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是被高度分割的大市场,空间还很大。

好未来CTO黄琰:我们从独立选手转向希望多方面为行业赋能

2018-04-11 15:55:16发布     来源:多知网    作者:Carey  

  多知网4月11日消息,在刚刚结束的腾跃中国培训行业高峰论坛上,好未来CTO黄琰做了主题演讲。黄琰深度谈几大方面好未来的思考,包括未来的发展理念,几次重大危机下的反思、以及目前的技术产品进展。

  在分享的最后一部分,黄琰提到,目前从2018年起,好未来重新定位自己在行业中发挥角色,从过去的一个独立选手,转为希望从多方面角度为行业赋能。

  以下为分享内容,经多知网编辑删减:

  首先做个自我介绍。我最开始并非来自于教育,而是来自互联网业,在互联网从事工作大概十年左右。最开始在pplive,接着去了腾讯、百度,然后才来到好未来。我认为在最近三年里,中国的教育行业有个很大的变化—就是很多教育企业、教培机构开始引入科技元素到教育行业里面。并且,这个趋势正在不可逆的往前渐进。

  三年半前,我们跟整个行业的头部教育企业交流时,发现头部教育企业里是没有CTO这个概念的,大家认为在教育行业里老师是最重要的,有首席教学官、首席教研官,但是不需要像科技公司那样有个首席技术官。但是,三年以后的今天,教育机构有个CTO俱乐部,头部企业里150家企业有了技术VP和CTO角色,超过60家企业有了明确的CTO抬头这个角色,这个变化就显示了在教育领域里面越来越多有科技属性的人才涌入到这个行业。

  今天我们讲讲,好未来做教育的初心是什么,对中国教培行业的认识,以及好未来发展过程中的那些痛。讲讲最近5年内好未来在科技发展做了哪些赋能教育的科技,以及在我们心中判断未来3-5年里教育行业的发展和变化。

  从学习力和思维力入手,培养受益一生的能力

  首先,讲一讲好未来做教育的初心。其实几千年来中国的教育乃至世界的教育,在教育的方法中本身并没有太大的变化,韩愈在一千多年的唐朝讲诗说的时候就讲,‘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育的形态大概是一个老师在台上分享他的思想、学生和听众坐在台下听讲。几千年来是这样,今天基本还是这样。

  我们在想未来有没有可能让这样子的教和学的方式发生改变?这个是好未来在最近几年内一直在持续思考的事情,实际上不光是好未来,包括行业里面很多教育企业,尤其是教育头部企业都在思考这个事情。

  我们在思考当科技融入教育体系里面真真正正帮助教育在哪些方面的变化。在好未来寻找“师道”中时,我们思考两个层面:

   第一个how的层面。我们知道在座各位都是教育产业化的从业者,我们不断的尝试通过提升运营效率、提升教学体验来加速教育进化的过程。教育产业化赋予了我们在国家教育框架的基础下,每个机构可以更加灵活的运用市场的规律,他们更有动机意愿不断的尝试新理念、新方法。

   另外一个方面是what。我们在思考在当前这个社会上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基础能力,教育机构、教培机构需要给孩子们、给学生们赋予什么样的理念,对于好未来学而思而言,我们提出了培育孩子一生受益的能力。

  受益一生的能力到底是什么?1、学习力;2、思维力。

  学习力主要包括阅读能力、沟通能力、探究能力。而思维力主要是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上去表达抽象性的思维、思辨性的思维、创造性的思维。当一个孩子未来接触到的知识升级换代的节奏和速度要远远超过我们那个时候,而未来十年二十年这个升级换代的节奏还会继续加速。如果我们能够在孩子求学的时代给它植入一些基础的能力模型、基础的思维模型的时候,哪些是我们觉得最接近学习本质的东西,这是我们所理解的培养受益一生的能力。

   K12是被高度分割的大市场,空间还很大

  先看几个数字:

  412亿。412亿是中国一线市场的K12的教育市场规模,一线市场就是北上广深参培人数大概在400万左右,每个学生、每个家长一年教育的消费在一万元;

