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稳定的高质量支教老师是改变当地教育水平的最关键因素。

朱宇:我在大凉山支教这半年,那些理想、现实、困难、改变

2022-07-06 13:35:01发布     来源:多知网    作者:徐晶晶  

  来源|多知网

  对话|王上、徐晶晶、张蔚斐

  作者|徐晶晶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凉善公益公众号

  2021年9月13日,新东方在线副总裁、东方优播CEO朱宇在朋友圈表示,在扫尾工作结束后计划去山区支教。

  今年2月,经过网络报名、初选、网络培训、体检等一系列初试后,朱宇来到凉山参加培训,考核。顺利通过考核后,他被分配在阿波觉村(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牛牛坝镇下辖村)爱慕小学,担任了一年级和六年级的数学老师。

  近日,多知网与朱宇聊了聊他眼中的凉山教育呈现着怎样的面貌。作为新东方在线高管的他,对当地的教育生态有哪些思考与感触?当支教理想走入现实,又会遭遇怎样的理念冲突?什么才是真正改变凉山当地教育水平的最关键因素?  

 

 

resize,m_lfit,w_120
resize,m_lfit,w_120
resize,m_lfit,w_120
resize,m_lfit,w_120
resize,m_lfit,w_120

 

  ‍支教结束时,一年级孩子给朱宇的临别赠语(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以下是朱宇的自述(经多知网编辑整理):

  01

  支教缘起

  去年9月,我在朋友圈里宣布关闭东方优播业务,计划去支教。

  我2019年在多知商学院讲课时,答疑环节就有人问我会不会离开新东方以及离开了新东方之后会做什么。当时我的回答是:“我没有离开新东方的计划,但是如果我不做培训这件事儿,我想参与公益事业。”

  其实我很早就有支教的想法了。“双减”之前,K12领域发展迅猛,我没有时间和机会不管不顾地直接去做这件事。某种层面上说,“双减”反而给了我时间和机会。

  事实上,无论是支教,还是在教培行业这十几年的工作,我要做的事只有一件——想做一些让教育资源分配更加公平、让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提升的事,帮到更多人。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我能做到的,且能对得起我的良心、能带动更多的公平和教育资源总量提升、能实现我心中的正义和公平的事,我就会去做。

  决定要去支教后,我选择去大凉山。不仅仅因为大凉山是贫困地区。其实,去哪儿支教,我主要考虑了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资源总体少的地方,二是更缺支教老师的地方。大凉山就符合这两点:人均GDP很低且是少数民族地区,当地孩子没有汉语交流环境。

  于是,在扫尾工作结束后,正巧赶上当时凉善公益协会也在为今年春季学期招募支教老师。就这样,经过网络报名、初选、网络培训、体检等一系列初试后,2月初,我来到凉山参加近2周的上岗培训。

  通过考核后,我被分配到阿波觉村的爱慕小学,担任一年级和六年级的数学老师。

  今年上学期,阿波觉小学共有7个年级(学前班到六年级)、10个班级、373名学生和13名支教老师。支教老师们来自天南海北,既有在读大学生,也有退休的大学教授。

  算下来,接近1:30的师生比。根据2001年发布的《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农村小学教职员工与学生比为1:23,城市小学教职员工与学生比为1:19,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包含了教师、职员、教学辅助人员和工勤人员4类员工。显然,这里的老师是不足的,而且支教学校没有行政人员,学校的所有教学管理日常维护,全部由支教老师来完成。这也使得我们开展一些工作有压力。

  在日常工作安排上,每天中午,中心校会送来免费的学生午餐,晚饭和早饭就自己做,校园晨检、给学生煮鸡蛋、给学生准备洗碗的水等这些都是由老师来做。

  一般情况下,老师6:00-6:30起床,值周老师去校门口检查入校学生的卫生情况和着装情况。值日做饭的老师就要去做饭了。六年级学生6:50-7:00就会到校,其他年级的学生7:00-8:00之间陆陆续续会到校,开始晨读。上午下午各上三堂课,5:00是学校规定的下午的放学时间,但我们一般都会留学生做作业,三四五年级留到下午6:00,六年级就会留到下午7点。一个清华校友捐赠了免费晚餐,这样六年级38个孩子就可以在吃完晚饭后上晚自习到晚上9点半。

