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的产品开发节奏被打乱了,团队不太适应。”王翌说,“更重要的是,小语种是处于从零开始的阶段,需要从积累用户开始,而英语课程是在做商业化的探索,两者的发展阶段不一样,混在一个产品里,从产品设计到运营都有点‘拧着’的感觉。”

英语流利说创业路上的“加减法”

2016-06-13 05:49:38发布     来源:多知网    作者:初骊禹  

  “这是创业以来我做的最艰难的决定之一”,英语流利说CEO王翌叹了一口气,缓缓说道,“又或许,没有之一。”

  从清华一路读到普林斯顿的博士,再到进入谷歌总部做产品经理,王翌这一路似乎一直走得顺风顺水。

  直到2012年9月,王翌和背景相似的胡哲人与林晖创立英语流利说,开始了三个理工男的创业历程。

  

   艰难的决定:砍掉小语种

  2015年8月的某天,上海杨浦区海上海9号楼21层,英语流利说“London”办公室(流利说每个会议室都以城市命名)。

  三个创始人围坐在桌前,没有人开口讲话,偌大的会议室里,仿佛能听到水滴滴落的声音,“这个事情……”王翌率先打破了沉默,却也不知道该说什么。

  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清楚,“现在是时候了”。因为从某个节点上开始,事情开始变得有点不太对。

  这个时候,离流利说开始做小语种(日语和韩语)的课程研发,已经过去了大半年。流利说的直播课产品“流利学院”APP也已经上线了两个多月(里面有英语和日语、韩语的系统人机交互课程和直播课程)。但是,一面是差强人意的后台数据,另一面却是因每个小语种都需要单独的团队做教研,而且还有不同的产品需求,产生了比较高的人力和沟通成本。

  这使得流利说创始团队不得不思考,在探索英语的变现模式(做“深”)的同时扩品类到其他小语种(做“宽”),是正确的选择吗?

  

流利说办公室

  有一段时间,公司里开会很多,产品需要英语和小语种多线作战,优先级排不过来,“英语流利说”和“流利学院”两个App的并行开发,也给开发团队增加了不小的压力。“原来的产品开发节奏被打乱了,团队不太适应。”王翌说,“更重要的是,小语种是处于从零开始的阶段,需要从积累用户开始,而英语课程是在做商业化的探索,两者的发展阶段不一样,混在一个产品里,从产品设计到运营都有点‘拧着’的感觉。”

  林晖在回忆当时的情景时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做了一段时间发现还是要更加专注,因为英语比所有语言的市场大的多,而小语种这个事情会比较多的分散我们的精力,但当时我们英语本身还没有特别想清楚。另外,英语用户很多是非零基础的,而小语种的用户很多是零基础的,这两个产品逻辑是不一样的。”

  最后经过几次讨论,流利说砍掉了小语种业务。这是流利说在创业路上,做的一次大“减法”。

  虽然绕了弯路,但流利说在弯路上也有收获。通过流利学院,初步验证了直播课程的可行性,并且在技术上,搭建起了基础架构。

  

流利说手绘墙

  这并不是流利说的第一次“减法”。

  2014年,流利说拿到剑桥大学教材《Clear Speech》的授权,基于教材内容,做了“元音达人”、“怪兽学院”两个教育游戏APP,这两个APP是流利说进行的一个尝试,希望用游戏的形式,让用户学习到英语知识。

  迭代了几版之后,这两个APP因留存率等数据表现欠佳,最终停止更新并下架。后来王翌在反思这两个产品的时候坦言,这两个产品定位不够精准。“如果把它们当成是学习类APP,里面的知识不够系统;如果把它们当成游戏,又不够好玩。”

   做内容,找第三方还是自建?

  开始的两年,王翌的想法还是以互联网的“轻”模式发展。最开始的流利说, 胡哲人负责写代码,王翌做产品经理,林晖在美国负责开发语音评测算法。到2013年2月14号产品正式上线时,整个团队也不过只有5个人。

  但随着公司的发展,做“加法”,则是为了保持速度,建立壁垒。

  2014年的某天下午7点,王翌走出出版社大楼,他得到的答案仍然是“有兴趣,但要等流程、等审批”。已经走了好几个知名中外出版社的他得到的是相似的回答。出版社本身的流程复杂、决策链条长,加上很多外国出版社在国内没有独立发行权,若要合作,还需要和他们在中方的合作出版社三方一起谈,决策流程更长。

  此时,华灯初上,滚滚车流从站在十字路口的王翌面前缓缓经过,几秒钟后,南北向车道上的红绿灯由绿转红,一辆本打算利用最后的时间冲过停车线的黑色奥迪只得放慢速度,轮胎与路面擦出一声低鸣,随后压线停了下来。

  那个时候,王翌突然顿悟,虽然和出版社合作,能直接拿到成熟教材的内容,借助教材原有的品牌宣传,而且教材内容质量也有保证。但是照这种推进速度,就算最后合作谈成,还是会像这辆车一样,到那时候“黄花菜都凉了”。