   1344亿。这个数字意味着我们在二线城市参培人数将近两千万人,在这个市场规模里面,人均的家庭消费在7000元左右。

   1845亿。这个数字说明的是中国三、四、五线城市的参培人数超过四千万人,在这些市场里面人均K12领域的教育消费平均每年450元。

  665亿。这是中国地市级K12的教育市场,人均参培人数也超过两千万,人均值在3300元左右。

  这几个数字一起意味着K12的市场能力在4200亿。有的统计口径说是五千亿,有的说是五千五百亿,但是变化不大,落差在20%以内。这个市场随着二孩政策还在消费升级,它的规模还在以每年稳定增长的趋势往前走。

  而另一方面教培市场本身又呈现出非常大的特色,特色之一就是这个市场天然是被高度分割的。

  首先、地域分割。每个地方有地方的特色,每个地方有地方的家长对教育不同的属性理解,所以一个在南方一个在广东做的好的公司/教育机构不代表它在广西做的好,更不提它在海南、在北方城市做的好。一个四川成都的本地机构,当它走出成都的时候,它也发现在别的地方就了劣势,天然的中国这么多的地市级城市,地域的分割是非常明确的。

   第二、学科分割。虽然很多教育机构都想做全行业、全学科的教培机构,包括好未来自己也是全学科的教培机构,但是难免在一个品牌初步形成的过程当中,人们对于这个品牌、对于哪个学科是有根深蒂固的影响的,比如学而思,大家听到学而思的时候,学理科到学而思。当大家听到新东方、哒哒英语,大家听到的这些的时候背后都是他们的英语品牌,对于大部分机构而言这一槛要度过并不是非常容易的事情。

   第三、年级分割。简单讲,教小学教的好的机构不代表教中学好,初中教的好的机构不代表高中教的好,因为每个年级也有自己不同的属性。

  第四、学生的能力分割。培优的,培养top学生的机构,不代表它对中等成绩或者成绩偏差的学生好,反之亦然。

  2017年,传统意义上讲,K12被这四个领域高度分割。17年底又加了一条,客观上,它同样被线上和线下这个因素也在做分割。

  大家看到右图里面小学、初中、高中、一线、二线、三四五线,客观上每个数据、每个业务模式都是想覆盖更多年级、更多学科、更多地域、更多类型的学生。但是客观情况是,K12市场被高度分割,这种分割导致头部的企业即使是排在第一、二名也占在整个K12市场的1%、2%的市场份额。

  这跟微信在即时通讯市场的份额差别非常大,一个工具、一个公司的两个工具就占据了整个市场80%的份额。跟搜索市场份额排名差别也很大,中国排名第一的搜索引擎占市场份额30%-40%。它更像是餐饮,大家很难想象一家餐饮公司在大众平时的衣食住行里,吃饭的饭店名单里能够占据到1%、2%的份额。因为每个人都希望换口味,不希望最后吃的所有饭店都是麻辣或者酱香口味的。这很像电影市场,电影市场有大家听过名字的出品公司,但是每个人又明确希望看不同影视公司出版的、不同导演出版的电影,原理同上,人们是有不同口味的。

   我们从好未来的视角看B端,在整个K12里面另外一个元素叫做多元化需求。

  传统意义上我们认为K12教育就是老师讲孩子听,它的形态无外乎于大班、小班、1对1。可是当我们再进一步细分之后发现,除了刚才所说的BtoC的服务, BtoB行业的发展也会对教培行业里面的获客、视讯、展会、媒体、内容产生很大的影响。

  比如有专门提供K12的内容和课程的,包括教辅、出版、在线课程体系、电子课题库、电子课本、电子图书馆、分级阅读,这都属于在toB领域里面的属性。

  支撑K12向下一步发展的技术应用层属性,包括一些SaaS平台,学校的管理系统、拍照搜题、语音评测、智能评测、都在这个领域,再往下一层是支撑K12持续迭代和进化的底层技术支撑,包括数据库、流媒体、IT技术、图象识别、语音识别、大数据、自适应引擎、深度技术这样的一些。

  多元化应用的下一个需求就是大家对于学生和机构在场所选择方面的多元化需求。

  以前每个机构选择场所都有自己的逻辑。近两年内兴起了一个新的需求—“教育综合体”。它解决的是当前机构本身对于客户来讲难以分别好坏,以及一个家长同时要送孩子上多个机构,需要转战多个培训机构时耗时耗力的问题。以及每个机构缺乏场地标准,难以避免有的场地差、距离远、不合规的情况,这对于机构而言也是痛点。选址难成本高,很多收入和利润被地址的租金占用了,这是很多机构的天然痛点。

