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平衡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是当前中国教育需要应对的问题,而技术可以实现这个目标。

观点集锦|智能技术变革教育具有个性化、数据驱动等特征

2019-08-01 18:41:50发布     来源:多知网    作者:Tunny  

  多知网8月1日消息,在北京师范大学与科大讯飞联合举办的人工智能与教育大数据峰会上,各专家学者就“A.I.+教育:跨界融合与创新发展”议题展开了探索。

  · 面向智能教育的三个基本计算问题,分别是:从“智能教学系统”到“学习过程认知计算”、从“课堂行为分析”到“教学行为计算”、从“学习环境设计”到“学习环境计算”。

  · 构筑我国人工智能新优势。一是坚持创新引领,夯实融合基础;二是坚持需求导向,培养融合人才;三是坚持产教结合,完善融合生态;四是坚持协同开放,营造融合环境。

  · 要将智能化教育评价纳入国家战略,进一步加强高校间、高校与政府、高校与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在国家层面建立智能教育评价平台。

  · 如何平衡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是当前中国教育需要应对的问题,而技术可以实现这个目标。

  

  下附观点集锦(经多知梳理)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陈肇雄在致辞中指出,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加速发展,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产业生态基本形成,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逐步深化,在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陈肇雄强调,要准确把握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律,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构筑我国人工智能新优势。一是坚持创新引领,夯实融合基础;二是坚持需求导向,培养融合人才;三是坚持产教结合,完善融合生态;四是坚持协同开放,营造融合环境。

  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对智能时代的教育发展前景做出了展望。他强调,在规划层面,要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在实践层面,建立人工智能多层次教育体系;在研究层面,采取多种措施促进产、学、研、用相结合,支持高校科研机构、人工智能领军企业、中小学校等各方加强合作。

  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书记、教委主任刘宇辉介绍称,北京一直致力于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积极落实国家《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战略规划,未来将着力建设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发展的五个高地,包括人才培养高地、科技创新高地、应用示范高地、国际人才高地和示范培养高地。刘宇辉称北京将率先实施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发展的行动计划,努力构建以人为本、人机协同、统筹发展、合乎伦理的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发展体系。

  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表示,人工智能在助力因材施教和实现教育均衡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学生学情数据价值,实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将优质教学资源输送到偏远地区,比如双师课堂就将城市教师与边远地区的学生连接在一起,通过终端,教师远程实现智能批改和学情分析,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刘庆峰提到,人机协作、人机耦合将是未来趋势,不仅要探讨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培养问题,更要让孩子站在人工智能肩膀上,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称科技的日新月异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对未来社会的人才素养提出了新要求,但传统的教育评价由于受手段和技术的限制,对这些重要的素养难以进行客观的评估,因此需要整合多方面的科技进展,赋能教育评价,使教育评价能更好的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对素质教育的实施产生更加积极的推动作用。

  董奇建议要将智能化教育评价纳入国家战略,进一步加强高校间、高校与政府、高校与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在国家层面建立智能教育评价平台,共同解决教育中的真问题、难问题、热点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北京师范大学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黄荣怀介绍了面向智能教育的三个基本计算问题,分别是:从“智能教学系统”到“学习过程认知计算”、从“课堂行为分析”到“教学行为计算”、从“学习环境设计”到“学习环境计算”。他指出,如何平衡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是当前中国教育需要应对的问题,而技术可以实现这个目标。智能技术变革教育具有个性化、情境化、数据驱动、新教育生态等基本特征,从人类“适应”机器,再到机器“真正”服务人类,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