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北京十二中的生涯教育聚焦的是高中生的学业规划。”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北京十二中这样开展生涯教育

2018-09-29 08:28:31发布     来源:多知校长    作者:王敏  

  文|王敏

  “老师,我以后想考北大的心理学!”北京十二中的一名高三学生告诉心理老师李婷婷。

  学生有了清晰的目标本应该是令人开心的一件事,但是,当李婷婷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却感到十分遗憾。

  这名高三学生是一名文科生,而北大、北师大的心理学专业,只招收理科生。其实,这样的招考信息是网上很容易就查到的,但是由于这名学生在课内没有及时得到答案,课下也没有主动获取信息,让自己的北大心理学逐梦之旅遭遇了挫折。

  2017年,北京试点新高考改革。这名学生是北京最后一批参加传统高考的学生之一,却依旧因为生涯规划不到位而在大学选专业时受到了限制。

  新高考改革之后,学生需要6选3选科,面临的选择更多,而大学各专业对于学生选科也有了更加具体的要求。高中生越发需要接受科学而完整的生涯规划教育。

  2014年,李婷婷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获得心理学硕士学位之后,成为了十二中的一名心理老师。执教四年,李婷婷从青涩到成熟,也亲历着十二中生涯教育的变化。

  “目前,北京十二中的生涯教育聚焦的是高中生的学业规划,是学生在学科专业方面的可能性。”李婷婷说。

  现如今,北京开始新高考改革也已经是第二年。十二中的生涯教育究竟是怎样开展的?

  
(北京十二中教师李婷婷)

  利用平板教学开展的“生涯规划之能力探索”

  近日,李婷婷利用平板教学和北京十二中高一4班的学生开展了一堂“生涯规划之能力探索”的观摩课。

  观摩课上,李婷婷让学生们使用在线测评工具完成能力测评,发掘出自己在哪些方面具有优势,然后再按照自己的优势来考虑专业。高一4班学生王曦便通过测评,探索出自己在人际智能、音乐智能以及自我认知智能三方面比较有优势。

  为了帮助高中生了解大学专业与高中各个学科之间的关系,有关专家对国家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的92个专业类进行了划分,分成了九大专业星群。平板设备内置《专业星空图》,学生可以快速根据自己的特征进行专业定位。

  “既要仰望星空,还要脚踏实地。”在引导学生们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星群之后,李婷婷便开始让学生思考自己当下要做的事情,就是如何根据将来的发展方向规划好高中学业。

  在这里,李婷婷老师专门引入了一个专业覆盖率的概念,即某个科目或某几个科目所覆盖的专业数量除以全部专业数量的比例。覆盖率越大,该科目对于选择这一星群的学生就越重要。其中,物理在九大星群中占的比例都非常高,在“金融经济群”中高达99.5%。


 (高中学科对大学专业的覆盖率)

 

  在课上,通过对个人优势智能的探索,学生们根据自己选择的专业星群,将六门选考科目对自己的重要性进行了排序。

  王曦按照自己的初步探索,将6门选考科目排序为历史、地理、政治、物理、生物、化学。

  “我更加明确了努力的方向,了解了自己的优势。这次探索,无论是对高考,还是对以后的职业选择,都给我提供了宝贵的意见。”王曦总结道。

  
(高一4班王曦的课堂探索)

  “星星发亮是为了让每个人有一天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星星。或许你的星星并不是夜空中最大最耀眼的那颗,但它是属于你的最独特的那颗。”

  观摩课的最后,李婷婷以《小王子》当中的一句话作结,也点明了生涯教育的意义,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按照自身情况作出科学的选择,发挥自己的价值。

  “其实,这堂课的意义在于给学生提供一个探索的思路,让他们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一步一步,不断探索自身发展的最佳路径。”李婷婷说。

  让平板教学在生涯规划课堂常态化使用

  北京十二中曾尝试利用各种资源开展生涯教育,比如外聘教授,但是大家往往会把高校的生涯规划教育照搬到高中来,很明显,这对于高中生生涯规划的指导意义不足。此外,十二中也曾开展“青春导师”活动,邀请一些杰出代表来学校,就“职业规划”这一话题和学生们展开讨论。同样,这个活动直指大学甚至就业阶段,对高中生来说,现实意义不强。,

