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心理困扰,提前预警,积极应对,给孩子营造幸福的童年,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儿童心理问题低龄化,家长该反思什么?|对话心理师

2022-01-09 09:56:54发布     来源:多知网    作者:哆啦  

  文|张蔚斐

  图|Pexels

  来源|成长的可能

  在“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成果新闻发布会暨专家论坛”上发布的“中国抑郁障碍患病率及卫生服务利用的流行病学现况研究”成果显示,中国成人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高达6.8%,在抑郁障碍患者中,仅有9.5%进行过治疗,仅有0.5%得到了充分治疗。

  中国儿童青少年整体精神障碍流行率为17.5%,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高达6.4%,其中由于焦虑和空虚引发的心理疾病尤为严重。儿童心理问题逐渐呈现出低龄化趋势。

  在儿童心理问题的背后,是大量教育观念的冲突。在重重社会压力之下,家长更关注孩子的学业,很容易忽略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等家长意识到问题时,孩子已经深受影响了。

  当孩子遇到心理问题,家长却无能为力时,可以如何求助?儿童心理问题为何呈现低龄化趋势?“成长的可能”编辑团队联系到了中科启元儿童发展中心主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杨柳。

  本文为“成长的可能”与杨柳对话内容。

  0杨柳WechatIMG18141.jpeg

中科启元儿童发展中心主任 杨柳

  #1

  心理问题低龄化,父母需警醒

  心理问题逐渐有低龄化趋势。杨柳在做咨询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非常小的孩子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

  比如有一个中班小朋友,在班级里非常焦虑,每说一句话,就会让老师把他说的话记下来给妈妈看,不然他就担心自己会忘记。还有一些小朋友在幼儿园社交中就表现出比较退缩的状态,虽然有正常说话的功能,但是由于社交焦虑,在家庭以外的环境就一句话不说,这是很典型的“选择性缄默”症状,需要尽早向专业的儿童心理咨询师寻求支持。

  还有一个才上小学一二年级就被诊断为焦虑症的孩子,他的症状就是一听到别人咳嗽,就觉得是新冠肺炎,担心自己被传染,因此不能正常上学。一听到同一个空间的老师、同学咳嗽就觉得恐惧,已经影响到他的生活。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出现了一些和他年龄不相符的、或非常不适应环境的行为时,家长就需要警醒,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家长不清楚孩子背后的需求,但是能发现他的行为不符合年龄发展。

  比如四五岁的孩子突然尿裤子;孩子语言没有问题,但在家庭以外的场所一句话都不说;或天天发脾气、打人,突破规则,完全不能遵守规则。还有些孩子,身体是健康的,检查不出问题,但是天天抱怨自己不舒服,也可能是心理问题。孩子过于担心、焦虑,跟现实的事件不相符,本来很正常的事件,但孩子表现出与环境不相称的焦虑感。

  有一个误区是,很多家长发现孩子有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时才有相关意识,但实际上,孩子遇到了较大事件时也需要心理疏导。比如搬家、转学、父母离婚、亲人离世、在学校遭受霸凌等。

  这时候孩子的生活可能经历失控,变动造成孩子恐惧、焦虑的情绪,这时,也需要心理支持,需要有人帮他梳理,生活中发生了什么,应该怎样应对。如果家长能给孩子很好的支持,那没问题,但如果家长在这时候比较忙,或者亲子关系一直较差,那么孩子在经历生活中重大事件时,也可以考虑心理咨询。

  当代孩子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很大一部分是来源于社会压力。社会节奏快,压力大,从成人到孩子压力都比较大,父母本身处在比较高压的状态下,回到家庭以后,没有能量和孩子有比较好的互动,可能就会忽视孩子的情感。或者说,父母会关注孩子,但更多是关注孩子的学习,要学什么、完成什么,给孩子发展和能力上的压力。父母、学校各方面的压力都较大,层层社会压力,最终都由孩子承担。

  因此,父母也要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处理好自己的生活,调节好自己的情绪,照顾自己,过好自己的生活,给孩子树立榜样。如果父母非常暴躁、处理问题很极端,或者长期是抑郁、焦虑的状态,孩子也非常容易有抑郁、焦虑状况。父母自身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自己的身心处在不稳定的状态,那么要首先解决自己的问题,要学会跟压力相处,保持自己的健康。

  除此之外,家长给孩子的挑战要适度。父母可以望子成龙,但如果特别沉重,给孩子的挑战压力太大的话,也会违背孩子身心发展的节奏,给孩子带来痛苦。要给孩子一些自主的空间,如果孩子不能掌控自己的生活,状态也不会特别好。

  #2

  心理问题将影响孩子一生

  “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这句流传甚广的话,让越来越多的人正视童年幸福感的培养。

  

  为什么童年时的经历对长大后的你有很大影响?因为童年时我们的人格基础是在形成过程当中的。

  6岁以前,大脑的神经网络在快速建立中,尤其是复杂情感、加工信息的神经网络在迅速建立,亲子之间的互动模式会成为孩子1.0版的人际互动模式,同时,孩子也在形成对自己的认识,形成对周围信息的应对方式,固定的互动模式也让大脑中已经形成的神经连接越来越加固。

