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国际化学校应该顺势而为,把国际课程和本土课程进行对标,以本土课程和教材为基础,查缺补漏。

马学雷:国际课程本土化还是本土课程国际化

2019-11-26 22:39:52发布     来源:多知网    作者:马学雷  

  编者按:国际化学校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比如路径的选择与方向。为了基础教育的现代化,国际化学校应该做的是国际课程的本土化,还是本土课程的国际化?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民办教育分会副会长马学雷认为,未来对于课程和教材的严格管理应该是必然的事,国际化学校要想合法发展,使用国家规定课程与教材是必然之路。学校和家长学生采用国际课程来规避应试教育的弊端这一现象应该是要逐渐消失的。

  在这种情况下,国际化学校应该顺势而为,把国际课程和本土课程进行对标,以本土课程和教材为基础,查缺补漏。

  本文不做基础教育学校在国际化教育方面的前瞻理论研究,只是基于现实说说国际化的实践路径。

  近一两年以来,国内召开的很多国际化学校论坛的主题都设为国际课程的本土化与融合,很多学校校长也在侃侃而谈自己学校在这方面的理念与实践。但这个主题在方向和逻辑上犯了根本错误,会把学校的办学引上歧路。

  理论探讨无禁区,办学方向有要求。办学还是要基于相关法律制度的规定。

  按照已经实施近十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规划,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面向未来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重点部署了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其中之一是全面提升国际交流合作水平,推动我国同其他国家学历学位互认、标准互通、经验互鉴,提升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

  国家对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是大力支持的,一大批国际化的学校也因此发展起来了。

  但是,在国际化学校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路径的选择与方向。为了基础教育的现代化,国际化学校在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时候,应该做的是国际课程的本土化,还是本土课程的国际化。

  有专家总结说国际化学校的1.0版本是引进使用国际课程,2.0版本是国际课程和本土课程的融合,3.0版本是国际课程的本土化。这是目前大多数国际化学校的前进路径,也是各种国际化教育论坛的热门主题,也是多数国际化学校校长乐于分享的话题。一些社会教育中介服务机构也把是否获得国际课程组织的认证或国际考试组织的授权做为界定是否是国际化学校的标准。

  这个路径演进顺序是历史上形成的,也是国际课程组织和国际考试组织主导的结果,国际化学校也就顺水推舟,而且还能有很强的社会宣传品牌化效果。但这个路径或许不是最好的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方法,没有调动国际化学校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更重要的是不符合相关法律制度的规定。我们至少从现在开始要推进的是本土课程的国际化,而不是国际课程的本土化。

  《中小学教科书选用管理暂行办法》(教基二〔2014〕8号)规定,中小学国家课程教材应当选用经教育部审定通过的教材;经教育部审定通过的国家课程教材,未经许可不得擅自修改;若选用的教材与教育部审定内容不一致的,应当重新选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国家实行教科书审定制度。教科书的审定办法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规定。未经审定的教科书,不得出版、选用。

  2018年12月29日,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全国妇联等九部门联合向省级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其中规定,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严格依照课标教学,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足开齐规定课程。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2019年6月23日)规定,加强教学管理,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严禁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取代国家课程,严禁使用未经审定的教材。义务教育学校不得引进境外课程、使用境外教材。

  也有人会说,规定虽然是这样,但也没有严格执行,还是有很多国际化学校引进了国际课程,使用着国际教材。

  历史上没有严格要求不等于未来也不严格要求。国际化学校行业历史上也许有机会做好国际课程本土化并获得政府的认可,我本人也大力呼吁过,但事实却是,更多的暴露了学校使用国际课程和教材而引发的问题,引起了有关方面的关注。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同年,全国展开了面向国际化学校的整顿行动,国际课程和境外教材是需要整改的问题之一。多个省市也在近年开始审核中小学校使用的国际课程和境外教材。

  《教育部教材局关于开展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教材检查工作的通知》教材局函〔2018〕51号规定,“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对本地区中小学使用的教材进行一次全面排查。对以校本课程教材、境外课程教材替代国家课程教材,或使用未经审定的教材等违规违法行为,要坚决予以纠正和清理,于10月15日前将排查情况报我局。”

