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建设、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路要有计划性的走。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实现第一次主动性职业教育分流|OpenTalk

2019-09-03 21:13:21发布     来源:多知网    作者:王敏  

  多知网8月31日消息,在多知网举办的OpenTalk第二十三期“大幕已开,新职业教育的机遇与未来”活动中,21世纪教育集团(1598.HK)研究院院长王海力以“高校产业运营视角下的新职业教育”为主题进行了分享。

  核心观点:

  人才选拔的考试机制以及对职业教育的错位认知,导致超过四分之三的适龄学生选择屈从性择校和择业。

  高等职业教育定位是服务于区域经济产业。与传统单一功能的职业教育比较,新职业教育更加注重于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的贯穿性和适用性。

  新高考改革实现了从高中阶段开始的第一次主动性职业教育分流。

  新高考改革将带动高校专业集群产生,推动区域产业集群发展。

  新职业教育发展将从校企合作、多元办学落地到双轨制产教融合模式。

  

  (21世纪教育集团研究院院长王海力)

  以下为王海力分享原文(经多知网编辑整理):

  21世纪教育是京津冀地区首家在港上市的民办教育集团,目前聚焦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两条赛道。我今天分享的是,从做教育企业、做高校的视角怎样迎合新经济的发展?在新的职业教育体系里我们对新职业教育的认知是什么,做了哪些改变。

  新高考改革下,高中实现第一次主动性职业教育分流

  在教育改革和发展框架方面,2018年、2019年这两年国家颁布了很多关于教育政策的文件。实际上20年前,国家就出台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基本上国家每五年或者每十年都会出台一个教育领域纲领性的文件。我有一段时间把所有的纲领性文件逐字看了一遍,列出了一些关键词,比如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终身教育,这些关键词并不是最近提出来的,而是十几年前就提出来了。

  我认为中国教育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相对来讲是比较好的一个阶段。2018年国家教育发展事业统计公报就可以看到相关数据。

  接下来想跟大家分享的是中国教育升学体系。这个图是这样一条线: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毕业。21世纪教育的业务和未来的定位主要集中在两块:一个是素质教育,一个是职业教育。21世纪教育做的职业教育是从初中,中职、高职开始。

  初中阶段是被动性职业升学的开始,新高考改革从高中开始选课,我们认定为是中国职业教育分流的改革,是第一次主动性分流。中国整个教育升学体系,如果把这个图倒过来,是一个金字塔结构。

  

  学龄人数演示这个图中,从小学入学1700万人到大学毕业400万人,只有20%左右的人可以大学毕业,这也是非常现实的数据。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大学入学400万人,大学里面还分清北、985、211,甚至高考填报志愿也分一批、二批、三批,这是中国教育升学体系金字塔的人才选拔和淘汰机制。

  实际上我们所从事的职业教育,生源是在这条主线上被淘汰下来的人,不管中职、高职,被淘汰下来的这些人是我们的主要客户。

  这样的一个庞大的初高中流失的群体,最后都去到了基础的生产制造业、基础的生活服务业。但现在社会发展很快,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发展迅猛,这部分的人群也有很强的上升意愿,这个意愿需要更多职业教育企业去给他们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

  职业教育中,学生往往屈从性择校和择业

  我理解的新职业教育核心是终身教育。它能够为客户提供就业、择业、职业匹配的能力。职业教育是服务于供给侧改革,其背景是中国制造2025、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中国的劳动力人口与年龄结构依然老龄化很严重。至少未来十年,劳动力人口规模是下降的趋势。中国从计划生育到单独二胎放开、全面二孩放开,中间有很大的断层,现在后备的15岁以下的非劳动力供给不足。

  新职业教育下的高等职业教育是什么?

  首先,高等职业教育要考虑到产业屈从性。比如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就在河北省石家庄,每年招的学生是来自河北省,最后也回到河北省去。2018年我们的生源73%来自河北省,这批学生在就业时,78%选择了河北省,还有13%选择了北京,因为京津冀很近。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在中国整个教育升学体系里面,生源是被高考淘汰下来的。这批学生在择校方面,选择河北省还是湖南省,其实没有多大的意义。所以从现实的角度来讲,他们在职业教育的择校上是被动的,叫屈从性择校。

  