  随后,流利说团队决定,引进教研负责人,自建教研团队和课程体系。

  回想这个决定,王翌觉得这是流利说发展历程里的关键决定之一。“出版社的决策流程慢,是促使我们考虑自己研发系统课程体系的最直接原因,却不是最重要的原因。我们研究了现在市场上的知名教材,发现所有的教材都是以线下课堂教学为场景,以老师为核心的学习模式——一个老师在讲台上讲,一堆学生在下面听。而流利说想做的,是一个为移动学习场景量身定制的,以学生自学为核心的,“翻转课堂”的系统课程体系。这就需要在设计教程的时候就把最适合移动场景的交互考虑进去,而不是把线下课堂的活动原样搬到线上,或者只停留是在老师通过视频对着PPT讲课的场景。”

  2015年1月,Sally进入公司,全面负责英语流利说自主建立的课程体系“懂你英语”的教研工作。此前,Sally在一家知名的美国教育公司负责基于软件的语言学习课程设计。到流利说之后,如何做团队的配合,让她经历了一番不小的考验。

  “流利说之前在内容方面有一个系统在用,由于需要制作的内容只是简单的对话,内容团队只需要把写好的对话录入到系统里就行了,并不需要和其他团队有太多的互动。” 但是Sally的到来,使内容团队升级为教研团队。新的系统课程体系,意味着需要对后台系统全面升级。 最开始是孤军奋战,之后搭团队,一点点和其他部门磨合,一年时间,教研团队从一个相对孤立的部门发展成了和产品、设计、技术配合的第一需求方。

  当然,磨合的过程中,冲突不可避免。一个技术问道,“为什么是70分而不是60分?” “我们上学的时候考试都是60分就算及格了呀。”另一个设计的同事说。“这是为了保证学生能够顺利继续下面的课程,所以不能把标准放得太低。要是60分就给学生通过的话,他通过接下来的课程会比较困难,这样学生容易产生挫折感。”对于各种疑问,Sally都要一一解答。

  

流利说茶水间

  这是一次普通的产品会。像其他每一个产品会一样,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细节问题被质疑,“为什么要这么做?” 每当这个时候,Sally会停下来,仔细解释背后的逻辑,有的时候,其他部门的同事们一副恍然大悟的表情,有的时候,听完所有解释,他们还是摇头。

  “我们的‘懂你英语’采用的教学理论很独特,同学们理解它需要一个过程,我一方面需要和我们的美方教研专家把控教研质量,一方面需要跟各个合作的团队做好沟通和解释工作。”Sally说。

  Sally是个亲和力很强的人,说话的时候总是面带微笑,可以看得出,她不是一个强势的人。出现争执的时刻,她通常会让步,“让我们都来试试,看哪个效果好。”但是在少数时候,她也会坚持。

  “我有我的底线在,有的东西,别人的想法是错的,我就一定会指出来,并且坚持到底。”Sally说,“有的时候,我本来可以用我的经验提高团队的效率,但是在流利说,还是要走完整个流程。”

  课程体系的建设已经进行了一年多时间,投入了几百万美金。“该做重的地方就得做重。”这是王翌在经历了这几年的摸索之后,得出的结论。“教育这事儿,最终还是看效果,看口碑。我们曾经仔细研究了世界范围内几十款移动语言学习产品,从内容和产品体检的结合度上,没有看到让我们满意的。所以我们决定自己组建团队来试一下,希望可以做出真正属于为移动时代量身定制的语言学习体验,让用户学得高效,传出口碑。”

   从工具到服务,流利说的进击

  2013年2月14日上线时,英语流利说只是一个给英语学习者提供口语打分练习的工具类APP。在随后的版本迭代中,流利说在2013年底加入了社区功能,为用户提供交流板块;2014年底加入了学习小组功能,逐步探索社区和学习功能的有机结合方式,并且在2015年将社区和学习小组的功能融合为“圈子”。

  “在流利说,用户特征很明显,初高中学生喜欢发帖社交,学习行为很少;上班族来了就是学习;大学生则是学习和社交的行为都会有。”流利说运营负责人Summer说。

  这两年,流利说在做打分工具之外,将学习社区运营得风生水起。“最开始上线这个功能的时候,有的帖子后面能回复500条。”在交流学习、讨论问题之外,在流利吧加入语音功能后,甚至有用户上传英文歌。

  社区功能的加入,是流利说为了让用户在学习之外,感受到产品的“温度”,使学习和社区两个功能相辅相成,互相导流。这是流利说做的又一个“加法”。王翌说,目前,“流利吧”已经成为中国日均发帖量/互动人数最大的语言学习社区。

  对于产品的“温度”,刚刚加入流利说的产品、运营负责人Neo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认为流利说是一个泛学习的产品,这样的产品复杂程度高,难度大,流利说要解决非常多问题,比如产品是不是够简单,用户是不是够愉悦,用户是不是在成长?