  2019年1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也表示,“要严把大中小学教材政治关、质量关。”,“教材使用面大、影响深远,加强政治把关非常重要。”,还表示,教育部将在今年重点实现义务教育三科统编教材使用全覆盖、完成普通高中三科统编教材编审,并要出台中小学、职业院校、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及选用境外教材管理办法,压实各级责任,确保政治方向正确。

  教材和课程已经定义到国家事权的高度,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重要载体,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在高层会议上也出现了不能在社会主义的土地上培养资本主义的接班人的声音。

  未来对于课程和教材的严格管理应该是必然的事,国际化学校要想合法发展,使用国家规定课程与教材是必然之路。当然,学校要想发展国际化特色也有很大的空间,要尽快克服困难,在国家规定的课程和教材的基础上,发挥智慧,融入国际先进的理念和方法。国际课程组织和考试组织如果不想失去中国市场就要尽快开发基于我国国家课程又体现国际课程理念与方法的教师辅导用书、教辅资料、课件、教师培训课程和教育教学项目设计。

  高中是可以国际课程本土化的,但也仅限于经过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或者融合、探索、研究型课程项目,没有经过批准的高中也是不可以的。

  2018年8月,教育部在《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4253号(教育类413号)提案答复的函》中表示,近年来,教育部对国际学校开设课程、引进境外教材和师资等开展了一系列调研,并对在办项目加强过程监督和质量监管。今年7-8月,教育部又专门组织专家对全国高中国际课程开展调研,形成调研报告,计划在此基础上颁布普通高中开设国际课程的政策指导意见,对普通高中开设国际课程的办学方向、形式、定位、过程监管、省级统筹尤其是教材的规范引进等作出明确规范。

  对于高中国际课程的试点开展、检查和本土化,上海具有风向标意义。

  2013年上海市教委颁布《关于开展普通高中国际课程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选择部分国际课程科目在拓展型、研究型课程中试用”,“各区县教育局要对区域内开设国际课程的高中进行合理布局,在试点阶段要合理控制参与试点学校的数量和规模,选择管理和教学力量较强、改革基础较好的学校进行试点”。

  2016年的《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高中国际课程境外教材审查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对上海以“中外融合”课程形式开展国际课程试点的21所国际高中,和以“拓展型研究型”课程形式开展国际课程的试点高中学校所采用的进口教材进行审查。

  《2019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工作要点》明确了开展高中国际课程班办班年检工作,推进国际课程本土化实施,做好国际课程试点阶段总结。

  高中不是义务教育,为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吸收优秀课程文化,从而深化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过批准和审查,可以引进国际课程与教材。但这个做法不是覆盖全部高中学校,更不应张冠李戴、偷换概念的套在了包括义务教育的整个基础教育头上。不能说经过批准的高中进行国际课程的本土化,整个基础教育都开始套用这一概念。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通知>(教材〔2017〕7号)规定,要强化课程实施管理与指导,加大条件保障力度,确保课程开齐开足、开设到位。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29号规定,完善学校课程管理,依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合理安排三年各学科课程,加强课程实施监管,落实校长主体责任,强化责任追究。

  最后想要说的一点是,我国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中高考、高校招生的系列改革推进,以及新课标和新教材的使用,标志着我国已经彻底摒弃了应试教育的思路。

  比如,确定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18个基本要点。

  比如,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倡导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注重加强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等跨学科综合性教学,认真开展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教学。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精心设计基础性作业,适当增加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作业。比如在新高考改革和大学录取实行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依据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

  比如,确定教材建设必须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拓宽视野,博采众家之长,及时反映世界科技新进展,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为培养具有前瞻思维、国际眼光的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这些改革和国际先进经验、优秀课程文化日益接轨,学校和家长学生采用国际课程来规避应试教育的弊端这一现象应该是要逐渐消失的。

  在这种情况下,国际化学校顺势而为,把国际课程和本土课程进行对标,以本土课程和教材为基础,查缺补漏,既遵纪守法,也不失国际化的品牌和影响力。当然,这种方法比直接引进国际课程贴标签要费事很多,是否选择看自己的价值取向了。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