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次撞枪口事件会发生在新东方,尤其是在2015年开始新东方着重强调教学教研的背景下?

新东方老师“过度包装”背后:行业通病下难逃的偶然

2017-08-15 01:51:46发布     来源:多知网    作者:邱珣  

  文|邱珣

  《法制晚报》报道的新东方泡泡少儿新老师“过度包装”事件已经持续发酵了三天,除了社会媒体的报道视角外,新东方处理本次事件的态度和速度也令人印象颇深。

  8月12日,报道发出后,新东方总裁办致电媒体表示:“新东方将一查到底,如果报道属实,将严肃处理。”

  8月13日,新东方发出书面《声明》:对该教师严肃处理,该教师已经从北京新东方离职,同时责令泡泡少儿部总监以及学校校长作出深刻书面检查…并在内部开展自查自纠整改行动。

  8月14日,俞敏洪在个人公众号“老俞闲话”中撰文:《你们决定了新东方的风貌和品格——致培训师的一封信》。

  俞敏洪在信中措辞严厉地表示:“有些(新东方)培训师居然还这么没有底线,在价值观上这么low,令人深感耻辱,也深深给新东方蒙羞……在全国范围内,违反新东方价值观的事情,应该还有,只不过没有被暴露出来而已。”

  没有推诿迂回,正面回应,甚至主动在教育培训圈内发布声明,表示今后的整改决心,新东方的态度值得肯定。

  客观的说,不论是教师培训体系,还是教师的学历背景,新东方的门槛要求都要高于行业多数培训机构。新东方有个现象:为了在新东方内部获得更好的升职空间,不少管理层会选择海外进修后,再回到新东方体系。

  但为什么这次撞枪口事件会发生在新东方,尤其是在2015年开始新东方着重强调教学教研的背景下?

  或许有内外两部分的原因。

  新东方占比55%的K12业务增长迅速,2017财年营收同比增长44.2%。但成为新东方大盘下重要增长驱动的同时就面临极大的增长压力,要一直保持这样的高速增长并不容易。在业务线大力扩张、需要大量储备教师的背景下,不规范的情况和问题就容易出现。可能是师训,也可能还会出现在教学、教研,或者其他环节中。

  这个情况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就像2011年前后,培训行业迎来了全行业的高速扩张期。这直接导致不少培训品牌对老师的要求迅速下降。有的将培训时间缩短为2周,甚至1周就让老师仓促上岗。

  事实上,这次《法制晚报》揭露的是行业通病。包括“老师过度包装”和功利性引导的销售话束。这种情况在留学行业和职教行业也很普遍。比如对留学顾问的包装,给完全没有留过学的顾问加上鲜亮的海外留学经历。教授托福雅思的老师自己并没有考过托福雅思,只是拿到了英语专业八级,甚至只有大学英语六级证,简单培训后就上岗。

   造成这个行业通病的原因可以从两方面看:第一、显而易见的现实成本。虽然输出的是知识,但传统的线下培训行业依旧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旺盛的市场需求下,需要大量的老师填充教职岗位。并且,在市场成本、管理成本、场租摊薄利润的同时,培训机构支付老师薪酬的比例必然受到限制,工作时间不长的老师通常成上课主力。

  第二、老师的评价体系不透明,评价维度不够合理。家长对培训机构老师的认知都来自机构单方面的介绍。而机构开放的指标中,最容易对比的也就是学历和工作年限。因此,家长对老师的评价也通常只从这两个维度考虑。但事实上,还可以有很多衡量指标,比如老师的教学效果、责任心、服务意识等等。而后面的这些维度是弹性的。

  如果这两个问题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类问题始终都会是行业通病。只要坚持蹲守,几乎所有的培训机构都会栽倒在类似的“坑”里。

  那如何从根本上解决?

  第一个问题,在线教育带来的聚集效应提供了解决的可能。以粉笔这类的在线品牌为例,在线的大班教学,扩大优秀老师的个体产能,提高利润率的同时,也能保证优秀老师的薪酬。这件事情不仅在线培训品牌在做,新东方、好未来这些线下品牌也在尝试,只是用不同的思路解决产能。

  至于第二个问题,关于老师评价体系的改进则任重道远的多。包装背景、强调学历出身,其实就是培训机构做市场宣传时选择的主要维度,而培训机构的宣传导向最终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或者强化了家长的固有偏见。

  这种包装思路对应的是培训行业根深蒂固的名师驱动型思维。然而,在现行“去名师化”的市场形势下,培训机构应该推动的是转向服务型评价,效果型评价。而这一点的改变,显然比解决优秀老师的效能问题速度更加缓慢。(多知网 邱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