小说馆》《北极星》

  一语读物起点非常低,是从小小孩开始的,英美国家五岁以前可能不要求孩子认字,但从五岁开始,让一个孩子从文盲到识字,编写的读物就会照顾到五岁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能力,比如孩子一页能读几个字?注意力时长是多久?不会一开始就编一个很厚很难的读物。所以一语读物前几个级别是很适合我们国内的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启蒙或从零基础开始学习。

  但是一语读物的缺点是它进阶太快了,就像我们的语文书,从一年级下学期到二三年级,就是一个很大的爬坡,跨度是非常大的。这类读物会假设读者有非常好的听说基础和环境,所以在阅读这件事上从某一个阶段开始是一个飞速的跨越。这就是一语读物的特点。

  二语读物的缺点是它没有特别简单的读物,以前市面上可能大部分的二语读物一上来就需要二三百词以上的词汇量才能读,不像一语读物,一页一两个词。二语读物的特点是,它会照顾到孩子的语言能力和心理发展,比如孩子五年级才开始学英语,肯定不能去读那种特别简单的读物,他会觉得很幼稚。

  二语读物就是用简单的语言讲述复杂的故事。比如《书虫》《剑桥小说馆》的启蒙级,都不要求你有很大的词汇量,但它的语篇不短。同时它的故事情节会相对成熟一些。但是这类的书籍更适合年龄大一些的二语读者来读。

  有些家长,可能是看了一些博主的刷分级攻略,死啃一套分级阅读,这种可能不适用于99%的中国学生。你只看到了某个孩子英语很好,读了牛津树或者说RAZ,但是你没有看到除了这套读物以外,他还上了国际学校,他还有很好的家庭听说环境,还读了很多绘本。而这些对于大部分的家庭来说,不具备可复制性。首先,这两套都是一语读物,只读这类,孩子到了一定阶段就会掉下来,因为底部的基础没打牢。第二,为什么外国人可以只读一套体系?因为他们有母语环境,每天听说读写都是英语,所以他可以只读一套。

  但是中国的孩子,没有英语环境,底部基础怎么打牢?《牛津树》1-3级是7000个单词,我们要求启蒙阶段要积累五万个单词。你要把牛津树读五遍十遍才能达到。与其把一套书读五遍十遍,何不多读一些同级别难度的更多精彩的书呢?

  ■“学校版”分级读物打底、“家庭版”分级读物做甜品、搭配绘本

  分级读物还可以分为学校版和家庭版。比如《牛津树》《raz》这些大型套系分级读物,是学校版,一般来说分得更细;比如《Step into reading》《I can read》是家庭版,家庭版的级别会更跳跃。假设难度从A-Z,《牛津树》可能会分成20多个级别,但是家庭版可能只有5个级别,级别间跨得巨大。所以家长在使用时需要以学校版的分级读物多套打底,然后用家庭版的分级读物做甜品。同时要搭上一些绘本,因为绘本的趣味性更强。套系书是一种知识体系,会在不知不觉中重复知识点。

  ■故事类和科普类相结合

  《牛津树》是故事类,它的时态是过去时。孩子还是要接触一些写非故事的方法写出来的文章,否则未来输出和阅读理解都会有问题。学术阅读中80%是非故事的,建议孩子从小开始读。非故事的图书在句型结构上的重复率会更高,结构性更强。接触不一样的语言体系,基础会更牢固。孩子要看到语言在不同场景各种各样的应用。

  ■鼓励家长做阅读记录,进步可视化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鼓励家长做阅读记录。因为人都是喜欢看到自己的进步的,这是进步可视化。

  曾经有一个TED的演讲中提到,为什么游戏这么容易让人上瘾?因为游戏通关后马上会有一个分,一个奖励,那英语学习中的进步可视化,可能一种形式是家长喜欢做的阅读测试,读完了做几道题,另外的形式就是阅读记录本。累计读了几个字,读了多少本书,慢慢地就会看到自己的进步。

