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名师不负责招生和渠道,日常微博微信都有专人运营,生源流量均由平台或者机构提供时,二者之间就形成了更深层次的绑定关系。平台和机构可以放手去给老师做推广包装,放手做粉丝经济,老师有更多时间研究产品,做服务。

“网红”老师的收入极限在哪?不妨看被8500万挖角的名师

2016-03-30 14:48:23发布     来源:多知网    作者:邱珣  

  多知网3月30日消息,这两天,猿题库平台上一名时薪近2万元的老师火了,这个超网红的收入瞬间刷新了很多人的世界观。就在所有人或叹为观止,或满腹质疑时,另一个问题冒了出来——时薪2万真的就是这种“网红”老师的收入极限吗?

   或许不然。

   早在去年10月,已经有一名香港补习行业的名师刷新过所有人的世界观了。香港补习行业里的三大品牌之一的现代教育开出年薪8500万港元(约合7130万人民币)的价格挖角遵理学校的中文老师林溢欣。单是这个价码已经够让人震惊了,但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林溢欣居然还拒绝了这一高价挖角。

   然后,再对比一下猿题库的这位网红级老师。如果按照时薪2万元的价格,这位老师要达到林溢欣的年薪,需要一年365天不间断的每天上满10个小时的课。显然,这种超负荷的劳动强度是任何老师都不可能做到的。

   所以,内地“网红”级的天价老师和香港的天价老师的巨大差距可见一斑。更值得玩味的是,香港的补习市场容量远远小于内地。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悬殊的差距呢?

   天价名师对比下的落差:价值无法最大化

   首先科普一下林溢欣的个人情况。

   林溢欣是3A状元(中国语文及文化、中国文学、中国历史),Facebook有6.5万粉丝,Instagram有6.2万粉丝。他曾和乐队DearJane拍MV。其出演的《一去不复返》和《到此为止》在YouTuBe Hitrate分别有24万和8万的点播。总之,说来说去,他就是传统意义上集背景和个人魅力于一身的名师。但是,现代教育的天价薪酬就是这样开出来的吗? Too young too naive。

   据现代教育发布的公开信透露,2013-2015年,林溢欣一人为遵理学校贡献了43.6%、45.5%和40.5%的收入。以遵理学校2015年3.28亿港元的营收来计算,那林溢欣一人贡献的收入为1.3亿港元。如此巨大的一笔收入来自一名老师,是竞品机构高价挖角的根本原因。

   再反观内地的名师,也有不少网红级的名师,他们的粉丝轻松超过10万、上过各种收视率更高、知名度更大的综艺节目,但是他们并没有带来林溢欣这样的价值。这是为什么?

   举留学行业的例子。以新东方为代表的留学机构是捧名师的“集大成者”,这些名师有光鲜的专业背景、幽默的谈吐、还有善于自我营销的特点,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具备“林溢欣”的潜质。但即便如此,任何一家机构都不可能像遵理学校推林溢欣一样去推旗下的任何一名老师,除非这家机构就是名师自己开的。

   而遵理学校会出林溢欣的个人海报,赫赫然写着“一哥”,贴满各种公交、户外广告。遵理每年在林溢欣身上的市场投入就是一笔很大的开支。这种集巨大市场投入于一人的做法,从内地培训机构的视角来看,绝对是天方夜谭。

   机构和名师,2.0时代急需被重塑的关系

   内地的品牌培训机构,名师的工作内容通常有两个大块:招生和教学。一方面在学校做讲座,吸粉,转化招生,一方面在课堂上授课,让学生也成为粉丝。当名师觉得我自己就可以招来学生,为什么还要留在这里和机构分成时,名师就离开了。而学校稍不留神就容易被名师绑架,失去话语权。所以,机构和名师之间是很微妙的关系,机构对于名师是一种戒备又有所依赖的矛盾心理。这可以被成为1.0版本的机构与名师的关系。

   这样的情况下,不会有机构会大着胆子去猛推某个名师,名师的产能也不能被发挥到最大价值,真正形成一条产业链。再说林溢欣,他一年1亿+的收入绝对不仅来自于上课,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他出的教辅资料,甚至还有他的个人专辑。但这些产业链在内地的培训机构里是很难形成的。

   关于如何管老师,尤其是名师,新东方很早就想过。

   很多年以前,新东方就提出要重新定义机构和名师的关系,变为经纪公司和艺人的绑定关系。但随着新东方的产品线趋于低龄化,班型变小,需要老师更多强调“教学+服务”的角色时,名师继续流失,因为使用名师的成本会越来越高。而当名师离职创办个人工作室,在消化完一批学生后,很快又会遇到招生瓶颈。

   这种产能上的尴尬直接意味着名师和机构之间的关系要进入到2.0时代,再一次重塑,而这一次重塑的载体就是在线教育。因为只有互联网,才具备这种大规模的扩散复制效应。

   曾经各种平台上都不缺乏自由名师的“造富神话”,但这些神话总是昙花一现,因为名师的时间被招生所困、产品质量下降,然后成一个恶循环。这时候,就需要将老师从招生中解脱,由机构负责包装。

   当名师不负责招生和渠道,日常微博微信都有专人运营,生源流量均由平台或者机构提供时,二者之间就形成了更深层次的绑定关系。平台和机构可以放手去给老师做推广包装,放手做粉丝经济,老师有更多时间研究产品,做服务。 这就是急需被重塑的2.0时代的名师和机构之间的关系。

   天价名师不是传说,而是在告诉所有人,当机构和名师的关系被重塑,“在线教育+名师”还有很多潜力在等待挖掘。(多知网 邱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