  K12市场高度分化,对在座的诸位做K12的教培机构而言机会都是巨大的,这个市场上不只几家巨头公司,随着未来市场进一步的增大,再容纳三四个巨头都不成问题,这个市场的容量和未来对于客户进一步市场需求的把握将会是各家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好未来几次危机下的思考

  好未来在发展的过程当中经历了很多痛苦,好多好多次足以让好未来死去活来的困难。接下来我给大家简单讲一讲,分享几个我们真实碰到的问题。

  第一个巨大的困难是我们从北京分校往全国其他城市开分校过程当中碰到的一个事情叫做“品质问题”。

  它本质上是当一个机构有更多的校区需要招聘更多老师的时候的质量控制特别容易失控,这种问题相信在几乎所有教培机构只要它开始扩大都会发生。孩子和家长往往会因为老师一个不负责任的行为举动而抛弃一家机构,所以当时在品质里我们碰到了很大的困难和障碍,跟行业里所有优秀教培机构一样,我们在思考品控、思考怎么样能够让好的内容、好的讲法可以覆盖到每一节课、每个老师。

  第二是产能。这是前几年学而思被垢病的地方,当时有一个说法说学而思很多地方报名报不上是不是搞饥饿营销?

  有一次在学而思的高管会上我们做了一个调研,无记名投票,‘你们认为前几年报名报不上是不是饥饿营销?’让大家感到尴尬的是,内部的管理干部50%以上投了是。

  有段时间内,学而思的课确实报不上,尤其是在北京和上海,外部压力很大。家长报不上,会愤怒,为什么我想报一个机构你让我等很长时间?

  而真实的原因是开班的老师和师训老师是分离的,师训老师有一票否决权,如果没有足够老师通过了老师训练,师训团队是有权利拒绝他登上讲台的。这导致当市场一旦开始快速增长的时候,因为无法提供充足的老师、无法让老师从一个有激情但没有经验的老师变成至少达到学而思准入标准的老师,就会导致我们开不出更多的班级,导致大家会抱怨甚至会误解饥饿营销。我们秉承有一个老师开一个班,没有老师不开班,开始大家觉得是光荣的事情,后面我们觉得这个事情我们可以做的更好,现在很多城市已经缓解了这个问题。

  第三个赋能。说赋能比较优雅,它的本质上是很多老师决定离开学而思单独自己干。这个事情我们也很痛,相信很多机构都很痛,

  3月份我们和国内大概三四十家机构深入沟通,你们有没有碰到这样的问题。无独有偶几乎所有机构都提到了这个困难,而且这个困难让他们印象深刻。

  大家陷入了一个深深的博弈圈。当老师变的很好很强大的时候他们具备更强的和机构的博弈能力。

  老师会说:“我需要拿到更高的工资、拿到全部收入的工资甚至比机构的收入还要高的工资,我才愿意留下来一起跟你干”。

  机构会说“我还有管理成本、还有房屋成本、还有很多其他的成本,这个事情算不下来。”

  真实情况就是这么残酷。我们也一度纠结过,尤其在2015年教育界里掀起了生产关系改革的热潮,通俗的说法叫教育O2O。

  但是这个事情我们事后反思,觉得产生问题和焦虑本身有更加深层次的原因,这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作为一个机构而言,我们有没有认真思考,这个机构给老师真正做了哪些赋能?

  所以这件事情倒逼我们思考的是,我们还能够帮老师做什么?我们能不能让老师教的更舒服、教的更有效、教的比他自己单打独斗要有更好的教学服务质量?甚至我们在思考能不能让老师教的更愉快、更有尊严、更有社会地位?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些的话,每个老师都不愿意离开机构,因为他会发现,当他在机构的时候他可以把他的教学水平再加上机构给他赋能的那些武器发挥到淋漓尽致,他只需要做最擅长的教学工作,而不用管那些杂事。我们在思考这件事情,我们尝试思考更多的真正能够帮助到老师提升教学质量、提升学习体验的东西。

  第四是产品,我们提产品的时候是今年提出来的。今年春节刚刚结束,国家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出了对教培机构管理的方法、学术和建议。有的机构觉得挺惶恐的,“国家会不会上紧箍咒、会有限制、不鼓励、不支持这个行业发展?”。