  对于家长和孩子来说,有什么好处?一是可以通过时间看到是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第二是可以看到你选的书对不对?难度是不是保持在正常值,而不是跳跃的。第三,你可以看到孩子更喜欢读哪个系列、题材的书,看到孩子的阅读习惯。

  在记录的过程中,家长和孩子可以一起看看一整年读了多少本书,还记得读书时的场景吗?这肯定比阅读理解题更令孩子有成就感,有仪式感。

  #3

  阅读,超越英语学习

  其实,英语高考在语言难度上并不难,但是它考的是深度的思维。学生的知识面、思考能力怎么样?能不能引经据典?有没有自己的观点?这些东西不是考知识,这些不可能是靠课本完成的,只能靠课外书,泛读就是读课外书。

  前段时间,我和一个老师聊高考英语、剑桥考级难度的问题。剑桥五级考分为KET、PET、FCE、CAE、CPE。北京的孩子基本上小学三年级以前过KET(语言难度跟中考差不多),小学六年级基本可以过PET(语言难度跟高考差不多),其实挺鸡血的。

  我和这位英语老师讨论,如果把剑桥五级考和高考比较,你觉得哪个更难?这位老师说:“从语言难度上来说,高考的语言程度大概也就是到PET高一点 ,语言本身不难,高考写作要求才150个词,阅读题也就600个词。但是我们的考题难在哪?难在题目转了很多弯,看懂题目不难,但是做题很难。”

  国外的考试是怎样的呢?剑桥五级考到FCE就远高于高考的语言难度了,但是你看得懂题目就能做题,考的是你的阅读流利度和速度。国外的考试大多为留学的孩子设计,要测你的语言水平是不是达标。高考是为了选拔人才设计的,不看你的语言水平,看你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考的是什么?首先你的阅读量够不够?你是否了解大千世界?你是否有辩证性观点?所以,即使从功利的考试角度来说,也该大量的泛读。

  有些英语博主,打出吸引人的点“跟着我的方法学两年就能达到高考水平”,这句话本身就是悖论,因为首先,小学的小朋友即使达到了FCE,语言难度是比高考难,但他不会做高考题的,因为孩子的心智不到。家长要明白,语言的难度和思辨性思维、有自己观点输出,是两个维度。从这个角度来说,也该走泛阅读的路径。

  我一直不认为一味追求考满分是很好的选择。在孩子小学、初中阶段,如果太强调考满分,就会让孩子牺牲更多的精力去追求极致。假设孩子花80分的努力就能考到95分,但我要花120分的努力才能得到另外5分,那我宁愿孩子只花80分精力,因为这样孩子就有更多精力去做其他事情,有其他发展兴趣、平衡其他科目的机会。可能孩子每一门都是95分,总分一样高,还学得很开心,最后高中才有可能爆发。

  高考对知识本身的要求不高,只是家长跑得快。家长应该适当放轻松,英语学习本来就该是一件快乐的事。

  此外,家庭泛阅读,也是亲子的重要时光。

  在亲子英文阅读这件事上,家长只要能达到跟孩子共同阅读的英语水平就够了。家长的英语水平没有必要非得高于孩子多少。家长要放轻松,英语本来就不是一件苦大仇深的事。

  现在的读物也很有意思。当家长和孩子读同一本书的时候,亲子之间也会有更多的共同话题,对于亲子关系也是有好处的。孩子和家长相处的时间也只有这几年,等孩子大了,就更愿意跟朋友玩。家长如何跟上孩子的步伐呢?Z世代的儿童都是看着网络长大的孩子,你怎么能跟他同频呢?如果你能和孩子一起读一些东西,就能共同进步。

  -----------

  最后,“成长的可能”问了家长朋友们非常关心的几个具体问题:

  成长的可能:阅读过程中,孩子要朗读吗?

  李昕:不需要。很多家长认为大声朗读就是阅读,这是一大误区。家长总喜欢让孩子听一遍就马上读出来,这件事其实是在扼杀孩子的阅读兴趣,在降低孩子对阅读这件事的期待。不是每个孩子听完了就愿意读出来的,也不是每个孩子都有能力复述出来的。更何况听完了马上读出来,并不代表着就会阅读了。只是一种短时的记忆,我说一句,你说一句,说日语、法语也是一样,这是不可理解性的输入。

  成长的可能:什么时候学“自然拼读”?

