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云希望实现“教育公链、大规模商用、解决实际问题和需求多样化”。

面向人类终身学习的教育公链,产教云主网正式启动

2020-01-16 08:41:38发布     来源:多知网    作者:Aisha  

  多知网1月16日消息,近日,以“蓄势待发 未来已来”为主题的“2020产教云主网启动暨系列产品发布”的发布会在北京移动硅谷创新中心9号楼洲际会议中心召开,在会上,产教云主网正式启动、产教云区块链研究院成立、产教云与将链人国际、知链科技、火币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

   此前,2019年11月16日,在第四届中国教育智库年会上,中国教育智库网发布了产教云的项目。而今,产教云主网启动,支持人类终身学习。

  中国教育智库网总负责人、未来学校研究院执行院长、白丁智库理事长郑德林在致辞中强调,他坚信只有各行各业和教育系统相互作用,学习才能够更好地发生、教育才会有更美好的未来。事实上,产教云是智库网团队多年前种下的一粒种子,因为在多年前就注册申请了www.chanjiaoyun.com网址。


(中国教育智库网总负责人、未来学校研究院执行院长、白丁智库理事长郑德林)

  随后,产教云发起人郑德金对围绕“在数字化大迁移、数字行业数字孪生时代即将到来之际,产教云如何打破围墙、真正激活产业界蕴藏的巨量教育资源?又如何提升教育行业的数字化水平?”等问题,与在场嘉宾进行了探讨。


(产教云发起人郑德金)

  他指出,未来教育应该是终身学习的、柔性的、精准的;发展模式应该是线上与线下的结合,产业与教育的结合。

  郑德金先生认为教育“数字孪生”的时代已经到来,大规模在线协作已经成为一种可能,区块链赋能教育可以解决产业界教育元素如何能够更好服务于学习的问题。

  郑德金先生把产教云概括为“教育公链、大规模商用、解决实际问题和需求多样化”,并认为当前区块链赋能教育的最大难点不在于技术实施,而在于对人认知的挑战。

  此外,他还指出,产教云团队对区块链和教育的理解,以及产教云框架和路径会在即将发布的《产教云白皮书1.0版》中呈现详细介绍,同步上线第一款在产教云公链上的分布式APP——产教云APP,含有产教云钱包和白丁智库专家数字身份查询公示平台两个Dapp,未来会有更多的Dapp上链产教云。

  不仅如此,郑德金先生还对“为什么做公链”“产教云基础设施在未来几年中能否实现大规模的商用”“产教云公有链的技术特点”及“公有链2020年的规划”等议题做了深度解读,提出了形象化“时间银行”和“个人IPO”的理念,认为社区在产教云的生态构建中占非常重要的位置,同时呼吁更多的教育从业者加入产教云社区,共同来改造传统教育。

  最后,他强调区块链时代的合作方式与传统的合作方式稍有差异,区块链时代的合作方式应该是追求元素之间、社区节点之间的化学反应。

  同时现场介绍了依托于产教云主网的token——产教云积分;还宣布产教云区块链研究院正式成立。

  产教云积分是依托区块链技术,在产教云上发行的价值流通资产,具有交易透明、不可随意增发、价值存储等属性,是产教云生态上重要的消费流通工具。

  此外,产教云与将链人国际、知链科技、火币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他们将围绕“共建区块链人才培育和评价体系、实施产教融合培育区块链人才、共建区块链人才创新实验室和培养基地、市场协同、打造区块链人才精准就业综合服务”等方面,共同推进区块链产业人才培育、产教融合、就业通道搭建等工作,以实现教育同产业的需求对接、资源转化、价值交换和利益共享,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衔接,共同推动区块链的产教协同发展。

  在会上,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高书国发表了题为“未来十年中国教育发展的趋势”的主题演讲。他指出,2020年到2030年是中国教育面临的黄金发展期。


(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高书国)

  高书国教授表示,中国教育是世界教育的未来,大家在一起要讲好中国故事,除了需要研究教育的专家去讲之外,更需要大家的参与,也更需要媒体介入、互联网以及区块链技术的介入。

  随后,新东方集团副总裁张戈发表了题为“教育培训机构的三大隐形财富—数据、平台和区块链”的主题演讲。


(新东方集团副总裁张戈)

  他以新东方在教育、数据及平台的探索为例,分享了新东方近十年对“数据”利用的求索之旅。他指出,数据如果是点、平台就是面,区块链就是把各个面整合在一起的立体式解决方案。在拥有数据的基础上,如何利用数据显得尤为重要。他还强调数据就是企业的生命线,数据能够使决策更为科学化、准确。


(原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副主任刘诗海)

  原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副主任刘诗海在会上发表演讲指出,对于教育最大影响是新的技术,包括云技术、物联网、虚拟现实、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并强调理解区块链对于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十分重要,教育行业可以利用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的特点,结合互联网自身的优势,来实行教育系统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