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立集团副总裁王晓波在本文中讲述了从1998年到现在,互联网对教育带来的改变。在文章最后,王晓波认为,现在留给这些没有互联网基因的机构的时间窗口不断地在关闭,时间非常紧迫。

昂立副总裁王晓波:传统机构互联网窗口正在关闭

2015-10-28 16:11:59发布     来源:多知网    作者:王晓波  

  编者按:在新东方爱乐奇和赛伯乐联合举办的北京国际学习力高峰论坛前夕,昂立集团副总裁王晓波讲述了从1998年到现在,互联网对教育带来的改变。在文章最后,王晓波认为,现在留给这些没有互联网基因的机构的时间窗口不断地在关闭,时间非常紧迫。本文原标题为《我与互联网的20年》。

   1998年:世界如此触手可及

  1998年,我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读硕士一年级。这一年,我印象特别深刻,我们宿舍可以通过modem拨号上网了,这是我第一次用自己的台式机与Internet产生联结。当时有一个细节,那时候我们宿舍的电话不是直线电话,还是那种用电话卡的电话,外拨比较复杂。怎样用这样的电话拨号上网,当时我们做了很多探索,比如在号码中间加一个“,”,便于modem识别。一旦拨通,那种发自内心的欣喜我现在还能记得。现在看,那种联结不是很方便,但是当时modem的声音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有了互联网,我自由地在网络上检索各种信息,浏览各国政府的网站、各国外交部的网站、著名大学的网站,忽然觉得这个世界原来离我如此之近,如此触手可及。这相当于我第一次真正触网,虽然原始,但是对我意义非凡,它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自此,从1998年开始,我们就从来没有离开过互联网,以后也不可能离开互联网,就像鱼儿离不开水。

   2005年:人与人联结如此紧密

  2005年,我作为昂立外语的代表与爱乐奇公司的前身(说宝堂)共同运作“口译宝”项目,研发如何利用互联网的语音识别技术来帮助学生学好口语和口译,这对我来说是一次更深入的触网。

  人类如何与机器沟通,如何用机器、用互联网来提升效率,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这个很大的话题通过一个项目落地,一切就变得具体和真切起来。我记得那时候花了整个暑假的时间录制项目全部的中文和英文的语音。

  我好像是一个听觉型的人,回忆常常勾起我记忆深处的声音。那时的专业录音室声音密闭性很强,不能装空调,夏天又非常炎热,潘总就给我弄来一大桶冰,物理降温。记忆中,有些声音非常奇怪,首先是些许机器的声音;其次是我自己的声音,我呼吸的声音;最重要是那些冰块慢慢融化的声音,那种很轻微的裂开的声音,我至今记得。

  我当时一边录音一边让客户学生试用,一边就觉得这个项目、这个事业是不可限量的。我一直是一线英语老师,但是1对1、1对100、1对300都比不上互联网技术可以把人和人联结得如此紧密。我再一次在互联网面前感慨,怎么这么精彩,而我居然可以这么幸运,能够参与到这个时代的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中,成为一个亲历者,甚至一个发起者。

   2014年:科技如此智能和人本

  这几年,昂立和我们的合作伙伴爱乐奇公司做了很多帮助孩子课后学习英语的作业系统。最初,我的发心是希望能够提高效率,减少老师人为批改作业的工作量。我认为这个是成立的,目前也做得很好。

  但很有意思的是,我同事给了我一个案例:昂立的一名学生,他在三年之中读了我们五门课程,我们可以在后台提取到他三年里每一天做功课的内容、错误率、上网的时间等数据。你会发现,借助互联网技术可以沉淀非常多看似是机器,但非常人性化、非常人本的东西。

  我看着这个学生的成长记录,我觉得我和他是联结在一起的。他做的所有内容,都是我们团队花了很长时间和心思与我们的合作伙伴一起开发的。这个系统真的可以帮到我们的学生、老师,帮到这个社会。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个作业系统,我们以一种非常神奇的方式在注视着、关心着这个学生的成长。这是我觉得没有互联网,我们不可能做到的地方。

  从一开始的简单的浏览搜索信息,人和人简单的沟通,到现在互联网变得越来越智能,越来越深入,但是又越来越人本。机器并不狂妄,它是为你服务的,它甚至能以你想不到的方式,不断地进化,这是我觉得非常神奇的。

   展望20年:回归教育本源,拥抱移动互联

  未来20年,我们的孩子将面对怎样的世界,我们又该为未来、为中国的教育做些什么?这个问题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去思考。

  我认为,我们必须有作为。我觉得教育者要知道自己的使命,就是要有作为,这个是怎么讲都不为过的事情。这其中有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他们面临的这个世界一定更加精彩,更加美好。我们必须相信未来世界的色调一定是偏暖色,并不是更加机械,更加冰冷。未来一定是充满希望、大有可为的。

  另一方面,我们老师——每一位教育从业人员面临的挑战也非常严峻。目前,教育行业与互联网的结合层次还非常浅。教育行业有一个优势,“老师”这两个字、这个职业是自带光环属性的,是非常神圣的,这意味着老师们必须要不断学习,不断进化。互联网在这其中扮演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它以显性和隐性的这两个维度起着作用。我们以前说“互联网可以做什么”,慢慢变成“没有互联网,你能做什么”。互联网就像空气和水,成为生活的必需品。这个是未来我觉得不需要二十年,只需要几年时间就能实现的。从这个层面来说,拥抱互联网对于教育机构(包括昂立)而言是一件没有任何选择、没有任何退路、必须做好的事情,而且也是完全有理由做好的事情。因为它都是一些常识,就是需要不断学习,它都是非常人本的——你如何和团队一起、和合作伙伴一起钻研你的领域,用好这些互联网工具,不断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跟服务。做教育有时候非常艰深,非常不容易,但其实它又很简单。大家不要低估把很简单的事情做好的这个力量。这个方面,互联网已经可以帮助我们实现。其实我说互联网帮助我们,本身对互联网是一种不尊重,因为互联网已经是我们的一部分,就像我们不会去说,空气每天会帮助我们,水每天会帮助我们,它是一个必需品。

  我觉得未来的教育当然会非常酷炫,非常高大上,但它还是会回归到教育的本源。教育的本源依旧是引导孩子找到他们内心的源动力,为他们提供非常优质的辅助材料,让他们更好地找到自己,让他们学会自我探索,这是教育的本源。不管互联网再怎么“城头变幻大王旗”,都要按照教育的规律来办事。

  我觉得互联网企业的发心是非常独立的,这本无可厚非,但首先还是需要去专注教育本身。可能我有点泼冷水,大家都要冷静思考到底什么是教育。互联网会颠覆教育的很多形态,但是不会颠覆教育的本源。

  对于很多传统的、原本互联网基因不是很浓的机构,如果再不拥抱互联网,再不跟上时代的列车,我觉得未来成规模的时间窗口在关闭。维持,甚至有一定的发展,我觉得是没有什么问题,只要能够遵循教育的规律和本源;但是如果想要做强,做得不一样,非常有作为,离开互联网是不可能的。现在留给这些没有互联网基因的机构的时间窗口不断地在关闭,时间是非常紧迫的。

       (本文为投稿,作者为昂立教育集团副总裁王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