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多知网
作者|徐晶晶
图片来源|Unsplash
“没考上专升本,觉得一生都完了怎么办?”
知乎这个问题下,70余个有着相似命运轨迹的人,在不同时空里交换着彼此找到人生出口的心境,接力安慰着陌生人。
他们中的大部分是一群经历高考失利滑档走入专科院校的年轻人。据教育部披露,这样的普通专科生毕业人数从2000年的17.9万增长到2020年的376万。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专升本招考制度出现,这些年轻人中的大部分怀揣改写命运的梦想,拥抱人生的“第二次高考”。
(中国历年普通专科毕业生人数,截图自数据基地)
不过,现实并不总是尽如人意。录取率的存在,则意味着有限的录取名额无法满足所有人的梦想。
在需求的刺激下,专升本培训行业应运而生——21世纪前十年,山东智博、重庆好老师、河南耶鲁等地方龙头出现并不断发展;最近的十年,就在地方龙头探索跨区域发展时,以中公为代表的大学生及职业教育品牌依托渠道优势在全国范围内布局专升本,成为重要参与者。
就在专升本行业平稳前行20余年后,今年上半年,以新东方、高途、有道为代表的有大学生业务基因的跨界选手入局,引起业内的关注:“他们的到来,会加速行业成熟,反过来也对从业者提出更高的要求”,“跨界转型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需要根据自身优势找准定位”……
喧嚣未散。专升本行业迎来前所未有的聚焦和审视,不同起跑线的选手正在加入一场既拼体力也拼耐力的长跑中。
01
人生的“第二次高考”
专升本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普通高校专升本,个别省份称其为专转本/专插本/专接本,主要面向全日制高职(专科)应届毕业生;二是成人高校或自考专升本,主要面向已取得专科学历的社会考生。
前者是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制中除普通高考外能够取得国家统招全日制本科文凭的重要途径,也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专升本制度的历史沿革可以追溯到30年前。
1990年,我国正式开启了从普通专科院校直接选拔优秀学生进入本科阶段学习的改革,专升本正式启动。1999年6月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职业技术学院(或职业学院)毕业生经过一定选拔程序可以入本科高等学校继续学习。
1999年的大学扩招则是专升本“腾飞”的起点。1999年大学本科和专科招生人数较上一年度分别增长43.4%和42.3%。2002年,高等教育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带来就业压力加大。对专科生来说,“上专科便能找个好工作”成为过去式,一部分有学习能力的专科生继续求学的需求崛起。正如有观点认为,“高职学生专升本政策的的核心问题就是作为供给方的本科院校和作为需求方的高职院校学生之间的供需平衡问题。”各省市陆续推出专升本政策,在国家统一审定的本科招生计划内,划拨出一部分指标用于普通专升本。专升本自此进入飞速发展时期,录取比例不断增加。
(2002年专科毕业生人数仅为27.7万人,2003年达94.8万人,2004年突破百万,达119.5万人。)
自开展专升本以来,在培养模式上,各省基本实行“3+2” 模式,即3年专科加2年本科,但是对于专升本的选拔模式,教育部并没有统一规定,各省根据本省经济、社会、教育发展情况,制定符合本省特点的选拔制度。
在选拔招录人数上,2001年至2005年,由于并没有统一的硬性规定,因此在这四年间,专升本报考比例和录取比例较高。
不过,高升本率不仅影响了本科生源的质量,同时也影响了高职专科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目标。专升本迎来招生规范的一个关键年份是2006年。当年,教育部和发改委出台《关于编报2006年普通高等教育分学校分专业招生计划的通知》,规定各地普通专升本教育的招生规模要严格控制在当年省属高校高职(专科)应届毕业生的5%以内,并且规定重点大学不得接受专升本学生。