  我带一年级和六年级的数学课,所以从早上6:30起床一直到晚上9:30下晚自习,时间排得很满,晚上还要批改作业、批改试卷。

  有时,我会和其他老师一起去家访。最开始去的时候,家长都非常热情好客,要杀鸡请我们吃饭,但我们觉得实在不好意思留下来吃饭,我们开玩笑说,人家刚刚脱贫,因为支教老师去家访没准儿返贫了。

  我们去家访的核心目的有两点。第一是我个人的诉求,我想看看孩子家庭到底怎么样,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他们现在已经脱贫了,政府也在山下修了搬迁房,但是,他们不太想搬下去,种菜养猪养羊养牛等等整个生计是在山上的,实际上他们的家庭收入已经是脱离贫穷的状态了,但是住的条件还是不太好。第二个目的,想让家长们看到老师重视孩子的学习,让家长更有动力继续支持孩子读下去,不要中途放弃了。

  02

  大凉山教育现状:一些理想vs一些现实冲突

  来支教前,我就在了解凉山的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社会情况,包括受教育情况。但当地的教育现状,跟我最开始设想的仍有很多不一样,我有四个感触:

  第一个感触,当地的基础硬件设施已经比前些年媒体呈现的好了很多。

  起初看到很多有关凉山支教的文章说凉山的交通环境、硬件设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所以我当时心里是鼓足了勇气、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去支教的。

  但实际去了后发现,国家这几年的精准扶贫还是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即便是偏远一点的学校的硬件设施也满足了最基本的需求。比如都有电子屏、持续稳定的电、水、网络,道路交通也好了很多。

  第二个感触,随着硬件设施的改进,整体教育在不断进步,但实际上,还有很多问题存在,比如很多学生听不懂汉语。

  这里是彝族聚居地,很多孩子在一年级读书之前基本上没接触过汉语。当地还有一些30岁-40岁的家长也不会说流利的汉语,即便会一点,也是去外地打工的过程中学会了汉语。这说明在2010年以前,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很多资源是没有进入到大凉山的,这导致当地的基础教育非常落后。

  不会汉语意味着,孩子们学习所要具备的条件和城市的孩子是不一样的。比如我教数学,孩子们学习数学遇到的最大困难不是无法理解这些算法原理,还没到这一层,而是卡在了孩子们听不懂老师的汉语。

  我发现,这里的孩子如果成绩不好,大部分是两种原因,第一种原因是智力发育迟缓(有近亲通婚、营养不良的原因等),还有一些智力正常的孩子成绩不好则是因为他们在低年级阶段汉语就不是那么熟练,落下了课程,就算到了四五六年级听得懂汉语了,也已经落后了一大截。

  比如我带的一年级那个班有64个学生,其中有接近20个同学的汉语水平在我看来是不达标的,但这个情况已经比四五年前也就是现在我教的六年级他们那届是一年级时的情况要好很多了。因为在凉山,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是缺位的,只有学校教育这个途径学汉语。孩子们几乎没有汉语的习得环境。

  为什么一年级有40多个同学的汉语还能达标?

  一方面,是因为当地凉善公益机构在支教多年后,也发现孩子进入一年级之前必须得先学汉语,于是安排了学前课程。学前课程不教知识,就让孩子天天和老师一起沟通交流,用这一年时间听懂汉语。

  还有一类孩子的汉语水平比较好,主要是他们有哥哥姐姐。当地人基本上五个孩子起步,哥哥姐姐基本上到了四五年级汉语水平就比较高了,会教弟弟妹妹说汉语。这种汉语交流的大环境起来之后,这么多年的支教积累下来的一些结果,使得他们的汉语水平的也有所提升。

  但还有一部分孩子不满足这两个条件,这时候我就觉得确实没有办法按照统一标准来要求这些孩子。因为那近20个听不懂汉语的孩子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单独分出来,先简单学数学,核心的是先把汉语搞定。

  然而,因为我们小学教室数量有限,一年级64个学生必须合到一个班里,就没办法分班。这也是为什么我去找俞老师投了100万建教学楼的原因,就是为了增加几间教室,有教室之后就能使得每个年级都分成两个班,能够把那些汉语水平不好的学生分到一个班里面,专门增强他们的汉语,按他们可以接受的程度再教数学。否则越到高年级,这些孩子可能就越被放弃了。