  “因为流利说的用户有的是基于兴趣、有的带了一点点目的性,有的是70后、有的是90后,他们的兴趣、知识机构、来学习的目的都不一样,因此流利说要制作足够多的课程给到每个人,这里面有大量的产品工作。”

  对此,Neo已经有了明确的方向,“对于流利说接下来的产品方向,总结来说有三个词,温度、成长和“懂你”。即让用户在非常友好的学习体验下,获得成长,“懂你”则是用好的算法让用户个人的兴趣标签和学习内容标签更好的匹配,做出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2016年2月的某天,Cici老师坐在电脑前发问:“How many living rooms are there in your apartment?” “There are 3 living rooms in my apartment.”学生回答。Cici以为学生理解错了,又问了一遍,得到了相同的回答。她得知真相后,笑得停不下来, “原来是遇到了土豪”,她说。

  在流利说最近发布的“懂你英语”课程的“白金版”里,除了有核心的由自适应算法推荐个性化学习内容的人机交互课程,还加入了老师和学习顾问的角色,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从工具到服务,流利说团队正在“越做越重”,这是不是移动互联网教育产品走到变现环节时,逃不开的宿命呢?技术驱动的流利说能否适应这种“重模式”的发展?在这个问题上,王翌的心态很积极,“当我们选定了这条发展路径,那我们就快速学习,快速成长。没有一家成功的公司在一开始就具备所有成功的要素,关键是在正确的时间点用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

  当然,轻与重的博弈,也是流利说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2015年7月,教务负责人Joanna第一次来到流利说办公室,此前,她在传统培训机构已经工作多年,一身正装的她在“悉尼”等待王翌的到来,“过了一会儿,进来了一个穿着洞洞鞋、短裤和T恤的男生,思维很快,说话直接。” 这个人正是王翌,Joanna当时觉得很不可思议,“原来互联网公司是这个样子的。”

  

设计师团队

  不久,教务负责人Joanna加入流利说。

  一开始,一直在传统机构工作的Joanna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用户”、“需求”、“痛点”,这些之前从未在她的词典里面出现的词突然密集地出现在每一天的工作里。她在尽自己所能赶上公司的速度,但是另一方面,她也在自我怀疑,“互联网这一套东西,我真的搞得定吗?”不到一个月,Joanna找到王翌,跟他谈了自己的想法。

  “这六个月你就不要考虑走的事情,你就想好要怎么去做,就行了。”王翌仍然是一如既往的直率风格,他之前对于类似的场景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得到这个答案后,Joanna停下来认真思考了整件事情,开始找各种时间与各条线负责人学习、交流,她找到产品经理小凡,第一句话是,“你先告诉我什么是互联网。”

  磨合期是痛苦的。最初,Joanna和技术同事使用着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说着两种不同的语言。“我们想得更多是教学质量,而他们想得更多的是效率。”Joanna说。

  但是现在,“效率”却成了Joanna在采访中时常提到的一个词。“比如面试,以前就是很传统的方式,我一个一个去面就行了。现在我会把团队的人找到一间会议室里面,每个人只看所有简历里面的某一个部分,比如一个人看有没有互联网思维,一个人看之前的专业背景,形成一个流水线。这样做的话,最开始可能需要处理一堆简历,但最后发现只需要面试5个人,大大节省了时间。简历上哪些是可以直接约过来的,哪些是可以约电话面试的,哪些是不太合适的,一目了然。”

  现在,Joanna不仅负责老师团队,也负责老师培训,目的是让水平不同的老师交付相近的教学效果。如何高效的做老师培训?除了体系之外,流利说将会更多借助系统搭架构,提升整个老师培训的效率。

  如今,入职半年的CiCi对“效率”也已经有了不一样的理解。在这一点上,流利说的“懂你英语”的产品设计,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用户先使用英语流利说APP完成“人机课”,然后再由老师的“真人直播课”做难点突破,最后由学习顾问跟进做个性化辅导和效果把控。

  “英语学习效果的80%来自练习。”这是英语流利说最开始做语音评测产品的底层逻辑。一年前,产品经理小凡在正是因为对于这句话的认同加入了流利说。虽然一路“加加减减”,但是流利说最开始的产品逻辑始终没有变。

  不变中隐藏着变化。

  “现在翌的想法变了很多”,教研负责人Sally说,“现在我跟他说‘我们可以尝试做儿童的课程’,他会说,‘让我们先把这个点记下来,先做好“懂你英语”,然后再来看别的。’”经历了“减法”后的流利说,在“诱惑”面前,似乎变得更加坚定了。

  3月初,“懂你英语”上线内测,400个内测名额一抢而空。现在,流利说自建内容、自己提供教学服务的“懂你英语”已经上线,用户数据和反馈很不错。市场部门也已经开始筹划七月初的发布会,“这可能是中国互联网教育界第一次有详细效果数据讲解的产品发布会”,王翌说,“我们会分享很多有意思的数据。”

  随着“懂你英语”的上线,流利说又踏上了新的征程。(多知网 初骊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