录取比例的降低直接导致了录取人数的大幅下降,专升本的竞争进一步升级。自此,专升本教育进入了平稳发展时期。
这也牵动着市场起伏。从供给端来看,专升本培训悄然萌芽于21世纪初。最初是以高校教师个体为学生补习的形式存在。慢慢地,小微机构出现。不过,在2006年之前的高升本率下,考生的参培率低,参培时间短,主要产品是短训(如周末班)。
2006年后,专升本迎来规范。当时,部分省级教育部门要求高校不得以任何名义举办专升本考前辅导班,高校教师不得参与专升本辅导班的教学等相关活动,甚至严禁社会培训机构在高校内以任何名义举办专升本辅导班。当然,“5%以内”也带来了参培意愿的提升。
专升本培训真正开始规模化的阶段是在2010-2015年。这一时期,考生参培意愿更强,集训营等高客单价产品出现。以某地方型专升本培训品牌为例,在推出集训营、VIP课程后,其客单价从近两千元增长到一万多元。
第三个阶段是2015-2019年,地方头部品牌在初步规模化后探索跨地域扩张。比如,河南起家的耶鲁专升本在2015年营收过亿后便开始走向省外;重庆起家的好老师专升本在2015年迈向四川等省。
这一时期,也有一些政策利好因素。比如部分省份的专升本考试报名比例放开,以河南省为例,2001年是20%的专科生可以报考,后来调整到15%、20%、25%,最高时是30%,到2015年之后放开至河南所有专科生均可报考。
第四个阶段是2019年以来,尽管受到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但随着专升本扩招(如2020年,专升本扩招32.2万人),报考人数快速增长,专升本招考两端的规模均在扩大,专升本培训步入快速发展阶段。
一位在专升本培训行业从业十年的校长回忆道:“我入行时,河南专升本报考人数是32000人,录取人数19000人。十来年过去了,报考人数增长了七倍,但是录取人数只增长三倍。”
02
专升本特色:区域性、分散性、市场集中性
专升本培训呈现明显的区域性特征,目前依然是一个以省域为单位的高度分散的市场。
第一,区域性。
各省的考试时间、考试内容各不相同。如上文所述,由于普通专升本选拔考试属于省级统一招生标准选拔性考试,由省教育厅领导,省教育考试院统一组织管理,各设区市招考机构具体组织实施,专升本的范围仅限于本省、直辖市,不允许报考外省。
近年来,专升本日渐走向规范化,多省专升本考试改为统考,不过,步入统考的节奏各不相同。比如广东、河南等在2001年左右就开放专升本统考;山东、陕西、山西等陆续在2002年-2006年开放专升本统考;内蒙古之前是校考,今年进行全省统考;湖南自去年起进行全省统考,但目前统考科目只有英语。
梳理当前各省的专升本实施方案,具体可分为三种:
1.省市级教育主管部门不统一组织专升本考试命题、完全由接收专升本学生的院校自行组织命题并考试;
2.完全由省市组织统一命题及考试,招生院校不命题;
3.由省市组织公共课(或称文化课)命题,招生院校负责专业课命题。
“一个省一个政策,甚至一个省多个政策。在统一大纲下,本科院校自主出题,每个省有多个本科院校,这就导致,在培训时,机构需要确定学生考哪所学校,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围绕学校历年考试情况进行授课。”有从业者如是分析。
第二,分散性。
专升本考试主要由公共课和专业课两部分构成,共有2-4门考试科目,大多数省、市需要统考大学语文(或高等数学)、英语、计算机三门文化课,再由招生院校加试专业科目。
由于专业课众多,可以类比考研培训市场的专业课,这要求机构具备极强的专业课教研能力和区域化教学实施落地能力。
第三,市场的集中性。
专升本的客群主要集中在专科院校,学校的所有学生都是目标客户。而市场的集中性,意味着对资源的依赖性极强,对人的依赖性极强,这就要求机构的管理半径非常高。
第四,限定应届生考试,几乎没有复购。
除辽宁、天津和广东三省外,多数省份的专升本考试限定应届生身份考试,考生只有毕业年份唯一的一次考试机会,这意味着,报考率、参培率较高,但几乎没有复购,这也是专升本领域很难有全国性机构全面铺开的一个原因。“专升本移民”现象也由此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