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线下结合或成少儿图书出版破局点。

从识字到中文分级读物,熊猫博士如何让孩子实现自主阅读?

2021-12-10 08:37:43发布     来源:多知网    作者:冯天鸣  

  熊猫戴上学士帽和眼镜会是什么样?将可爱与知识结合的熊猫博士,现在已经成为世界各地孩子们的启蒙伙伴。

  熊猫博士旗下拥有近四十款儿童游戏和启蒙应用产品,其中包括了益智启蒙APP、动画片、百科视频、出版物和衍生产品等等。

  最近,熊猫博士又将迎来一个大动作:熊猫博士即将推出的《熊猫博士中文分级读物》,在识字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延伸,为孩子创造自主阅读的条件,并且让他们在阅读中主动学习,培养阅读习惯。

  据了解,此次熊猫博士出版的是系列中的第1级绘本,共10册。未来熊猫博士将陆续推出2-10级,共100册绘本。

  2.png

  《熊猫博士中文分级读物》第1级10册及包装函套

  01

  儿童识字绘本分级意义何在

  熊猫博士联合创始人、CEO林燕在接受多知网采访时表示,自己在陪伴女儿阅读时发现,孩子从3~4岁开始就会对汉字和绘本阅读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但是市面上大部分绘本都需要家长和孩子共读,并没有充分考虑不识字的孩子自主阅读的场景。所以,为孩子们做一套中文分级绘本,让孩子在自主阅读中学习汉字的想法诞生了。

  林燕认为,目前中文分级阅读市场里的经典产品很少,从产品的角度来说,熊猫博士仍有机会。首先,熊猫博士从识字和阅读两个层面对绘本进行了分级。

  在识字层面上,熊猫博士希望孩子能在阅读中自然地认识汉字。对小朋友而言,汉字在生活中重现率越高,能组成字和词的越多,这个汉字就越简单,反之就越难。所以熊猫博士用重现率与组词能力来划分汉字的难度。

  在阅读层面上,熊猫博士对汉语语言结构和语法进行拆分,以实现语句难度的划分。通俗而言,读起来越容易断句,越接近口头语言的句子,语言结构就越简单。在语法结构上,将难度标准分为句子复杂程度和语句长度,例如只有主谓宾的句子就比较简单,加上定状语就会更加复杂,更难。同时语句越长,孩子的阅读难度也越高。

  林燕认为,分级绘本会让孩子从小对阅读产生兴趣,并在自主阅读中不断认识新的汉字。随着识字量的提升,高级别绘本内容的难度也会不断提高,让孩子感觉在做一件有挑战、有成就感的事。

  

  分级阅读一共有10级,主要分为4个阶段。1-2级主要面对幼儿园小班的孩子,3-4级面对中班的孩子,5-6级的受众则是大班的孩子,7级以上面向进入小学的孩子们。熊猫博士的分级还体现在拼音上,绘本共分为10个等级,从第7级之后才会为孩子提供拼音,因为拼音是比较复杂的,所以将其放到了小学受众为主的7级之后的级别。

  其中,1-2级读物中的汉字很常见,字形也简单,比如大、小、山、水,绘本中的语句短小,汉字的重复率很高。比如第一级的第一个绘本里一共只有8个字,并且一直重复,这种重复让孩子在自我阅读时就能自然习得。

  很多父母在孩子到达一定年龄后,想要将其习惯从玩玩具过渡到读绘本上,这个过程需要孩子的耐心和兴趣。因为绘本不像玩具那么有趣,所以1-2级绘本的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都会设计一个“欧亨利式”的有趣结局,为的就是让零基础的孩子保持兴趣。

  3.png

  (每册书后的贴纸游戏满足孩子动手欲,增加趣味性)

  林燕认为,1-2级绘本面向小班孩子,目的就是培养孩子最初的自主阅读习惯。而孩子到了中班之后,往往会拥有更强的探索欲,熊猫博士在故事和绘本的绘画的设计中也考虑到了这一点,因此设计了曲折的故事情节,为满足孩子的探索欲服务。

  考虑到对标5-6级绘本的孩子,基本已经养成阅读习惯,并且识字量都在400字以上,5-6级绘本更加注重增强孩子的阅读能力。绘本中的汉字会更难,描述性的语句更多,故事上也会有非常明确的起承转合。

  此外,7级以上的绘本功能性会更强,从情感传递到价值观传递,绘本中故事还能帮助孩子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林燕向多知网表示,熊猫博士中文分级绘本为了给孩子创造自主阅读的场景,每个级别的绘本中,汉字的引入都是循序渐进的,每一级都打好基础。比如第一级的10册绘本中只有80个常用汉字,而这80个字不停重复就组成了10个不同的故事,汉字的重复有利于孩子对汉字的记忆,同时相对较少的汉字让孩子自己就能完成阅读、识字的过程。

  4.png

  (第1级目标字为80个,每册书学习8个字)

  02

  与熊猫识字APP联动,实现线上线下结合

  在设计绘本的过程中,熊猫博士的团队遇到了许多挑战,首先教研团队需要搭建一个科学的汉字难度梯度,根据绘本级别寻找到合适的目标汉字;其次,要根据这些目标汉字写出符合熊猫博士世界观的故事,并且易读、有趣;最后,绘本还需要和熊猫博士识字APP的识字大纲相互匹配。

