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学大教育高调发布e学大,被外界认为是承载学大转型线上的希望;两年后,题库市场经过残酷淘汰进入三雄争霸时代,e学大却已经几乎销声匿迹,一年有余没有任何声音。

曾经承载学大转型线上希望的e学大,为何逐渐式微?

2016-06-17 08:41:26发布     来源:多知网    作者:张宏  

  多知网6月16日消息,两年前,学大教育高调发布e学大,被外界认为是承载学大转型线上的希望;两年后,题库市场经过残酷淘汰进入三雄争霸时代,e学大却已经几乎销声匿迹,一年有余没有任何声音。多知网近期获悉,e学大将被整合进子公司阳光兔的移动端答疑产品“口袋老师”。

  金鑫在去年底的一次讲话中,透露e学大有超过300万用户,但彼时第一梯队的小猿搜题、作业帮、学霸君已经达到四五千万级别的用户规模,在“规模=话语权”的互联网规则下,其最后的境遇早已不难想象

  多知网登陆Apple Store发现,e学大在教育类前150排行榜之外。更新速度来看,2014年,e学大平均每月一次迭代,2015年后,速度明显慢了下来;整个2016年,e学大iOS版没有更新——最新版本是2015年12月17日发布的3.6.1版。

  两年时间,从寄予厚望到无奈整合,e学大到底经历了哪些?坐拥巨大线下流量的学大,为何行政强制+现金激励的方式,e学大还是走不通?

  一个仓促的安慰

  2013年中,数学老师李明(化名)从某中型一对一机构进入学大。作为一对一教育的龙头企业,学大的品牌对于李明是有吸引力的,毕竟是上市公司,体系相比原来的小机构健全不少加入后,无论在流程还是在教研等细节方面,李明都感到,自己做出了一个无比正确的决定。不久,e学大开始内部测试,李明所在的校区接到了e学大教研相关任务。

  任务的主要是上传自己做的课程资料,试卷或者录制的微课程到e学大平台上,在内容搭建阶段,学大为每个参与的老师提供一定的补贴。

  但身边的老师都认为比较耗时间,还不如上课;另外有的老师并不太乐意分享自己的教案。补贴与老师付出的时间不对等,以及个别老师对于分享的个体看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e学大的内容建设。李明认为,内测阶段e学大的内容离正式使用还有非常大的距离。

  前期的内容储备,正是一个学习型产品的核心价值,学大线下的教师/教研优势并没有为e学大加分。2014年初,在那个在线教育叫嚷颠覆的时代,e学大的仓促上线,更像是学大给资本市场的一个安慰。

  补贴不是万能药

  20143月,e学大正式对外发布,在发布会上,金鑫介绍说,e学大的核心是一套基于云计算技术的个性化智能辅导系统,其覆盖12个年级,8000个知识点,50万题库以及2万微课程,具备题库、错题本、视频学习等多个功能。

  在e学大正式发布半年后的分析师会议上,金鑫表示,e学大的用户已经超过15万,70%的学大老师使用e学大备课、批改作业,40%的学生使用e学大完成作业,在上面留下他们的学习数据。

  半年之内拿到这样的成绩,e学大的内部推广做得似乎还不错。但是,这背后是最赤裸裸的物质刺激——补贴。e学大上线后不久,学大内部展开iPad,给补贴的活动,只要学大老师购买iPad,学大均给予一定的补贴折扣,除了老师,学生通过学大渠道购买iPad,也能获得小额补贴。

  那时,李明身边的很多老师都购买了iPad。

  学大希望用补贴的方式,促进e学大在老师的教研备课、上课和作业布置以及批改环节的使用频率,提升学生和老师对于e学大的使用粘性,根据最初设想,e学大是为了提高一对一的效率,实现学习数据的追踪和沉淀,解决教学双方的信息黑洞。

  “老师们认为e学大当时并没有办法满足教学的需求,反而因为e学大的出现使得工作内容变得更多了”,面对新事物,团队里面年纪较长的老教师学不会。“电子产品还玩不溜,还要进行这么复杂的操作,我还是认为教学需要落到人与人之间去,教学是个性化的,不是一个系统能解决的。”作为团队中年纪较大的成员,贾晓鸿这样说。

  行政强制无疾而终

  依靠鼓励的手段效果有限,似乎强制使用才是唯一的出路。贾晓鸿(化名)回忆,那个时候,总部给每个校区下达了任务,每个校区需要提交多少微课程、多少题库、多少课件,校区校长无奈,只得扛着员工的质疑分下去。

  对于老师来说,e学大除了上课,主要有三个功能,这三个功能主要是和课程的交付相关——备课、录微课、放测试题。每个老师要完成一定数量的内容制作,比如上传课件或测试题,通过e学大老师端,每个学大老师可以在上面看到自己的名字和排名。

  “上有对策,下有对策”,李明说,“无论是在以前的机构还是在学大,其实老师们也都经历了好几轮类似的改革,一对一机构永远在探索如何进一步提高人效,降低成本。老师们也有各有办法,给学生布置作业,一部分放在平台上,其他方面,还是课件试卷这样传统的方式。

  据李明介绍,现在学大已经取消了使用e学大的强制命令,只是将几个校区作为试点校区,继续推行。

  对于老师来说,上面的内容还不够丰富,虽然一直也在加内容,就可用性来说,我觉得还比较欠缺。另外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风格,每个学生的情况也不一样,很难用一套系统就可以完成备课。李明说。

  学生同样对这个产品产生了排斥一方面,参加线下一对一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并没有那么高,通过电脑/iPad做作业直接导致注意力更加分散,被电子产品的其他内容吸引。这种情况下,老师对他们无能为力,与公立校老师不同,培训班的老师无论是在与家长还是在孩子的交流中,都处于弱势,学生不按照规定做作业,老师拿学生没有办法。

  这两年来,金鑫在公开场合提到e学大的态度上,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上线之初,金鑫曾经表示目前,e学大在老师中的渗透率为90%,在学生中的渗透率为50%,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在最近一次公开讲话中,e学大在金鑫的规划中变为了“口袋老师”的重要组成部分。

  曾经高调发布,承载学大布局线上重要愿景的独立产品,到成为其他产品的辅助功能,e学大这一路,只用了两年。(多知网 张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