  

  (阿波觉·新东方·优播爱心教学楼工程正在施工)

  对这近20个不会汉语的孩子,我会把语速放慢,整个讲解要比学前阶段的讲解更慢些,用更多具象化、形象化的方式(比如图片)让他们直观理解。另外,也借助六年级的哥哥姐姐,他们会彝语和汉语,把他们请过来给低年级孩子讲讲基础的计算,讲讲应用理解,但是即便如此,还是很吃力的。

  所以最终的解决方法是等我们小学这栋楼修起来秋季启用后,学生班级分开,分开后就算那个班都不会汉语,可以调整节奏,核心目的就是教会汉语。

  第三个感触是凉山地区大龄孩子上学晚的问题。

  我来凉山的时候才发现,这里读书的孩子年龄总体偏大,因为凉山早期辍学失学的情况是很严重的。现在国家精准扶贫,保学控辍,整体做得还是比较到位的,在保学控辍过程中,我发现有些长期失学辍学的孩子可能12岁才来读一年级。

  有好几个支教学校出现12岁孩子才读一年级、18岁孩子读六年级的情况。实际上人在大脑发育的过程中,青春期是16岁到20岁,是智力和接受能力的黄金期,这些大龄学生在学习能力最高峰的时候接触的是小学内容,即便学得好,但这进入到初中高中,就跟不上了。

  这部分学生到底该怎么办?是在这个阶段继续学小学内容,还是对他们进行拔高处理?只学小学内容自然是符合国家的要求的,对这部分孩子而言也学得很轻松,成绩也很好,但是,他在最好的这个年纪没有学初中高中那些需要大量的抽象理解记忆的知识,其实是错过了他们的黄金学习时间。

  不过,随着国家近几年落实保学控辍工作,这些问题逐渐得到解决。

  

  我支教的阿波觉学校因为在山谷里,步行50分钟就能到乡镇,不在山顶(山顶上因为交通不便,要步行三个半小时到四个小时才能到乡镇,与外界长期隔离,家长教育意识更显淡薄),所以情况比较好。按他们的说法,我们这边支教学校好多都是孩子虚岁九岁读一年级,只比城市的孩子晚了一年。

  其实,当地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重视度对半分。一半家长因为打工会接触汉族,受到汉族的文化和价值观影响,觉得孩子要读书,甚至他们的彩礼钱很贵,而且彩礼钱跟女孩儿的学历是挂钩的。

  还有一半家长可能觉得读书还不如回家种地。这又分两种情况,一种就是家长觉得读书还不如回来帮忙种地。还有一部分是孩子自己觉得读书没什么用,到了初中就自己跑出去打工了,这种情况下往往家长也不是那么重视。

  一半重视的家长其实挺关心的孩子成绩有没有提升,也会关心孩子未来读什么样的学校。而且随着跟支教老师的接触越来越多,更多的孩子读了好的学校之后,有了好的成绩,能考好的高中、好的大学,也在不断改变当地家长们的观点。

  但这个观点改变的过程中,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的诞生了:家长会发现生育成本养育成本升高了,新一代不愿意多生孩子了。毕竟随便养的时候生七个八个,现在则是个个孩子都要读书,都在花钱。

  第四个感触是,教育信息化事业有进展,学校有了设备,但还要老师前期的引导。

  过去几年互联网教育公司里面的专门做教育信息化或软硬件的很多公司都参与到了公益援助中,所以,在凉山地区的学校近几年都有现代化的素质类学习的教室或者远程学习的教室。

  但我亲身体会了之后,才发现,技术能做锦上添花,做不了雪中送炭。

  我们通常理想化地认为有很好的技术就能以低成本的方式把教育资源传递到偏远地区。实则不然。归根结底,最基础的教育就需要靠人近距离言传身教来不断帮扶和改进。

  举个例子,当地学校有这些信息化的设备了,首先面临的问题是有没有会使用信息化设备的人。支教学校还好一点,因为支教学校的老师都懂设备怎么用,反而是当地一些普通的学校,外界送过去的信息化设备,老师都不会用。