  随着上述挑战的一一解决,林燕认为熊猫博士做到了从绘本到APP以及从APP到绘本的双向循环,可以适配孩子在不同场景下的使用需求。

  国外引进的阅读绘本相对要简单一些,因为在英语环境中,英语单词由字母组成,拼写、发音、单词含义相对应。以单词cat为例,即使孩子不知道cat拼起来是猫的意思,但是他依然可以通过字母cat去拼读,他就知道“cat”三个字母对应着日常口语中的猫咪,并且逐渐理解这三个字母背后的含义。所以英语通过字母拼读,就可以在形成逻辑闭环,帮助认识单词。

  但中文由象形字演变而来,字与音是两个没有逻辑联系的部分,孩子没有办法在中文语境中,建立类似英语的字母拼读逻辑闭环,所以以往孩子阅读的绘本都需要父母的陪伴。

  与熊猫博士的识字APP的联动解决了这个问题,孩子如果在绘本里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用熊猫博士识字APP扫一扫。在APP的扫字界面点击生字,就会自动跳转到识字动画,熊猫博士通过生动的故事,跟孩子讲解这个字的含义,并且用手跟写、开口跟读生字,同时去学相关的组词、造句等等,最后还会让孩子玩一些互动小游戏,对孩子而言很有趣,知识面也得到扩展。林燕认为,APP的加入不仅解决了孩子自主阅读“读不懂”的问题,提高阅读成就感,还可以将用户从线下场景引导到APP场景上,延伸了阅读的场景。

  5.png

  (用熊猫博士识字APP扫描绘本生字,可进入识字动画)

  相对而言,熊猫博士识字APP的用户也会被引导到绘本产品上去。例如孩子在APP上学了一年,认识了750个字,在通过APP学习的过程也可以配套分级阅读绘本,把学习到的字应用到阅读当中去,并在这个过程当中巩固记忆,加深对汉字的理解。

  让阅读绘本与识字APP联动,是《熊猫博士中文分级读物》的重要特点。林燕还总结道,与市面上的绘本相比,熊猫博士的中文分级绘本主要有四点不同:

  第一,熊猫博士IP的价值。熊猫博士有完整且统一的世界观。无论在动画还是在APP、绘本中,熊猫博士都以相同形象出境。孩子可以把在动画或者APP中对人物产生的感情迁移到绘本的场景中,他们也更容易把自己代入故事。

  第二,故事更加生活化。故事来源于生活,也要高于生活。熊猫博士教研团队花了很长时间去设计故事,就是为了帮助孩子理解故事,同时帮助他们建立绘本故事和自己世界之间的联系,故事还能在生活中复现,加深记忆。

  第三,熊猫博士的绘本里设计了许多动手部分。在绘本结尾的部分,熊猫博士设计了一些阅读理解的问题,和一些小贴纸等等。让孩子通过动手把汉字记得更牢,理解更深入。

  6.png

  第四,熊猫博士绘本和APP之间拥有紧密的结合。林燕认为绘本和APP结合使用可以帮助孩子自主阅读,但它们也可以分开来独立使用,分别也能满足孩子家长不同的需求。做绘本的一般都是传统的出版团队,不擅长线上产品,而做线上内容的团队,又很少能沉下心去做线下,所以儿童绘本里能够做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公司非常少。当愿意沉下心的熊猫博士和擅长出版的童趣结合,双方各取所长,就将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优势。

  03

  线上线下结合或成少儿图书出版破局点

  熊猫博士接触儿童出版并不容易,在接受采访时林燕向多知网透露,除了合作的出版团队以外,熊猫博士绘本主要有三个团队。

  第一个是教研团队,主要负责搭建以识字为标准的分级制度,同时教研团队也会负责写故事和设计绘本中的互动。

  第二个是原画团队,主要负责美术部分,把文字表现成直观的画面。由于1-2级绘本面对的孩子大多是不识字的,但绘本需要让他们可以通过图片猜出字的大概意思,所以这对绘本画面的表现能力要求是非常高的。

  第三个是排版团队,同时也承担校对工作。在确保没有错漏的前提下,保证在绘本最终呈现出来时能够给孩子带来良好的体验。

  7.png

  (《熊猫博士中文分级读物》第1级10册封面)

  疫情期间,少儿类图书的增长非常迅猛,2021年稍微回落,但少儿类图书还是占总体出版图书量的30%左右。在这些新出版的儿童图书里有着大量儿童绘本,但真正能脱颖而出的儿童绘本非常少,市场很散。熊猫博士正是看中了这点。

  林燕认为,熊猫博士的中文分级绘本不仅想给孩子传递知识、价值观,还希望在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的同时,帮孩子解决一些成长当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比如说识字,或者培养阅读能力。

  2020年之前,进口的原版绘本占了国内绘本市场的大多数,但现在国内每年都会出版很多原创的儿童绘本,虽然和进口绘本相比仍有差距,但熊猫博士希望可以做一套属于中国读者的、made in China的中文绘本。

  林燕认为:“现在越来越多的传统出版商都在想着怎么样做线上化。在未来,国内原创的优秀作品会越来越多,线上线下结合的绘本给孩子带来的体验也会更好,会有更多更优秀的线上线下结合产品涌现出来。那些真正做到线上线下结合的出版物,就可以实现同一个产品,满足不同场景需求,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END

  本文作者:冯天鸣

  8.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