  我们也反思这个事情,所有高管在一个小屋里共创反思,大家知道年初四部委的事情。这件事情的反思是我们认为新时代政府和国家对教培机构提出的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这件事情倒逼每个教培机构包括好未来、学而思认真思考自己的产品是不是过时了,自己的产品是不是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了,我们需要去思考怎么样提升进化我们的教学形态。

  我看最近新高考对于这个学科的比重调整也发生变化了,本质上也是面对着国家的教育相关部门对于这个时代中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需要什么样的侧重、需要什么样的牵引,对教培机构的教学产品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们更新的思考的是开放。

  好未来之前自己做了很多事业部,提供了K12从理科到语文、到英语的事业部,这是我们的本职工作干的事情,最近三五年我们在研发在科技上花了很大的投入,我们一年在好未来集团的研发投入大概在10亿-12亿人民币/每年,并且这个规模每年还是在等比例往前增长,此时此刻好未来和学而思当前的研发团队超过四千名,包括内容研发、工程研发,好未来也给行业输送了很多内容研发和工程研发的人。

  我们在思考一个事情,好未来现在就这么大的盘子,我们有没有可能把我们的系统工具以及我们认为好未来学而思在开每个分校成功的经验,解决这些痛点的方法论能够把它系统化、产品化、服务化,对更多教培机构、对更多的公立校进行我们的能力输出?

  toB or not toB,这些是我们在思考的,每年又碰到了哪些新的问题,在座的校长、教培机构的管理人员,你们解决机构生存问题、发展问题、解决壮大问题的发展当中难免也会出现像我们经历的这样的痛点。

  说价值观。好未来有很多有趣的理念:

  第一条,“教不好学生等于偷钱和抢钱。”刚刚从985毕业的学生进好未来第一天培训说了这样的话“教不好学生等于偷钱和抢钱”每个人都经历过这样的熏陶和培训,大家把这个当成理所当然的话题,好未来三万名员工两万名老师,每个老师都是秉承这样的观点,如果教不好是干了件特别糟糕特别错的事情。

   “不是靠口碑招来的学生我们不受尊敬”2016年我们改了一下,我们觉得市场发展很快,全靠口碑招,口碑之外不靠宣传和广告是不是跟不上潮流,CEO偷偷改了一下,叫做“靠口碑招来的学生更受尊敬”17年底我们又把这句话改回去了。

   “跟客户不亲近的学校没有未来”又是一个双重否定,双重否定的描述冲击力很强,这要求我们每个分校、每个学习中心的管理者思考怎么样使学生和家长保持更加亲密的关系,能够让我们的客户相信我们的老师、相信我们的教研、相信在这里的每一份认真和努力。所以我们把这个称为我们教学方面的理念。

  这三句话都是大白话,确实我们在选择老师,甚至在选择其他岗位的员工,包括工程师的时候,我们都拿三句话作为我们的理念跟他们分享,我们相信认同这三句话理念的人本质上是有教育初心的,他是希望把学生教好、把教育教好这件事情是一件正确无比的头等大事。

   好未来的技术尝试

   接下来,我来讲讲好未来最近几年到底干了些什么。

  报名APP,把这件事情做好非常不容易,现在叫学而思APP。在网上报名不是新鲜的事情,相信外面很多toB的服务已经提供了这样的能力。但是从没有一个不在前台报名的教育机构。

  网上报名这件事情第一步是非常艰难的探索,它至少带来了两件在推广过程当中两件我们想没有想到的阻力:

  第一是好多校长不同意。很多分校报名比较激烈,第二天晚上9点钟报名,第一天晚上9点钟就有拿小板凳排队的。

  于是我们说,“未来会有学而思APP,学生家长可以一键选择报名、一键付钱,还没有支付宝、微信只有银联、一网通等等,告诉他报名成功就OK了。”

  然后校长说“我不要我就要那种排队报名的感觉”。像苹果店发布一款新产品,苹果粉丝在苹果专卖店门口排队的感觉,让人感觉这个产品很酷很牛。

  但是我们仔细考虑,最后跟校长的沟通意见是,我们有很多让学生和家长感觉很牛的地方,但在这一点上我们希望把便利、便捷让给家长。

   第二件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是,上线这个系统以后,很多想走后门插班的人发现无迹可循了。因为所有的报名如果班上很空不用走后门就可以报,如果这个班恰巧满了,谁在排队、谁在排队前几位都可以通过APP查到,所有插队都会变成很诡异的情况。