  6岁时,一个人内心情感秩序就已经基本建立了;这之后,孩子会把之前习得的互动方式迁移到生活中,更多的精力则会投注在其他的事,例如学习知识,发展兴趣等。

  比如,在童年期,常常被父母指责、批评,孩子可能就会认为我是不够好的,出于人的生存本能,孩子在成人后可能会过度表现,证明自己是有能力的,也可能回避挑战,避免失败;再比如,如果被父母在情感上忽视,孩子会认为自己是不重要的,在成年之后仍然难以信任他人或者在受伤时因为激发早期的情感体验而容易情绪失控或暴躁。

  如果孩子的童年是比较幸福的,得到很多的爱,对自己有好的、积极的评价,同时也能应对挑战;遭遇挫败时,孩子知道这不代表我不好,每个人都有擅长和不擅长的,我可以再去努力。

  

  如果孩子有一个健康的看待自己和看待别人的方式,之后内在消耗性情绪的困扰更少一些,能有更多精力探索世界。

  每个孩子天生拥有不同的气质类型,气质是孩子与生俱来的行为风格,是一种天性。关于气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划分方法,心理学家凯根将人的气质分为两类,一类是抑制型的,一类是非抑制型的。抑制型的孩子就是我们常说的胆小,他在遇到一些新的事情、新的刺激时更倾向于回避;非抑制型的孩子胆子比较大,遇到新事物,愿意亲近,喜欢这样的新鲜感。

  无论是哪一类孩子,家长能做的首先就是接纳孩子的气质。因为这是与生俱来的,是由他的生理系统、神经系统决定的,不是孩子故意的。家长得先知道不同的气质会影响孩子的行为风格,是不容易改变的。接纳后,要对孩子有合理期待。因为不同气质在环境中都有适应的地方,也都有不适应的地方。

  比如胆大的孩子精力比较旺盛,他很勇敢,能够表达自己,但是他的安全意识可能会弱一些,或者容易冒犯到别人。胆小的孩子可能安全意识很强,做事比较谨慎,敏感,但可能容易担心和犹豫不决。所以,不管哪一种气质类型,都有好的地方,也有不适应的地方,家长帮助孩子成长,一方面先看到他的不同气质带来的好的地方,另一方面,是在他不适应的地方给予合理期待,同时给予支持,帮助孩子主动完善,提高他的适应性。

  当人到成年时,气质往往会因后天环境影响而更加居中,极端抑制型和极端非抑制型的人都会向中间靠拢,受环境影响,我们的行为会越来越适应环境。

  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可以提供一些方法,但要小步骤地去调,比如对一个比较退缩、胆小的孩子,如果父母希望他很擅长社交,那这样的期待就不合理,是违背了孩子的气质特点的,家长需要建立低一些的期待,比如让孩子在想要交往的时候能够交往,或者在人群中能顺利建立社交关系,不会非常退缩,就可以了。一步一步去做到,父母可以给孩子相应的鼓励和方法,慢慢帮他培养。

  #3

  学校该如何更好地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近年来,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提升,部分学校也会要求班主任学习心理指导的相关知识,学校该从哪些方面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杨柳认为,学校是孩子生活中最重要的场所,对孩子有很大影响力的老师群体如果能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也是好现象。现在,在接受咨询的过程中,也有家长反馈:孩子升学后发现班主任还学过心理学,或参加过心理学相关培训和进修,这时候家长也会感到更放心,觉得这样的老师更专业。

  比如对于近些年多发的校园暴力的处理就非常需要技巧和方法。

  老师具备一定的心理学常识,能更好地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孩子出现的行为问题,对孩子在学校里的行为有更多理解和包容;另一方面,当孩子在校有异常表现时,老师也可以尽早提醒家长关注,对孩子的发展也是有帮助的。现在学生的心理问题频发,所以增强老师的心理学素养也是很有必要的。

  当然,学校最主要的功能依然是一个集体教学的场所,所以在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预防是更重要的。

  心理健康课是学校可以给予孩子支持的主要方式。通过心理健康课预防、减少孩子发生心理问题的机率,给孩子进行一些普及性心理健康课程,帮孩子在不同年龄段学会如何和自己相处、和别人相处;教会他们更好地进行情绪表达、人际交往;孩子遇到挫折时该怎么办?遇到问题可以求助谁?有这样一些理念普及,孩子在遇到问题时的无力感也会减少一些,更好地得到支持。

  其次,是在校内设置心理咨询室。现在的学校都配有心理咨询室。不过,心理咨询室人手配备不足,一个学校几百个学生,也只有数位心理咨询师,他们通常以上课为主,能分配在个体咨询上的精力可能有限。

  除此之外,国家也要求学校开展抑郁筛查,做心理测评,通过筛查发现心理问题,寻求其他资源支持,真正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只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家庭和社会心理机构的帮助,多方合作,更好地帮助他解决问题。

  最后一点,教师本身的心理健康也需要关注。现在的教师心理压力都很大,包括整个社会的压力也是非常大的,教师的减压以及教师对自己健康心理的培养、觉察也都很重要,老师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带来好的、健康的班级氛围,学生在这个班级里的生活才会更加舒心。

  家长、学校在保护儿童心理健康方面能做的有很多,正视心理困扰,提前预警,积极应对,给孩子营造幸福的童年,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欢迎大家就家庭教育相关话题

  给我们留言&投稿#FormatImgID_1#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