  这种择校行为对于高职院校而言直接影响着招生,本地大部分的生源进入到本地高校,想在外省更广的范围招到更多的学生,这是有难度的。

  职业教育中的屈从性的择校和择业,出现一种新的问题是,各个省大部分职业院校的学生跨省流动性是很小。在整个中国教育升学体系里面,金字塔尖的那部分学生可以随意选择在国内和国外流动,但是更多职业教育的生源没有那么大的能力跟技能全国性流动,是弱流动性。

  基于目前的状况,我们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是:服务于区域性的市场经济产业。因此,高等职教育要做到两方面,一个是专业适用性,一个是产业贯穿性。从适用性的角度讲,专业设置要跟区域性地方的产业高度吻合。从贯穿性的角度讲,高校跟企业之间有更好的校企合作关系,才能够推动学生就业。

  近几年,中国正在推行新高考改革。新高考改革从高中开始选科,最近高校专业对于选科的要求也不断出台。最早高考改革采用3+3的模式,现在改为了3+1+2模式,物理和历史必须选一科,为了防止不选物理的人过多,高校推出了专业跟学科的匹配表。我特意去看了这个表,要求选物理学科的专业有将近50%,要求选历史的只有8%。新高考改革之后,选择的学科对应的是将来高考毕业升学的大学和专业。

  我认为新高考改革,是第一次职业教育主动性分流,是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很重要的一步。这种主动性分流必然会带来高校专业发展。以前我们认为高校分为三等,但现在我们认为三年以后高校的区分是按专业区分,可能一个三本高校,但在某些专业可以达到一本的水平。

  未来高校在专业建设上或将有很大的突破,专业集群的产生以及新的经济发展必然带动区域性的产业集群。区域性的产业集群就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一个产业做到一定的规模性,产生很好的经济收益。专业的集中度将会更高,社会分工将会更细,很有可能带动专业和产业集群的建设。国家在弱化一本、二本、三本,弱化高校的层次,也是希望让某一个学科,某一专业领域里面,能力更强的学生集中。

  21世纪教育在新职业教育方面,采用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双定位,主要做基于孩子的终身教育培养,从基础素养、学习能力、生涯规划、职业技能、就业能力、择业能力,提供一系列的培养课程服务,包括在高中开始的生涯规划,而生涯规划以后还将会下沉到初中。21世纪教育在新职业教育体系里正在向终身的职业生涯规划转型,我们将其定义为大职业教育的概念。

  同时,21世纪教育是“内容+科技”驱动。我们在去年上市之后做了很多工作,从实体规模和市场口碑的原始积累,转移到内容建设与科技元素的研发。教育科技、人工智能、大数据,这些能给教育带来什么?我认为,一定的时期内科技是赋能教育,提高效率,但在本质上改变不了教育。不管是在线教育、双师也好,我们如果仔细去想,这其实只是教育的场景移动而已。

  此外,21世纪教育一直在做专业共建与校企合作。刚刚提到高等职业教育有两个属性,第一是屈从性,屈从性让我们需要服务于地方地产经济。河北省的制造业工业仍然是现在的支柱。但这些年整个河北省的产业结构在变化,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的非常快,我们现在有很多新的职位给到第三产业。基于此,石家庄理工学院做产教融合业务时,考虑两个问题。第一,高等职业院校定位是服务于地方性区域性产业。第二,二三产业升级的很快,我们也会通过专业共建的形式进行升级。

  未来,新职业教育将落地到双轨制产教融合模式

  对新职业教育未来的判断,我认为,首先是校企合作,但产教融合比较难做,现在所有做产教融合最热情的是高校,因为高校要解决学科就业的问题,但企业的热情并不是很高。

  合作办学,是国家现在鼓励的一个大方向,高校跟企业之间的合作办学会是一个未来的趋势,这种趋势最后走向的方向就是双轨制的产教融合。

  

  在校企合作、专业共建,甚至高校专业集群以及区域性产业集群的发展基础上,我们认为未来双轨制的产教融合在整个中国职业教育领域会发展很快。

  有一些地方性高职院校在整个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的趋势下,不知道该做什么。事实上,社会提供的需求、产业、职位、就业机会、客户需求,信息量非常大。比如网红是不是应该做成一个专业,因为市场有需求,客户需要。但是我认为,新设一个专业,需要思考这个专业产出的生命周期是什么,能否为地方性、区域性生产力的建设提高作贡献,如果可以,就去做,如果不可以,就不去做。

  对于职业教育来讲,需要沉淀、需要深度,专业建设、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路要有计划性的走,不能盲目跟随社会,跟随流行趋势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