  我们还做了一些其他的事情,最近双师这个词并不陌生,因为整个教育行业都在讲双师。

  在实际推行过程中有很多问题,这时候我们的研发团队,内容的研发、产品和工程的研发就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我们去细抠,因为这些问题客观存在,我们细抠每个问题反馈,每节课主讲老师反馈、辅导老师的反馈。好未来让家长在最后一排听课,家长反馈,我们做一个月400分问卷调查,连续做了三个月,我们发现确实有很多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大部分可以通过产品的、内容的、研发的、工程的去解决。

   所以如果好未来对外对于其他培训教辅机构输出双师教学的话,输出toB服务的话,我们的幸运之处在于我们已经淌过了双师教育达到最终效果里面的坑,我们认为这是好未来在推荐包装自己的教学服务,和一个没有机会经历过这么多发现坑、解决坑这样的机构和单位比,更有优势。

  双师里面有很多问题,我们在双师基础上继续思考,怎么样在双师课堂里面做到比真人老师有更好的效果?坦白的讲这个问题我们现在还没有完全解决完,但是已经往前有了很大的进步,

  我们双师的2.0版本在内部已经运行了将近大半年时间,3.0版本在今年6月份也会发布。视频里是双师课堂,教室的头顶有个摄象头,可以捕捉课堂里面每个学生当前的上课状态,这是一种能力,这个能力牛的地方在于,这个能力本身是人工智能算出来的,在广告业、地产业很多地方都用到这个技术,和教育结合在于有大量的数据和老师的人工标注,可以判断出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他可以判断出每个孩子当前是否在认真听讲。我们能判断出此时此刻他自己有没有认为他听懂了。

  他认为自己听懂了,很踊跃的举手,他的表情是希望自己被点名的。有人说有的孩子听懂是很严肃的听课的,有的学生听懂是很激动的,希望被表达出来的,怎么精准的描述呢?这就是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的魅力,它可以精确的判断出你打磕睡的时候和认真听课的时候是什么状态。

  刚才的产品有一个代号叫“魔镜”,取这个名字是因为魔镜的第一任负责人是个美女,她自己说我们应该起一个很酷的名字叫魔镜,起源于七个小矮人的故事,公主和继母都会对着魔镜说“魔镜魔镜告诉我谁是班长听课最认真的孩子”。

  在双师课堂里魔镜可以帮助老师在看见很多学生的过程中精准的识别每个孩子当前上课的状态。在教学里面一堂课不管是小班课25人还是大班课40人、80人还是400人,一个老师一堂课关注的孩子7-9个人左右,人类上是不存在在这样的课堂里面能看到每一位听众当前的表情,但计算机可以。

  我们同样思考能不能有更进一步的推演结果,于是我们把魔镜系统变成了它的一个衍生功能,每节课下课的时候家长微信上会收到一个推送的消息,告诉这个家长这个孩子在这节课上课的学习报告,有总分、上课题目里面做对多少、错多少、根据图谱里面哪些知识点强、哪些知识点弱,告诉他弱的知识点还需要复习巩固哪几道题目。

  因为有魔镜的存在还有一张曲线,这个曲线是孩子45分钟内上课专注度的变化,家长看到这张曲线的时候是感觉很惊喜的。我们用科技手段让这个过程更量化,并且我们更进一步,告诉他在这个曲线最低点是孩子上课最分心的时候到底在干什么,家长更相信因为你在这个方面的投入,相信这个教学成果是有可能、更大概率是被保障的。

  我们进一步思考魔镜还能干什么?它能不能用来评价每个老师讲的好不好?所以每个老师在一天上完课以后回家登录到他的个人主页会收到他今天上课的记录,我是谁、今天上了什么课、我上的课程里有多少人认真听讲、有多少人听的一般、多少人交头接耳、多少人根本听不懂,他们所占的比例是什么样子,如果下节课我表扬谁上节课听的好该表扬谁?有名单、有头像。所以每个老师心里是有数的。