  去年9月份,北京十二中开始在高考9大学科教学中试用平板教学。在试用了两个月之后,十二中的心理老师发现,平板教学对于生涯规划课堂的开展是一个机会。

  以往的生涯规划课程往往被迫止步于学生的自我探索,再进一步的探索就需要学生结合外部世界进行选择和判断,需要学生在课上及时获得大量信息。此外,老师在采集学生的意向时,也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利用平板教学之后,学生便有机会在课堂上接触大量的信息,通过查询和筛选信息及时地解决个人的疑惑。电子数据的收录,也为老师减轻了很大的负担。

  向学校申请之后,十二中的心理老师最终将平板教学应用到了生涯规划的课堂当中。

  “我们在引进资源,引进信息化产品时,往往更加关注是否对学生的发展有切实的指导意义。生涯测评的工具一直都有,但是很多工具与当下学校的需求是割裂的。”李婷婷提到,与学校的教学实际相符合,是北京十二中在选择教育信息化工具时的重要考量因素。

  北京十二中在引进平板设备之后,根据自己的需求不断向企业提出意见进行改进,和教学实际进行深度融合。

  目前,北京十二中高一高二的生涯规划课堂,平板教学已经实现了常态化的使用。北京十二中使用的平板设备当中,有一个专门针对生涯教育的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进行兴趣以及学科潜能等测试。

  北京十二中2017级学生选科:“兴趣先行,能力次之”

  2017年,北京开始试点新高考改革。在2016年11月份左右,北京十二中对当时还处于初三,即将成为参加北京新高考改革后第一次高考的学生进行了模拟选科调查。

  “当时对于自己的选科结果十分确信的学生比例只有30%左右。等到他们高一入学,期中考试之后,学校再次对学生进行了模拟选科的调查,学生对自己的选科结果持确信态度的人数反而下降了。”

  李婷婷说,刚开始,老师们看到这个结果十分沮丧,原本以为学生们进入高中,接受生涯教育之后,对于选科会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方向,而从数据来看,事实并非如此。

  同时,她也提到,这从另一方面说明,学生们进入高中之后,考虑的因素更多了,想法上也更加成熟了。数据的下降,反而是学生们更加认真的思考生涯规划这一事情的一个表现。

  当这批学生进入高二,学校再次进行选科调查的时候,对于自己的选科结果持确信态度的学生比例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从目前得到的反馈来看,北京十二中的2017级学生当中,在模拟选科时,兴趣的排名比较靠前,学生们十分在意自我的充分发展。其次是能力,他们会考虑自己在各个科目课程方面的能力。”李婷婷说。

  “6选3”是要选出3门科目来,李婷婷建议,这3门当中的第一个学科,要将个人的兴趣和能力作为重要参考因素。此外,学生还要综合考虑其它外在的一些因素,比如将来专业的选科要求、父母的建议,学校的整体优势等。

  在综合考虑影响选择的因素时,学校可以使用的工具是生涯平衡单,让学生把影响自己选科的所有因素都罗列出来,然后对每个因素的重要性进行赋值,从理性层面上,帮助学生梳理各个因素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然后进行量化的印证。

  一般来说,高中在进入高二,选科完成之后,学校便不再开设生涯规划的课程,而北京十二中为了保障新高考背景下生涯规划教育实施的整体性,目前的高二学生,仍然开设生涯规划课程。

  “今年8月份,北京市出台了《北京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学校在高二学生课时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依然批准开设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学生了解高考改革的相关信息。”李婷婷告诉记者。

  “生涯规划,曾经被认为是心理老师的后花园。”李婷婷说,生涯规划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心理老师的任务,但是,新高考改革下,学生对于生涯规划的需求增大,随之而来的是师资的挑战。

  为此,北京十二中还推出了以学科生涯为特色的“全员导师制”。开学之初,各个教研组都会有一个1-2次的备课任务,让老师们根据学科性质和学科特点来给学生们开展生涯规划的课程。(多知网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