  一个外界想象不到的点是,因为当地苍蝇很多,所以我们电子屏都不能开触屏,因为开了触屏全是苍蝇撞在电子屏上面。我们支教老师们就戏称,这么多苍蝇都在参与教学了。

  此外,学生愿不愿意用?凉山这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状态和城市地区公立学校是不一样的。城市地区的学生自觉学习的驱动力有学校老师的约束、家庭家长的要求。但这里不是,这里很大程度来自于学校老师。如果孩子们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行为没有培养出来,直接让孩子们自己去学这些软件,绝大多数孩子是不会去自己学的,还得需要有人去引导他们这个软件怎么用,监督指导孩子完成学习。过程中还是需要人的参与。否则这些高科技的信息化的教学工具发挥的效果就有限。

  在支教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的教育理念、想法的冲突。

  其一,快乐教育和素质教育要不要在凉山地区推行?

  不同老师对此的想法是不一样的,大部分支教老师希望能够改变学生的命运,提升他们的成绩。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凉善公益下面的这么多的公益学校总体成绩较好的原因。

  但是我教的六年级这届学生,他们小学六年换了有七八位老师,以前也遇到了好几位老师是抱着快乐教育、素质教育的想法,就没怎么上课,天天给学生放电影。

  教育本来是就是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的。我觉得素质教育和快乐教育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有几点需要注意。

  在大城市里,因为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已经帮助解决公立学校教育的很多事情了,使得公立学校教育在一个很高的水平上,可以更多地让学生快乐成长,也就是说,大城市的教育不是不解决基础问题,而是因为孩子们基础都很好了,所以更多精力放在素质教育上面。

  但现在凉山的问题是,这些孩子基础还比较差,快乐教育也不是没有教育,如果基本目标都丢了,那就没有实现我们教育的最基础的目的了。而且这些孩子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有可能刚刚跟上城市孩子的水平。最基础的东西要先去解决。

  第二个理念上的冲突,是让凉山孩子天天抓学习,还是塑造他们的人格、扩大眼界?

  五一期间,我跟一个资助人聊天,他赞助了我们学校的各种素质活动。他对于这个支教的学校各方面都很满意,就是有一点点质疑,他感觉凉山学校有点儿跟城市一样,怎么天天都在抓学习?他觉得把扩大视野、塑造人格的思考传递给他们,接受现代教育就行了。

  我完全赞同他的看法,教育的本质肯定就是在塑造人格,在扩大眼界,不断让他们挖掘自己的优势,让他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知道现代人的价值观、理念和想法,这个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但是对于这些学生而言,他们现在生活的环境还是相对落后的。由于支教老师的影响,他们的观点和想法已经和他们的父辈有很大的差别了。

  举个例子,凉山当地有传统的宗教毕摩教,会做一些活动祛病,赶走厄运,祈求好运,这边孩子一学期要请四五次假去做毕摩教。他们的爸爸妈妈每次都跑过来请假说带孩子去搞迷信——这个显然是先引用了汉族人的说法,他们并不体会迷信这个词本身的含义和感情色彩。但孩子就有点尴尬,就不会直接说搞迷信这个词,而是说去做毕摩教,这个放在汉语就偏中性了。孩子其实也知道这些活动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但他们得顺从父母的意愿去做这件事情。孩子因为支教老师的影响,他们的观念想法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最后却不能够离开这样的地方,那他们在这里生活反而会更痛苦。

  就这个冲突而言,我们是不是应该努力让他们未来可以生活在一个他们更接受、更适应的地方?如果要跳出这个大山,那么唯一的出路就是通过学习,通过好的成绩考出去,通过打工的方式在外面城市是无法立足的。

  所以我说我至少也要努力尽我的可能帮助更多的孩子能通过学习去改变命运,走出大山,让他们接受先进的观点和理念情况下面,在先进的这种状态下面找到让他们舒适的生活的环境。

  第三个理念冲突是,教育到底是服务于教那些让孩子们留在凉山、改造凉山的这种能力和知识就行,还是培养他们有更多跳出凉山的能力和知识?

  我跟当地的一些教育部门主政者交流的时候,大家的困惑是——到底我们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是把孩子送出去、让这些孩子过得更好,还是培养这些孩子能够把当地大凉山改变得更好?