  我们来度量老师上课是什么样的,我们以前有个教无定法,上课好不好并不是一种方法就可以了,说这句话大概因为那时候我们的认知有限、人类的计算能力有限,确实教无定法。但是所有好的教学它的公共特性是可以被更好的提炼的。

   我们希望每个老师上课有高质量的题目用来选择给孩子上课做课堂练习,及给课后做课后作业,所以专门有个题库的训练系统,把好老师选择题目的经验沉淀下来。

   因为内容研发的投入,我们有在线讲义的系统,每个老师可以在线编辑讲义,可以在其他优秀老师里面优秀讲义的基础上做一些简单的修改和调整就可以生成自己特色的讲义,并且可以一键式生成课堂插件,这个插件是可以运行在好未来内部的ICS。

   从独立选手到开始对行业赋能

  作为一个教培机构、作为现在还在快速发展,我们跟行业一起快速发展时也在思考,对于教培机构好未来和诸位而言,正在向我们走来的未来是什么样子? 我们有几个判断:

  1、今天更坚信这一点,大量以内容和工具为载体的对公服务会出现。

  2、科技加速教育生产力提升,教学环节会被持续重构;我们之前碰到的很多难题、很多痛点,最后我们认真思考,要不是产品不对,要不是教育的生产力不够,在上一个层级里面大家觉得不可解的问题,当生产力发生质变的时候这些问题都不复存在。

  接下来我们在思考这个行业需要什么样子的对公服务的公司?

  好未来自己有个未来之星的品牌,我们会邀请很多教育公司来到北京给他们做一些教育科技类的交流和分享,我发现这些公司有的已经很大了,有的还是刚刚创业不久,他们都对怎么样能够快速的选择当前现有的toB服务来加速自己的成长上面有很强的诉求,我就问他们“你们需要什么样子的toB服务公司呢?”他们给了我三句话9个字,“三观正、进化快、活得久”。

  他们说得找一个本身初心是非常好的公司,他们提供toB服务比较靠谱,不用担心1234。进化快,有没有让我跟了一家公司他能保持技术服务的先进性并且可以较长时间的保持下去,能够快速从一线战场里面寻找自己进化的要素。我发现他们把“活得久”也放在这个标准里面感觉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更不希望采用一家机构的服务,然后这家机公司告诉我资金链断裂了、战略调整不做了,这是不能接受的,因为每一次系统切换,很多系统切换成本还是挺高的,于是我们进一步思考,这个行业里面这个市场已经蓬勃起来了,未来还会有什么样子的变化呢?

   第一我们看到很多toB公司。有的公司是把服务卖出去。这个服务至少看上去很好,如果我们真正问他“你最适合的客户是谁?”他会说“在场的诸位都是我的客户”因为这样销售额最高。还有一些toB服务是解决了基本的效率问题。我前段时间跟阿里的toB服务团队沟通,他说使用阿里的服务是帮助企业赋能,但是这个服务是帮助你锦上添花。很难说你以前企业做不好,比如用了微信、或者丁丁企业开始扭亏为盈。

   教育行业里面我们发现为企业和客户提供深度连接的公司会出现,就是那些实质性帮助到教培机构能够深度发展持续健康发展服务的公司会出现。不是单纯的把产品卖出去,而是会和客户一起研究,和客户一起共创,未来怎么样能够把这个服务用好、用起来,最后产生出好的用户价值和商业价值。

  所以好未来的toB这个问题我们思考了三年时间,之前一直在讨论,好未来做不做toB是个问题,如果好未来做toB会以什么方式做,所以这就是摆在好未来核心高管层一个很久的问题。

  但是我们做了一个决定,好未来有这么多内容研发的投入,有这么多科技的投入,有思考一个企业、一个教培机构从零到一、从一到一百过程当中那些影响它生存、影响它壮大、影响它可持续发展的要素是什么,我们是把这些问题做成备忘录、方法论放在我们的运营体系当中的,我们也希望把这样的备忘录、方法论以科技服务的公司、服务的形式帮助更多教培机构,不管是在座各位的培训机构甚至包括公立校。

  所以我们的思考结论是,2018年1月1号开始好未来决定从独立选手到开始对行业进行赋能,因为我们认为作为教育里面相对靠前的公司,它也有使命、有义务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让整个教育行业可以有更快的进化速度。(多知网 Car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