  李昕:可以学,但是要在阅读中学,什么时候都可以开始,而且应该讲自然拼读贯穿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然拼读只是“道法术器”中的一个“术”,只是一种方法,不要过于神化自然拼读。就算是在国外,也有很大一部分人不学自然拼读,就像我们的父辈也不学拼音,这不影响他们使用中文。所以我们也不能神化自然拼读,自然拼读只是为阅读服务的,不阅读、不听就不谈自然拼读。

  首先是在听懂的基础上再去做自然拼读。零基础学自然拼读,意味着孩子连基本的听力词汇都没有。对于国外的孩子来说,他们首先是明白cat是什么意思的,cat是猫,他会了自然拼读以后,在看到C-A-T三个字母在一起,靠自然拼读拼出来以后知道C-A-T读作cat,是猫的意思。他们是听到这个音,拼出来以后,再去联想单词的意思。这样的拼读就有意义。我自己见过一个小女孩,能从头到尾读出一篇文章,但是她不知道这篇文章是什么意思。这就是很多自然拼读学习中的问题,为什么要学自然拼读,没有想清楚。

  自然拼读永远是要融入到阅读中去的,自然拼读本来就只能解决86%的发音问题,没有必要在特别小的时候就系统的学知识,自然拼读等长大了学也不耽误。到了孩子五六年级,音标还是有必要学的,自然拼读不是万能的 ,音标才是标准的一一对应的音。自然拼读里最不能解决的问题就是重音,一个单词好几个音节在一起,重音在哪?不知道,还得学音标。

  成长的可能:家长需要给孩子报国内的外教班吗?

  李昕:这也是一个误区。有些家长总认为学英语就得跟着外教。本身国内好的外教就不多,能碰上一个很会教的、又是外国人的老师很难得。如果碰不上一个好的外教,还不如和一个好的中国老师学。不必要迷信外教。一个好的中教老师只要发音标准,也可以做到好的口语练习。

  假设外教不懂教学,也不知道怎么引导孩子,甚至完全不懂中文,不知道孩子的难点是什么,学习效率就很低。对于年龄小、零基础的孩子来说,是很痛苦的。还不如看动画片,孩子能看到不同语言在真实场景中是怎么应用的。动画片中的语言和书本上的语言是不一样的,一个是口语对话,一个是书面用语。

  成长的可能:您怎么看英文动画片对于英文启蒙的作用?

  李昕:我还是比较赞同看动画片的,但是要注意控制时长。因为动画片是一种强刺激,对于孩子来说,看动画片不如看书,看书会有独立思考。电影也好,动画片也好,语速是由动画片决定的,而读书的速度是由自己决定的。如果孩子有时间,我是赞成看动画片的,如果孩子时间比较紧张,阅读是好过动画片的。动画片可以帮助孩子提升他对语言的兴趣,哪有孩子不喜欢动画片的呢?

  成长的可能:什么时候学“语法”?

  李昕:部分家长也喜欢让孩子过早学语法,其实,三年级以前没必要系统的“学”语法,你跟孩子说过去进行时、现在进行时,他听不懂。你只要跟他说Go home、Went home都表示回家,就行了。孩子会自动切换的。等他再大一点,跟他梳理一下语法,这是过去,这是未来,他很容易就懂了。太早学语法,孩子费劲,家长也费劲。

  成长的可能:家长该不该翻译,如何翻译?

  李昕:看图文的支持程度,即它的图文是不是一一对应的?如果是读分级读物,图能解释,就不要翻译;如果是读绘本,图和字没关系,家长就得翻译。

  教育本身是很个性化的事,每个孩子都不一样,不存在统一的、对每个孩子都好的方式。

  (可以在抖音关注李昕老师,学习更多泛读知识,当终身学习的父母。ID:“英语阅读启蒙李昕”)

  

  END

  本文作者:张蔚斐

0ae734a3a306fac6da4efc54b4bf05b.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