  我认为,大环境的改善一定是每个个体不断改善下的结果。我们就拿出国留学举例子,早期出国的时候很多人留在国外了,但是只要有一部分能回来也能够把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好。这些人跳出了凉山之后,回来又反哺凉山,也是有可能的。我觉得这个事情上是不存在绝对冲突的。不能为了留住大家就把大家的标准和要求就降低了,或者就不让大家出去了,我觉得这样反而可能会使自己更封闭和更落后。

  我相信整体带动起来了之后,这里未来有一天也会变得更加现代化,也会发展得更好。凉山现在有很多创业的机会,也有很多人出去的人,也回来创业。但如果他没有很好的知识,没有很好的文化,不了解现代社会的运作的机制和价值观和方式,那他就没有办法在凉山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过程中帮助凉山更好地发展。

  03

  长期稳定的高质量支教老师是改变当地教育水平的最关键因素

  我过来支教其实就是三个目的。

  第一个,是能够给这些孩子能够带来我所认为的现代社会的理念和想法,能扩大他们的视野,能改变他们的一些观点,让他们对人生更向往,更立志于通过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我觉得这一点,我还是起到作用了。

  因为好几个学生跟我说,他们一方面觉得自己以前浪费了时间,没有好好努力,感到懊悔,也对未来靠自己努力能改变命运这件事充满了期待。

  第二个,靠我自己的资源、能力去改变他们的硬件条件和环境,帮助他们能够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这点我也做到了,包括募资修楼、在清华校友里募到了六年级毕业生的爱心晚餐、篮球赛的装备等等。

  第三个,毕竟在教育行业做了多年老师,我也希望以我的教学的经验和能力能帮助他们实现成绩更好的提升。这个目标中间其实是达成了的,但是最后的结果没有完全达成,我内心是有遗憾的。

  今年我们学校六年级是38个学生毕业,有14个学生可以去大西昌的范围内去读中学。这个其实比去年低一些。其实到了五月中下旬的摸底考试,测验的分数是上升很高的,班级平均分从42分到69分,那是高光时刻。但后面他们毕业去的学校定下来了之后,孩子们的状态就很不好,平均成绩就掉下来了。还有最后这一次考试成绩也不是特别理想。

  

  (朱宇和学生们)

  其实我当初过来接手这个班,是抱着豪情壮志要去提升孩子们成绩的,他们有进步、有很多改变,但是以我从事教育行业那么多年的标准而言,我觉得最后结果是不理想的。

  其实我这学期带的六年级基本上过去六年时间,每隔一年或者半年都会换老师,所以他们六年里,语文数学老师就有七八个,这使得孩子整个学习状态会很不稳定。

  而我们学校上一届的毕业生成绩很好,去年毕业生大概是60个,整个乡里前三名都是我们学校的,前十名我们占到了七个。为什么上一届毕业生的成绩好?就是因为比较好的老师长期稳定参与支教工作。他们的语文和数学老师就很稳定地教了很长的时间,从他们三年级到六年级教了四年,老师足够稳定,学生成绩也很好。

  我这个遗憾其实反映出来的更坚定的想法就是,要改变所有的学生,长期稳定的高水平高质量的支教老师是改变当地教育水平的最关键因素。如果要改变普遍的人最后的学习的效果,去彻底改变他们的一些习惯、行为和意识,那得是长期行为,不能是短期行为。所以,现在凉山这里缺的就是长期稳定的、高质量的、高水平的支教老师到当地提供教学服务。半年的时间能起到的作用有限,就算在表象上面起到作用,从本质上对他们的改变也是有限的。

  我越发觉得,这几年无论是出于国家扶贫还是大家对于公益事业的关注,这里的硬件设施我觉得是不错的了,但是,钱已经不是最关键的问题了,真正制约这边教育水平的因素还是来自于人,如果有更多的人如果愿意参与进来,我相信凉山地区能发展得更好。

  值得一提的是,和我预期不一样的是,这里还真的有不少长期支教老师。像我们学校里,有的老师支教了五年。凉善公益协会的支教老师每年的留存率大概是60%。支教越长的老师留存率越高。

  因此,这次回来后,后续一些公益事业我也会不断参与。未来,如果有机会,在解决了家里的事和公司的事后,我还希望能有更长的时间来支教,再去验证,去真正帮助到当地学生。

  END

  本文作者:徐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