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李路
文|张蔚斐
图片|受访者提供
来源|成长的可能
很多家长都希望给自己的孩子培养一门兴趣,乐器往往是最好的选择,谁不希望自己的娃能“玩点儿音乐”呢?
看到孩子班上一半的孩子会弹钢琴,自家孩子要不要也报一个?家长对此很焦虑,不知道该怎么给孩子选择兴趣班,也不知道该怎么规划兴趣培养的道路,学乐器是否就等于音乐启蒙呢?
成长的可能对话了音乐启蒙领域的专家李路,为什么他提倡音乐不考级?如何带着孩子享受音乐?
李路,CCTV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导演、摄影师、制片人。跨界音乐启蒙教育,二十几种乐器拿起来就奏不在话下。擅长用即兴音乐的形式来激发孩子的兴趣,让孩子们近距离体验不同乐器的乐趣、感受音乐丰富的内涵,让孩子们知道音乐还可以这样玩。
成长的可能: 之前您曾提到过您的教学理念中很重要的一点是“音乐的美感”,如何理解“美感”?能否详细解读一下?
李路: 怎样理解音乐的美感?我举三个例子,我有一个喜欢竖笛的学生,竖笛这种乐器,如果吹不好,就只是一个硬邦邦的乐器,如何让音乐有“美感”?如何让乐器表达出音乐的旋律感和演奏者发自内心的表达?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技术要达到,要有控制乐器的条件。二、你对这首乐曲一定是喜欢的。这两个基础打好了,孩子的演奏自然就有美感了。
第二个例子,如何让初学乐器的孩子培养美感?我在教一个学生拉大提琴,大提琴按理说是非常美的,学生说了一句话:“我们怎么干着急,拉得却总是不那么抒情呢?”这时候学生已经知道音乐的美是要通过技术来表达的,有了技术之后,怎么表达呢?心里一定要有一团火,如果可以用你心中的一团涌动的火来表达音乐的美感,就到位了。
第三个例子,在我们理解美感的概念上,我经常主张孩子们不要过早地去学乐器,至少十岁以前不要学乐器。所以我就在我的乐器体验大课堂里提出了一条遭到很多专家反对的说法:“学乐器越晚越好。”为什么呢?三四岁、四五岁学乐器的时候,孩子控制不了,四肢还没能很协调地去触摸乐器。导致孩子们对乐器产生里惧怕。这时候你可以不让他学,但一定要让他触摸,让乐器发出声音。
但这时候需要做好音乐启蒙,什么是音乐启蒙?把最好的音乐通过老师的播放、指挥传达给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觉得音乐是热情的、美的。
我举这三个例子是要说明什么呢?那就是真正的音乐美光靠学乐器是无法完全体会的,我们只有去听、去欣赏,尤其是老师面对面的演奏。
我经常跟学生家长说,希望家长能和孩子一起听我上课。因为最终还是家长来决定孩子是否继续学业,只有家长在旁边听到老师到理念他才会认可。有时候家长不在旁边,下了课第一句话就是:今天学了什么?其实孩子不知道学了什么,音乐不是学的,音乐完全是一种感受、一种美容、一种美颜。
所以在学乐器之前,一定要多听音乐,培养乐感。在音乐美学里的乐感远超于掌握一门乐器的重要性。当你想快速学好一门乐器,但没有音乐启蒙和音乐美感时,是掌握不好乐器的,从而导致孩子厌学、恐惧。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是因为我们事先没有做好音乐美感的铺垫。
不爱练琴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孩子掌握不了这个乐器,不愿意吃这个苦。所以我们业余学琴何必那么专业?学琴的目的不就是为了修养、为了提高音乐素质吗?
成长的可能: 学习乐器的过程中,孩子很容易觉得枯燥,越学越没兴趣,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对此可以给家长哪些建议?
李路: 孩子觉得枯燥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没找对老师;二、孩子不接受;三、没选对曲目。
最典型的案例是什么?不同的老师用不同的教材针对不同的学生,最后为什么导致大多数孩子都不爱学钢琴?老师忽略里一点核心问题:到底我们用什么样的音乐打开孩子对音乐的欣赏的心灵需求?如果我们能把音乐的热情改编成钢琴的旋律,孩子一定爱学。
在我的课上,如果一个孩子第一次跟我上课,我不会让他感觉枯燥。比如一个学生什么都不会,让他用一个手指头弹一两个音,一会儿他就觉得枯燥了,因为他除了这两个音什么都不会。这时候老师一定要加上伴奏。当你加上伴奏后,就给音乐增加了灵动和动力。
每节课的时间不要长。我给孩子上课是两个45分钟,理论上不长,我都还没过完瘾。当孩子学会一段钢琴旋律时,我就不弹钢琴了,我会用其他乐器跟他合奏。这种乐器对乐器、音乐对指挥的互动,孩子会觉得枯燥吗?不枯燥就有兴趣了。
还想给家长提一个意见,不要指望孩子在你的眼光里有明显的进步,除非你每天逼着他学两三个小时,这就不是学音乐了,这是用音乐的噪音来折磨孩子。
我建议家长找老师的时候,一、不找专业的老师,要找会弹钢琴的艺术性的老师。二、年龄一定超过45岁,阅历越深,眼光越独到,阅历越广,才会发现孩子要什么。三、要选择至少会三种乐器的老师。孩子的注意力不够,没有持久性,在孩子的主学乐器学的差不多的时候,老师一定要用别的乐器和孩子互动起来。音乐的灵魂是表达,不是逼着孩子把小星星弹熟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