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厚仪老师谈教育
李厚仪,原北京四中语文高级教师,龙之门语文教育研究院院长,曾在中央电视台中国考生栏目主讲作文。李厚仪老师与成长的可能联合推出“厚仪老师谈教育”专栏,持续解答家庭教育问题。
更多家庭教育内容,可以关注李厚仪老师抖音账号:厚仪老师。
专家|李厚仪
撰文|张蔚斐
来源|成长的可能
2022年高考拉开大幕,“高考作文”登上热搜,《红楼梦》、围棋、冬奥等关键词纷纷入题。
本期专家解读,成长的可能团队对话名师李厚仪,共同探讨从这次的高考作文题来看,现在的高考作文题侧重考察学生哪方面的能力?该如何审题立意?透露出哪些语文教育新趋势?
原北京四中语文高级教师
龙之门语文教育研究院院长 李厚仪
成长的可能:“双减”后首次高考!作文题传递什么信号?侧重考察学生哪方面的能力?
李厚仪:从这次高考作文题来看,我们可以看到双减后的语文学习传递出两个信号。
一、高中毕业生对生活要具备思考与运用的能力。
作文不再简单地考你对某个问题的看法,而是引导你对生活要有所思考,不管你是看一篇文章,还是读一本小说,或者是经历一件事情,都要有所思考,并且还要把你所思考的结论运用到其它生活场景当中去。
全国七套高考卷作文题都引导和暗示了这一点。从这一点上看,作文命题的老师是有良苦用心的,这是学生未来学习生活的一条康庄大道。
二、未来的作文考试无法押题了。押题必死,背范文必死。
到现在为止还是有很多老师心存侥幸,考试前一定要押题,我有一位朋友的孩子今年高考,语文考试前一天晚上,语文老师疯狂押题,要学生背素材,学生和家长搞得疲惫不堪,结果这次考试一点都没用上。
没用上还是好事,最可怕的是那些背了素材的孩子,到了考场上之后大脑一片空白,硬把素材往上堆,结果肯定不是跑题就是偏题,这种做法是赌徒思维,不是教育思维。
真正优秀的老师不会去押题,而是会去找一些素材,比如某一部小说中的某一个细节,奥运会中的某一个画面,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成就等,这些学生日常生活中正在接触的人和事,找一些这样的素材,带着学生一起分析思考,从中得出一些生活的启示,然后再把这些启示运用到生活的其它场景当中,你会发现,这些道理同样适用。
用这种方式训练学生作文,目的不是为了押题,而是提高学生关注生活的意识,和培养学生思考生活的能力。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从这次的高考作文题来看,未来的语文学习将会侧重考察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
1)审题的能力。
未来的考试对作文题目的准确理解要求会越来越高,没看明白题目就开写,一定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2)提炼观点的能力。
理解题目的要求只是第一步,还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提炼出观点来。这个观点最好还是生活中普遍存在且适用的观点。
3)观点迁移表达能力,也叫联系生活实际推演印证的能力。
提取出观点之后,要从生活中找到对应的事实或依据加以分析和印证。
很多考生最担心自己考试时写的文章偏题或立意不佳,但事实上,高考作文除命题作文外,多数都有材料,只要有材料,基本上立意不是学生思考出来的,而是题目里隐含的,或直接要求的。所以审题很重要。
成长的可能:不少人认为全国甲卷考的《红楼梦》作文较难,热议登上热搜第一,能否以全国甲卷为例,分析这道作文题的切入点和着手点?这道题涉及到哪些方面的知识?如何看待作文考《红楼梦》的思考?读名著是否越来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